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的美学价值与景观营造
2017-02-26宋薇
宋 薇
(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湿地的美学价值与景观营造
宋 薇
(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湿地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又是人类诗意栖居的文化家园。重估湿地的美学价值,探讨湿地景观营造与湿地公园的设计原则,提升湿地旅游的文化品格与审美层次,从爱、尊重、需要等多重维度去保护湿地、珍惜湿地,重建人与湿地的和谐关系是对湿地美学价值的最大认同。
湿地;美学价值;景观设计;湿地公园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河流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每年的2月2号是世界湿地日。2016年2月2日,是全球第20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关乎我们的未来:可持续的生计”。伴随着人们对湿地功能与价值认识的不断提升,湿地的审美价值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多样性的生物种类和独特的审美环境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探讨湿地之美,构建湿地景观成为近年来不断被研究的课题。
本文立足湿地旅游的现实,从美学的视角观照湿地,力图通过美学观念的介入,反思在湿地旅游中由于审美维度的缺失造成的价值偏移,挖掘湿地的文化内涵,提升湿地的审美价值和湿地旅游的文化品格,从爱、尊重、需要等多重维度去保护湿地,珍惜湿地,重建人与天地合一的共有家园。
一、重估湿地的美学价值
湿地,一方面是自然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湿地的认知与人类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在我国,湿地是古老的农业文明和田园文化的发源地,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记载了今天被称作“湿地”上的池沼、水洲、溪涧、葛覃、蒹葭、雎鸠、黄鸟的美丽和临水而居的人们采蘋、采蘩的欢欣与青年男女相见的快乐与相思的哀愁。在西方,湿地曾被看作有害昆虫的聚居地而被人排斥甚至厌恶,荒野、森林也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潜藏着危险的可怕之地而让人退避三分。而在现代自然文学家笔下,这些地方成了值得赞美、极具魅力的天堂。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湿地的观察与认知也不断走向深入,相应地,人与湿地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一)中西文化中的湿地
在古老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1]2写的是湿地上的美;被后人称道的《蒹葭》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1]314写的也是湿地。我们的祖先在湿地上诗意地栖居,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而今天,我们传诵了几千年的古诗还在,而诗一样的地方却变得越来越难以寻觅。湿地从古老美丽的“诗地”变为现实无奈的“失地”,留给我们的是一声叹息。重寻湿地之美,重现湿地的诗意成为21世纪现代人的一个美丽的梦想和严肃的任务。
在西方文化中,湿地和森林、荒野一样,一度被认为是可怕的、潜藏着危险的、应该避免进入的地方。西方文化中的湿地不但没有“美”的认知,反而一直是以“丑”的形象被感知和认识。湿地景观弥漫着基督教的文化影响,高山因为接近上帝而被人们崇拜与信仰,而湿地则是破败的景象、被遗弃的荒原和罪恶的住所。 湿地从“丑陋”的存在走向“美丽”的家园,一方面要归功于现代生态学的研究与认识,另一方面要归功于以梭罗为代表的自然文学作家对湿地的赞美和价值的发现。现代生态学重估了湿地的生态价值,把湿地对自然本身以及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巨大价值呈现给世人。现代生态学研究表明,湿地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是构成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环境的宝贵资源。与此同时,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存在样态、湿地特有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的人文价值也伴随着现代生态学对湿地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发现而走进人们的审美视野。
