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赠答行为看日本的体察文化
2017-02-26赵祎男
赵祎男
(安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安庆246000)
所谓“赠答”,即指互相赠送礼物。礼物的赠答在人类社会中可以称得上是最为重要的社会交换方式之一,这种行为是一种包含着经济、宗教、道德、感情等多种因素的“社会事实”。世界各国人们都十分重视礼物的赠送与交换,在日本赠答行为可以说是一种国民性行为。以日本传统节日“中元节”为例,调查显示,70%以上的日本人会向平时关照自己的上级、长辈以及同僚好友等赠送礼物。仔细研究日本的赠答行为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着很多独特性,这些独特性正是体察文化的表现。
体察文化是日本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根据对方的心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标准的文化。体察中的“察”即我们所说的直接观察和深入考察,日本人在交往中喜欢察言观色、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希望自己的利益不受影响,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在充分了解对方的利益偏好和价值的基础上,以尽可能不伤害对方感情为原则进行交流,从而让对方积极配合自己以实现自己既定的利益目标。体察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减少语言交流的文化,反映在语言上表现为他们在讲话时多用暧昧、省略的表达方式,与语言表面上表达的含义相比,更侧重它的“言外之意”[1]。例如,天热希望对方打开空调时,不会直接对对方提出要求,一般会说“今天好热呀”。再如,收到邀请却无法应邀时,也不会直接说“不”来拒绝,一般会说“今天有点儿…,下次一定…”。体察文化隐藏在日本人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本文通过分析日本赠答行为,来了解日本“以心传心”的体察文化。
1 日本的赠答行为
1.1 赠答行为发生时的语言表现
语言是文化的索引,从语言本身的表达方式及其采取的形式中可以找到沉淀在语言中的思想、感情的异质性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从日语中“礼物”一词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可以看出,日本人送礼可谓名目众多,送礼时所讲的寒暄语也各不相同。以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元节”和“岁暮”送礼为例,赠送的一方一般会说「これ、つまらなものいですが、どうぞ、お受け取りください。」(这是点不值钱的东西,请收下)。再如出差、旅行归来把当地的特产送给朋友、同事、家属时,赠送的一方一般会说「これ、お土産です。」(这是给您带的一点特产)。从语法角度看,以上两句都将明确句子关系的助词省略掉了,这种省略不但没有让句子产生歧义,反而表现了日本人谦虚、委婉的一面。
再来看接受礼物的一方,以受邀去日本人家里做客为例,主人收到客人带来的礼物表示感谢时,用「すみません」(不好意思)来表达谢意的不在少数,这或许比用「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还多一些,这种表达方式让很多刚去日本的外国人都很不理解,那是因为没有理解「すみません」(不好意思)背后的体察文化。
1.2 礼物的内容与包装
日本人的赠答行为,是集团主义意识下群体社会用于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就像见面的一句寒暄,旅途中的一张明信片,重在传递对彼此的关心和相互间建立联系。
中元在每年的六七月份,表示年中问候。岁暮是在一年的年末,表示一年来的感谢。因为是季节性的馈赠,礼物的内容多以可以长时间保存的食品和日用品为主,近几年有些比较有创意的礼物出现,比如打扫券、节能环保券等。出差旅行归来时有地方特色的点心、毛巾、精致的手帕是常见的馈赠礼品[2]。
与礼物的实用性相比,他们更重视礼物的包装。收到过日本人赠送的礼物的人会发现,日本人送的礼物包装都很精美,他们似乎对“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理解得更为透彻,包装越精美越能体现对对方的尊敬与重视。礼物作为交流的中介,每次赠答行为都是一次交流,通过一次次的交流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以及这种存在对自己的意义。
1 .3 赠答行为中的义务
与其它国家的赠答行为不同,日本赠答行为中对“答”有着严格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收到礼物后的答谢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像安达正嗣曾指出的那样:“人们的赠答行为由提供礼物的义务、接受的义务、还有还礼的义务等三部分组成”,并且他们的赠答行为要遵守相关的礼仪,赠答行为发生时收到礼物的一方除了要当面感谢之外,还要及时回赠对方礼物,并且在此后见面时要再次感谢。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一个收到礼物没有答谢对方的人被视为是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会受到周围其他人的排斥。
这些赠答行为中的独特性能够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体察文化中找寻到答案。
2 日本的传统文化——体察文化
2.1 体察文化的由来
