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东北商人的办学活动及其深远影响

2017-02-26苏永明程绚丽

江西社会科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堂商人东北

■苏永明 程绚丽

近代东北商人的办学活动及其深远影响

■苏永明 程绚丽

东北商人;办学活动;近代教育;实业教育

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东北地区长期的封禁制度被彻底打破,大量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工商业迅速崛起,商人阶层逐渐壮大。值得注意的是,商人不仅致力于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而且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之中。有学者深刻地指出,关于商人办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进近代中国绅商的研究,而且可以深化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及其结构、体制变化的整体认识”[1](序言)。但学术界“大多把商人参与教育作为其众多社会活动中的一个方面加以考察,多集中在商人与政治、文化的互动关系上,商人与教育的关系虽有涉及,却终究没有成为研究重点”[2](P1)。这种情形在东北区域史研究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关于近代东北地区商人、商业和商会的研究不少,但关注东北商人办学活动情况的却略显不足,缺乏全面、系统的梳理分析,如李欣霏《晚清东北地区的商人研究》[3]与董瑞军《近代东北商会研究(1903—1931)》[4]中对商人群体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但在商人办学活动方面却一笔带过,未见深入探讨。事实上,近代东北商人曾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办学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性特征。

一、东北商人办学的背景及原因

近代东北商人之所以热衷于办学活动,既受日俄战后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也与商人的职业诉求以及自身心理特点有关。商人们认识到政府教育改革的巨大决心之后,急欲通过办学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一)日俄战争后东北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在日俄战争后,出于长远掠夺的目的,日俄两国占领东北期间对东北地区均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建设,一定意义上使得这一时期的东三省工商业得到发展。1905年后东北地区封禁解除,又有营口开埠,遂将优质的农产品输送到国内各省,甚至欧美日本等大国。“1908年东北大豆输往日本者占35.9%,输往欧洲者占5.4%,输往中国关内者占总额的58.7%;1910年,输往日本者占12%,输往欧洲者占67%,输往南洋者占1%,输往中国关内者仅占20%。东北大豆迅速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拳头产品,‘其声誉几超丝茶’。1909年,东北北部新垦区小麦的输出率为80%,大豆输出率为70%,东北迅速成为以面向国外市场为主的大豆商品生产基地和出口贸易基地。”[5](P82)东北大豆在20世纪30年代一度占领了80%的全球市场份额。随着粮食贸易日益繁荣,往来运输货物的水陆交通网也随之完善。东北地区商业发展“日新月盛,大有不可扼制之势。其成长自不待言。是以丁字形的中东与南满两铁路为大动脉。在东北的商业史上,此铁路交通的发达,实居最重要的地位”[6](P127)。东北先于中国所有地区迎来了真正的铁路时代,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随着工商业各部门的发展和完善,商人阶层不断壮大,并逐渐拥有可观的盈利去投资其他利于其营利或满足自身其他需求的行业,如国民教育。

(二)东北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

在“清末新政”的改革过程中,政府深感缺乏可用之人才,强调兴学之必要,陆续颁布政策法令,倡办新学。全国各地,包括东北地区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在教育管理机构方面,东三省先后摒弃旧机构,设立了提学使司这一省级教育管理机构。奉天提学使张鹤龄到任后,将学务公所内部分设各科,派到省内不同地方巡视改革情况,督促政府政策落到实处。而吉林省提学使司内设提学使,分设各科,首先有总务科,后按教育类型分设普通教育科、专门教育科、实业教育科,又设图书科、会计科协助督学,各科下有科长和科员若干,并另立视学官,负责亲自巡视指导教育改革的责任。[7](P454)黑龙江省提学使张建勋于1907年4月到任,设立学务公所,将原有的学务处并入提学使司中,1910年时,提学使司改设立为学务公所。[8](P63)东北地区还按照政府章程设立了劝学所,有总董1人,劝学员若干,筹办学务工作。1911年4月,改劝学所总董为劝学员长。除这些教育管理机构外,还有教育总会、私塾改良会、教育观练习所、小学总查所、宣讲所、小学教育研究会等宣传和研究机构。[9](P281)政府着力宣传和落实改革政策并严加监管教育事业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政府对教育改革的决心,东北地区的商人们遂纷纷或投资或出力,支持兴学政策。新式教育得以快速发展,“到处私塾林立,学子莘莘”[10](P60)。