尽管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湿地重要的生态功能和人文价值,但是,现代文明的恶之花从未停止过对自然母亲的伤害。人类用高山、大河、森林、湿地的满目疮痍换取了自己安逸快捷的现代生活。幸运的是,这个世界还有梭罗、利奥波德、卡逊这样的自然文学家,他们敬畏自然、热爱自然、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倡导人类要回归简单的不过分索取的生活品质。在《瓦尔登湖》和《漫步》中,梭罗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湿地的荒野之美带来的美妙享受与精神安宁,让我们领悟到回归自然、亲近湿地的家园之旅的意义与价值。利奥波德在他的《沙郡年记》中,提出了“土地伦理”的观念,指出:“如果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诠释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类实际上只是生物群落中的一员。许多至今为止仍是仅从人类活动角度来阐释的历史事件,实际上是人类预期赖以生存的土地之间互动的结果。土地的特质与人类的特质对于历史事件具有同等重要的影响。”[2]117他同时对户外休闲运动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人的价值取向的偏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评,提出休闲娱乐的发展不是要兴建通往美丽乡村的公路,而是要“培养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感受力”[2]144。利奥波德所建议的“培养人对自然生态的感受力”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的审美能力,通过人与自然的亲和来感受自然的强大生命力和多样呈现之美。
对湿地人文价值的重估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内涵,人们从惧怕、厌恶湿地到走向湿地、赞美湿地、享受湿地。但是,在人类的欲望与湿地的自然生态发生冲突时,如何去善待湿地、珍爱湿地还需要人类好好地反思。从审美的视域来面对湿地,可以让我们从尊重与欣赏的角度来珍视湿地、保护湿地。
(二)湿地的美学价值
从现象上看,湿地中美的元素众多,湿地的形态、色彩、气味、声音等构成了湿地的形态美、色彩美、听觉美、嗅觉美、动态美等。这些美既不同于艺术美也不同于其他自然类型的自然景观美。湿地的美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湿地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与湿地融为一体,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体现出综合美的特点。
从发生学上看,一切自然景观都是大自然长期发展变化的产物,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造而成,具有天然赋存的特点。湿地的自然景观是由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各要素之间所具有的复杂多样的因果关系和相互联系的特点,体现在自然景观的各个方面。自然景观的具体成因、特点和分布,都是构成湿地独特自然景观的原因所在,所以,湿地的美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空间性和时间性特点。
湿地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美。湿地的自然景观是湿地自然而然、自足自得的自然之性的彰显。湿地景观不同于森林、海洋、沙漠等其他自然景观,湿地的土壤、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构成了独具湿地特色的自然美。湿地是草甸、滩涂、沼泽、林地、水鸟、浮游生物等组成的独有自然体系,它们专属于湿地,是湿地自然要素的聚合,这些湿地特有的生物存在形成的自然景观,构成了有别于其他自然样态的湿地生态美学。
湿地是生命多样性存在的摇篮,是孕育自然万物的生命的河床。湿地是独特的生态系统,它是湿地自生自化、自我更新的生命创造力的显现。湿地是自然界生态功能最高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是最能体现自然生命创造力和修复力的自然系统。在自然界,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它不仅仅具有地理学、经济学和生态学价值,同时具有审美的价值。湿地是自然界创育生命、休养生息、自我协调、万物交融的最好写照,湿地的滋养让自然万物如此美妙和谐,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自然生态平衡之美。
湿地是自然生物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湿地独特的美还在于因其在自然中不可取代的复杂性、深刻性。它往往是人工与自然、农业与荒野、人的生活与湿地动物生存样态的集合景象,人与鸟、人与水、人与所有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是自然和谐的一体,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与湿地的自然密不可分。湿地不仅是生长于此的各种动植物的家园,也是在湿地中汲取营养的人的家园。湿地家园的意义,不仅是维持和提供给各种生命体滋养的源泉,还是人类精神皈依的场所。长期生活于此的居民早已把湿地当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栖息地,没有湿地,就没有依靠湿地生存的人的精神家园。
湿地承载着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景观。湿地的形成原因、湿地的自然样态、湿地的历史、湿地与人生活的关联成就了湿地的各种文化想象和文化传说,形成了湿地特有的文化景观。湿地的水土草木成为孕育湿地文化的宽大河床,陶冶了当地人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性,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一代人则与湿地共同培育了湿地的人文气质,人与湿地谱写了一篇天人协调的美妙乐章。湿地与人、人与湿地成为彼此相依、相互生发的共同体。这些文化景观承载着湿地的历史变迁,打上了湿地的文化烙印,具有厚重的生命感、历史感、崇高感、壮美感,它构成湿地立体丰厚的文化品格,伴随着湿地的昨天、今天乃至未来。