以夏季为中心的高温多雨的季风气候使得日本的国土上覆盖着大面积的森林资源,森林提供了生存赖以需要的水、食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日本人在享受大自然恩惠的同时,也遭受着地震和台风带来的灾难,这样的自然环境,使得他们认为:人只是自然界众多事物中的一部分,人是与自然共存的,只有顺应自然,像森林一样,不突出个人本身,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团结在一起才能生存。他们排斥个人的特立独行,要求集团的统一性,这是体察文化产生的客观条件。此外,虽然也有阿伊努等少数民族的存在,但日本99%是大和民族,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美国占领以外,没有被其他国家侵略和统治的经历。同一语言、同一民族在相对封闭的同一地域下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特征,他们在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很多方面具有同一性。这种高度的默契为体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日本人非常喜欢也很享受这种体察文化。
2.2 赠答行为中体察文化的体现
2.2.1 赠答语言中省略现象和一词多义现象 上文提到的「これ、つまらなものいですが、どうぞ、お受け取りください。」(这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请收下)和「これ、お土産です。」(这是给您带的一点小礼物),是日本人赠送别人礼物时常用的甚至可以说是规范化的表达,从语法角度分析,句子中都省略了助词「は」或「が」。究其原因,是因为「は」起强调谓语的作用,而「が」起强调主语的作用,送别人礼物时,无论强调谓语还是强调主语,都会让接受礼物的人觉得这是一种施恩。因此,以对方的心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标准的日本人选择了省略助词,并且在送礼物时说“自己的礼物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是点小礼物”这也是体察文化的表现,暗含着不希望给对方造成负担,也没有必须还礼的意思。
主人接受客人赠与的礼物时,如果用「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会给人一种带礼品来拜访是理所应当的感觉,而用「すみません」(不好意思)除了表示感谢之外,还有一种不安的心理,即因没有料到客人为了答谢他的招待还特意准备了礼物而产生的不安心理。这是因为「すみません」其实有感谢、道歉和打招呼三层含义,它是一句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寒暄语,甚至有一种说法是:会说「すみません」就可以走遍日本[3]。
在日语表达中,这种省略现象和一词多义现象极为普遍,透过这种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找到沉淀在语言中的思想、情感。
2.2.2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日本人的赠答礼仪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日本人送的礼物一般都不会很贵重,以“中元”和“岁暮”为例,礼物的价格从几千日元到上万日元不等。如果赠送的礼物太贵重,会给接受礼物的一方造成心理负担。并且,在日本收到礼物后要马上“还礼”,所谓还礼是指回赠对方一件价格基本等同的礼品。如果收到礼物没有去还礼的话会被认为是一种不符合“义理”的表现。日本送礼的标准是:既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又不会引起对方的不安。
虽然赠送的是些金额不高的实用性礼物,但每个礼物都包装精致。每年的“中元”和“岁暮”,日本的大街小巷,无论是大型商场还是没有名气的小店,到处摆放着包装精美的礼物,无论客人买的礼品价格高低,服务人员都会问一句:“是送礼吗?请问需要包装吗?”,并且包装是免费的。在日本包装越精美越能体现送礼一方的敬意,彼此心意相通的日本人能透过这一份并不贵重但包装精美的小礼物,体察到相互之间的关心和感恩。
2.3 “以心传心”的体察文化
体察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以心传心”,即不通过语言,而是通过心灵相通、心领神会的方式来领悟对方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心传心”源于佛教用语,意思是将佛法中无法言传的精髓通过心传递给弟子。日本人认为“以心传心”是交流的最高境界,因为他们认为语言是不可靠的,语言像树木的叶子一样,不断被新的取代,无法长久地存在,这点从“语言”翻译成日语是「言葉」就能看出[4]。日本是同一地域下,讲着同一语言的同一民族构成的社会,这个有着高度默契的民族在交流时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对方就能心领神会。
3 结论
礼物赠答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都是一种传递友好与敬意、增进感情、拉近人们距离的社会活动,其共同性固然有很多,但是仔细研究会发现每个国家的赠答行为都有其独特性,隐藏在这些独特性后面的是千百年以来的文化积淀,日本的传统文化赋予了日本赠答行为的独特性。
[1] 武心波.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李东辉.浅析日本人的赠答习俗与“义理”——以“中元节”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3):113 -119.
[3] 叶渭渠.当代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浅析[J].日本学刊,2009(3):96 -106.
[4] 祝大明.强调“以心传心”的暧昧语言文化[J].外语学刊,1999(1):90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