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笔生花 典故增辉
——冯子振作品中的用典现象浅谈

2017-02-26陈安国

关键词:用典典故

陈安国

(攸县一中,湖南 株洲 412300)

妙笔生花 典故增辉
——冯子振作品中的用典现象浅谈

陈安国

(攸县一中,湖南 株洲 412300)

攸州(湖南攸县)人、元代作家冯子振喜欢用典,几乎每一篇作品中都有用典的现象;用典强化了其作品类比联想、借代比喻、象征衬托、影射暗示等遣词造句的修辞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冯子振;用典;类比联想;借代比喻;象征衬托

冯子振(1257-1348),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又号瀛洲客,攸州(今湖南攸县)人,元代散曲家、诗人、书法家。他自幼勤奋好学,“于天下之书无所不记。”[1]博闻强记,才气横溢,文思敏捷,下笔万言,倚马可待。其以文章称雄天下,一生著述颇丰,传世有《梅花百咏》《居庸赋》《十八公赋》《鹦鹉曲》《海粟诗集》等诗赋文曲,以散曲最著名。

以典入作品,巧妙用典,是历代文人赋诗作文常用的修辞手法。冯子振是一位多产作家,流传下来的作品有诗、词、赋、曲、记和序言等多种文体,这些作品几乎每一篇中都有用典的现象,有些作品甚至典故堆积、俯拾即是,可谓到了“掉书袋”的地步。他不仅在长达四五千言的赋文中大量引用典故以增强其外延张力,两篇长赋(《居庸赋》《十八公赋》)各引用典故数量多达50多处。即便在短短的四言绝句中,他也会引用一至二个典故,有时甚至一句一典,令诗句的容量倍增。参与《四库全书》编纂的夏洪基对冯子振作品中用典有过中肯的评价:“此数诗者(指《梅花百咏》)中用典之作用事、典,确晓然可据。”[2]冯子振作品中的使事用典,材料非常广泛,名言、成语、典故、人物、地域、事件等等,凡典则采,点石成金。冯子振的联想能力非常丰富,在很多作品中即事即景触动联想,将诸多历史典故引入其中,形成了一种典故风景,产生了一种典故效应。

一 类比联想广用典

冯子振引用典故达到了一种触类旁通、信手拈来、织成锦绣的境界。如他在《浴梅》诗中由梅花的娇美联想到唐朝美女杨玉环。“寒锁椒房气未匀,一沾恩泽顿精神。冰肌湿透浑无力,绝胜华清得宠人。”[3]15先宕开一笔,从梅花的花蕊联想到了宫女居住的“椒房”。再从梅花生存的环境联想到唐朝美女杨玉环在“华清池”沐浴。杨玉环是唐朝李隆基宠爱的爱妃,唐开元二十五年,李隆基和以往一样在这里过冬,在皇家的例行接见中他邂逅了杨玉环,年轻的杨玉环让已过中年的皇帝又唤起了心中的爱意。这里,诗人将梅花拟人化,将雨后或雪后的梅花比作刚沐浴过的绝色美女杨玉环,又由梅花的花蕊联想到美女住居的“椒房”,大联想中套小联想,环环相联,花如其人,人似其花,人与花融为一体,联想恰切精当。

在《江梅》一诗中冯子振吟道:“若有人兮湘水滨,冷香和月浸黄昏。自怜不入离骚谱,待把芳心吊楚魂。”[3]19本诗通过栖生在江边“冷香和月浸黄昏”的梅花,即刻联想到了屈原和他所作的《离骚》。冯子振对屈原所写的《离骚》未能将梅花写进去,有一种遗憾之意。认为梅花才是屈原自身人格的真实写照。屈原其所以未能将梅花写进《离骚》,而将兰花香草当做讴歌赞美的对象,这是屈原借“江离”(香草名)“辟芷”(生于幽僻之处的芳芷)和秋兰等花草比喻自己高洁的操行,同时还有将兰花美女喻指贤臣与明君之意。冯子振联想到楚国屈原,更有一层深意:当年的屈原被贬放逐,流落湖湘。冯子振借屈原这一楚国忠臣表达自己的忠贞之情。冯子振因为桑哥事件受冤屈,虽然没遭受严刑,但是也被贬谪,像屈原一样遭到了放逐。这正是文学创作上的典型的类比联想。

