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学术思想关系探析
——从《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出发
2017-02-26张当
张 当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学术思想关系探析
——从《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出发
张 当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持续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二者之间的学术思想关系,国外较多学者持“对立论”,国内多数学者持“一致论”。从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出发,对比马恩的文本内容,可以看出,恩格斯对马克思早期学术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并非是决定性的。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
马克思与恩格斯(以下简称“马恩”),被世人看做是亲密的“战友、伙伴”。但起初,他们的相遇并非顺利,是时代和周遭的境遇让两人走到一起。他们走上合作的道路是曲折的,但终究成为了一生合作的战友。马恩的关系转折是以《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为桥梁的,这部著作为两人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近来,对马恩关系的关注越来越多,对两人关系的梳理主要则出现在马恩的传记之中。在西方,马克思学的兴起使得人们关注马恩的关系,但是,我们对两人的关系不是在“字迹”之中去弄清,而是要在文本和思想的意义上去理解和梳理。
马克思对恩格斯的评价并不多。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自述其心路历程时,完整地简述了恩格斯早年与他的经历和关系,他说:“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1]56(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信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2]马克思将恩格斯的《大纲》称作“天才大纲”,这一部大纲是恩格斯于1843年写作,1844年2月发表,此时的马克思写作并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两人奋战在对“悲惨世界”批判的第一线。在1845年之后,两人统一战线,批判了“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走向合作之路,并成为“终身的战友”。
恩格斯对马克思有过很多评价。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恩格斯集中梳理了马克思的思想历程,着重阐释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说明了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的伟大一生”。在1884年10月15日的伦敦,恩格斯写信给远在日内瓦的老朋友约翰·菲力浦·贝克尔时讲到:“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做得还不错。我很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当现在突然要我在理论问题上代替马克思的地位去拉第一小提琴时,就不免要出漏洞,这一点没有人比我自己更强烈地感觉到。而且只有在时局变得动荡一些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感受到失去马克思是失去了什么。我们之中没有一个人像马克思那样高瞻远瞩,在应当迅速行动的时刻,他总是作出正确的决定,并立即切中要害。”[3]通过恩格斯的这封信,我们看到,马克思的离去无疑给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蒙上了悲伤的心情,恩格斯在此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怀念与敬仰。他称马克思为“第一小提琴手”的比喻让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富有的解释力和革命性是不可替代的。
从马恩的互评来看,他们彼此之间对对方都具有高度的评价。但是,从马克思的评价来看,1845年之前的他们没有一起合作,在相识之初(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时期),两人也并非一拍即合。在马克思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使得两人关系发生转变、走上合作道路的转折点在于《大纲》。所以,笔者在此文中将以1845年以前来界定“早期”,从《大纲》出发,进而讨论马恩的早期学术思想关系。
一 国内外研究背景与概述
如今,文本字迹的研究越来越发达和精细,研究者对马恩文本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近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将出版,这将引起学界对马恩关系研究的再一次兴起,同时,对文本研究的注重趋势也值得我们关注。依据现有文本,我们看到,早年马克思的思想是复杂的且快速变化的,而早年恩格斯的思想较为系统且一致;早年马克思在现实批判中不断转变,其早期思想影响深远,所以对早期马恩关系的梳理和研究是必要的。马恩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对方,对于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作用,也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种研究路径。
