从大礼议事件看明世宗政治成熟性
2017-02-26游梦辉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摘要:在明朝武宗皇帝死后到世宗皇帝登基之后的幾年时间里,发生了一件以礼制之争为表象,实则是一场大明王朝帝王换代时的政治变动策略的事件,史称大礼议事件或议大礼事件。在这场长达数年的满朝乃至全国官员的争论中,“青春期”的世宗嘉靖皇帝由刚刚登基时的懵懵懂懂,到罢免杨廷和时的对一众言官交章请留不予理会,再到嘉靖十七年七月世宗直接对阁臣严嵩说打算改太宗庙号而严嵩只能遵命时的从容和对臣下的权威,可以看出整个大礼议事件前后世宗对政治的理解和政治手段的老练正在逐渐改变,体现了世宗皇帝在政治上的日趋成熟性。那么具体而言世宗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自身政治成熟性的呢?
关键词:大礼议;明世宗;嘉靖;政治成熟性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79-01
一、大礼议本末
公元1521年3月1号,大明武宗正德十六年三月丙寅,三十一岁的朱厚照崩于豹房,大明帝国没有了掌舵人。只因武宗常年无子,其父孝宗皇帝在世的皇子也随着武宗皇帝的离去而一无所剩。所赖朝臣秉正,太后贤明,在杨廷和等人和太后的商议下,一纸诏书将大位送到了远在湖北安陆(今湖北钟祥市)的兴献王朱厚熜的头上。
朱厚熜,兴献国第二任王爷,他的父亲朱祐杬是孝宗皇帝的弟弟,宪宗皇帝是朱厚熜的祖父。因与大行皇帝血脉最近,故而得“天降大礼”,遗照有言:“伦序当立”,就是这个意思。朱厚熜安排好家事,收拾好行李,便一路向北走去,同时也是向自己那看起来唾手可得的皇位走去,直到京师郊外。他遇到了在朝臣工们抛过来的第一个难题——由大明门入还是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大礼议事件就此拉开序幕。
“初来乍到”的朱厚熜着实被吓了一跳,可是随即便回过神来,执掌王国事两年的他虽然谈不上对皇权有多少领悟,但至少王府的成长经历再加上临行前母亲蒋氏的谆谆教诲足以使他应付这道坎。《明史纪事本末》卷50记载:“帝不许”。简单的三个字透露出年少的朱厚熜心中的不甘和强硬,虽然他并不知道以天子礼进城和以太子礼进城背后有多大的区别。随后,“由大明门入,日中即位,改明年为嘉靖元年。”
六天后,嘉靖皇帝命礼官集议崇祀兴献王礼。以杨廷和为首的一众大臣引经据典,提出宜尊孝宗为“皇考”,称兴献王、妃为“皇叔父”、“皇叔母”,自称“侄皇帝”,即既继统又继嗣。此外,杨廷和等人还宣称“异议者即奸谀当诛”。帝质问礼部:“父母可移易乎?其再议!”于是朝臣一百九十余人次先后上疏,支持杨廷和的主张,面对再次的铺天盖地的奏章,史书有载:“帝终不从”。可以看到的是,嘉靖皇帝在面对群臣施加的高压下,除了一个拒绝外,别无他法,孤立无援。
几个月后,新科进士张璁上疏以继统不继嗣理论支持嘉靖皇帝,并指出杨廷和等人说的汉哀帝、宋英宗事不同于今上。帝得疏大喜。语曰:吾父子获全矣。下此疏于群臣,谁知杨廷和不买账,上言:“书生焉知国礼!”见杨廷和态度如此强硬,嘉靖皇帝只能说软话:卿等所言俱有见,第朕罔极之恩,天由报耳。
议礼之争日趋激烈,南北两京二百多名官员上疏攻击张璁等人,璁虽然人数较少,但有皇帝作为后台,也是冲锋陷阵,锐不可当。嘉靖皇帝也在与大臣的不断“对抗”、“斗争”中磨练了心性,终于在嘉靖三年逼走了杨廷和。至此,嘉靖皇帝终于尝到了第一次比较大的甜头,对皇权的至高无上、对政治的你推我让也有了更深一刻的理解。