《爱云逸叟记》是冯子振为其乡党友人湖南攸县东门陈允恭写的一篇记。其文不长,全录如下:

人生大块间,其爱者各适其性也。若渊明之爱菊,其性则志于隐逸;茂叔之爱莲,其性则志于君子。后之学者有志于贤圣,又可无所爱乎?余友陈氏允恭者,世家攸州之东门,以诗礼相传,以道德相尚,尝取其别号曰:爱云,盖有志圣贤者。且云者,山川之灵气,阴阳聚而为云。其飞扬点缀舒卷往来,起于肤寸之阴,而能霖雨天下。或无心以出岫,或有意而从龙,变化莫得测也。今允恭以爱云为号,吾不知其无心以出岫乎,有意而从龙乎?允恭复之曰:兼有之,请为我记之。吾知允恭甘淡泊守常分,不以富贵动心,不以利达介意,似无心以出岫乎?倘其行义达道,名扬王庭,将与云之有意而从龙乎?其所爱者,较之爱菊爱莲,不可同日而语也,书以为记。

元待制冯海粟[4]

本文有多处引用典故,开篇第一句“人生大块间”就引自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闻庾七左降因咏所怀》诗句:“人生大块间,如鸿毛在风。或飘青云上,或落泥涂中。”[5]指人生在天地、大自然之间,就像鸿毛随生活之风云漂浮不定,时而飘在青云之上,时而辗落尘泥涂中。接下来以类比联想的艺术手法将陈允恭的“爱云”与陶渊明的爱菊和周敦颐的爱莲相提并论,夸赞“爱云,盖有志圣贤者。且云者,山川之灵气,阴阳聚而为云。其飞扬点缀舒卷往来,起于肤寸之阴,而能霖雨天下。或无心以出岫,或有意而从龙,变化莫得测也。”“无心以出岫”源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句为“云无心以出岫”,意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最后认定陈允恭的爱云“较之爱菊爱莲,不可同日而语也”。冯子振认为陈允恭的爱云比陶渊明的喜爱菊花和周敦颐的喜爱莲花,有更高的情趣和境界,高度赞美了陈允恭“不以富贵动心,不以利达介意”“甘淡泊守常分”的隐士品格和精神。

《翠寒集》系元朝诗人宋无(1260-1340)撰写的一部诗集,赵孟頫称其“风流蕴藉皆不经人道”。冯子振应宋无之请而为其诗集写了序言,这便是《翠寒集序》。在这篇序言中,冯子振浮想联翩,由“宋无”的名字想到了“冉有”。冉有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冯子振对冉有的才智是非常敬重仰慕的,他将宋无与冉有联系起来,既是巧于名字上的“无”与“有”的对比联想,更有一种将宋无与冉有的聪明才智相提并论的夸赞。

在《翠寒集序》中,冯子振进一步联想到了历史上的两位人物“卢仝”与“马异”。“苟求其故,毋以则春秋之冉有乎?或曰以冉有对宋无,与卢仝对马异,固无以异,而以岁月卜之,以时地计之,吾东家圣师之阙里,则去冉有也惜乎远矣!今姑勿论。”[3]86卢仝(音tóng)(约795-835),是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后代。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后迁居洛阳。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图书满架。仝性格狷介,颇类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种雄豪之气,又近似韩愈,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马异(约799—840),睦州人。少与皇甫湜同砚席,赋性高疏,词调怪涩,虽风骨棱棱,不免枯瘠。卢仝闻之,颇合己志,愿与结交,遂立同异之论,以诗赠答,有云:“昨日仝不同,异自异,是谓大同而小异。今日仝自同,异不异,是谓同不往而异不至。”[6]冯子振由一个“无”字同时想到了历史上的三个人物,借用孔子的弟子冉有的“有”字和唐代的卢仝与马异这两个唐代人物名字中的“仝(同)”与“异”,机巧地将宋无的“无”字进行类比联想,既丰富了内容,增强了行文上的变化,更达到了插科打趣、庄谐相间、雅俗并举、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二 借代比喻托用典