对于马恩的关系,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不少阐释。这些阐释主要依据于以下几点:马恩手稿字迹、马恩思想、马恩书信、马恩传记以及马恩回忆录等。对于马恩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马恩一致论”和“马恩对立论”两派,进而有国内学者提出马恩基于差异但一致的观点。在青年马恩关系的问题上,“对立派”和“一致论”却有着相似的观点:“青年恩格斯极大地影响了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4]83
关于马恩早期关系,国内外主要有四种观点:
1.坚定对立的观点——恩格斯不如马克思。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国际管理研究院”的诺曼·莱文教授,莱文教授与卡弗教授都属于对立派,但他坚持认为“《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因为在这里恩格斯看到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却没有把人的劳动看做是一切价值的起源。他此时依旧停留在李嘉图和斯密的阵营中,认为价值是由竞争创造出来的。”[5]莱文反对马克思与恩格斯相一致,坚持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师承”关系;对于早期马恩关系,他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批判经济学的立场是对立的。不过,他强调其初心“不是想否定马克思主义,相反,是为了拯救它。”
2.坚定对立的观点——马克思不如恩格斯。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日本学者广松涉,依据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他明确提出“青年恩格斯引导青年马克思的论断”。根据国内学者对广松涉的研究,广松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所表达的马恩关系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明显落后于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出自恩格斯的独创性见解,而马克思则向恩格斯进行了学习。”[4]87由此可以看到,早期恩格斯高于马克思的声音对学界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温和对立的观点。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特雷尔·卡弗教授,卡弗认为,青年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并且两人是在“不同的道路”上走向“共同的见解”的。谈到马恩早期的关系,卡弗讲:“相对于马克思而言,在1844年底和1845年初,即真正确立合作关系之前的青年恩格斯在某种意义上是更有影响且更有才华的,甚至是更具有综合能力的独立作家。他是自由职业者,具有世界视野和政治天赋,而当时的马克思还没有。”[6]卡弗以早期恩格斯为研究重点,表明恩格斯并非像诺曼·莱文教授所说的那样水平很低,但是,卡弗并不认为恩格斯是超过马克思的,而是认为恩格斯在早期为马克思提供了捷径,恩格斯早期才华突出,但在晚期“却没有清晰的思路和连贯的才华。”
4.一致论的观点。其代表是亨利和古尔德纳,他们所坚持马恩关系始终一致在于“马恩终生的友谊”和“马克思从来没有公开批评恩格斯歪曲了他的思想”。这两点理由是多数坚持马恩一致论的主要论据。这一观点,国内外学者都已熟知,就不多加论述。
关于马恩早期学术思想关系,还有其他观点,例如:琼斯认为,恩格斯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里格比认为,从生产力作为社会首要性的角度,恩格斯居于“核心地位”;凯尔纳认为,从现代性出发,恩格斯更早区别了“现代与前现代”。
对于马恩关系,国内外学者有了多种探讨和讨论,依据不同的文本和观点,马恩关系呈现出多样性。面对这些阐释,我们需要在不同的语境和文本中加以理解,而不能一味地强调“对立”或者一味地强调“一致”,而应该回到具体的文本和比较中对马恩关系作出阐释。所以,对于马恩早期学术思想关系,我们需要回到1845年以前的文本中来比较。笔者将从马恩相结识到恩格斯发表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出发,比较马克思早期的著作,进而探讨马恩早期的学术思想。
二 马恩不顺利的“初会”
18世纪末的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弥散至欧洲大陆,英国以工业革命和政治改革成为欧洲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区域性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社会也形成了不同以往的复杂交往关系。19世纪初,欧洲出现了农业和商业的分化、农村与城市分化、贫富差距拉开、环境污染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幕后推手是工业化。英法工业化扩大后,快速的发展波及到了普鲁士。恩格斯的家乡伍珀河谷区,作为普鲁士早期工业化的区域,出现了许多弊病:“正统基督教统治、管理低效的政府、糟糕的建筑、工业污染、贫困与剥削”,恩格斯认为出现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工业化。
年少的恩格斯没有经历大学的教育就接手家族事业下海经商,与家境一般的马克思比起来,恩格斯过得更滋润,但这并没有使得这位“富二代”就此沉浸于富足的生活之中,他追求自由、热爱文学、崇尚真理,并加入了“青年德意志”这一文学团体,后来因这一团体行动力差、只喊口号,与之分道扬镳。恩格斯早期是一位黑格尔的坚定维护者,马克思在柏林读大学期间,恩格斯也经常去柏林大学听讲座。黑格尔在北德意志的思想领域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他也是使马恩能走到一起的重要人物,因为黑格尔的整体性思想对二人都影响颇深,并且两人都对青年黑格尔派持批判态度、对现实的市民社会有深切地关注,他们的殊途同归并非偶然。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在德法卢交界的古城特里尔出生。这座城市中的古罗马和中世纪宗教建筑风格从固态体现出其文化底蕴,“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也有部分发源于此。马克思在特里尔读完高中便前往波恩大学,一年后又转学至柏林大学。马克思儿时就是一位充满激情的人物,青年时也是一位对自由和美好充满向往的青年,他的聪慧和勤奋让他拿到了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他之后的政治路途一帆风顺,并在1842年10月开始担任《莱茵报》主编。