皇帝在议礼事件中看到了张璁等人的力量,于是下旨召璁等进京,打算壮大己方力量,打压护礼派。杨廷和虽然走了,可是护礼派依然人数众多,阵容强大,以杨慎(杨廷和之子)为首,二百余人护礼派集体到左顺门跪请皇帝从议。有的大臣高呼高皇帝,也有的大呼孝宗皇帝,并且哭嚎不止,声震阙里。嘉靖皇帝正愁没有借口打压护礼派,,他也不再是那个只知道“不听”、“不从”的君主了,他有着入京以来练就的政治经验。于是借此机会大肆打压,命令锦衣卫将参加者全部记录在册,并抓捕为首者八人,又将一百三十四名五品以下的官员逮捕入狱,其它待罪遣散。事情远没有结束,愤怒多年的嘉靖皇帝很快对参加者下达了惩罚令:为首者戍边,四品以上夺俸,五品以下一百余人廷杖,其中更是将编修王相等十七人杖死。
就这样一直争论到了嘉靖七年,《明伦大典》修成,嘉靖皇帝终于如愿以偿的将自己的亲生父亲尊为了皇帝,并且修建了世庙,也将自己的母亲蒋氏从一个兴献王妃提到了章圣皇太后的位置,并以昭告天下的方式向世人宣扬着自己的胜利。可是事情并没有结束,随着议礼派力量的增加,以及嘉靖皇帝本人因在登基以来所切身经历后锻炼出来的政治成熟性使得皇帝本人有所“膨胀”,皇帝竟然下令要给献皇帝定庙号,而且还要附于太庙之中,是自己的父亲由一个兴献王变成一个生前有号,死后有庙的实实在在的皇帝。清人谷应泰有云:“兴献为天子父,必欲与之共臣其子,此则议礼诸臣之过也。”意思很明显,称宗附庙有些过分了。滑稽的是,阁臣严嵩在得到皇帝这一旨意时并非予以反驳,而是上疏言:“圣见允宜。”连阁臣都被“调教”的如此乖巧,其他大臣自不待言,嘉靖皇帝的政治成熟性可见一斑。就这样,兴献皇帝成功得以追尊庙号为睿宗,并将神主附于太庙之中。
至此,大礼仪事件落下帷幕,嘉靖皇帝以及跟随他、支持他的议礼之臣因此得以加官进爵,新贵们赢得了彻底的胜利。
二、嘉靖政治成熟性的体现
回过头来看,整个大礼议事件,从刚开始的因常识性的人伦之理而“不听”大臣意见,到逼走杨廷和时的坚毅果敢,再到处置左顺门事件“闹事”群臣的张弛有度,以及最终对阁臣的类似于预料之中无反驳之意的附庙谕令,抛开朱厚熜在兴献国养成的少年老成不谈,年轻的世宗皇帝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从一个对皇权、皇家政治知之甚少的少年君主逐渐蜕变为一个政治场上收放自如的官场老手。大礼仪事件不仅仅只是一场单纯的礼制亦或是文化事件,更多的是一个早已有意或无意的涉及到了更为广泛的政治领域。这一点,无论是护礼派的杨廷和,还是议礼派的张璁乃至嘉靖皇帝,都早已洞悉,一个站在维护传统礼制的高度,一个凭着父子人伦的大孝之道,双方在嘉靖初年的政治场上你来我往了好多年。这一事件不仅更改了嘉靖初年的政治格局,深刻影响了社会面貌和社会风气,更为不能忽视的是影响或者说是锻炼了嘉靖皇帝本人的政治急速成长。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2](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2015年版.
作者简介:游梦辉(1992.08-),男,汉族,河南新县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5级在读研究生,中国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