典故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典故的古为今用,志在寄托情志。和历史上的许多文豪一样,冯子振有时用典不得不以借代比喻的形式,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寓其中。冯子振写过100首咏赞梅花的诗,其笔下的许多梅花都有借代比喻的作用,如《汉宫梅》:“饰玉含香立未央,不将颜色事君王。后来玉树缘何事,能使陈家怨国亡。”[3]58这首绝句诗中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未央宫”。它是西汉时期的宫殿,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北处,它在当初汉都长安城的西南部。因在长乐宫之西,汉时称西宫。为汉高祖七年(前200)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惠帝即位后,开始成为主要宫殿。这里借用未央宫里面的宫女不将颜色服侍君王的典故,喻指梅花不哗众取宠,独立寒天开放,别有韵味。第二个典故是“玉树”。诗最后一句“陈家怨国亡”用的典故是指南朝陈后主的故事。陈叔宝生活奢侈,不问政事,且喜爱艳词,每日只在宫中与嫔妃近臣游宴,其有二妃子——张贵妃与孔贵嫔,皆是天姿国色,最受后主喜爱。他在后庭摆宴时,必唤上一些舞文弄墨的近臣,与张贵妃、孔贵嫔及宫女调情。然后让文臣作词,选其中特别艳丽的句子配曲,一组组分配给宫女,一轮轮地演唱。其中有一首《玉树后庭花》歌词中云:“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南朝的灭亡,有人曾归咎于商女们的靡靡之音,而没有看到真正的原因是统治集团政治体制的腐朽透顶和统治者骨子里的糜烂颓败。冯子振借汉宫梅比喻自己以及和自己一样的勤廉之臣,弦外音是:宫廷的腐败根本不是我们这些文臣武将的责任,而在于朝廷高层的核心集团。

冯子振写过三首《谷雨杂咏》诗,每一首中都嵌有典故。如第二首中“赋罢灵乌却妒鸦,石淙小住贾长沙。梅天帖润来禽李,谷雨杯腥送蝎茶。白发流年丁去国,青春逐客正还家。湘东门外园堪赏,荷锸相从学种瓜。”[3]39诗中的“贾长沙”指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冯子振因才华出众,被元世祖忽必烈委派的程钜夫访贤擢升为元朝命官的,这种明君识良臣的幸运和遭人忌恨被贬的经历正与贾谊相似,诗中的贾谊隐喻冯子振自己。引用此典可谓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最恰当不过矣。

三 象征衬托隐用典

在冯子振的诸多作品中,典故往往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衬托。如散曲《磻溪故事》:“非熊无梦淹留住,吕望八十钓鱼父。白头翁晚遇文王,闲煞磻溪蓑雨。【幺】运来时表海封齐,放下一钩丝去。至今人想像筌箵,靠藓石苔矶稳处。”[3]59曲中所借用的“非熊无梦”之典,是指周文王梦飞熊而得太公姜尚故事。后比喻圣主得贤臣的征兆。吕尚八十多岁知遇周文王而被重用,成为辅佐周文王的大臣。字面上是吕尚知遇周文王的典故,实际上是一种象征,一种衬托。冯子振当年是被元世祖忽必烈擢升为元朝命官的。后来冯子振因为桑哥反叛受牵连被贬官。但是在冯子振内心深处,他是相信元世祖必定会澄清事实真相,归还他冯子振一个清白的。事实上,也应证了冯子振的祈盼心愿。元贞元年(1295),冯子振时来运转,再次入京,官复原职。

