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淮安市中考作文述评

2017-02-26吴寿健董云

初中生世界 2017年35期
关键词:阳春淮安市景象

吴寿健 董云

2017年淮安市中考作文述评

吴寿健 董云

原题回放

大自然中,背阴的地方,往往环境幽暗、氛围清冷;向阳的地方,常常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人生也如此,面向阳光,我们便常拥有春天般的生活。

请以“向阳春常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命题透视

本次作文题型为“材料+题目”,保持了淮安市中考作文的传统命题方式。作文材料贴近考生生活,层次清晰,关键词明确,有利于考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形成对生活和人生的积极认知。

“向阳春常在”,命题者将自然现象和生活体验相联系,让每一位考生都能有真切的体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符合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仔细阅读材料和文题,我们会有这样的发现:

首先,材料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景象:向阳的地方,承受着阳光的照耀,生命往往活跃旺盛,整个景象显得明亮温暖、生机盎然;背阴的地方,光线阴暗,环境清冷,整个景象显得幽暗。二是人生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无论是自身内心的阳光情感、思想,还是外界如阳光般的他人他物,常常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温暖和美好,让我们的生活像春天一样温暖和煦、充满生机。材料有实有虚、由实到虚,引导考生不仅要关注自然界的客观景象,而且要关注人生的发展状态。

其次,材料通过对比的方法揭示了不同的环境所导致的不同结果,引导考生关注“向阳”与“春常在”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向阳”,就不存在“春常在”,相反,可能因为“背阴”而显得景象幽暗、氛围清冷。

再次,“向”可以理解为“对着、迎着、接近”等;“阳”既可以指自然界的阳光,也可以延展开去,比喻阳光般的人物、事物或者事件、环境、文化、思想、心态等;“春”首先指的是春天的景象,也可以指春天般的生活、春天般的心境、春天般的体验、春天般的情感等,它们具有的共同特点是温馨、温暖、和畅、明亮、积极、健康、美好、充满生机等;“常在”的意思是“经常存在、呈现或拥有”,它既可以是一直以来就存在的一种持续状态,也可以是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还可以是一种认知和期待。一次短暂的改变或偶然的变化,不能是“常在”。因此,考生应当在文章中或通过具体的叙述描写表现出“常在”,或通过认知的变化、理解的提升,以议论抒情的方式点明“常在”。

本道作文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贴近生活,注重考生的体验。文题将自然现象和生活体验相联系,让每一位考生都能有真切的体验。他们既可以从对自然的观察写起,也可以从对自身的生活感受写起,还可以从他人的视角表达对生活的体验等。

二是诗意灵动,能凸显立意的高下。文题“向阳春常在”虽只有五个字,却显得灵动而有韵味。考生对文题解读的深浅,决定了文章立意的高下。如果考生只能解读出实指的内容,把阳光就当成自然界的阳光,把春就当成春天,立意就显得浅显了。

三是有助于考生根据需要,选择除诗歌、戏剧外的任一文体进行写作。如果写记叙文,考生可以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写或情境设置,将“向阳”的行为表现和动作状态叙述出来,以此表现出“春常在”。这里的关键是处理好“向阳”与“春常在”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可偏废,其中,对“春”的描写是主体内容。同时,对“向阳”的叙述要具体化,以体现出叙事性文学的表现特点。如果写成散文,考生可以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在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抒情和议论。如果写议论文,考生则可以通过鲜明的论点、有力的论证,以及准确严谨的语言表达,阐发自己的观点。

评卷扫描

本次考场作文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审题不清

这道作文题的材料对文题的提示是很清楚的,但很多考生依然不能正确解读文题的内涵,尤其是“常在”二字,大多数考生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甚至还有考生断错了句,把“向阳春”连在一起,当成一朵花来写。

二是立意肤浅

优秀的文章,立意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厚度;既要有个性化的感悟,又要有丰富的思想;既要丰满,又要宽广。对于这个文题,立意的高下在于:能否充分表现“阳”和“春”的特点及两者间的关系,能否充分表现“春常在”。其中,后者是立意高下的关键。“春常在”是考生对自己、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是经过一定的历练后开出的“思维花朵”。遗憾的是,很多考生没能写出这样的感悟、思考和启迪。例如,有一位考生写看爷爷种植兰花的过程,最后收获的仅仅是种兰花的本领。这样的立意就显得肤浅了。

三是缺少细描

本次作文中,很多考生没能细致地描绘出“春常在”的特点。比如,有一考生写外婆种植向日葵,只记叙了外婆种植向日葵这件事,而没有具体描写出外婆栽种向日葵的情景,如当时的环境、外婆的神情等,这样,既不利于表现“春”,更不用谈“常在”了。

此外,部分考生的文章文体不清,导致题旨表达不准确。

迷津指点

一是要注意实与虚的关系

文题中的“阳”“春”,既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阳”既可以指自然界的阳光,也可以比喻阳光般的人物、事物、思想等,但必须写出其特点来:从客观的角度看,该对象是温暖的、明亮的、热烈的;从对写作主体的影响看,该对象又是能促进写作主体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春”,既可以指春天的景象,也可以指抽象的如春天般的生活、心境、情感等,因而对于“春”的理解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温暖、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希望、美丽等。无论是虚写还是实写,都要充分表现写作对象的特征,尤其是虚写,不能含糊不清、似是而非,或者“贴标签”、生拉硬扯,务必通过具体的描写充分表现其基本特征。

比如,有一位考生写的是自己上学时经常买校外一位老奶奶的臭豆腐的事情。这是虚写“阳”,写的是阳光般的人物。小作者通过对老奶奶的神态、语言、动作进行描写,突出了老奶奶乐观、开朗、善良的特点;又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心理感受,突出了其“春天般的心境”。应该说,这篇文章是非常切题的。

二是要注意“阳”与“春”的因果关系

“阳”与“春”构成了此次作文的主体,能否充分、明确地表现“阳”与“春”,是文章是否成功的关键。并且,写作时还要明确地表现出两者间的关系——“阳”是形成“春”的原因,有“阳”才会有“春”,没有“向阳之心”,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春”。反过来讲,一个对生活感到绝望的人,虽然也认为“春天”是美好的,但本身并不构成逻辑关系。因此,作文中呈现出的这种因果关系一定要合乎逻辑,而不是生硬地拼接。

三是要注意对“常在”的理解和表现

“常在”是本次作文的难点。理解“常在”是一直以来就存在的、持续的,至少是经常出现的状态相对不难,而要充分、明确地去表现这一点,对于同学们来说就存在一定的难度了。表现“春常在”的方式很多,同学们既可以通过多次具体的描写来呈现,也可以通过前后对比来突出,还可以通过认识上的变化、理解上的深入来表现,甚至可以通过直接的议论、抒情来点化。只是,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都必须充分表现“常在”的内涵——“常在”不是一种偶然。如果写的是生活中的一次偶然经历,却偏说“春常在”,就显得牵强。

名师简介 吴寿健,江苏省淮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初中语文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现任教于翔宇教育集团淮安外国语学校。

董云,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优秀教师,现为翔宇教育集团淮安外国语学校语文备课组长。

猜你喜欢

阳春淮安市景象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淮安市强化“三个一”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又是斑鸠闹阳春
池中景象
杯中异景
冬天的景象
阳春画面石欣赏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
朱梅朵朵,妆点寿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