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
2017-02-26杜玉然
(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文同一般给世人对其印象是一名画家,然而他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并被其表弟苏轼深深的佩服,他的诗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这与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分不开。面对其所生活的现状,作者借诗言志,其诗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性,本文试析之。
关键词:文同;诗;社会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49-01
一、文同社会性的诗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
目前文同的诗共有834首,其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当时北宋王朝复杂的社会现实以及从小受的教育使其关心社会现实成为文同写诗的常态。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文人关心民间疾苦是其分内事,这也是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的一种表现。身为地方父母官,首先要劝课农桑,既是传统知识分子入仕后的分内事也是朝廷考核官员的指标之一。文同不管在哪为官都关心农业发展,有关农业的内容也就成为其常写的题材之一。
面对虫灾,文同实地走访,了解民间疾苦。如在《宿东山村舍》中作者下乡询问八十老翁受灾状况,老农伤心不语,很久才向作者诉说灾情,“有虫大如蚕,日夜啮其穗。群鸦利虫食,剪摘俱在地。”老农不禁忧虑起以后的生计问题,“供家固未足,王税何由备。瘠土耕至骨,所得几何利。又令遭此祸,不晓上天意。在世幸许年,必以饥馑死。”作者听后,痛心不语,“闻之不敢诘,但愧有禄位。移灯面空壁,到晚曾不寐。”。短短几百字,就已把灾情及作为官员的社会责任感呈现出来,一名正直的官员呼之欲出。
北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最终遭殃的依然是广大劳苦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①由于人祸不断,人口锐减,大量土地荒芜,“人祸”也成为作者关注的点之一。
同时作者对百姓常怀悲悯之心。比较能体现作者关心民间疾苦的诗有,《大热见田中病牛》、《野老》、《采桑》、《织妇怨》等。
作者的这些关于社会的诗,把其关心民间疾苦和作者的悲悯情怀都展现出来。作者的这种情怀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且这些诗具有的社会性也不是作者凭空想象的。这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所受的教育。
二、社会性原因分析
北宋初期,结束了我国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局面,封建专制统一政权建立,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社会生活逐步稳定。然而,北宋一建国,其“积贫”“积弱”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中期以后,土地兼并日益嚴重,赋税日益繁重,民生日益困顿,国库空虚,入不敷出,朝廷上下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变法呼声日盛,党争之祸日益激烈。“自仁宗至哲宗数十年间,凡为文、为宦者无不罹于党祸(只是程度不同而已)”②。与文同交往甚密的同僚如苏轼、苏辙、司马光、文彦博、范镇、赵扑等无人不遭受党争之祸。改革派和反对派激烈的斗争深深的影响了文同的生活,文同不得不采取折中的办法,“行之以中道”,采取退而求其次的办法。
北宋复杂的社会背景,致使百姓生活并没有多大改变,依然是水深火热。这就激发了最为传统士大夫的文同关心民间疾苦的责任心。这也是文同诗具有社会性的背景之一。
封建社会是官本位社会,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是每一个读书人的终生奋斗目标,“学而优则仕”,只有参政议政步入仕途,才是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真正体现。文同同样是像这样的广大读书人中的其中一位,他的第一首诗《太元观题壁》很明显的表现出来,“三十穷男子,其势胆气成。鸿毛在乡里,骥足本乾坤。周孔为逢揖,轲雄自吐吞。平生所怀抱,应共帝王论。”③这是作者一首言志诗,表达了作者渴望在帝王面前一展雄才的理想抱负。
作者这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是与儒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分不开的,正因为有了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才使得作者时刻关心民间疾苦,不得不投身世俗生活之中。从作者的诗中可以看出他一直有一个归隐梦,但实际上他却并不是一个冗官,而是一个积极有为的廉政之官。作者是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文官,以天下为己任,自然关心民间疾苦。这和作者接受的儒家思想分不开,幼时熟读经史诸子,经常通宵达旦。这才使得作者成为一个诗人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文同人们知道喜欢他的画,但是不知道他的诗文,然而他的诗文一样的精彩。一生有八百多首诗,反应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关于画的,有关于风景的,有表达归隐山林的等等,但文同的反映民间疾苦的社会诗同样不容忽视。做为一个接受儒家思想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知识分子,民间疾苦是需要他们来反映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社会需要像文同这样的人,百姓需要像文同这样的官。北宋复杂的社会背景,恰恰为文同施展抱负,提供了平台,他以诗言志,真实反映社会现实,为天下事而奔走。文同的铭文是对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最好印证:
“蹈直方而不诎兮,不负其君。
乐吾土而徜徉兮,不遗其亲。
处单邈而怀国兮,恤一物之不伸。
琢至宝而不售兮,韫吾椟而晦珍。
令有否而胶戾兮,诚激烈而傥陈。
善则择于太上兮,不忘于梁洋之民。
刍豢牢醴之不吾嗜兮,甘吾之芹。
黼黻貂冠之不吾好兮,服吾之文。”④
注释:
①关汉卿著,《国学典藏 元曲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 , 2013版,第128页。
②何增鸾、刘泰焰,《文同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③何增鸾、刘泰焰,《文同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④何增鸾、刘泰焰,《文同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10页。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何增鸾、刘泰焰,《文同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3]关汉卿著,《国学典藏 元曲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 , 2013版。
[4]文同著,胡问涛,罗琴校注,《 文同全集编年校注 上》,巴蜀书社出版社 , 1999年版。
[5]陈斌,《文同:现实与理想》,《新美术》,1998年第3期。
[6]谭逢平,《文同及其诗歌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7]曾永久,《文同及其诗歌研究》,暨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8]马郁,《文同及其诗文研究》,西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作者简介:杜玉然(1992.04—),女,汉族,山东人,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