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

2017-02-26王文婧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二语母语

王文婧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

王文婧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中国式英语在英语教学中备受诟病,以致于出现了一些比较极端的观念,认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皆为负面影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母语对二语习得也有很多正面影响。本文以英语和汉语为例,从词汇语法、思维理解、感情认知、语言共同性等几方面入手,分析了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正面意义。

母语;二语习得;正面影响;思维理解

二语习得是指学习母语之外的其他语言。上世纪60年代末,第二语言习得就已被当做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1],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第二语言和母语的异同处,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作为一门新语言,在学习过程中,第二语言势必会受到母语的影响,以英语为例,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经常会出现“I with my brother went to school”之类的中国式英语。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在所难免,但并非所有的影响都是干扰[2],这就要求重新认识、积极探索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产生的正面影响。

1 二语习得中母语的正负迁移

1.1 负向迁移

人们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极为严重,绝大多数学者都一直认为母语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严重影响并阻碍着人们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这种阻碍我们将其称之为“负向迁移”。由于负向迁移,人们常把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看成是逐渐用第二语言的特征取代第一语言的特征,使自己的第二语言能力接近于以该语言为本族语的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的过程。因此第一语言直接关系到第二语言的习得,学习者很容易会因为第一语言的影响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产生错误。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如果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母语)和第二语言(目的语)都含有某种意义,但是该意义在两种语言中的表达手段不同,那么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的使用中就可能出现错误,也就是常说的将第一语言的习惯和思维带到了第二语言中。

1.2 正向迁移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所应用的对比分析法还指出了另外一点:就是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如果母语同第二语言的相似处越多,学习第二语言也就越容易,这种现象被称为“正向迁移”。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很多熟练掌握了母语系统的学生会不自觉地借助学习母语的规则。有观点认为,母语对于学习者来说具有极为稳定的习惯和知识,一旦目的语和母语存在一定的共同特性,学生就会更容易地学习目的语并熟练掌握目的语,有效加快目的语的学习周期,也证明了母语的正向迁移可以大幅度提高目的语的学习效率。

2 词汇语法方面

2.1 发音

虽然所属语系不同,但汉语拼音和世界官方语言英语有很多相似之处[3],学习时相对降低了难度。英语发音中有元音和辅音,汉语拼音中则包括韵母和声母,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它们彼此相当。这种相似在发音方法、发音部位都有明显的体现,都需要用到口、鼻、唇、齿等部位,通过摩擦、张合、送气等方法发音。比如汉语中的双韵母/ai/、/ei/、/ou/和英语中的双元音/ai/、/ei/、/ou/非常接近[4],对于初学者而言,有着不少帮助,很容易就能掌握正确发音。

2.2 构词

英语词汇量很大,每个单词可能有多种词义,按照词性又可分为动词、名词、副词、形容词等。汉语词汇也可以如此划分,而且一个汉字能够表达多种意思。在构词上,英汉两种语言也存在着诸多相通之处。比如合成法,是英语构词常见的一种,basketball(篮球)由basket和ball两部分合成[5],newspaper(报纸)由news和paper两部分组成。还有一种派生法,包括词根和词缀两部分,happy表示高兴,unhappy则为不高兴;ability表示能力,disability则为无能力。

一个汉字经常具有多个词性和词义,比如“花”字,在“花园里有许多牡丹花”中为名词,在“他做手术花了不少钱”中作动词,在“奶奶眼睛花了”中作形容词。这种情况在英语中也很常见,比如“right”,在“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pursuit happiness ”中为名词,在“It is right to do so”中为形容词,在“I must get out of here right away”中是副词。英语构词方法有多种,但由于与汉语颇为相似,所以并不难理解。

2.3 句式

构词上的共同点直接可以扩展成句子,在句法中也有体现。例如汉语句子中最基础的“主谓宾结构”,往往可直接翻译为英语。She likes English(她喜欢英语),便是简单的主谓宾句式。当然也有“I gave him three apples(我给了他三个苹果)”之类的双宾语结构。我们在母语环境下,对这种句式非常熟悉,学习英语时就很容易理解,并在较短的时间内领会。

3 语言思维方面

思维和语言紧密相连,前者是大脑对外在社会的反应,后者是思维的表达载体。通过适合的语言,才能把大脑对世界的客观反应进行准确的描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世界上有二百多个国家,因为历史文化和所处社会环境不同,所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即便英国和美国都使用英语,也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之分[6]。可见,思维在变化,语言也在发展,他们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彼此之间又相互影响,且都离不开社会环境。从整个人类发展史来看,纵然有不同的民族,但生活方式、思维逻辑上都存在有共性。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汉语往往注重意思的表达,而英语在细节上很讲究。比如I asked Jack to be care , but he turned a deaf ear to me .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并不难,即Jack不听我的劝告。意思虽然无误,但英语表达显然更为形象和细致,把聋的耳朵转向我,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脱离汉语的学习环境而直接掌握英语思维并不现实,我们所受到的母语环境影响是终生的,是无法完全消除的。而且,并不能把所有思维影响都看作是负面作用,这点非常关键,也是今后学习中必须纠正的一点。以英语写作为例,这是锻炼学生对英语综合能力掌握的有效方法,在篇章布局、词汇选择以及句式运用上,汉语思维和英语思维都有着明显不同,却也存在着很多相通之处,应该相互借鉴。随着对英语学习的深入,会逐渐发现母语和英语间的差异,多了解西方背景文化,对理解文章、剖析主题等方面大有裨益。