在另一散曲《陆羽风流》中,冯子振咏道:“儿啼飘向波心住,舍得陆羽唤谁父。杜司空席上从容,点出茶瓯花雨。【幺】散蓬莱两腋清风,未便玉川仙去。待中泠一滴分时,看满注黄金鼎处。”[3]56本曲有三处用典,除直接通过标题借用“陆羽风流”这一典故之外,还引用“蓬莱两腋清风”典故。此典出自宋朝葛长庚的《水调歌头·咏茶》之诗句:“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7]本曲中一个重要典故是象征性地引用了唐朝杜悰与李宣古的典故轶事。杜悰到湖南澧州任刺史,慕名请李宣古当塾师,教自己的两个儿子读书。杜悰的夫人是唐宪宗大女儿岐阳公主,杜悰是驸马,理应受到尊重。但李宣古不管这些,他多次被安排陪席,不顾是否有损主人的颜面,总是喜欢开玩笑,很不恭敬。有一次,李宣古甚至当着客人戏谑杜悰,让杜悰下不了台。回家后,杜悰惩罚李宣古,让他躺在泥泞地上滚来滚去,衣服帽子不仅沾满泥土,而且颠倒凌乱。岐阳公主知道后,赶快出面劝阻:“驸马,你这惩罚的不仅是李先生啊,而且是我们自己!先生失去了师道尊严,我们的儿子还会好好地跟老师读书吗?您这样对待文士,儿子不肖,我怎么会有先人平阳公主那样的声誉啊!”岐阳公主说罢,叫人把李宣古扶起来,送到东院用香水沐浴,换上新衣服,并且特别安排一桌宴席,请李宣古首席就坐,表示道歉。李宣古为岐阳公主礼贤下士的品格感动,不加思忖,赋诗一首:“红灯初上月轮高,照见堂前万朵桃。觱栗调清银字管,琵琶声亮紫檀槽。能歌姹女颜如玉,解饮萧郎眼似刀。争奈夜深抛耍令,舞来挼去使人劳。”[8]杜悰笑了,不得不佩服李宣古的才学,从此也和岐阳公主一样待之如上宾。“杜司空席上从容”言的就是李宣古在杜司空席上从容写诗的故事。冯子振曾经得到过元朝皇姊大长公主的青睐,冯子振尊其为“皇姊大长公主”。冯子振的作品中,有多篇“奉皇姊大长公主命题”诗作。散曲中的李宣古与岐阳公主就是冯子振与皇姊大长公主的象征。

四 影射暗示假借典

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假借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冯子振所处的元代,社会形势比较混乱,许多话是不能说出口的,而托借典故就可以借古喻今,而不致于触犯执政集团的利益,被文字狱所害。冯子振的这类作品较多,如散曲《感事》:“黄金难买朱颜住,驷马客羡跨牛父。石将军百斛明珠,几日欢云娱雨。【幺】趁春归一瞬流莺,万事夕阳西去。旧婵娟落在谁家?个里是高人省处。”本曲中“石将军百斛明珠,几日欢云娱雨”[3]61借用的是石崇之典。石崇是西晋开国元勋石苞的第六子,他少年时便敏捷聪明,有勇有谋。石崇好学不倦,20多岁就担任修武县令,以有才能著名。后入洛阳任散骑侍郎,又迁任城阳太守。据《世说新语》等书载,升了官位后的石崇生活非常奢华,使用的厕所修建得华美绝伦,准备了各种的香水、香膏给客人洗手、抹脸。经常得有十多个女仆恭立侍候,一律穿着锦绣,打扮得艳丽夺目,列队侍候客人上厕所。客人上过了厕所,这些婢女要客人把身上原来穿的衣服脱下,侍候他们换上了新衣才让他们出去。凡上过厕所,衣服就不能再穿了,以致客人大多不好意思如厕。石崇的财产山海之大不可比拟,宏丽室宇彼此相连,后房的几百个姬妾,都穿着刺绣精美无双的锦缎,身上装饰着璀璨夺目的珍珠美玉宝石。凡天下美妙的丝竹音乐都进了他的耳朵,凡水陆上的珍禽异兽都进了他的厨房。石崇以奢靡夸人,后被朝廷处死东市。他的母亲、兄长、妻妾、儿女不论老少共15人都被杀害,石崇遇害时52岁。冯子振借用石崇这一典故,显然是在影射讽刺当时元朝统治集团的某些显赫权贵,他们花天酒地,斗富摆阔。冯子振讥讽他们何能“几日欢云娱雨”?本散曲后半阙还用到了“婵娟”之典,婵娟即月亮。这句话的深层意思是:浩瀚的皇恩何能如明月永远照着谁家?这高高的月宫虽然是高人的居处,可是高处不胜寒,谁又能经受得住广寒宫的寂寥和寒冷呢?

