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与“止止”:从《止酒》诗看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2017-02-26付纳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摘要:陶渊明的《止酒》诗以其每句都有一个“止”字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诗歌风貌而闻名,尤其是对于这首诗的体裁和主题思想,前人研究着争议颇多,各抒己见。通过分析陶渊明的《止酒》的主旨,结合其创作年代、生活背景和他的思想情感从“知止”与“止止”的 “变化”角度看陶渊明人生态度。
關键词:陶渊明;《止酒》;知止;止止;人生态度
中图分类号:B8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01-02
鲁迅先生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陶渊明生平最喜欢的就是饮酒,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有很多关于饮酒的诗歌,那么是什么原因驱使他去写一首《止酒》的诗呢?这是我们需要去结合诗文的具体内容来研究的。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①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每句中都有一个“止”字,而且每个“止”字的涵义也是不尽相同,在本诗中“止”字的含义,除了停止以外,还有止泊、栖息等你意思。比如,从陶渊明《止酒诗》的全篇思想来看,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的“止”字,是“居住”的意思;在第二句中只是担当语助词,没有任何意思;第三和第四句中指的是“栖息”,是“休息”的意思;第五和第六句中指的是“止于”,即不过于此的意思;从第七句到第十二句,这几个都指的是“戒酒”。但从第十三句开始,笔锋却发生了转变,说:“我只知道戒了酒就不快乐,你们却不知止于饮酒是多么的有利于己”。接着就以诙谐的笔调写“止于饮酒”的好处,即可以成仙助颜长生不老。由此可见,在这里,陶渊明暗中转换了“止”字的含义,极富幽默感。他写饮酒的快乐,“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通过简单的分析这几个“止”的涵义有助于我们探讨陶渊明想要以此表达的真正思想。
一、《止酒》诗的创作年代
目前对《止酒》一诗,笔者通过查阅袁行霈先生的《陶渊明研究》发现此文并没有《止酒》的系年,再查另一篇《陶渊明年谱汇考》也没有提及《止酒》;此外,逯钦立先生在他的《陶渊明事迹诗文系》中同样没有关于《止酒》的系年,只在《止酒》一诗的注中有简单的按语:“庐山道人有诗每句着化字,此诗每句着止字,皆游戏之作。”而对于此诗的写作年代,龚斌先生的《陶渊明集校笺》中,就记录了台湾黄仲仑在其《陶渊明作品研究》中说过的一段话:“渊明先生,生平最喜者惟酒。今题云‘止酒,诗又说:‘始知止为善,今朝真止矣!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而‘今朝真止矣,当是临终之作。人都要死了,酒当然只好停止。”反映他的旷达与幽默,体现出他死时作此一篇是想借以表现他一生爱酒,平生不想止,却又想喝而不得喝,不得不止酒的无可奈何,也对平时的思想斗争作个了结。但龚斌先生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陶渊明是“贫而无酒属常事,将无酒停饮理解为人死只得止酒,黄说恐未当。”因此他认为这首诗不是临终之作,而是当去《责子》诗未远,他将此诗系为义熙二年(406),从他所作的《陶渊明年谱简编》来看,陶渊明这年才三十八岁,刚归园田,而他的大量诗歌是作于归隐之后的,当然也包括众多提到饮酒的诗,如《饮酒》二十首、《连雨独饮》、《停云》等等,这些要么作于饮酒后,要么大肆描写饮酒之惬意,我们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和年谱考察来看,认为此诗应是作于陶渊明三十八岁时。
二、《止酒》是游戏之笔还是真有“止酒”之意?