欣赏、体味湿地的美,既可以领略到不同于高山大河、森林海洋的自然景观美,在休闲、放松的同时,进行一次赏心悦目的湿地自然审美之旅;同时可以体验湿地生态的平衡、自然的丰富多样性,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抒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鸟兽禽鱼、自来亲人”的濠濮情思;湿地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资源也是体验湿地文化的重要部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和人文景观丰富了湿地的审美价值,增加了湿地的文化内涵,陶冶了旅游者的审美情趣。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承载了人类更深层次的审美渴望和精神诉求。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总有对生命本性的叩问和审美还乡的文化冲动。人在湿地中流连忘返,在惊叹于自然大美、真美、至美的同时,恰恰是在唤起自己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丛林里被遮蔽的自然真性;在与自然的沟通交流中不仅发现了自然生命孕育成长的秘密,也重新发现了被现代文明碾压了的自己的生命本性,生命中那种超越现实、非功利的真性情被一次次唤醒;在与花、鸟、水、鱼的对话之中达到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审美境界。
二、湿地景观的营构与设计
伴随着湿地旅游的兴起,作为景观设计中的后起之秀,湿地景观设计在近年来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相应地,湿地景观设计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如何营造一个既美化自然、优化环境,又有效而长期地保护地方生物多样性系统的湿地景观是摆在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景观与景观设计
景观的内涵丰富,不同的学科对景观的看法不同,构成了讨论景观的不同维度。对同样的景观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唐纳德·W.梅宁概括归纳为:“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3]47-53的确,艺术家从景象的表现性和再现性来定义景观;生态学家从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角度来定义景观;地理学家从景观的地表景象来定义景观;旅游规划师则从景区景点设置角度来定义景观……应该说,不同的视域给了景观不同的解读,这些看法一方面反映了景观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特征,也充分体现了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性。景观被解读、被拥有、被体验、被设计、被利用、被改变等文化现象折射出景观问题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毋庸置疑,景观是一个由时间谱系和空间形态共同组成的特殊系统,它是由生物圈、地理和设计与艺术文化圈共同作用形成的。美国学者斯坦纳指出,景观“是多元素的组合,包括田野、建筑、山体、森林、荒漠、水体以及住区。景观包括了多种土地利用的方式——居住、运输、农业、娱乐交易及自然地带——并由这些土地利用类型组合而成。景观并不只是像画一样的风景,它是人眼所见各部分的总和,是形成场所的时间与文化叠加与融合——是自然于文化不断雕琢的作品”[4]4。诚然,在景观的图谱中,自然与文化共同作用于时间与空间,景观的内在价值不断丰富和变化,景观涵育文化,文化塑造景观,景观的规划与设计通过艺术的处理、隐喻的介入,更使得景观成为一种交织着自然、艺术、文化、科技、伦理、经济、生态等众多要素的特殊景象。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要考虑的问题、涉及的领域绝不仅仅限于设计的实用性和美观。有学者指出:“可持续的景观是生态上健康、经济上节约、有益于人类的文化体验和人类自身发展的景观。”[5]7-12但是在景观设计领域,有相当长的时间停留在景观满足其具有的物质功能分析和研究上,很少对景观具有的精神功能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景观设计要求人们跨越所属领域的界限,跨越人们熟悉的思维模式,在综合各个学科景观概念的基础上,开始把设计的思路放到更为立体、多样、丰富的层面,注重整个景观的文化传达、生态功能和审美要素,成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情感沟通的媒介和桥梁。
(二)湿地景观的设计原则
在湿地旅游这个大课题面前,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是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对湿地的开发和规划,有一些是在缺乏基础资料深入调查与充分论证的情况下进行的,最为严重的后果就是对湿地大量的无节制开发,造成了湿地大面积恶化乃至消失的境遇。尤其是海岸湿地围海造田和浅海养殖的持续增加,许多美丽的海岸湿地正在消失和退化,由此带来的海水赤化和海水倒灌等生态破坏更是比比皆是。而广大的内陆湿地,因为过度开发造成的湿地萎缩和消失也让人触目惊心。
当前,湿地规划开发和设计景观存在不同的观点。有学者倡导对于湿地要还原自然修复,反对进行人为干预;也有学者认为对湿地的规划可以完全人工化,通常是以园林景观设计的方式来营建湿地,改造湿地。但是,必须要注意到,过度的人工干预有其弊端,那就是过于注重景观的舒适度与外在美而忽视并且破坏了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甚至对生态平衡带来负面影响。