(三)商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强烈意识

近代东北商人积极参与办学活动,不仅是教育改革之需,而且是商人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强烈意识的体现。清末,东北仍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政府对百姓思想严密把控,在全面封禁之中人们无法接触外界进步思想,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可谓根深蒂固。东北商人社会地位低下不受重视,官府经常以税赋和借款等形式进行压迫。如光绪八年(1883)时奉天政府“赴奉天换防官兵十几名应需整装银两,查库房无项支发,不能不由商通融借垫,以资急用”。借垫银两的这位商人被官府借款并不是首次,而是时常有之,“从前历次由铺商借垫装银尚未归还。此次该商亦属驰强支应”[11](P24)。这位奉天地区的商人已难以支付借款,仍勉强拿出借予官府,可见商人在官府威迫下的两难境地。有时为了与官府打好关系,当地商户甚至自己主动多上交税款。商人不仅在官府面前被压迫利用,而且在百姓面前也属“四民之末”,并不受尊重。然而,东北商人手握的资产渐渐多起来之后,政府却处于外国侵略和国内起义的内外交困中,军事开支大,官款无以为继时,商人的主动赞助深受政府欢迎。商人出于自身名誉考虑或者为获取人们信赖以赚更多的钱,也愿意投资慈善和教育事业。如辽阳商人王世芳在农民收成不好的年份平价甚至降价出售大米,平时主动为百姓减低当铺利息,并带动当地本行业内其他商人效仿,受到百姓的交口称赞,赠其匾额。在支持兴学活动时东三省的商人积极响应号召,捐资捐物协助公立学校的建立。其中涌现了许多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例如北镇县的冯庸,海城人,“丁卯岁(1927年)七月,君由省旋里,学界间欢迎会于师中学校,间见校址狭隘不敷应用,慨捐房宅一所,以便扩充,并声明不受褒奖,其热心公益类如此”[12]。显然,商人的行善布施,投资教育,不仅受到官府的奖赏而且受到百姓的爱戴和认同,在奉献社会之时亦实现了自我价值。

再者,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起来以后,不可或缺的就是支撑经济的劳动力。但经济进步后对劳动力的要求提高,商业需要更多专门人才,商人出于培养为自己事业服务人才的缘由,在积累了足够资本之后,理应也会积极响应政府教育改革的倡导,开展一系列办学活动。

二、东北商人办学的方式及方向

(一)东北商人办学的方式

鉴于财力上的差别,商人参与办学活动有个人办学、资助政府办学、商会办学三种方式。个人办学即商人个人出资创办学校。资助政府办学是在政府办学缺款时商人以捐款、捐房、捐地等方式支持参与兴学活动。商会办学则是以商会名义创办学校,商会出资,多为实业学校,直接为商会提供专门人才。

