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精神文化对电影文化的影响
2017-02-25秦敏
秦敏
电影是综合性的艺术,也是一门具有非凡的审美表现力和强大传播功能的审美文化。电影的观赏者之多,覆盖面积之广泛,影像影响之大,是其他艺术学科不能相比的。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背景和多种原因影响,电影的质量有所下降。表演虚假程式,剧本缺少生活体验、过度重视所谓的视觉冲击,追求高科技、大明星、重投资的大片纷纷出现,真正打动人心的高质量影片却越来越少。这其中的原委,值得我们细细思考。
一、 电影作为审美
电影文化是精神文化中的审美文化。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不断向多元化发展,影视文化也在审美文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在文化产业市场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使电影创作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这在某些方面妨害了影视文化的多样化。
首先,市场的导向使影视作品趋于同质化。观众的审美是多样化的,但往往酷炫的特效、大牌的影星等文化之外的因素更能迎合大众化的需求。市场化的实践也证明,更能迎合大众需求的电影作品就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而影视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或代表的价值观,在经济利益面前要为大众化让路。2016年6月,被称为“好莱坞编剧教父”的罗伯特·麦基在中国举办了为期的四天的编剧培训。谈到中国电影的时候,他毫不留情地对中国当下的电影环境进行了批判,直指“中国电影是好莱坞的二流模仿者”。他认为中国电影应该走自己的路,凸显中国特有的文化和价值观,不能一味的模仿好莱坞。好莱坞生产的类型片电影已经扩展成一种全球性的影视生产模式,深深地影响了我国电影的发展:艺术观念上抄袭照搬,发展模式上简单模仿,以保证收视率和经济效益。但这些对我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形象和期待都是不利的,既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力量,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原创作品的发展。
其次,很多影视作品言之无物,缺乏最普通的人文关怀。艺术作品要植根生活,言之有物,电影作品更是如此。电影的创作应该着眼于如何将琐碎的生活片段加以提炼、升华,凝结成一部影片。然而,经济导向使很多影片片面追求眼球效应,大打暴力与色情的招牌;或者通過夸张离奇的方式去描写脱离现实社会的不真实景象,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中国电影的文化生态环境。譬如,2013年6月影片《小时代》的上映引发了关于如何评判电影作品质量,影视作品应该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的广泛讨论。该片固然创造了中国票房的神话,可仔细想想,从影视艺术的角度和传播的人文情怀及价值观的方向,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郭敬明先生告诉大家,梦想很美,去追逐自己想要的吧。可是怎么去追呢?步骤方法手段是什么呢?显然在这部电影中找不到踪影。只是苦了“价值观本来就很脆弱”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们。
电影作为一种承载人类审美的伟大发明,无论选择何种匪夷所思的体裁,采取如何前卫多变的表现方式,都应该对净化社会风气和传播正确价值观有所担当,都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把无视道德底线,缩成娱乐的附属,这样的结果无疑是走向自我的消亡。
二、 文化渗透对电影的影响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的繁荣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文化作品与影视作品具有共同的规律。将文化融入电影中,能使电影的内涵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文化世界是电影的表现对象
史宾格勒一再论证:“艺术创造的原动力来自文化,任一审美规范无不是出自与之相应的文化土壤,而任一种艺术创作无不是与之相应的文化表达载体才存在的。”[1]
电影也是如此。它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何谓文化承载力?即指影片所体现和传播的文化观念、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2]在当下的电影制作中,我们不少创作者还是把票房放在首位,过度迎合低级趣味,解构恶搞、娱乐至死。只看到电影的娱乐功能而忽视电影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全面表达。
华语电影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走向世界?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调查了外国观众的观点。调查结果显示,“外国观众最偏爱的类型还是动作片,最感兴趣的文化符号是停留在文化表层的功夫、自然景观和中国建筑,最青睐的中国电影元素是故事和文化,最希望了解的是中国文化史和哲学。”[3]由此可以看出,外国观众对我们的武侠片最感兴趣,但是我们的哲学和历史还是有潜力打入国际市场的。