在我国,湿地类型众多,成因复杂,地方性特征明显,景观丰富多样,其生态功能强大,但又极其敏感脆弱。所以,对湿地的人为干预不能一概而论,即使是一块湿地,通常也会将多种方式结合,适时地形成一个良好运行又与人类和谐共生的整体。有的湿地处在无人居住的荒野区,生态系统完善,自然景观独特,我们可以不作过多的干预或者不干预地把它作为一个自然保护区或一个自然公园保存起来,或者把其中的一些作为自然遗迹来保存;而有的湿地则面临严重退化的威胁,亟须人工参与的保护、整治和改善。对湿地进行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首先要深入了解湿地的特性,分析面临的湿地是否可以进行旅游的规划,哪些湿地需要进行景观设计、如何对湿地进行景观设计。这些是有关湿地现在和未来的大问题,也是关乎人类生存的大问题。在人为介入湿地的过程中,特别是旅游景观规划和设计中,需要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1.湿地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是维护湿地生态,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素有“地球之肾”“基因生态库”之美誉,作为生命的摇篮,湿地具有不可取代的生态功能。同时,湿地还是最具生态脆弱性的系统之一,不当地利用和过度开发湿地会造成湿地物种的消失、生态系统的损坏乃至湿地的消失;相应地,有效地保护与合理地整治湿地会减少湿地流失和湿地生态系统破坏的危险。
近几年来,有些急于上马的湿地旅游是在并不完全了解湿地特性的前提下就大刀阔斧地搞开发、搞设计;有些人工的介入,不但不能有效改善和解决环境恶化等众多问题造成的湿地困境,反而会让湿地陷入更为危急的困境。由于湿地价值的不断被发现,政府和开发商一窝蜂地到生态环境较好的湿地进行旅游开发,把现有的湿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全方位地利用和向公众开放,急功近利地从现有的资源中获利,通过简单地种植一些观赏植物,搞一些娱乐项目,建一些亭台楼榭、栈道、桥梁,将游客带入到湿地的核心区,导致整个湿地生态环境的恶化甚至完全破坏,后果严重。
西方有些国家,景观设计被称作景观整治,其核心问题是保证湿地生态的良性循环。在湿地景观的设计与营构中,规划与设计首先强调的是如何通过水的处理和疏通去优化水质,使水生植物、鱼类、鸟类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提升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整体价值,形成一个与周围环境的良性循环状态。在此基础上,通过艺术的处理与设计,营构出与湿地自然和湿地文化相融合的独特景观,部分地开放供人游历鉴赏。应该说,设计师不是万能的魔术师,他的工作需要和生态的、生物的、水资源的、植物的、土壤的、鸟类的等相关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合作,通过向专业人士的咨询、认真的调研和细致的分析,共同去研究湿地景观的设计与湿地环境美的营造。
地方政府进行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必然要追求一定的经济利益。湿地资源是湿地旅游的基础,在开发和设计中,要遵循生态效益为主导,经济、社会效益相协调的原则。在合理限度利用湿地资源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旅游项目,做到伦理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的多重效益合理化,不以牺牲生态伦理价值去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不以表层形式美的营构去破坏生态的内在和谐。
2.湿地景观设计要尊重湿地自然与文化的传承性、在地性。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探讨了种族、环境、时代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影响,认为这三大要素在艺术的产生和艺术品的出现中起了主要作用*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了两大理论:一是“种族、时代、环境”说;二是艺术批评的三种尺度,即艺术品表现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的集中程度。前者强调了种族、时代与环境对艺术的决定性影响,后者则强调了艺术批评的客观性。。尽管丹纳的理论有其局限性,但也突出地说明了地域文化性的特殊意义。关于地方性,可以作两方面的解读。第一种解读是人的地方性。所谓人的地方性,强调的是人的地方属性,或者说是地理的文化情感。具体来说,就是长期生活在某地方的人,或者在某地有特殊生活经历的人,对这个地方就会有特殊的心理归属和情感,这是地方的人文属性。第二种解读是内在的地方性。所谓内在的地方性,强调的是一个地方与外部其他地方发生关联时,此地方特有的差异属性,即地方性。对地方性的这两种解读,都适用于对湿地地方性的认同、保护和尊重。
对于湿地而言,上述两种关于地方性的解释都是合理的。湿地不仅有自己内在的地方性,同时,以湿地为生活环境的人与湿地共同建构的文化、情感也构成了在地之人的地方性。湿地形态和湿地自然、人文景观承载的是湿地的地方性特征,此湿地与彼湿地的不同在于这两种地方性要素的不同。在湿地景观的营构中,要充分考虑湿地的地方性,既要考虑湿地人的地方性,也要考虑湿地内在的地方性。比如,在不同的湿地中,水、鸟、山、林有不同地方的文化意味和象征,在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地方性要素,尊重湿地的地方文化和自然特性。但是,有些湿地景观的营造,在景观设计的工程中,忽视甚至无视地方性的文化意义。比如,把当地本有的植物清理掉,种上可供观赏的花草;在山上、荒野、水上搭建不相干的建筑,破坏湿地千百年来形成的自然肌理与文化。这种设计,从根本上讲,不是丢掉特色的问题,而是对地方文化的伤害。
在18、19世纪,西方的造园家曾把中国的园林设计搬到欧洲,他们在谈到设计的灵魂的时候,曾经感慨,设计可以复制,但是东方的园林文化是不能复制的。保护和尊重地方性文化,是自然生态的有效持续,也是湿地文脉的历史传承,试问,失去了自身历史文脉和自然特色的景观又能体现什么的美?