1842年的《莱茵报》内部产生了分歧,这也使得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的关系并不密切,因为对政府态度的分歧,报纸内部分化出妥协派和不妥协派,即:“自由人派和青年黑格尔派”。当时的恩格斯站在“自由人”派的立场上,于是,马克思并不看好这位未来的亲密战友。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因此拒绝恩格斯在英国的来稿。在马克思看来,恩格斯具有“丰富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提供丰富的英国实证材料和富有洞见的见解。
三 马恩关系的转折点——《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这部被马克思评为“天才大纲”的书稿改变了马克思对恩格斯的看法,并且由于这部著作,改变了两人的关系。“国民经济学”这个概念,主要出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理论,他们两人都讨论了如何使国富民强,然而他们都默认了现实的交换前提。所谓国民经济学,其产生的前提现实条件是私有财产的占有和商业的发展,商业能够发展是基于生产出来的物品富余,个人所得的某种或某类物品过剩将使得人们以交换的形式将自己所富余的与他人所富余的交换,那么没有生产资料的人就谈不上物品的交换,因为他们没有富余甚至就没有个人能够从自然中所得到的资源。但是,国民经济学家并没有看到这些交易产生的前提,直接“走向”生产和交换领域,将商业交换、市场自由等作为现实而不加分析。
(一)恩格斯与“天才大纲”
国民经济学是否合理?恩格斯首次在《大纲》中就敏锐地给予了回应,他认为“国民经济学的产生是商业扩展的结果,随着它的出现,一个成熟的允许欺诈的体系、一门完整的发财致富的科学代替了简单的不科学的生意经。”[1]56恩格斯对国民经济学嗤之以鼻,并且以诚信道德的立场对其体系加以批判,他看到了这门经济学背后所隐含的非道德底色。恩格斯对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状况有大量的观察和记录,这也引起了他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并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按照列宁的评价,恩格斯的这篇政治经济学论著,是他“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商业的发展基于物质的丰富和公平交换,如果每一个人的生活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就没有多余的产品能够拿出来给予或者交换;如果没有公平交换,那么交换也就只是偶然的出现,商业就不会成为常态。人类从农业社会生活的“物—物”简单交换逐步走向现代商业社会的“物—货币—物”的交换方式。货币在这一交换过程中成为中介,其有利也有弊:利在于它可以使物和物的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一定的解放,而弊在于它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不断加深,以至于人们将货币金银当作财富,视金钱如生命而不断的聚集所谓的“财富”。
恩格斯看到了社会问题的症结,对于国民经济学的前提做出了反思,他认为经济学所要考虑的是:私有制是否具有合理性?在这一点上,恩格斯确实有引导马克思的意义。自然资源的丰富和人类的生产能力结合所生产出来的劳动成果为什么会变成个人所有的私有财产?这一问题被古典经济学家略过,并且以新的阐述方式论述着新的“剥削”方式,也可以说是维护着新的“奴隶制度”。
恩格斯对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影响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也将古典经学家作为批判对象。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一章中马克思说到:“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1]155我们看到,古典经济学家所论述的国民经济学体系,不过是一种新的隐藏更深的奴隶制的复兴,私有财产和私有制的问题不说清楚,就没有理由再谈国民共同富裕、自由、平等和幸福,谈论的伦理道德都是资本主义的善和道德。
恩格斯对于国民财富和私有制的解读超越了古典经济学家。他深入研究商业的范畴,提出了价值—抽象价值与交换价值观点;并且他分析了商品的生产费用组成,即:“生产原材料所必需的土地的地租、资本及其利润,生产和加工所需要的劳动报酬。”[1]67在《大纲》中,恩格斯进一步提出生产的两根本性要素:自然和人。这一观点影响着马克思对劳动的思考,其对拉萨尔派的批判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对国民经济学家所忽视的前提,恩格斯做了着重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之上对竞争范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恩格斯认为“只要私有制存在一天,一切终究会归结为竞争。”[1]72竞争的源头在于私有制也即私有财产,资本逻辑的起点是私有财产,而经济学家漠不关心,并且把重心放在竞争范畴的研究,以私有制为基础所构建的社会导致人的异化、人与人的对立、社会问题丛生。恩格斯没有走向哲学层面的批判和研究,但是他对于现实的把握和理解可称为“天才”,这也给马克思的国民经济学批判打下了伏笔。