近代东北地区逐渐摆脱了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工商业不断繁荣昌盛,部分商人经济实力日渐雄厚,遂以个人名义出资购房购地建立学校,投入办学活动中来。譬如,祖籍山东的著名实业家王荆山于1915年出资创立了王氏私立自强学校(今长春市南关区自强小学的前身)。王荆山幼年因家境贫困失学,屡遭磨难。后来经营面粉加工业,逐渐成了长春颇有名望的实业家。发迹之后,他深感教育事业的重要,遂出资借用直东会馆(现在东大桥附近)创办自强小学校,于1915年8月11日开学上课。因该处条件不适于办学,于1918年又出资建设新校舍(位于今长春市第七中学校址)。王荆山任校董,聘请杨世祯为校长。杨校长任事勤劳,能教善管,王校董又不断资助,使得学校规模不断扩充。[13](P208)又如,祖籍吉林省德怀县的武百祥,1928年筹集了大量资金,在原籍乐亭县何新庄创建了一所初、高两级学校,名为“百善学校”。这个学校在全县来说规模较大,声望较高,教职员工20余名,就读的学生最多达到700余名,数十里以外的学生,不少在这住校就读。武百祥在学校附近买了400亩土地,还有武园(武的祖先茔地)300亩,统归学校经营,作为学校经费来源。此外,在哈尔滨又组成有同籍内部上层人物赵禅唐、李明远、赵胜轩以及益发银行经理范化洲等参加的董事会,武为董事长,学校经费不足部分,则由董事会负责筹集。[14](P102)再如,吉林省吉林市的松毓,创办吉林第一个女子学校——竞权女子学堂,并动员亲友女子入学。稍后,又与其他友人共创毓文中学,经费出自老天林场,松毓任该校董事。[15](P300)显然,以个人名义进行办学的商人大多具有雄厚的财力,可以购置田宅和各类教育所需的基础设备为教学所用。但并不是所有商人都有这样的财力,所以另一部分商人则通过资助政府办学来参与兴学活动。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决心大力推行新式教育,东北三省各地遵旨设学务处,各省遂有了专管教育的行政机关。光绪三十二年,裁学务处,设提学使司。各地提学使到任后即着手实践兴学之策,“于行政上之设施,悉遵部章规划举办”。“凡有裨于学务”的教育附属机构“皆以次成立”。[16](教育三·清下)兴学活动遂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办学过程中,因遭受列强侵略,签订了割地赔款的条约,再加上军事开支较大,各地民生凋敝,财力衰竭,而新式学堂的创办不断增多,政府不得不求助于民众。在此情形之下,东北的商人们便捐资捐物,积极参与助学活动。在奉天,“省城锦芝、荣绪捐助房舍价值银六千两。广宁恩溥捐助地亩价值银一万余两。履泰捐助地亩价值银一万四千余两。萧雨润捐助房舍价值银一万余两。辽阳马殿均、刘永海捐助房舍各价值银一万八千两。海城妇人李孔氏捐助田房价值银一万元。李桂芳、李永誉父子捐助地亩价值银四千五百余两。镇安王维翰捐助房舍等项价值银九千余两。王双纯捐助房舍价值银五千余两。书春捐助房舍价值银九千余两。锦西金镇声叔侄捐助银五千两,皆其最著也”。吉林省兴学以来,“其私家报效学款者先后数十起。若山东职商孙起凤、宾州绅士候选知县于冠卿、伊通州知州赵仙瀛、伊通州民妇杜崔氏及子杜育慈、农安县知县姚景星、绅士后选巡检梁云山、文童张中阁、田少庚,撵甸县监生翠逢春”等,他们或捐银钱,或捐田宅,共计银六万余两。[17](学务)而“黑龙江省拜泉县人德升阿,报效房屋地基以兴学,共价值银一千二百六十七两;青冈县人王贵,报效熟地房基,共值银一千二百两;巴彦人韦景文,报效地基值银一千两”[18](卷二十五《学务》)。改革伊始,政府国库入不敷出,在建立新式学堂时,一部分商人将多余的房屋土地捐予政府,首先解决了政府缺乏资金购置地产的问题,另一部分商人捐出的银两可用于添置其他设施,一批批的新式学堂由此建立起来。东北商人的这种行为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又使得他们能够得到政府的表彰,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地位。因此,较为富裕的商人们非常乐意通过捐助的方式参与到政府的办学过程中来。

随着东北商人投身教育热情的高涨,除个人办学和出资助学之外,商人参与的办学活动还有以商会办学形式进行的。东北商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较为雄厚,为商会的办学活动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譬如,清宣统元年(1909),安东商业日趋繁盛,为培养商业经营管理人才,适应开埠通商的需要,安东县商会总理王中时、协理王建极发起办学捐助,并取得安东县知县陈艺的批准,大力倡导振兴教育兴办学校,带头捐献并多方募集资金,兴办了东边林科中学、商科中学和安东女子学校。1910年2月,借城隍庙院内安东劝学所隔壁的3间厢房为校舍,办起“商会商业学堂”,首任校长刘俊。同年六月,迁至自新街佛寿宫处,时称“商业学堂”。安东总商会“经收丝、茧、粮、木等学捐,会同地方官筹设商科、林科各高级中学校,造就商业、林业人才”。[19](卷一《疆域·商埠》)这样的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其谋生提供手段,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商会的成员人数众多,拥有的资产也较多,所以能够承担起多个学校的创建责任。又如,1909年,大孤山商会总理徐廷延倡办设立大孤山商立义务学校,“专收孤街极贫户子弟,免纳学费,并供给操衣、图书、笔墨、纸张等费……每年需款现小洋七百余元,均由孤街各商家担任……该镇慈善事业以此为最”[20](卷六《教育·学校》)。商会参与办学活动的优势在于商会由众多商人组成,可动用的人、才、物力比商人个体多,所以商会可以独立创办一所或多所学校,大大减轻了政府在教育改革上的负担,增加了新式学堂的数量。商会创立学校的费用分摊到各商户,属于商会慈善事业的一部分。可以说,商人们积极参与商会办学活动是他们回报社会、服务人民、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