3.人与湿地的整体和谐是湿地景观设计的审美标准。湿地就是景观。正如前文所言,它不仅仅是一个静止的自然物,湿地自然绝不仅仅是以一个可以外在感受的形式呈现的,每一处湿地外在形象的背后都有自身成长演化的历史文脉。所以,在湿地设计中的建筑物、栈道、庭园、雕塑、休闲区等构筑物的设计一定要与湿地自然相协调,水景观、动物景观、植物景观和建筑景观要统一于“和谐”的主题。这里的“和谐”绝不仅限于视觉效果的和谐,而是更深层次的人与自然、自然生命体之间内在的和谐。有些湿地景观设计做的是涂脂抹粉的工作,只注重形象工程和表面美观,把人工的设计强加给自然而破坏了整体的和谐。归根到底,湿地景观设计要尊重湿地自然、土地和生命体的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要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合理的内在的联系,营造富有自然生气和文化内涵的湿地景观。
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可以给现代景观设计以启示。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艺术家并不把人作为居高临下的君主去威严地对待外物,而是充分肯定人之外的万物的存在价值。人不是观者,不是裁判者,不是征服者,而是和万物一起构成圆融世界的组成者、参与者。只有如此,物、自然、宇宙才获得了真正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天人才真正合为一体;只有如此,自然才是真正的自然,而人也真正成为自然的一分子,人在园中与世界做的是自由的游戏,导向的是真正的和谐。
关于园林与自然的关系,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说:“虽由人做,宛自天开。”讲求的就是自然至上的艺术理念。其内在隐含的是人如何面对世界的问题。西方园林追求人工对自然的干预,树木要剪成平顶,或者球形,路面要平整,路径要笔直。中国园林艺术则是因地制宜,追求自然固有的秩序,叠山理水皆借地势,树斑、树纹皆须历历在目,形同固有。
“妙造自然”之美,在中国艺术史上最为推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学家苏洵关于艺术创作的理论很有特色,他以《周易》第59卦的涣卦(涣卦是上巽下坎,巽为风,坎为水,即通常所说的风水涣卦)来阐释文学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苏洵认为:“风行水上为天下之至文,天下之无营而文生者,唯水与风而已。”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这样的文章不刻意追求某个主题或者意念,是自然而然的生命感受,更能反映生命的本真和自然本然的样态。后世李贽也指出:“风行水上之文,绝不在一字一句之奇。”在中国文化看来,“自然”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它推崇在创作时的真情流露和自然表现,反对“雕缋满眼”“错彩镂金”的刻意,强调心与物、人与外在世界的生命整体性,追求一个生命回荡的意义世界。
中国景观艺术强调和谐的根本在于人向自然的回归,自然是把人导向愉悦身心的载体和伙伴。中国人不是将世界看作一种定在的“事物”,而将其视为一个“过程”,世界不是一堆物,而是一脉流,生命是“气”不断流动的过程。所以在园林的营构手法上,讲究大量空间的设置,在绘画上这种手法就是“留白”,在园林中,则是通过亭、台、窗、阁等设计让气流动起来,如果把园林塞得满满的,那就透不过气来,就窒塞不通了。无论是叠山理水,还是亭台楼阁廊榭等的设计,皆体现生生自然之真趣,人在其中只是自然的一分子。造园讲究通透、流畅,但又不直截了当,而是循着自然万物生生的节奏,营造一个生命流动的和谐世界。
概括而言,湿地景观设计,首要的一点是尊重湿地的本性,二是尊重湿地的地方性,三是设计的最高境界是和谐。做到这三个基本点,首要的问题是,对湿地的规划和设计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它需要在认真调研和整体思考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合理设计、追求完善与和谐。
三、湿地公园的功能与设计理念
湿地公园是具有代表性的湿地样态,它与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的保护管理体系。此外,湿地公园的景观营构与设计对湿地美学价值、生态与人文意义的彰显有代表性作用。
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审美教育、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
湿地公园设计是保护湿地生态多样性和保持湿地文化与美学价值独特性的有效方式。相应地,为了保护湿地生态,湿地公园旅游的人数和时间应该采取限制和控制的方式,这样做尽管会减少一部分经济收入,但是,其长远的生态与文化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在这点上,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湿地公园规划与管理的良好范例,珍惜湿地生态之美。
湿地公园的最大特点在于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关于湿地公园的更多说明可参考国家林业局网站。。根据《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我国湿地公园分为以下两级:一是国家级湿地公园,具体规划要求为:湿地公园的主题突出,湿地生态环境优良、湿地景观特别优美,观赏、科学、文化价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且生态旅游服务设施齐全。截止到2015年底,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我国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共有705处,其中98处为正式的国家湿地公园,其余600多处为试点国家湿地公园。二是省级湿地公园,具体规划要求为:湿地公园的主题突出,且湿地生态环境良好、湿地景观有特色,有一定的观赏、科学、文化价值,对区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具备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