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既能显得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还能起到品评历史,借古论今的作用。冯子振在散曲《庞隐图》咏道:“团栾话里禅龛住,灵昭女对老庞父。利名心不挂丝毫,更肯沾风粘雨。【幺】叹黄金散尽还家,逝水看流年去。只寻常卖簟篱休,这眷属今无讨处”。[3]60曲中引用的典故“老庞父”是古代一位姓庞的老居士,他为了修行把所有财宝都丢到了汉江里,然后带着家人隐居山里,让女眷编竹,男儿耕田,以期修成正果。但因其早年奢华已惯,难成正果,于是叹道:“用功不易,成妙法难。难难难,十斛芝麻树上摊!”其女名灵昭,应声答道:“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疲来睡。”意即不必刻意而为,只要心中有佛,一切随缘便成正果。冯子振引用这个典故既说明自己早已看破凡尘,淡泊了名利,同时也在隐射那些为富不仁的权贵。典故还揭示了一个由穷变奢易、由奢返朴难的生活真理,提出了权贵者必须戒奢以俭,方可善终的社会问题。

五 抒情言志巧用典

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作者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某种媒介传递出来,典故就是一种能委婉含蓄地表达的媒介。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剖析,冯子振作品中引用典故有这样几种情况:

1.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冯子振一生有过三升三降的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曲折遭遇。面对如此反复颠簸的困厄与挫折,亟需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撑,方可跨越这些坎坷。他在散曲《买臣负薪手卷》中写道:“赭肩腰斧登山住,耐得苦是采薪父。乱云升急澍飞来,拗青松遮风雨。【幺】记年时雪断溪桥,晓度前湾归去。买臣妻富贵休休,气焰到寒灰舞处。”[3]62“买臣负薪”的典故出自《 汉书·朱买臣传》。汉代人朱买臣靠砍柴卖柴维持生活,经常一边漫不经心地砍柴,一边读书,大声地吟唱。妻子担着很重的柴跟在他身后,多次请求他不要这样边走边唱。而朱买臣置若罔闻,歌声更加嘹亮了。妻子感到很没面子。朱买臣对妻子说:“我五十岁左右肯定能享受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好几了,等我富贵以后我会报答你的。”妻子又气又怒地说:“跟着你这种人,总有一天会饿死,扔在沟里的,怎么谈得上富贵呢?这样吧,我们好离好散,你给我一纸休书,让我走吧。”朱买臣挽留不住,就随她去了。朱买臣至五十岁终于拜为会稽太守。在这里,朱买臣对生活充满信心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也就是冯子振自己的人生态度。正是有了这种价值观的支撑,所以他潇潇洒洒地走完了人生的近百个春秋。

2.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在难以兼济天下的情形下,很多转向隐逸。可是内心深处和骨子里固有的社会忧患意识又总会令他们发泄一种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而这种慨叹不能变成直抒胸臆的呐喊,却常常借助诗文委婉地表现出来,冯子振也是如此。且看他的散曲《泣江妇》:“曹娥江主婆娑住,五月五水面迎父。蔡中郎幼妇碑阴,古刻荒云深雨。【幺】夏侯瞒智肖杨修,强说不多来去。怕文章泄漏风光,谜语到难开口处。”[3]60曹娥(130-143),上虞人,其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年仅14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所住之村镇即更名为曹娥镇,殉父之江为曹娥江,并建以寺庙慰其孝心。冯子振借助曹娥的典故除了表达出一种忠孝之情外,又自然联想到曹操与杨修。“夏侯瞒智肖杨修”句,言的是曹操与杨修的故事。夏侯瞒指曹操,曹操原名是夏侯操,小名是夏侯瞒,众人皆称阿瞒。其父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过房与曹家,因此曹操才跟着改姓。杨修是个文学家,才思敏捷,灵巧机智,后来成为东汉相国曹操的谋士,官居主簿,替曹操典领文书,办理事务。传说当年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30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臼是受的意思,为辞。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9]按理,曹操拥有杨修这样的高智商的谋士应该感到高兴并重用之才是,可是杨修却被曹操处死了。关于杨修的死历史上评价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冯子振是看得非常明白的。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从这一角度看,冯子振想到了自己的遭遇。显而易见,这里是借杨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剧揭示出了伴君如伴虎,政治仕途高风险的残酷现实,更是一种对杨修英才早逝的慨叹,自然也隐含着冯子振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3.表达对社会丑恶的憎恨。冯子振是一位是非分明、具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的作品不管是写重大的社会主题,还是写民间的人情世故,用今天的话说都是在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主旋律。这从他的诸多作品中可见端倪。如他的绝句《题熙陵幸小周后图》:“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3]34这首诗写的题材是南唐历史。“小周后”,即南唐国主李煜的皇后周薇,是闻名于天下的绝色美人。小周后系李煜的皇后人称大周后的周娥皇的同胞妹妹。周娥皇29岁时病故,后小周后嫁给了李煜。史书载,大周后病重不久于人世之际,见到周薇进宫,便道:汝何日来?那时周薇尚小,未知嫌疑,回道:既数日矣。“后恚怒,至死,面不外向。”可是李煜只知谱词度曲,不知治国,最后被宋太祖赵匡胤灭了国,他和小周后一起做了俘虏。赵匡胤曾将后蜀主孟昶的爱妃花蕊夫人纳入宫中册立为贵妃,却放过了同样是绝色美人的小周后,还封她为郑国夫人,估计他是因为欣赏李煜的才华,才没染指小周后。开宝九年(976)十月,赵匡胤去世,其同母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太宗。赵光义继位后,觊觎小周后的美色,借命妇要不定期入宫朝觐的机会,强留小周后。据说赵光义还把宫廷画师召来,将“行幸”小周后的场面进行“写生”绘画,这就是《熙陵幸小周后图》。本诗虽仅有四句,可冯子振的憎恶之情强烈地凸显出来。“李花”具有双关作用,字面上写李子花,实际上言李后主李煜娶小周后之事。“强折来”表现出赵光义强权政治的残酷,由不得你小周后愿意不愿意。最写意的是后两句,冯子振没有直接描写小周后被强掳的场面,而是采用环境烘托的手法,用“金风冲地起”把那种惊涛拍岸式的骇人听闻隐晦地表现出来。又用“御园红紫满龙堆”来描绘状写皇帝宫女床笫淫邪之事,可谓出神入化,其对统治者专横霸道、生活放纵淫奢的讽刺抨击之情跃然纸上。

