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告诉你 音乐理解没有标准答案

2017-02-26编辑杨杨

风采童装 2017年11期
关键词:经典音乐另类贝多芬

编辑│杨杨

音乐是通过联觉这个机制来让人产生各种感觉,才有了音乐艺术的三度创作之说。

一度创作是谁?作曲家。

二度创作是谁?演奏家。把乐谱还原成鲜活的音响,这个过程中夹杂了演奏家自己的想象。

三度创作是谁?听众。赋予音乐最终的表现的意义,每个听众都是音乐意义的赋予者和解说者。

其实,就连很多作品的标题都是后人给加上去的,不是作曲家自己给的。每一代理解者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到音乐当中去,赋予音乐新的表现内涵,这是音乐艺术的理解的特征。就像“春江花月夜”这样一个历史名曲,有完全不同的名字。

有一天晚上贝多芬在郊外散步。远方传来琴声,贝多芬寻声找去,发现小盲女正在弹贝多芬的作品。贝多芬走上去,即兴演奏了一曲——《月光》。这是小报记者编纂的,根本没有这件事,七抄八抄的抄进教材里。贝多芬一生写了32首钢琴曲,没有一个标题是贝多芬给的,都是后人给编上去的。

有的时候,作曲家还故弄玄虚,故意起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标题。所以我听音乐的时候从来不看标题。我们说“听不懂”把一大批人挡在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理解错误”又把一大批人推出了音乐的大门之外。

其实,我们每个人本能的都对音乐有最直接审美反应。6—8个月的婴儿就有准确随乐律动的,儿童一两岁就能跟着音乐跳舞。

我给6—8岁儿童讲音乐,完全不讲道理。直接把音乐放上,孩子反应非常敏感,非常准确。可是所有学校的音乐课、音乐欣赏,全是乐曲解说,还有特别恶劣的标准答案,搞得孩子既听不出来又理解的不对。上了多年的音乐课,终于把大家推出了音乐大门之外。

有的人还问我:“周老师,您是不是给我们这些外行这么讲,回到专业圈里就不这么说了?”

告诉大家,我的观点在专业圈里产生的反响、引起的震撼更强烈。因为他们受的压迫更深。

在河南大学音乐学院讲课以后,一位老教授说我把压在他心头40年的大石头给搬掉了,算是彻底放松,再也不用装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严重缺少音乐享受的一个民族。

说一句话大家不必生气:不喜欢音乐的人,不是正常人。 一个替代练习就可以理解这句话。

我不喜欢鲜花——你挺另类。

我不喜欢美食——你有病吧。

我不喜欢音乐——我也不喜欢。

我们常年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会把不正常当正常。很多国人、汉族人,在评价少数民族的时候,喜欢用一句话:那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言外之意,能歌善舞是一个挺另类的民族?

请大家走出汉族看一看,其实对哪个民族来说,音乐不是最重要的精神享受呢?

对于他们来讲,不能歌善舞的民族,才是一个另类的民族。

在中国古代也不是现在这种现状。古代形容奢华生活是什么状态?声色犬马。文人四技是什么?琴棋书画。音乐排在头号位置。古往今来,人们都把音乐作为人生的至高享受。

其实我从来都不反对通俗音乐,我甚至在全国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上为流行歌曲摇旗呐喊。但仅有通俗音乐是不够的。

为什么非要听经典音乐?就像人为什么非要喝酒?酒、咖啡、茶都不是生存必须品,完全可以没有。但是大家能够想象我们生活当中没有这些吗?我们的每种感觉器官,都有美的感官愉悦,感官享受的需要。

我的梦想是,希望这个世界上欣赏经典音乐的人,能够像喝酒的人一样多,为什么?

人所有的感觉器官,审美偏好都有一个共同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大致的道理是,年纪越小、经验越少的,更喜欢简单、鲜明、甜的东西。年纪越大,越喜欢细腻、微妙、强烈刺激的东西。

能不能想象,等你到了一定年龄,来自感官不可抗拒的不爱喝软饮料了。但是你生活当中既没酒,也没咖啡,还没茶。那你生活就剩什么了?白开水。听说过白开水一样的人生吗,单调乏味。

幸福人生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指标,叫丰富多彩。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听音乐?为我们生活增色添彩。为什么听经典音乐呢?为了我们的生活一直丰富多彩。

猜你喜欢

经典音乐另类贝多芬
亦远亦近贝多芬
“另类四不像”登场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央广第二套国家级音乐广播
如何在音乐课教学中巧用流行音乐
浅谈经典音乐与韵律活动的巧妙融合
另类演奏家
另类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