2000年,《卧虎藏龙》横空出世,夺得4项奥斯卡奖,票房收入早已大大超过导演李安原先的估计。事实还不仅如此,在颁奖大会上,只要一提到“安Lee”,一提到影片片名,全场上万人就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外国人对这部中国武侠片的喜爱之情,令人百感交集。高科技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视觉冲击早已被好莱坞宠爱得与国际接轨了。而李安导演却恰恰放弃了电脑合成,改成“可能会被笑死”的吊钢丝。这真是一件吃力还不容易讨好的工作,导演甚至几度信心全无。但事实证明的李安选择是对的:论电脑合成,我们永远也赶不上好莱坞。减少血腥暴力,干净利索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武功展示只是一个载体,更重要的是文化和情怀,这才是影片能够在全世界引起共鸣的原因,也是我们中国的武术精髓:武术并不是打倒谁打赢谁,而是一种精神追求。还有透过电影可以了解到的中国古都的风土人情,于我们是亲切和自豪,于世界是文化的表达和展示。导演通过武侠论道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以李慕白为代表的中式封建思想与玉娇龙为代表的西方浪漫主义的结合与碰撞。这些思想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有共鸣的,这也是该片在国际上取得认同的重要原因。
《卧虎藏龙》的成功在国内掀起了一大批古装大片的问世:《英雄》《十面埋伏》《无极》《七剑》《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等。可惜的是这些大片无一能超越。文化不能只是表现的壳,更重要的是传承的根。
(二)文化积淀是电影艺术的动力
从《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到《西游记》《水浒传》,再到《大红灯笼高高挂》《芙蓉镇》等等,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被改编为电影的例子屡见不鲜。优秀文学作品所具有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的表达方式以及积极的价值观都达到了艺术作品应有的审美标准,也更容易被观众认可。从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以适合电影的表达方式加以改编、提炼,无疑可以使电影创作事半功倍。文学作品以文字为载体展现其思想内涵,而对于电影创作,镜头语言拥有更大的空间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现其思想内涵。近年来,还是有不少好片子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集结号》《杜拉拉升职记》《归来》《狼图腾》等影片之所以得到观众和票房的双重认同,主要原因就是重视影片文学内涵的基础性和支撑性,重视编剧的重要作用。
文化积淀不光体现在剧本创作上,还需体现在电影工作者的艺术素质上。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总是不自觉的受到一定的文化意识以及观念的指引。艺术家的人格、精神、文化就是电影作品的灵魂,决定电影的成与败。李安导演可以说是一位成功的导演,成功的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他的《喜宴》《推手》《饮食男女》《卧虎藏龙》《色戒》《少年奇幻漂流记》等作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他自身的文化积淀。这位集东方文化的宽容、大气和西方文化的豁达、激情于一身的导演凭借深厚的叙事功力和对生活的独到的观察力,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如鱼得水,洒脱自如。
表演艺术家李保田非常重视演员的文化修养。李保田首先是文化人,其次才是演员。对平凡世界的关注和对普通老百姓的人文关怀使他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他喜爱读书、绘画、雕刻,他的表演中加入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塑造出来的角色更有深度。还有好多演员像陈道明、姜文、斯琴高娃、奚美娟等等都是德艺双馨的好演员,也是“明星”们的好榜样。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不是一纸文书、一句口号就可以解决的,也不仅仅是剧本、导演、和演员的事情。我们的电影机制、电影文化秩序、观众群的培养都亟待改变和进步,需要我们所有电影工作者共同的、长久的努力。
(三)观众对电影文化含量的呼唤
比起大多数的艺术形式,电影艺术更能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以最迅速的方式向人们提供文化消费,同时也让观众的审美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电影作品有了更多的期待。在豆瓣、时光网搜索,好多非电影专业的人们写出来的影评甚至超越一个电影专家,而他们仅仅是因为对电影的热爱和看电影的积累。观众的文化期待是将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丰富的思想,以及多种多样的真实人生推到文化视野中,能表达出现实生活和内在生命的复杂情感。在人们观看的过程中,似曾相识的个体经历、思想、回忆,不仅引起观众的共鸣,而且对前途、人生、社会等有了更多的领悟。
正是因為注重电影的文化内涵,不少小成本电影取得了巨大成功成功。像《中国合伙人》《无人区》《我不是王毛》等,并没有大投资、大场面、高科技的制作,但是票房收入不比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差。这证明,我们电影的观众群正在大步成长,这对华语电影的制作环境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起着至关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同时文化也深深地渗透到电影每一个细节:从电影语言的运用,到电影技能的驾驭、影片拍摄的构架,无不蕴含着文化的因素。它将随着影片的放映逐渐彰显,并在观众的接受中得到不同程度的领悟。所以,文化在电影中简直是“无孔不入的渗透”。繁荣当今的电影文化,应把文化作为武器;为加强自身的修养及学识,更应该加强文化的学习。中华五千年的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招半式的图解就可以完成的,将传统文化中的普世价值与现代文化对接,实现中国电影在国内与国际市场上的双赢,需要全体电影人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