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
——从《手稿》经《神圣家族》到《提纲》

2017-02-26朱鸿亮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手稿

闫 瑶,朱鸿亮

(西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政治·法律

浅谈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
——从《手稿》经《神圣家族》到《提纲》

闫 瑶,朱鸿亮

(西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的、核心的观点,也是与旧哲学相区别的关键。从《手稿》经《神圣家族》到《提纲》,实践思想贯穿始终。《手稿》是实践观的萌芽阶段,确立了实践观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神圣家族》是实践观的过渡阶段,在清算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过程中,初步萌生了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些基本原理;《提纲》是实践观的形成阶段,通过对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哲学的彻底批判,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实践;《手稿》;《神圣家族》;《提纲》

1 实践的萌芽阶段——《手稿》

1.1 实践的自然前提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1]。马克思认识到人的实践活动同自然界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物质前提”[2],人类生产实践所需的材料和条件等都是自然界提供的,若没有自然界,人类的实践活动就会无法进行。另一方面,实践活动主体的生存资料也需自然界提供,即实践主体生存所需的水、空气、食物等。脱离自然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生命就会无法继续维持,进而实践活动本身也就不复存在。以上观点表明,人类实践活动离不开自然界,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1.2 实践的本质内容

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是现实的、对象性活动,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如果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不具有对象性关系,那么在现实中这种事物就不可能存在。而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只有将其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世界,才能证明自身的存在。一方面,人通过实践活动使对象世界发生改变。另一方面,现实的、被改造的客观世界作为实践活动的结果,也能够证实和评判人的本质。此外,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也得到提高。也就是说,人通过实践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同时也在对象化中确证了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本质特性。因此,对象性活动是实践的本质内容。

1.3 实践的歪曲形式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劳动却发生异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在此,劳动产品作为一种不依赖于生产者力量的存在物同工人相敌对,劳动者为富人生产的产品越多,自己得到反而越少。二是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原因在于生产劳动本身异化了。劳动本该是自主的、属于劳动者自己的活动,而异化劳动却使劳动变成强制的、外在于他的活动。三是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在于动物只能消极的适应自然,人则通过实践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使自然适合自己的需要。而异化活动却把人的类本质变成是工人维持自身生存的途径。四是人与人相异化。一般来讲,人与人的关系只有通过同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确证,当人同自身相对立时,他也将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通过对实践的歪曲形式即异化劳动的分析,充分肯定了实践活动对人和社会生活的意义。

1.4 实践的未来形式

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是实践的歪曲形式,在私有制条件下,异化活动使人的类本质变成谋生的手段,导致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敌对,而共产主义是实践的未来形式。共产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积极扬弃私有财产和自我异化,从而把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本质归还给人,是向人自身、向社会人的复归,实现人的全面、自觉的发展。所以共产主义是实践的理想形式。

2 实践的过渡阶段——《神圣家族》

2.1 在实践观上,正确阐述了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认为自我意识是世界的本质,批判是世界的本质属性,单凭批判就能改造世界。这样他们就把现实的世界看作精神的范畴,把改造社会的事业都归结为批判活动。教导工人,只要他们在思想上认为自己不是雇佣工人,他们便不再是雇佣工人。事实上,在曼彻斯特和里昂的工场中的工人都非常痛苦的体会到意识与现实的差距,并不认为纯粹的思维就能够改变他们的悲惨处境。其实,只有“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才能把思想转变为现实。可见,马克思不同于青年黑格尔的哲学在于,已经认识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也正确地阐述实践对思想的决定作用。

2.2 在历史观上,阐明物质生产实践决定社会历史发展

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认为历史是自我意识的历史,自我意识是无限的、万能的,是世界发展的推动力。马、恩在《神圣家族》中对鲍威尔一伙鼓吹自我意识创造历史展开批判时强调,历史的发源地应该是在“粗糙的物质生产”中探寻而不应在思辨的云雾中进行。在《手稿》中马克思把现实生产劳动视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而在《神圣家族》中更进一步指出,“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提出用直接的生产方式去区分历史阶段[3]。此时马克思已经远远超越费尔巴哈把社会看作是自然共同体,也同鲍威尔一伙的思辨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并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阐明了物质生产实践和历史发展的密切关系,这就为唯物史观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3 在实践主体问题上,突出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的思想

在《神圣家族》中青年黑格尔派认为群众是没有思想的、消极的因素;只有自我意识、批判才是自由、积极的因素,在历史观上创造群众与精神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这样无非就是想证明少数的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决定力量,群众则是历史发展的障碍。但是,针对这一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反驳道,废除私有制,人类获得解放的历史使命必定是落在人民群众的肩上,这是由他们的悲惨处境决定的。所以只有人民群众借助革命实践才能埋葬私有制,才能获得自身以及全人类解放。此处,《神圣家族》已阐述了“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思想[4]。

3 实践的形成阶段——《费尔巴哈提纲》

3.1 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存在论的研究

《提纲》中指出旧唯物主义把客观世界看作独立性,客观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纯粹的东西。人的活动也只是僵化的、直观的反映客观事物。相反,唯心主义虽然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却将其片面夸大了,使之成为超越现实活动的主观随意性。马克思提出了全新的实践概念,认为对对象既不能像唯心主义那样,从抽象的人类精神的派生物的角度去理解,也不能像费尔巴哈那样只是从被动直观的角度去理解,而是要把他们当作实践去理解。因此,全新的实践概念的提出就为新哲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2 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认识论的思考