在《大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构,即:从商业现象出发——到对国民经济学家的批判——对私有制前提的疑问——对商业的批判——对价值的考察:私有制、土地与地租、劳动与财富、竞争与垄断。恩格斯阐明,在私有制前提被忽视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竞争体系所导致的种种恶果,揭露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实质,撩起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理论的面纱,从这一点意义上来看,为马克思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实证性的材料和分析,但至于是否引导了马克思,对马克思影响有多大,我们需要深入马克思的文本进行比较分析。
(二)马克思与“天才大纲”
在本文的前言部分,笔者引用了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那段话。一方面,表明了马克思对恩格斯早期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另一方面,表明了马克思在看到《大纲》之前,他与恩格斯并没有多少通信来交换意见。
从文本内容来看,恩格斯的《大纲》对马克思早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在中央编译局出版的中文版《手稿》中,笔记一部分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家的批判手稿,这部分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以及“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在这部分,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或者说是对“私有财产”的具体三个表现做了详细的批判,而他对于国民经济学家和资本主义逻辑的批判都站在“私有财产”这一被忽视的前提上进行。对比而言,这也是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出发点。
同时,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了竞争和价值的概念,对于这些概念,我们在恩格斯的这部“天才大纲”中也看到了详细的论述,马克思自己总结到:“我们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生产的影响和规模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1]155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恩格斯没有涉及的概念:“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但是,“私有财产”“竞争”“垄断”这些概念,在《大纲》中,以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从而对国民经济学一步步进行深入的批判,对比来看,《大纲》和《手稿》中的分析具有相似性。这样,对“私有财产与私有制”的批判,就作为整个现实批判的基础,从而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症结所在,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得出的相似结论。
那么,恩格斯《大纲》就是起了“引导”马克思的作用吗?其作用真的像一些学者所言的那样,早期的恩格斯超过了早期的马克思吗?笔者对此抱以否定的态度。
马克思在《手稿》的序言部分提到:“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但是,德国人为了这么科学而撰写的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著作,除去魏特林的著作,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1]112由这段话,可以看出马克思并没有将《大纲》作为特别重要的作品列出,而是与赫斯的论文、魏特林的著作以及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放在一起评价,《大纲》在《序言》中得到的高度评价,是相对于马克思同恩格斯关系而言的,也即相对于恩格斯所有著作而言,《大纲》是恩格斯著作中十分出色的著作,所以早期的恩格斯并没有超过马克思。
那么,是否如莱文教授所说的那样,黑格尔是马克思的老师,所以马克思的出发点是黑格尔?笔者对此也抱以否定的态度。再从《手稿》来看,马克思说到:“此外,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费尔巴哈著作是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1]112马克思表明了对他《手稿》影响最大的人是费尔巴哈,不是黑格尔,更不是恩格斯。同时,我们要看到,马克思对黑格尔著作的评价同样是“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著作”;费尔巴哈在黑格尔之后,其著作的革命性影响使马克思获得了批判的着陆点。
在1845年至1848年期间,马恩开始合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表明了两人走上了共同的道路,而世界观的革命和新世界观的形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 马恩走上共同的道路
对现实社会中的冷漠无情,多数人选择了随波逐流,而马恩却对这些无情冷漠的剥削和压迫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他们敏锐的观察和洞察能力都以犀利的文笔记录下来,对现实的批判也使得二人从天国的哲学回到人间,在资本逻辑的社会中找到其症结所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是人类进步和繁荣的表现,但是当这些繁荣建立在私有财产的基础上时,恩格斯在《大纲》中提出了质疑和批评,马克思在《手稿》中从哲学和经济学的层面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剖析;恩格斯对私有制和竞争的批判开启了两人在经济学领域的思考,对资本主义默认前提产生强烈的质疑。马克思对“私有制和私有财产”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印证了恩格斯质疑的同时,也将国民经济学推向了资本逻辑的深渊。我们看到,只有对私有财产扬弃,新的社会或者说人类新的共同生活方式才有实现的空间,无产阶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力量,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则是必然。
