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软科幻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对传统模式的突破
2017-02-25施秀川
施秀川
独立影片《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改编自科幻作家杰洛米·贝斯拜生前所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在众多好莱坞科幻片的宏大场景和华丽特技面前,本片纯对白式的剧情令人耳目一新。通过男主人公约翰的自述,一场跨越万年时空的经历在小小斗室中展开,展现了人类文明的深层魅力。在《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中,导演理查德完全突破了科幻片的原有模式,摒弃视觉渲染,回归人物本身,以出众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开创了软科幻电影的成功先例。
一、 固定场景中的话剧式电影
作为21世纪以来发展最迅速的影视类型,科幻片已经成为好莱坞流水线上必不可少的人气产品。漫威与DC等公司的作品被批量搬上大荧幕,人类搭载着想象力的翅膀,视野已经扩展到了未来与外太空。《独立日》中的外星世界,《2012》中的震撼末日,《星球大战》中的绮丽幻想,这些好莱坞制作模式下诞生的佳作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科幻热潮。在变形金刚与超级英雄席卷院线的乐观情况下,也埋藏着许多隐忧,一些粗工滥制的影片严重影响了科幻题材的整体质量,同时,盲目追求场面与特效成为科幻片的一个通病。原有模式的一贯延续,导致业内缺乏题材创新,科幻片只能向低龄化发展,用空洞的华丽博人眼球,旋即消失在观众的茫茫脑海。
软科幻电影正是在这样的严峻现状下兴起的,相对硬科幻而言,它更强调人文思想的分量,降低了科学技术与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让人类的奇思妙想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找到了栖居。《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正是软科幻电影的代表作之一,整部影片的制作成本仅为两万美元,所有剧情仅发生在一间小小斗室中,却通过主人公约翰之口,道出了人类一万四千年来的文明历史。学识渊博的哈佛教授约翰即将辞职,几位朋友来到他的小屋送别,一间有着老式沙发、壁炉和羊毛地毯的客厅,再加上为数不多的自然风景镜头,便构成了这部影片的全部场景。乍一看来让人匪夷所思,六七人的小型茶话会,与漫长的88分钟篇幅不相符合。导演正是利用了这种巧妙的反差,无差别地记录下了茶话会中所有高潮与细节,通过约翰与朋友们的谈话,将影片主旨传递给观众。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完全回归了对话,约翰向朋友们敞开心扉,说明自己是来自石器时代的穴居人,见证了地球一万多年来的变迁。他近乎荒谬的故事引起了在场者截然不同的反应,有人表示支持与理解,也有人表现出怀疑与轻蔑。主人公大段的独白与朋友们零星的反问相互穿插,不时出现针锋相对的多方辩论,沉静与激烈的氛围交替出现,让单一场景所带来的枯燥感彻底消失。许多台词极具分量,无论是丹在谈话中使用的“中国盒子”概念,还是约翰那句经典的“家是回不去的,因为过去的已经不存在了”,都充分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气息以及哲学的思辨意味。重工打造的台词足以击败华丽镜头,尽管没有那么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却能带给观众对于生命的深刻思考。
低至极限的成本,决定了本片几乎没有拍摄技巧与特效,故事的发展完全依靠角色的对话来推进,这种全新的模式完全跳出了好莱坞科幻片的限制,不失为一次勇敢的尝试。回看国内市场,刘慈欣的名作《三体》即将搬上银幕,对于在经验和后期制作方面不占优势的中国科幻电影而言,深挖内涵可以说是打造成功作品的必由之路,让科幻题材拥有剧情片的深度,有助于拓宽受众来源渠道,创作出真正老少咸宜的佳作。
二、 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刻画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中的主要角色共有七人,他们的身份均是约翰的同事或学生,作为世界顶尖学府的一员,这些知识精英的观点有着很强的代表性以及个人感情色彩。在人类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等显赫的头衔下,他们对约翰所述故事的态度,足以折射出每个人作为个体的思想深度与世界观差距。导演精心挑选了这样七位文化精英,他们研究的领域大多处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点,通过每个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示出影片的真正主旨。
主人公约翰正值壮年,突然从哈佛大学历史系辞职,令人感到无比意外,然而更加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辞职原因——作为永生者,他必须每隔10年转移一次地点,忘记过往的交集。从日薄西山到华灯初上,约翰都在这间房子里回忆自己漫长的一生,他总是带着悲悯的笑容,在细微的面部表情中,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他看似荒诞的自白之下,隐藏着一种完全合理的逻辑。无论他人如何激动地反驳,约翰的内心总是波澜不惊,脸上看不出一丝情绪波动,就连对方关于下雨的推测,约翰都可以用一句“我闻不到雨腥味”巧妙回应,他的沉稳正好与永生者的身份相符。在聚会的最后,为了安抚众人的情绪,约翰主动承认,表示此前的自白仅仅是一个故事。他的妥协举动更加展现了这个角色的世故老道。导演借琳达之口说出了约翰的学识渊博,同时用面部表情变化与细微动作全面展现出了他精明沉稳的特点,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似乎已经身临其境,面对面与约翰对话。
