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建设改革实践

2017-02-26扶胜兰张景景董丽平刘红云张艳玲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药用植物中草药栽培

扶胜兰,张景景,董丽平∗,刘红云,张艳玲

(1.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河南信阳,464000;2.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中草药栽培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1]。本课程为学生从事药用植物栽培、生产、加工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2-3]。顺应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要求,为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合格的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增强学生专业基础学习能力,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我们进行了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通过几年的努力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该课程教学的方法与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明确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药用植物栽培学》主要讲述药用植物生产与加工的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课程设计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课堂内外结合,注重学生生产技能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做、练”合一,注重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锻炼;在学生的考核方面,要注重“知识考试、技能考核、素质考评”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1.1 课程设置理念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实施素质型的通识教育、研究型的创新教育和创业型的职业教育”,就要立足地方,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理念,紧紧围绕药用植物栽培与加工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培养的课程结构。以药用植物栽培生产、加工过程为主线,合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充分运用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将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企业实习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改革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将课堂教学转入生产实践,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学生转化为中草药栽培生产、加工的工作者,教师则转换为工作过程的指导者。

1.2 课程设计思路

1.2.1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突出药用植物栽培与加工行业企业要素,把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素质相结合,校企共同担当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发展的重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基于药用植物栽培生产加工过程”的课程体系,按照生产过程系统化要求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边做边教,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以教带学,以做促学。

1.2.2 教学情境与工作场景合一,融“教、学、做”为一体 按照药用植物栽培岗位能力的要求使教学内容模块化,突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实现产学合作、校企联合育人。依托我校和当地中草药栽培、生产、加工企业两种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优势,把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学习的内容是生产过程,通过生产过程实现学习。通过企业参与人才的培养,赋予学生“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形成了专业学习和岗位工作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

1.2.3 量化学生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定为三个“三百”标准,即“会认三百种药用植物、会栽三百种药用植物、会用三百种药用植物”。将传统的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加入阶段性考查,通过阶段考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效,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 优化教学内容

2.1 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应性,主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中药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等选取教学内容。

2.1.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调整,注重教学内容的区域适用性。选择适应中原农区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如河南省地道药材“四大怀药”、半夏、金银花、丹参、山茱萸、辛夷和信阳地区的地道药材猫爪草、桔梗、柴胡、银杏、栝楼、党参、苍术等作为主讲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中草药生产岗位及中高级中草药种植工职业技能鉴定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重构教学内容,设置学习模块。打破原有课程模式,将药用植物生产基本知识、关键理论、实用技术融入到药用植物生产管理中,达到教学内容与生产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根据国内中草药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药用植物生产行业的前沿知识与技能。

2.1.2 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教学内容按照栽培基础和栽培项目两大部分进行。药用植物栽培基础部分以精炼、适用为原则,摒弃过深、过多的理论,力求讲精讲透;栽培项目部分注重理论与实践并举,实训学时占到50%以上。同时,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延伸,使教学内容与国内外中草药产业化发展相联系。将中草药生产、加工、检验、贮藏方面的先进实用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比如开展《遥感技术》、《精准农业》的专题讲座,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体现内容的适用性。

2.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药用植物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性域,不同药用植物生产环节不同,因而,教学内容安排上,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实验实训项目,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田间相结合,“教中学”与“学中做”相结合。

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基础模块、技能模块和拓展模块,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和集约化。基础模块主要讲授药用植物栽培学四大基础知识,即药用植物栽培的基础理论、药用植物繁殖技术、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和药用植物采收、加工与储藏;技能模块主要讲授“六大栽培项目”,即根及根茎类、果实和种子类、花类、全草类、叶类、皮类六类药用植物播前准备、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初加工生产、贮藏等内容;拓展模块主要讲授中草药生产与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草药产业化生产经营等有关内容。课程的理论教学以精炼、适用为原则,注重理论与技能相融合,注重知识的延伸,紧密联系国内外中医药的产业化发展。

实施工学结合的双平台(校内、校外实训平台)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实训平台包括课程单项实训、课程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平台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实施课程综合实训和毕业带薪顶岗实训。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穿插课程单项实训课,让学生能够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并学以致用。根据生产季节,安排教学综合实训,让学生到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针对药用植物生产、加工、检验与贮藏等方面的技术环节和程序进行实训,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带薪顶岗实训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学生以工人、技术人员、营销人员或管理者的身份在企业或技术推广单位进行为期一学期的顶岗实训,其间,除专业教师定期指导外,企业也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学生通过参加生产实践和调查,了解了目前我国药用植物生产、加工、检验、贮藏等环节的现状,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理论应用于药用植物生产实际,在实训中提高了专业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参与企业的技术服务和生产劳动,也实现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办学思想。

3 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课程教学计划

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根据学科发展和行业需求,不断审核和完善课程教学计划,修订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及时将药用植物栽培领域的新技术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进一步规范教学活动,确立人才培养技能标准,即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做到对三百种药用植物的“会认、会栽、会用”,阶梯考核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充分利用寒暑假和实习实训让学生参与生产企业的生产劳动和技术服务;依托信阳市鸡公山生态多样性,由专业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到生产一线强化实践锻炼,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积极组织编写适用的配套教材,使其更加贴合教学实际与专业发展动态。

改革后的教学计划,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4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效果。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教学;以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中药学专业、药用植物栽培与加工等多个专业的教学改革为依托,完成了药用植物栽培学网络课程,建立了药用植物资源图库、中药饮品标本图库、药用植物病虫害图库、试题库、习题集、网上测试等,丰富教学资源并实现资源共享。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及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授课方法,室内和室外相结合,部分内容采用现场讲授。成立课程兴趣小组、药用植物栽培协会、中药协会等,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社会实践和协会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药用植物栽培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要想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融会贯通,就要不断改革,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着手,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农业提供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1] 胡孔峰,章承林.药用植物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斯金平,朱玉球,刘京晶等.药用植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中国中药杂志,2012(3):402-404.

[3] 郭巧生.药用植物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药用植物中草药栽培
CRISPR/Cas9技术在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和展望
药用植物保育研究团队
三味中草药 消炎效果好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药用植物资源与育种团队
自然栽培的味道
寻找家里的药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