虽然早年在《莱茵报》内部发生的分歧使得二人的初次会面并不愉快,但是恩格斯在英国的观察与实证工作被马克思认可。马克思没有因为某些观点的分歧就摒弃这位未来“终身的战友”,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的影响虽然被普遍承认,但研究甚少或很少被关注,然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雇佣劳动与资本》再到《资本论》这一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恩格斯《大纲》的影子。如果两人思想不相近,那么又如何能走到一起呢?他们在1845年后展开了多次的合作并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必然是通过消灭资产阶级的统治,最终走向共产主义”,[7]从而发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基石,推动了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也为人类解放的道路打下了深厚的实践与理论基础。
对于马恩早期学术思想关系的研究,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篇文本作为依据来对马恩早期关系加以概括,而是要在理论的结构中找到他们的思想共同点,不能简单地持有马恩对立论或者是马恩一致论。我们要回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面对他们当时的处境和历史,去思考他们理论形成的原因;面对当下,我们追寻问题的答案,要坚持马恩的方法,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不停留于表象,对抽象概念不停留于幻想,要拿起理论的武器,与假丑恶做坚决的斗争。马恩走上了共同的道路,我们又何必在道路上开倒车呢?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时代,面对分工、劳动、生产、交换这些“日常生活”时,沿着马恩的思考,我们要追问的是生活中现象的本质。
概言之,通过对马恩早期学术思想关系的探析,可以看出,马恩面对着工业化所造成的现象,在不同的道路上进行着批判。从《大纲》出发,恩格斯对马克思具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并非是决定性的。马恩的关系具有复杂性,我们需要以文本和历史为依据,对两人的关系进行梳理,不能以马否恩,也不能以恩否马;更重要的是,要在历史现实的维度去理解马恩,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当下所立足的世界。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1.
[4]鲁克俭.国外学者论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的学术关系[J].教学与研究,2006(8).
[5]诺 曼·莱文,张 亮.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西方“马克思学”:诺曼·莱文教授访谈录[J].南京大学学报,2006(6):11.
[6]特雷尔·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M].姜海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1.
[7]秦 勃.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土地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6(3):7.
责任编辑:黄声波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s and Engels’ Early Academic Thoughts:From theOutlineofCritiqueofNationalEconomics
ZHANG Dang
(School of Philosoph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It’s been a hot issue to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s and Engels’s academic thought in the world. For the view of their academic relationship, many western scholars hold the “Opposition Theory”, while most of the Chinese scholars hold the “Consistency Theory”. From theOutlineofCritiqueofNationalEconomicsby Frederick Engels, and through the text contrast, we could get a conclusion that Engels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on Marx’s early academic thought, but it is limited and indecisive.
OutlineofCritiqueofNationalEconomics; Karl Marx; Frederick Engels; academic thought relationship
10.3969/j.issn.1674-117X.2017.01.019
2016-11-27
张 当(1991-)男,安徽巢湖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早期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
A1.121
A
1674-117X(2017)01-008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