(二)东北商人办学的方向

近代东北商人办学方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普通教育,一种是实业教育。普通教育主要是通过以个人捐资、资助政府或商会参与等方式创办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多数商人因自身的觉醒,感悟到这一套教育体系的重要性而自愿奉献于社会,类似于慈善行为。而实业教育则更多的是商会出于商业本身的发展需要而创办。实业学校要求的人、财、物力多于普通教育,但对于商人来说,必须通过职业教育培养足够多的专门人才供他们扩大生产之用,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从事商业活动为最。实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早期形式,实施农、工、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工人或中、低级的技术人员。主要的办学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实业学堂,一种是养成所。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实业学堂通则》规定,实业学堂分农业学堂、工业学堂、商业学堂和商船学堂四类以及实业教员讲习所,其中又把这几类学堂分为初、中、高三等。初等商业学堂招收初等小学毕业生,传授最为浅显的知识和技能,从初等商业学堂毕业后只能从事简易的商业活动,主要为了没有固定产出的人们能够用较少的资本来从事商业。中等商业学堂招收高等小学毕业生,传授从事商业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从这里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就是实际从事商业活动了,他们会成为来往中国各省市间甚至国际进行贸易的商人们。高等商业学堂招收普通中学毕业生,传授本国和国际的商业状况和相关法规,以及学术方面的知识,将来可向公办或私办商业就业,也可以做会计,“并可充各商业学堂之管理员教员为宗旨,以全国商业振兴、贸易繁盛、足增国力而杜漏卮为成效”[21](P124)。

除了实业学堂,还有一种实业教育机构,就是养成所。这种养成所一般为培养专门人才而设,主要学习某一方面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如祖籍吉林省德怀县的杜重远在江西省景德镇所创办的陶业人员养成所。陶业人员养成所招收18岁以上、25岁以下的陶业学校和高中毕业生,名额为男生80名,学制是一年。学生的食宿、书籍、服装,概由公家供给,预算每月12元。这个数目,比当时一个小学教师的月工资还要优厚。养成所的课程有精神讲话、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制学、公司法、会计统计、陶瓷总论、陶瓷分论、筑窑、图画,汇色、瓷业生产调查、应用文等,还开办了英文、俄文、日文选修课。任课教师多数是陶业管理局的领导干部。[22](P37)这类养成所的人员少,培养的人才直接为专门行业服务。东北商人在实业教育方面的贡献不仅服务了社会,培养出的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可流向商业发展所需要的各实业部门,实属一举多得。