4.表达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怜悯。冯子振写历史题材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怜悯,如七古诗《题钟馗图》。冯子振用诗化语言描绘了图中钟馗捉鬼的场景之后,突然笔锋一转,强烈地感叹道:“物怪种种来无边,神禹铸鼎今几年。魍魉在此犹翩翩,吁嗟吁嗟问老天。”[3]44这四句诗是全诗的诗眼,它的着眼点是在现实眼前。“物怪种种来无边,神禹铸鼎今几年。”言的是自钟馗被封以来,“物怪”太多,无边无际,即便是宝鼎铸成的又能历经多少年呢?况且现在鬼魅魍魉常常翩翩闹嚷,一个钟馗如何应付得了?人们只有叩问苍天了?“问老天”实际上对老天不公正地让将本来是阳间的英雄豪杰却让他成为阴曹地府捉鬼的“专业户”的诘问。这种对苍天的叩问体现了冯子振对钟馗的不幸遭遇深怀同情。

5.表达对历史事件的深层感悟。敢于对历史上的一些已成定论的事件质疑,发出自己独到的真知灼见,这也是冯子振作品借助典故抒情言志的重要内涵。《鹦鹉曲·赤壁怀古》就属于这类作品。“茅庐诸葛亲曾住,早赚出抱膝梁父。笑谈间汉鼎三分,不记得南阳耕雨。【幺】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算也是英雄了处。”[3]57这首散曲引用的典故是诸葛亮协助刘备振兴汉室的历史事件。对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协助他兴复汉室的历史事件,历代都是肯定诸葛亮的积极有为,歌颂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历史上诸多文人墨客去过赤壁,且都重复这一主题写下了不少诗篇。冯子振这篇赤壁怀古如果步前人之后尘,或者拾人牙慧,那就没有什么深意与新意了。值得称颂的是冯子振发古人之未曾发的幽思,对诸葛亮出山这一历史事件作了另一种颇具新意的解读。

冯子振怀古的思绪,并不停留在赤壁战场,而是进入了人生思索感悟的更深层次。在冯子振看来,诸葛亮为“汉鼎三分”的努力是付出了惨重代价的,使他再也不能重回过去那种隐居时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中去,他的出山得不偿失,是上了刘备的当。“赚出”二字,用语虽存偏激,可出神入化;“不记得”三字更流露出冯子振特有的一种无尽的惋惜甚至埋怨之情。这种从怀古的本景宕开一层的写法,显示了冯子振思绪的纷呈与感慨的深沉。

冯子振认为:诸葛亮何必要出山施展才干,建立功勋?还不如留在茅庐“抱膝”“耕雨”自由自在的好呢!这种见解显然是自己仕途多舛命运的深切感受,也只有这种切肤之痛的体验才会有这种不同凡响的慨叹。

