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萧萧》解读——人性的胜利

2017-02-26刘贤忠

人间 2016年32期
关键词:萧萧人性制度

(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摘要:小说《萧萧》里,萧萧在身体发育成熟时走向命运的转变,看似可叹,实则是她对现实的反抗,即以自然的天性来对抗不幸的婚姻;而事情败露后,面对现实里残酷的处置时,家人又用淳朴的品性来对抗礼法。最终,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迎来了人性的胜利。

关键词:萧萧;人性;制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05-01

《萧萧》是沈从文于1929年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小说月报》第21卷第1号。故事以女学生追求“自由”为依托背景,讲述了一个未受时代熏染的田庄。田庄里住着一群庄稼汉,有祖父,有萧萧,也有请来帮忙的长工花狗。萧萧是从别的田庄嫁过来的,是个童养媳。她有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在田庄里,身为童养媳的萧萧,虽然要遭受该受的折磨,但凭着品性的坚韧与随遇而安的活法,很快就长成了,“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萧萧》,下同)。这株长成的“蓖麻”,因与小丈夫的年龄差距,以及受祖父讲述女学生追求“自由”事迹的影响,内心开始萌生了对爱情的渴求,而单身汉花狗便以同样的心思设计诱惑,并最终取得了成功。萧萧也把女学生“自由”的事做了。而后萧萧怀孕,事情败露,花狗逃走,萧萧被抓。按照田庄人的规矩是沉潭或发卖。面对着这种厄运,萧萧并没有多少反抗,而是顺着命走。结局是萧萧平和地度过危机,又过上了简单的生活。

在这篇小说里,沈从文并没有给我们一种激越的感情,即使萧萧怀孕后,面对着残酷的宗法制度的处置时,也如那一湾河水,细细长流。有人说,这种是沈从文的写作风格,一如他的散文,朴讷而平和;也有人说,这是他内心构建“湘西世界”的一部分,不会写得太残酷。其实,这些都是表面,在小说的内核里,有一种东西沈从文一直在诉说,那就是在人心底暗流的人性。这人性里,既有自然的天性,如萧萧自然而然的成长;也有淳朴的品性,如家人对萧萧丑事的处置。可以说,这篇小说结局的平和,便是人性的胜利,是人性最终战胜了残酷的宗法制度。具体而言,笔者试着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一、对于婚姻,萧萧以自然的天性来对抗

萧萧自小无父无母,寄养在伯父家,稍长成时,便被嫁作童养媳。对于这个事实或这场婚姻,萧萧没有反抗,甚至连“照例觉得要哭哭”都没有。可以说,萧萧小时候的悲苦身世,让她习惯了任人摆布的命运。自然,对她而言,“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即使嫁过去后,面对着比自己小十岁,“断奶还不多久”的丈夫,她仍做这个媳妇。照顾小丈夫,陪他玩,喂他吃东西,哄他睡觉等,她似乎乐在其中,因为“做了拳头大的丈夫小媳妇,一切并不比先前受苦,这只看她一年来身体的发育就可明白”,自然不会有所谓的反抗。

即使在夏夜,田庄人无聊中谈起女学生的“自由”事迹时,萧萧的意识也是模模糊糊的。田庄人的笑话,在她心中也荡不起什么波浪。兴许是太习惯了这种单调的婚姻生活,女学生追求的“自由”还是在她心里留下涟漪。“这时经祖父一为说明,听过这话的萧萧,心中却忽然有了一种模模糊糊的愿望,以为倘若她也是个女学生,她是不是照祖父说的女学生一个样子去做那些事情?不管好歹,女学生并不可怕,因此一来,却已为这乡下姑娘初次体念到了。”其实这些模糊的印象,只是萧萧懵懂的意识。实际上,她并不知道从哪里去求“自由”,或说怎样求“自由”。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几次降霜落雪,几次清明谷雨,一家中都说萧萧是大人了。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粝饭,四季无疾病,倒发育得这样快”。不过,“萧萧十五岁时已高如成人,心却还是一颗糊糊涂涂的心”。其实,糊涂的心与之前任人摆布的命运是一个理,都有些不由自主。但身体的长成,却将萧萧走向“反抗”。这种反抗,虽然是潜意识,却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反抗,是以自然的天性来对抗现实的压抑。“末了花狗大便又唱了很多歌给她听。她心里乱了。她要他当真对天赌咒,赌过了咒,一切好像有了保障,她就一切尽他了。”萧萧要的“赌咒”,实际上是她潜意识里反抗的外化。赌咒是说出来的,而自然的天性是在内心暗流的,两者互为推动。所以在整个过程里,萧萧是以自然的天性来反抗现实里不幸的婚姻,即使是糊糊涂涂的,但还是反了。

二、对于礼法,家人以淳朴的品性来对抗

萧萧从了花狗,怀孕后,事情败露。花狗逃了,萧萧也想逃,但没有动身就发觉了,被抓了。对于萧萧这件丑事,家人也全乱了。“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各按本分乱下去。”照当时的规矩,丑事一出,或沉谭,或发卖。萧萧的命运逃离了“沉潭”,因为“沉潭多是读过‘子曰的族长爱面子才作出的蠢事”。其实,活活生命的剥夺是人性所不忍的。古人云:天地之大德曰生。重生意识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所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发卖”。处罚虽轻,但可料想的结果必也不好。一个私自怀孕的女子再嫁,必会承受更多的不幸。然而小说最后给出了平和的结局。“大家全莫名其妙,只是照规矩像逼到要这样做,不得不做。究竟是谁定的规矩,是周公还是周婆,也没有人说得清楚。”正是这种莫名其妙,把萧萧从另一种不幸中拯救回来。当然,家人在没人说得清楚的理中有了怀疑,从深层次来说是内心淳朴、善良的品性在回荡。正是这种日里来雨里去的日子,以及相对封闭的环境,家人或族人可以从自己的本心出发,在时间的推移中,在春来秋去的日子里,来选择一个符合或顺应人性的结局。外加萧萧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品性,以不反抗来反抗,运命似乎在回转,否极泰来。“萧萧次年二月间,十月满足,坐草生了一个儿子,团头大眼,声响宏壮。大家把母子二人照料得好好的,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一家人都欢喜那儿子。”正是这一点,更加坚定了在徘徊等待“入定”的淳朴家人的內心。其实这场等待,犹如田庄人等待庄稼的收成,靠几分天命,也有几分人为,不管结局如何,能吃饱,有来年的种子,即可相安无事。也正是这种长年累月的磨砺,刻在田庄人身上的烙印便是勤劳、朴实、平和以及随遇而安的品性。

可以说,在这场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人性最终取得了胜利。当然,人性的背后,却又是一种古老的民族美德。田庄虽然闭塞,但因很少受时代的熏染,古朴的民风便在传承,也在回荡。说到底,制度的残酷有其现实的意义,但人性直接牵系着人心,在这场看似酝酿悲剧上演的路途中,人心始终是温热的,因而萧萧便在这温热的人心里荡开人生的新旅程。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著,《萧萧》,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作者简介:刘贤忠(1987.10-),男,江西南康人,硕士,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古籍整理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萧萧人性制度
The Swimming Pig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废园
“学习”反人性吗
某些单位的制度
竹子萧萧
泰山天下雄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