三、东北商人办学的特色

在办学过程中,因东北地区社会教育状况,当地人的性格特质以及商人群体的特殊性,东北商人所开展的办学活动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特别重视学风校风的建设。东北商人创办的学校因为最初是私立学校,为了与其他学校竞争,提高声誉,主动从社会各个方面和地方选拔、招揽人才,学生的学杂费也较其他学校低。因此,许多穷苦学生都愿意到这里读书。如王荆山创办的自强学校,“来这里读书的不仅有长春县学生,还有德惠、伊通、双阳等长春周围县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素质较好,他们大多数都居住在农村,为农家子弟,对于基层社会生活体察深刻入微。贫困的农村生活,使他们具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13](P207)。而且在校长的选择上,大多选择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人物,对校风建设严加把关。王荆山选择的自强学校校长杨世祯先生就是如此。杨世祯,“字维周,号拙庵,晚号彭南拙叟。清末民初徐州人。贡生。乡试11次不售,以教书为业。戊戌变法后,热心新学。历任铜山县视学、大彭市总董。宣统元年(1909),邀张砥庵等,创铜山县四维高等小学堂,后又筹办铜山县通俗教育图书馆。1912年2月又创敬仪女学堂,开徐州女学之先。1913年与杨懋卿合办铜山县乙种师范讲习所。办学贡献卓著,人称‘杨三先生’,为徐州新学奠基者之一”[23](徐州卷·连云港卷·清)。杨先生教育理论知识非常丰富,曾赴日本进行教育考察,撰写了《初步瀛洲记》、《再步瀛洲记》。他任自强学校校长时,“注重教学质量,采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教员均讲究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高等班采取‘自学辅导主义’;国民班、职业班采取‘自发式’与‘自动法’兼用主义;对落后生还采用‘补救法’,每日放学后,教员为之补课”[24](P124)。可见,杨校长在培养良好学风校风方面不遗余力,选用高标准的教材,保证了学生教育的质量,对学生的分层教学也十分明确,各循各法,教学方式多样,在课余还要求教师组织差生补习,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其次,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放在首位。因为列强侵略,东北地区沦为殖民地,民族危机加深,所以商人们办学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精神。选择校长和老师时既要求认真负责,又要尽心尽力宣传新思想,将爱国之心渗透于日常教学之中。譬如,自强小学招收教师时,选择了许多青年教师。他们虽社会地位较低,家境清贫,但具有事业心,容易接受新事物和先进思想,并有一定的反帝爱国思想。他们以较高的教学质量,吸引着大量的青年学生。他们在国文课内,增加了“泛读课”,指导学生阅读鲁迅、高尔基、蒋光慈及左翼作家的文学作品和短篇翻译小说等。当时,学生们都在寻求和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这些书刊无疑对学生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当时的学校多有校刊,刊物中发表的一些诗歌、短论、杂文、小品、泛读笔记等,都是各班学生投来的稿件,其中有不少作品具有反帝反封建和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这不仅活跃了学生的生活,也使学生们受到了思想上的启迪。在学校聘请的进步教师影响之下,学生还积极地参加了一些反帝爱国活动。譬如,“1931年7月‘万宝山事件’发生后,自强中学与商埠小学高小学生20余人在长春老市场发表讲演,揭露‘万宝山事件’真相,号召市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行径。当日本宪兵军曹井上化妆成平民前来捣乱时,学生扯破其罩在外面的大衫,特务嘴脸立刻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13](P208)。可见,当时师生爱国之心是何等热烈。

最后,在学生中大力弘扬经商必需的优秀传统美德。近代东北地区的富商大都出身贫寒,这些穷苦人家的子弟一般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背井离乡到关东习商,或在家乡艰苦创业。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闯出了自己的天下。“如京东著名商业世家、号称‘京东第一家’的刘石各庄刘家,他们的祖辈靠挑八根绳当‘货郎’起家;像商业巨子、现代商业改革家武百祥先生,也是从挎‘糖箩子’沿街叫卖而成为一代名商;大连市裕昌源老板刘临阁先生,也是13岁去关东习商,经过‘日下忙生意,灯下习文化,鸡鸣入睡’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为富商;像滨江市商会会长韩鸿、乐亭振兴合老板李卿他们都是孤儿,在亲友和乡邻的帮助下长大成人,后来经商致了富。这些从贫苦地区走出去的苦孩子经商致富以后,他们夜间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是与故土乡亲在一起的情景,当他们发迹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为家乡父老做点事情。”[25](P52)从自身的经历中,东北地区的商人们养成了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等精神,经商成功后便愿意为家乡做事。商人们在艰辛的创业历程中,深深地体会到离不开根植于其心中的“勤俭”、“奋斗”等传统伦理道德,经商与为人之道的结合。商人们在投身教育事业时遂将这样的精神渗透到办学活动当中,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的教学也注重品德的培养,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如自强学校“教员轮流值日,对国民科采取‘宽大活泼主义’,以涵养其天性;高等科兼施‘锻炼主义’,勉其自治能力;职业科采用‘严格主义’,锻炼其身心,培养其技能。每日举行‘朝礼’,由值日教员结合偶发事项,施以简单训话。每周六下午周会在礼堂举行,由校长以古人嘉言懿行与现实伟人行为,结合学生在校在家表现,进行训话。值日教员每周将值日簿中记载的学生状况择写于揭示板上,以示借鉴,并写出一两条格言,令学生抄记”[26](P12)。在管理学生时,对不同年级有不同管理方式,小学阶段注重释放天性,初高中阶段锻炼自理能力,到职业科要培养实际能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并每天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表彰以促进其他学生效仿,加以每周教学生抄记古人的名言,学习他们的品格。这样日复一日,东北商人勤俭奋斗的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然渗透其中,有利于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与此同时,学生们在人格形成时期既接受了正面引导,形成了正确的“三观”,也锻炼了行商的技能,为更好地步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东北商人办学活动的影响