六 创新意境活用典

冯子振流传下来的两篇长赋《十八公赋》和《居庸赋》均有大量活用典故现象。冯子振在《十八公赋》中,大量活用典故。开篇作者铺陈状写:“异哉,十八公之为灵也。宇宙之所未有,耳目之所不经。六合之外,九州攸并。当圣元之亿龄,首大漠之凉陉,社榆祆其原坰,河柳子其沟塍。黑袭歠上之貂,白角海东之鹰。山不春而缄木,溪太古而藏冰。冱朔其凝,蹛林其称。越滦京而迤靡,困沙碛之硱磳。”[3]68这段文字中就有“六合”“九州”“圣元之亿龄”“蹛林”“硱磳”等多个典故。接下来,冯子振以大量的篇幅,叠用诸多典故从多角度铺陈了松树的生存环境。如引用“圣元之亿龄”“鸿荒”“禹贡”“瑶池”“玉绳”“竺域”“应真”“瀛洲”等典故铺陈了松树生长时间的历史悠久;用“霜妃”“土伯”“霪”“熇”“尊拳毒手”等典故渲染了松树生存环境中的恶劣气候;用“屃赑”“鳌”等典故表现了松树所处的险要地势;用“蓬莱,方丈,瀛洲”和“九抃”“十驾”等典故烘托出松树栖息的地域辽阔、源远流长;用“斥碛沙嶂”之典描写了松树所赖以生存的土壤;用“合抱”“拱把”“磥砢”等典故形容了松树的庞大高耸的形状;引用古代松树树脂的化石变成“琥珀”之典盛赞松树浑身为宝,生为栋梁之才,死后成“琥珀”也不朽;引用诸葛亮《论交》中“温不增华,寒不改叶”之典赞扬松柏不随波逐流的坚毅品质与淡然心境;引用《史记》中的“五大夫”,即秦始皇封泰山之树为五大夫。这些典故赋予了松树不畏严寒、不惧酷暑、顶天立地、俯瞰苍穹、倔强峥嵘的人性品格,塑造了松树高昂、伟岸、威严、刚强、凌厉、凛冽的高大形象。

冯子振妙笔生花,再加上他善于用典,这就使得他的锦绣作品更增辉煌瑰丽,这不仅体现出冯子振博览群书、通晓典籍、学识渊博的深厚修养,更彰显出他学以致用的文思睿智。

[1] 宋 濂,王袆.元史:卷一九○[M].北京:中华书局,1999:2901.

[2] 宋 濂.文宪集:卷十三·题冯子振《居庸赋》后[M]//四库全书.文渊阁.

[3] 冯子振.海粟集辑存[M].王 毅,编注.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0.

[4] 攸县东门陈氏九修族谱:卷一[M].民国刊本.

[5] 白居易.白居易诗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127

[6] 辛文房.唐才子传:元刊本[C]//纪晓岚,陆锡熊,孙士毅.四库全书.北京:中华书局,1995.

[7] 葛长庚.白玉蟾全集[M].朱逸辉,校注.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98

[8] 古诗文网.唐朝诗人大全·李宣古[EB/OL].[2016-08-01].http://www.gushiwen.org/GuShiWen_dd0ec6fae4.aspx.

[9] 虞 预.会稽典录[M]//四明丛书.张寿镛,辑.民国四明张氏约园版.

责任编辑:黄声波

Writing Beautifully with Allusions:On the Allusions in Feng Zizhen’s Works

CHEN Anguo

(No.1 Middle School of Youxian, Zhuzhou , Hunan, 412300 China)

Feng Zizhen, a writer in Yuan Dynasty from Youzhou(Youxian, Hunan), likes using allusions in almost every his works, which intensifies the rhetoric effect of analogy asssociation, metonymy, symbolization , and insinuation in writing, and enhances the artistic appeal of the works.

Feng Zizhen; allusion; analogy association; metonymy; symbolization

10.3969/j.issn.1674-117X.2017.01.012

2016-07-03

陈安国(1962-),男,湖南攸县人,湖南攸县一中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

I207.2

A

1674-117X(2017)01-0051-06

猜你喜欢

用典典故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巧借习总书记用典 丰富思政课内涵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习近平用典
漫谈诗词“用典”
闻鸡起舞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