湿地公园最根本的属性在于它的湿地特征,不论这种湿地是天然形成或是人工形成的。湿地公园首先是自然的公园,其中的湿地应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其湿地特征典型、自然风景优美、美学价值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效益良好。湿地公园具有观赏游憩、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功能,旅游观光是湿地公园作为公园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功能。
由于湿地自身的特殊性,湿地旅游不同于一般的自然旅游,湿地公园的设计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首先表现在技术层面上,比如要求湿地公园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生态保护技术策略,以保护湿地自然环境和体现湿地文化;同时,专业性还体现在景观设计中的审美要素。湿地公园具有欣赏、探索、认识湿地和当地文化的多种功能,对湿地公园景观的营造要在遵循湿地自然规律和尊重当地文化传承的前提下去展现湿地的自然与文化之美,这就要求设计者既要充分领悟湿地的美学意蕴,又能通过艺术的构想把自然与文化的美通过景观设计的方式整体地传达出来,让旅游者进行一次身心愉悦的湿地之旅。
湿地公园设计要考虑旅游者参与性与野生动植物不受打扰之间的双重需求。一个好的湿地景观设计不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赏心悦目”之旅,而是要体现出旅游者感受湿地自然和体会当地文化的丰富性,让游览者有“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畅快体验*李泽厚在《美学三书》中从人的感知心意和内在精神的塑造出发把审美形态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三个方面,李泽厚在这里强调的是人的审美能力,但人与事物交流中,事物对人的内在情感的唤醒和“照亮”也不容忽视。。湿地公园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从工业化的城市环境中解脱出来,亲自参与到湿地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中,享受湿地自然所带来的生命感悟,通过感受湿地,切身体会湿地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但是,针对某些生态环境脆弱的湿地区域,对自然的敬畏和远离是对它们表达爱的最好方式。所以,湿地公园规划与设计还要充分考虑设立无人区等荒野地带。
湿地公园设计要体现环境审美教育的重要功能。湿地公园设计要让旅游者通过对湿地的了解,获得对自然界生态和谐、万物相依相生的深刻体验,进而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同时,在走进湿地的体验中,也是旅游者走进环境审美教育课堂的过程。湿地公园设计可以将丰富的湿地自然科学知识、环境保护知识与生动的观赏娱乐活动相结合,增强旅游者的环保责任感、自然敬畏与自然的亲近感;而只有走进负责任的湿地公园,激发出旅游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亲和力,湿地的美学价值才能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得到真正彰显。
[1]诗经[M].刘毓庆,李蹊,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利奥波德.沙郡年记[M].孙建,崔顺起,丁艳玲,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3]D W MEINING.The Beholding Eye:Ten Versions of the Same Scene[J].Landscape Architecture,1976(3):47-53.
[4]佛雷德里克·斯坦纳.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M].周年兴,李小凌,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俞孔坚,李迪华.可持续景观[J].城市环境设计,2007(1):7-12.
【责任编辑 吴 姣】
A Research on the Wetlands’ Aesthetic Value and Its Landscape Construction
SONG Wei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The wetlands are not only ecological habitation for human survival, but also suitable for human race as cultural homeland.To rebuil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wetlands,we should revaluate its aesthetic value, discuss the design principles and effective schemes to create the landscape of wetlands and construct wetland park, improve the cultural character and aesthetic level of wetland tourism, protect and cherish wetlands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love, respect and needs. And it is our biggest recognition of cultural value that we can give to wetlands.
wetland;aesthetic value;landscape design;Wetland park
2016-10-14
宋薇(1970—),女,河北衡水人,哲学博士,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学。
B834
A
1005-6378(2017)01-0054-07
10.3969/j.issn.1005-6378.2017.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