旧唯物主义一般都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但是却不理解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真理,也不理解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旧唯物主义把感性直观看作是检验真理的依据,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概念就是真理,是衡量一切的标准。马克思认为旧哲学脱离实践来讨论真理标准问题都是不正确的。因为只有现实的实践活动才能将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证明人的思维和他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否一致。所以,脱离实践来谈思维的真理性是毫无意义的。

3.3 把实践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

3.3.1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一致的 旧唯物主义把人归结为环境和教育发展的产物,但环境和教育从哪里产生?环境和人究竟是谁决定谁?教育和人究竟是谁决定谁?旧唯物主义不能做出回答。马克思指出,这都是因为旧唯物主义没有认识到环境和教育恰巧也是人实践活动的产物。首先,外部环境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才发生改变的,人通过实践改变外部环境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改变。其次,教育者也都不是天才,他们的知识也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因此,离开实践来思考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合理的。

3.3.2 关于宗教的本质的思考 费尔巴哈对于宗教的认识是不彻底的,他把宗教世界归为世俗世界,认为上帝是人类按自身情况想象出来的,是人创造的,在这一点上费尔巴哈是正确的,但是他不理解世俗世界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也没有找到宗教产生的社会原因和解决宗教问题的方法。马克思认为宗教本身就是世俗世界自我矛盾的产物,是现实世界中阶级压迫的结果,要消灭宗教,就要从产生宗教的现实世界入手,通过革命实践消灭剥削和压迫,从而根本消灭宗教。

3.3.3 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 费尔巴哈抛开了具体历史的环境,把人看作是孤立的、超阶级的抽象的人。在他看来“人的本质只包含在共同体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中”[5],但他所讲的统一是指男女两性差别之上的统一,认为人与人在感情上是彼此需要的,忽视了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现实社会关系,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真正掌握人的本质。马克思立足实践指出,人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更是社会人,人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中进行。“所以决定人本质的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其中主要是生产关系创造人,决定人的本质”[3]。这样就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

3.3.4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费尔巴哈把人看作是脱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孤立的人,所以当他考察社会历史时,认为社会是单个个体机械组合成的自然关系的总和,无法达到对社会本质的认识。而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活全部内容和规律。因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4 阐明新哲学的功能在于改造世界

《提纲》第十条指出,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带有浓厚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气息,为维护资本主义的长治久安服务;新唯物主义立足点是共产主义社会,其目标是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类彻底解放。《提纲》第十一条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在这里,马克思指明了新哲学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旧唯物主义立足点是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具体的、现实的人。所以,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它认为哲学的历史使命是解释世界,而新唯物主义则认为哲学的历史使命不仅是解释世界,更主要是通过实践改造世界,这正是新哲学革命实践的意义。

4 结语

《手稿》处于实践观的萌芽阶段,通过对实践的自然前提、本质内容、歪曲形式以及未来形式的论述,确立了实践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但此时马克思偏重从理论上理解物质生产,对劳动、实践本身缺乏科学认识,对实践的理解仍是不透彻的。《神圣家族》处于马克思实践观的过渡阶段,马克思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批判,首先在实践观上,严格区分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同时在历史观上,阐明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用直接生产方式去区分历史阶段,这相比《手稿》中的理想化的劳动更进一步,初步显露出历史唯物主义的雏形;同时也论述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等思想。此时马克思已经把费尔巴哈抽象的人转为现实的人,达到了从能动的、现实的实践方面去理解唯物主义,为科学实践观点的形成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此外,人的本质、生产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也逐渐萌芽。虽然,马克思此时已经十分靠近实践唯物主义,但是“实践”的思想流露仅仅是在批判中,实践概念的决定性地位尚未最终确定下来。在《提纲》中,马克思首次突破费尔巴哈和此前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局限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而且将实践运用到解释存在论、认识论、历史观中,明确提出哲学的任务在于改造世界。不但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结合,还把唯物论和辩证法内在统一起来,重点把实践定义为人的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对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做了科学的解释,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 赵玉萍,刘 成.实践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萌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8(2):117-119.

[3]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聂世明,郑发全.对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科学实践观过程的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1994(4):93-98.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6] 王 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编辑:余承忠)

Introduc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Marx's Practice Viewpoint FromTheManuscriptHolyFamilytoOutline

YAN Yao, ZHU Hong-liang
(Institute of Marxism,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The practice is the main, the core of Marxist philosophy view, and the key to distinguish the old philosophy. From theManuscriptHolyFamilytoOutlinepractice thought runs through. The outlook of practice ofManuscriptis burgeoning, established the basic frame and main content of practice;HolyFamilyis a transitional stage of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clearing the young Hagel's philosophy, a number of basic principles of practical material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as initially formed of;Outlineis the forming stage of the practice, Through the thorough criticism of Feuerbach's old philosophy, the author holds the scientific view of practice of Marxism.

the practice;Themanuscripts;HolyFamily; Outline

2016-09-26

闫 瑶(1990—),女,陕西户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

B0-0

A

2095-8978(2017)01-0005-03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手稿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丢失的手稿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