影片的另一条线索由女历史学家桑迪独自承担,她对约翰一见钟情,却迟迟没有开口告白,这份爱恋让她成为唯一一个始终相信约翰的人。她在众人猛力攻击约翰言论时总是挺身而出,或岔开话题,或缓和气氛,她的努力让约翰的故事得以继续进行。在约翰首次提到自己活了一万四千年时,在场众人都表现出可笑和吃惊,而桑迪却十分淡然地回应道:“你看上去只有900岁”。她与众不同的表现为后来的告白埋下了伏笔,桑迪从来不主动提问,也很少发言,却在伊迪丝和威尔情绪激动时主动站出来反驳,要求他们给予约翰人格上的尊重。这个角色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剧情内容,同时也起到了平衡气氛的作用。
除去桑迪与丹,在場者都对约翰的故事表现出排斥与不屑,其中心理学家威尔的反应最为夸张。他先是因为约翰触动妻子去世一事愤然离去,又对约翰加以嘲讽,却在最后听到了父亲的名字,进而相信了约翰的故事。威尔剧烈的心理变化,非常能够代表观众的普遍心态,从荒谬至极到深信不疑,侧面烘托了约翰的精彩自述,通过对永生的想象,听众们已经学会了颠覆自己已知的世界观,威尔这个角色使得整个剧情更加跌宕起伏。
正是有了许多不同观点的加入,《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才得以成型,导演抓住了角色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引导观众在房间中寻找自己的代言人,直接与约翰面对面交谈,更加直观地探索本片的深入内涵。
三、 超越限制的深刻哲学思考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命题,永生之人是否真正存在?这与作家波伏娃在《人总是要死的》一书中描述的不死之身理论非常类似。他从远古时代走来,经历了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曾作为巴比伦人修订法典,跟随哥伦布越洋远航,与梵高、毕加索称兄道弟,甚至还以耶稣的名义为人们指点迷津,身边有这样的人存在,自然会引起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怀疑。为了证实这个命题,约翰与同事们展开了一段充满哲学思辨意味的对话。
在场的七人喝着威士忌,漫不经心地听约翰讲述自己的一生,他们普遍认为这段自白是约翰利用自己渊博的历史学知识所编造出来的故事。然而随着交谈的逐渐深入,一种平静的力量逐渐显露出来,平铺直叙的剧情推进,让生死、轮回、宗教等具有神秘色彩与永恒意义的话题显得更加深刻。约翰时而兴奋地讲述狩猎的场景,手舞足蹈地演示自己的第一场婚礼,时而情绪低落,怀念着那些注定要离去的亲人。永生,这个人类追求至今的梦想,在约翰的口中显示出一种深深的迷茫,当一个生命体独自脱离了时间的束缚,他便可以凌驾于社会历史之上,却又永远的与哲学隔离开来。“死亡是哲学的缪斯”,这句古希腊人的谚语充分揭示了哲学与永生的关系,人一旦超越了有限性,对生命的追问和探索便失去了意义。就像故事中的约翰一样,他能够跨越一万多年而生存,却要不停的迁徙,以便忘记生命中难以割舍的情感,他注定无法像普通人一样享受七八十年幸福安稳的生活,因此,一万四千年也从时间变成了数字,生命的深度再也难以拓展。
经过对历史、宗教、哲学等一系列问题的争论后,听众们的关注点早已偏离,他们不再关注约翰故事的真实性,而是转而思考自己原有的世界观。正如约翰所说,自己的同事是最好的聆听者。作为站在文明金字塔顶尖的知识分子,充足的学识足够他们享受安稳充实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经验逐渐代替了想象,他们开始走向平庸的生活。相比之下,约翰的生命长度给予了他探索世界的使命。他对原始人类生活片段的描述非常生动,让在场的所有人深入其境,以至于在聚会接近尾声时,同事们都已经完全走入他的故事中,对其永生者的身份深信不疑。约翰试图证明自己所说的只是故事,人们却纷纷表示怀疑,伊迪丝甚至绝望地哭泣,这说明同事们已经完全打破了固有思维,开始走上自我探索的征程。从遥远的古希腊时期开始,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哲学家便提出了深刻的怀疑主义与不可知论,从怀疑到反驳再到完全信服,通过一场简短的谈话,约翰同事们过去看似坚不可摧的人生观完成了一次难得的自我突破。
在大多数科幻电影中,观众思维完全受控于影像内容,或钦羡地球之外的浩瀚宇宙,或被史前怪兽吓得惊慌失措,我们被演员阵容或场面效果吸引而来,带着视觉感官刺激匆匆离去。《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完全打破了这一模式,用一种虚幻的无奈主导整部影片,同时引入了许多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富有智慧色彩的思辨,让《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整体层次远远超越了同类题材影片。
结语
总体而言,尽管本片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前情铺垫不够,导致结局过于突然,以及几人的谈话内容有所重复等,证明相比于传统硬科幻而言,軟科幻电影拍摄和构思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发展。但在影视作品想象力日趋荒漠化的今天,《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敢于锐意创新,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撑起整个故事,这种全新模式无疑为软科幻的尝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