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西部 为鹤舞高原
2017-02-25
“获得‘西部之光计划项目资助时,正是我科研事业的起步阶段,对我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2007年,杨晓军申报了题为“越冬黑颈鹤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关系”项目,获得“西部之光”联合学者项目资助。“获得西部之光计划项目资助时,正是我科研事业的起步阶段,对我具有非常大的意义,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云南省乃至全国黑颈鹤的发现、保护和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生活着一种终年生活和繁衍在高原湿地的鹤类——黑颈鹤,因生存于人烟稀少的高原湿地,黑颈鹤也是世界上所有15种鹤中最晚被科学界发现和记录的种类。直至1876年才由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根据青海湖边的发现,第一次科学地描述了黑颈鹤,并给予其Grus nigricolis的科学命名。由于分布地海拔高、气候寒冷、交通不便等原因,在很长的时间里,除记录其分布地,并了解它每年4月下旬在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海拔3500~4500米的高原沼泽繁衍,每年10月下旬飞抵青藏高原南部和云贵高原2500~3500米的高原或山区越冬,是典型的候鸟等基本信息外,对其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了解都非常有限。
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研究方向资助下,杨晓君及其团队先后在云南大山包和四川诺尔盖对越冬期和繁衍期的黑颈鹤开展野外研究,并开始发表有关黑颈鹤的迁徙、行为等方面的论文。该研究得到了国际鹤类基金会的关注,并在他們的资助下建立了利用卫星设备跟踪黑颈鹤的迁徙路线的研究平台。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独立利用卫星跟踪技术对鸟类进行研究,因此,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正在一些研究成果开始显现时,2005年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研究方向项目结束,经费短缺成为瓶颈,是否能继续坚持下去成为了关键问题。在此情况下,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联合学者资助项目雪中送炭,才使得团队能继续开展研究工作。
杨晓君及其团队于2012年在昆明发起并成立了黑颈鹤保护网络,邀请国际鹤类基金会、WWF等相关国际组织、印度和不丹两个有黑颈鹤分布的境外国家以及中国有黑颈鹤分布的6个省区的保护管理和研究人员共同交流黑颈鹤的研究和保护经验。并分别于2013、2014、2015年在贵州威宁、青海西宁、四川若尔盖召开年会,共同分享有关信息和交流相关经验,促成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目前,学科组共发表有关黑颈鹤的论文23篇,其中SCI论文7篇。正是杨晓君及团队的努力,才使国际鹤类基金会副主席、IUCN物种委员会鹤类专家组组长哈里斯在2014年的报告中提出“黑颈鹤已经成为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鹤类物种之一”。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科研实践,使杨晓君的研究成果在“圈内”极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
杨晓君说:“‘西部之光为青年人才扎根西部踏踏实实做科研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我将努力回报社会,将我的专业、职业升华为对事业的追求,将自我实现与社会贡献有机统一。”
杨晓君(中科院昆明动物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