(一)认为是游戏之笔的观点。
邱嘉穗在《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三中说:“《止酒》诗是陶公戏笔,句句牵扯一止字,未免入于纤瘦一派,后人不必效也。昌黎《落齿》诗似效此。”蒋熏评在《陶渊明诗集》卷三中也说:“初言酒不能止,继言止酒可仙,想是偶然伐酒,作此游戏言,故曰-今朝真止。”②由此可见,这两人都将此诗直接理解为游戏之笔。朱自清在《陶诗的深度——评估之<陶靖节诗笺定本>》一文中也说:“《止酒》诗每句藏一“止”字,当系徘谐体。以前及当时诸作,虽无可供参考,但送以后此等诗体大盛,建除、数名、县名、姓名……逆推而上,此体当早已存在,但现存的只《止酒》一首,便觉得莫名其妙了。”③徘谐体,指的是游戏诗体,即前人讲的游戏之笔,可见,朱自清也是这样认为的。袁行霈先生虽然认为此诗的诗体也是徘谐体,但并没有说此诗是陶渊明的游戏之笔。
(二)认为陶渊明是真有“止酒”之意的观点。
苏轼《和止酒诗》序认为是“病中止酒的”,将此诗解作陶渊明意在止酒的,明代张自烈《笺注陶渊明集》卷三认为:“不止之止,寓意更恬,此当于言外得之”指出不惟要看止酒本身,还要看到不得不止酒的深层寓意,显然他也认为渊明此诗是意在止酒的。而且《饮酒》序中就说自己“偶有名酒,无夕不饮。”可见渊明写下“止酒”之后并没有真正止酒。《论陶渊明的止酒》;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范子烨在中山大学的学报上发表了一片名为:潇洒的庄严与幽默的崇高——论陶渊明的“止酒体”及其思想意旨;还有陶渊明《止酒》诗新解都是认为是意在止酒,不是游戏之笔。
此诗虽然题为止酒,但纵观全诗,并非全讲止酒,前六句和尾三句,并不涉及酒,而从第七句“平生不止酒”到“营卫不自理”,这六句诗讲的都是一旦止酒,会使身体和精神如何如何不畅快,“止酒情无喜”才是重点,“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一句转折,让读者满以为他接下来要讲止酒的种种好处了,谁知他只是干巴巴道一句“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便戛然而止,最后四句虽写止酒后去仙境,或说能达到仙境,可我们知道陶渊明对求仙其实并不怎么相信的。因此由文字看来,此诗的中心还是在不止酒上。从写作年代入手,结合陶渊明的生活状况、思想感情以及他的人生态度来看,原因一:陶渊明一生岁清贫,他虽然爱好酒,却又常常因家贫而没酒喝,他的许多诗文都有提及他的贫困之状与不得酒之窘。二、他家庭观念很重、责任意识很强,不管儿子是贤是愚,他都一概以慈爱待之,还充分享受“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的趣味,他一生的希望就是“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杂诗》)。可见对家人抱有深情的陶渊明在饥寒中不可能不放弃饮酒嗜好。第三,对饮酒的怀疑与否定,这也是他对自汉末以来借饮酒来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的否定,提出要以委运任化的态度来面对现实人生,在这种认识下,止酒并非不可能。我认为陶渊明在作此诗时确实是要止酒的,诗中的戏谑与其说是单纯的游戏之笔,不如理解为他一贯的旷达与幽默,至于此后他继续饮酒的行为则可以用委运自然来解释,即他在生活贫困、关心家人生计以及自身健康的状况下顺其自然要止酒,或者说不得不止酒,而一旦在有酒饮的情况下他又是来者不拒的,譬如田家父邀请,王弘的赠送,甚至乞食时,只要有酒,他也是“觞至辄倾杯”《乞食》的,这看似矛盾,实则同样也是委运自然,陶渊明的幽默正在这种看似矛盾实则合理处,也正因为他是委运自然的,他对酒及一切外物都能够持比较超脱的态度,更多地体现着他的悠然自适,这也是陶渊明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形成他诗文风格及人格的主要原因。因此笔者也认为这首诗有可能是陶渊明以这样诙谐的笔法衬托其真正的思想,并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这种游戏之笔,不如理解为他一贯的旷达与幽默,至于此后他继续饮酒的行为则可以理解为委运自然的明镜态度。
三、陶渊明“知止”与“止止”的人生态度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的《止酒》诗其实是由浅入深、浅深结合从而反射出其内心真正的人生态度,即委于自然,表达了一种空明的心境,展现了陶渊明弃繁从简的价值取向。陶渊明正是通过《止酒》诗表达自己开始准备“止酒”即“知止”到泊于饮酒的想法来诉说自己人生的归宿,安顿其心灵回归自然的想法,即“止止”。就诗本身的内容来讲,从“居止”句到“大欢”,叙述了作者栖居于浔阳城边的乐趣,诗人以高蔭之下为最华美的雅座,以荜门之内为最轻松的小路,以园中的葵花为最甘香的赏味,以身边的稚子为最快乐的源泉。从“平生”到“奚止”是本诗的重心所在,叙写诗人止酒的艰难与痛苦以及有关人生的思想认识,在潇洒幽默的诗笔之下蕴蓄了作者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寄托和思想表达。而且陶渊明身处乱世之中,满怀志气却总是仕不达志,眼见天下政事不安慰,好几次想要出仕伸展自己的抱负却总是无法实现,最终只好选择隐退田园,回归自然,委运自然,求的一个自己的安身之处和心灵的栖息地。陶渊明的这首《止酒》诗对于古代文人来讲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与酒的情怀,经常有一种止酒的情怀,就是以止酒为高,以止酒为雅,这种情怀是成为文人骚客的一种诗酒风流、胸怀洒脱的人格象征。
注释:
①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第286页。
②苗丽,《陶渊明的止酒》,太原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③范子烨著,《春蚕与止酒:互文性视域下的陶渊明诗》,第212页。
参考文献:
[1](晋)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袁行霈著.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范子烨著.春蚕与止酒:互文性视域下的陶渊明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钟书林主编.陶渊明研究学术档案[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6]苗丽.《陶渊明的止酒》,太原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付纳(1989-),女,河北邢台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