东北商人创办的一大批新式学堂和实业学校,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在东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近代东北地区教育改革后,废除了科举,摒弃了传统的四书五经教育,创办新式学校,学习西学。新式学校教授的课程安排是根据学生的年级和所需知识制定的,如初等小学堂有国文、修身、体操、算术、音乐等课,高等小学堂有图画、舆地、历史等课。师范学堂所开设的所有课程均是按照当时小学教授课程的需要来安排的。除了这些课程,还有理化、教育、生理、卫生等课。中学堂则有理化、外文等课,在普及一般民众的教育方面贡献良多。专业学堂按性质的不同分别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如自然科学方面、外国语言方面和西方政治、法律、商业条款方面。在实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如吉林农事试验场传习所以国文、理化、博物、算学、体操为普通科,以作物、园艺、畜产、兽医、蚕业、植物病理、植物生理、肥料学、土壤学、农业经济、气象为主科。[27]清末,学制上,先仿日本学制,为中国近代学校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民国时期则提倡美国的“六三三”式学制和中学分科制,跟上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脚步。商人创办的这些新式学校已不再是从前落后的教育情形,而是注重效仿西方学制,学习西学知识,开启民智,传播西方先进技术,为东北地区教育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亦使东北教育近代化迈进了一大步。

第二,提升了东北商人的社会地位。东北商人在清末以前社会地位低下,官府和民众对于商人既不重视也不信任。商业繁荣起来后,官府需要借助商人的资产,来填补官款的空缺,转而注重商人的力量;百姓也因受商人慈善行为的恩惠,开始正视商人在教育活动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于是,社会上渐渐出现了“重商”的思想,商人阶层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譬如,安东县的商人王建极,“原籍宽甸……君富坚韧性,经营商业屡仆屡起,不改其常,卒能资累巨万,先后任安东商会总协理及会长、董事数年,力维商权,百废俱举,名驰东省。尤热心兴学。如东边商科高级中学、东边林科高级中学,实皆由君提倡兴办者也。而女校之建筑扩充,君首倡,捐助现小洋三千圆,并劝募七千圆拨充女校建筑费。今安东女校夏屋渠渠,城乡闺秀咸得涵濡陶淑于其中者,由君提供资助之力居多。又以基督教青年会宗旨纯良,实足以扶导青年而于道德之途,首捐银万元购中国银行旧址用充会所。他如育婴堂,幼稚园及其他慈善事业,莫不有其所捐输……性好建设,凡地方公益、义所当为者无织巨辄,排众议以成之,慷慨激昂,略无顾忌,一言之出,其行必践,刚直之声洋溢。东边公府嘉其谊,列入褒扬书,颁‘急功好义’匾额,复奖嘉禾勋章,晋阶至三等,君视之泊如此也”[19](卷八《人物·乡型》)。商人通过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获得政府嘉奖,并颁发勋章授衔,表明商人开始取得了较高的具有一定政治权利和社会影响的地位。社会地位的上升意味着受更多人的信赖,改变以往人们思想中无商不奸的观念,有利于商人建立起正面形象。因百姓愿意与之往来,实际盈利也随之增加。