4 感情认识方面

不管是语言学习,还是文章阅读,感情色彩都是不容忽视的元素。我国有大量的优美古诗词,其主要特点就是情感含蓄,追求“意在言外”、“言尽意不尽”的境界。而英语在西方国家应用最广,他们在表达情感时比较大胆直接。表面看起来,母语对英语的学习和感情认知上产生的是负作用,其实只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其间依然能够找到很多积极影响[7]。因为在有些英文作品中,也会出现各种隐含的意思,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但我们在感情认识等方面的经验,能够令我们产生怀疑,甚至为我们指明方向。正是因为存在差异,才更需要借助汉语来学习英语,尤其是一些专业术语,或者冷僻单词,完全用英语解释,学生依旧难以理解。若替换成汉语,则变得极为容易。随着对母语研究的深入,在感情认知上会积累大量经验,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和思考方式,在英文阅读中也能很快沉浸其中,并完成双语间的灵活转换。比如What a beautiful girl!汉语表达中往往会加上“呀”、“啊”等语气助词,表示强调。对于英语文章中的隐含意义,需要以母语为基础,学习好母语才能逐渐了解英语的应用,而不是因为母语的负面影响就将其全盘否定[8]。

5 语言的共同性

弗郎西斯·培根曾经提出:“所有语言的语法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各种语言之间的表面差别纯属枝节上的变异,语法的不一致性在不同的语言中体现出有表层的差异;犹如几何学的一致性在具体图形上也有形状和大小之别一样。”随着人类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加剧,以及语言方面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共同点被挖掘出来。在学习母语过程中,不论是否有明确的认识,都会在无形中对语言共性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这种了解和认知就会自然地体现出来,从而不自觉地运用到听说读写等各种英语学习中,加深对英语的理解程度,达到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的目的[9]。从这个角度来看,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实际上为其二语习得奠定了基础,这也正是母语在其中的正面影响和积极体现。

6 二语学习的表达和理解

Lay曾经对二语成年学习者的写作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发现: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借助母语发挥的次数越多,文章完成速度就越快,内容也越通顺越完整越具有条理性,学生对写作题材的了解程度完全取决于母语的使用频率。Lay先后对四名中国学生的英文写作过程以及文本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发现在写作过程中相较于母语思维运用较少的学生来说,运用母语思维多的学生的作文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细节上都要明显优秀许多。弗里德兰德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对母语思维在二语写作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调查对象一共有二十八名中国ESL学生,让这些学生分别使用中文和英文写同一篇文章,主题是关于中国节日的描写。弗里德兰德发现这些学生在使用中文的时候可以描写出更多的细节,文章内容相较于英文构思来说更加丰富多彩,这个实验结构足以说明母语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构思与母语文化相关的话题。还有业界其他权威学者也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对一些年龄为10岁左右的儿童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利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分别表述同一篇文章,这些儿童在听到文章内容的时候,相较于第二语言表述的文章,对于母语表述的文章理解更为深刻。这种现象足以说明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并不是所谓的“零起步”,它们都是以母语为起点。母语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有利因素,为学生的二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岳园园.论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J].科技资讯,2006,30(23):116.

[2] 秦艳荣.浅谈二语习得中母语的积极影响[J].科技信息,2010,14(4):154-155.

[3] 韩荣,郝蕊.论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积极作用[J].新课程研究旬刊,2009,13(8):107.

[4] 鲁丹.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J].考试周刊,2014,22(7):94-95.

[5] 卞树荣.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积极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25(6):87-89.

[6] 倪秀琴.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3):27-28.

[7] 杨梅.语言冲突、通约性与二语习得的母语正向迁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30(5):218-220.

[8] 董慧宁.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迁移作用——以汉语水平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2,26(5):125-128.

[9] 孟祥宇,刘娜娜.二语习得中母语影响的理性思考[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3,34(2):79-82.

(编辑:刘彩霞)

Positive Effect of Native Language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WANG Wen-j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Fuyang 230041, China)

Chinglish has been much criticized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so there have been some more extreme ideas that native language may cause negative influ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However, the fact is not the case. Native language may have positive effect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aking English and Chinese as example,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 will b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lexicon, grammar, thinking, emotional cognition, language commonality.

native 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ositive effect; thinking

2017-03-20

王文婧(1988—),女,安徽阜阳人,助教.

H319

A

2095-8978(2017)02-0085-03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二语母语
中国大学EFL班级的二语自我分型特征分析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母语
基于L2MSS理论的职业英语二语动机策略干预研究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母语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研究30年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