第三,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东北地区解禁后,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这些移民素质参差不齐,有开荒种粮的农民,也有从事违法行为的不安定人群。“强悍者相率而为盗贼,狡黯者亦恃欺骗以为生活,相习成风,后患足虑。”[28](卷三《政治》)外国侵略者的大量入侵,致使社会环境更加复杂,极易产生矛盾。东北商人创办的学校收容了许多贫苦之人,使他们不必在生存的压力下迫于无奈,走上偷盗、诈骗或其他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道路。无处安身的流民因商人办学时把他们收入学校,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实际上,学校教育不仅授人以知识,也将道德伦理和为人处事之道包含在教学内容之中,可以用这些道理教化流民,起到安定社会,缓和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效果。从近代经济发展来看,传统教育所学为四书五经,难以应用于实践。而东北商人创办的新式学堂和实业学校教授的相关法政、医学、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外语等知识,有利于学生成为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这些学校的学生不仅吸收了大量西方思想文化知识而且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毕业后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参与各业竞争,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东北地区社会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五、结 语

作为“龙兴之地”的东北地区,日俄分割占领之后,在这里投资建厂,修建铁路、港口,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商人阶层的崛起。东北商人看到政府教育改革之决心,意识到通过参与办学活动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于是主动自觉地以个人办学、资助政府办学、参与商会办学的方式,创办了一大批新式学堂和实业学校。这些新式学校致力于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方向,倡导学习西学,效仿西方学制,促进了近代东北社会文化教育的进步,成为推动东北地区教育近代化的内在动力之一。

东北商人开展的一系列办学活动,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使得政府和人们开始重视商人的作用。由于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东北商人办学时特别注重学风校风建设、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并用经商必需的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学生。大量无处安置的流民,被收入商人所办学校,有助于社会政治环境的稳定。学校毕业的学生投身于社会经济建设,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革命的发展。可以说,近代东北商人卓有成效的办学活动,对东北地区的历史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其他地域商人参与教育事业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1]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2]范静.商人办学——宁波商人与近代宁波教育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0.

[3]李欣霏.晚清东北地区的商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4]董瑞军.近代东北商会研究(1903—1931)[D].长春:吉林大学,2008.

[5]衣保中.清末东北地区商埠的开辟与区域经济的近代化[J].北方文物,2007,(2).

[6](日)安松盛之助.东北商业各种现象的考察[J].新北方,1931-1,(5).

[7]卢连大.吉林省部门史:省教育厅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8]果承刚.齐齐哈尔教育志(1743—1985)[M].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市教育委员会,1993.

[9]辽宁教育史志资料:第1集[C].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10]岫岩县志[M].民国十七年铅印本.

[11]光绪朝黑龙江将军奏稿:上册[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1993.

[12]王文璞.北镇县志[M].民国二十二年石印本.

[13]杨子忱.长春私立自强学校史话[A].风采·风采[C].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2.

[14]吴雪尘.我所知道的武百祥[A].哈尔滨文史资料:第1辑[C].哈尔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2.

[15]潘惠民.辛亥前后的满族志士松毓[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吉林市文史资料:第17辑[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16]王树楠.奉天通志[M].沈阳: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3.

[17]徐世昌.东三省政略[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18]万福麟.黑龙江志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19]安东县志[M].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20]庄河县志[M].民国十年铅印本.

[21]严昌洪.近代商业学校教育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1).

[22]石奎济.杜重远与景德镇[A].吉林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C].长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

[23]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江苏艺文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24]王志强,毕见文.私立自强学校[A].百年长春[C].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25]齐作辑.记忆中的百善学校[A].徐兴信,周安海.读乐亭[C].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26]裴素云.长春市早期的一所私立学校——王氏私立自强学校[A].流年心曲[C].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

[27]农事试验场内附设传习所试办简章[Z].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号:020—01—0056,缩微号:003—0746.

[28]抚松县志[M].1930年铅印本.

【责任编辑:王立霞】

近代东北商人热衷于办学活动,既受日俄战后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也与商人的职业诉求以及自身心理特点有关。东北商人以个人办学、资助政府办学和商会办学等方式促进了一大批新式学堂和实业学堂的创建。东北商人办学致力于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方向,特别注重学风校风建设,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并用经商必需的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学生。东北商人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办学活动,不仅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而且成功地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地位,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成为推动东北地区教育近代化的内在动力之一,对东北地区的历史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K25

A

1004-518X(2017)10-0155-09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国教育思想史》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KSDYJG-2016-08)

苏永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程绚丽,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江西南昌 330038)

猜你喜欢

学堂商人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言而无信的商人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威尼斯商人
大东北的春节
我所见识的印度商人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