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灯亮着
2017-02-25
圣人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指既为父母添寿而高兴,但也为他们年长而暗生恐惧。人生苦短,一般不足百度寒暑矣。
传统中国向来注重家族、家庭。而孝道是其中至为重要的文化灵魂。林语堂分析道:“在巩固民族持续力的文化力量中,最有价值者,当首推中国家族制度。”“中国快乐的要素,第一存在于家庭。家庭在我的印象中是中国人文主义的标记。”“孝在中国伦理观念里面,是居于百善之先的。”因此,孝,一直是量人轻重的衡器。
一位友人说,他年过八旬的父母因为老屋装修,到他家借住了一个半月。竣工告别儿子家时,母亲突然异乎寻常地抱住了年已半百的他,满含热泪一再表示难得难得,你结婚二十多年以来从没有过如此之长的朝夕相伴。母亲既知足,又不舍。
友人内心震动不已,感慨连连。
《孝经》有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意思是真正能够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道做到尽善尽美,就会感通天地神明,四海之内充满道德的光辉,没有一个地方不受孝道的感化。
然而,别把尽孝当成一件唾手可得之事。我的一个朋友就常提醒周边友、邻。
他七十多岁的母亲宿有一个心愿:看一眼大海!北京到北戴河二百多公里,看似容易,可一来二去一直没能成行。大约十年前,儿子做好了一切准备,计划利用周末开车前往。但就在出发的那个周末的下午,一个大学同学电话告之一家三口來京度假。他只好再次改期。母亲毫无怨言。
不曾想,就在不久后,母亲因罹患膀胱肿瘤,夏天入院,秋天就匆匆辞世。我的这位朋友除了撕心裂肺,很长时间陷于自责。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孝敬老人无须长远规划。孝行当及时,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时。
心灵导师、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有一次曾对他的授课对象提出这样的要求:下周上课前去找你所爱的人,告诉他们你爱他。下周上课时与大家分享成果。到了下周上课时,一位中年人一脸凝重地起身说,上周下课后,他敲开了父亲的家门。6年前他与老父发生争吵后再不说话。他鼓足勇气说出了“爸爸,我爱你”。父亲愣住了,继而老泪纵横。两天后他接到电话并赶往医院,父亲因突发疾病永远离开了家人。这位中年人动情地在班上说:“如果我迟疑着没有告诉爸爸我对他的爱,可能就永远没有机会了。此刻,我想对所有的同学、所有的儿女说:爱你的父母,不要迟疑,从这一刻开始!”
闲愁最苦!对绝大多数老人来说,孤寂以每日24小时相伴。哲人说,“人是以寂寞为苦的动物”,闲居在家的老人尤是。
由常远、艾伦、王宁合演的小品《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讲述的就是一位老人一年中只有10天有儿子陪伴,为了让儿子重视自己,他不惜装病多动症。而他儿子强调因生意繁忙压力大而拿不出时间,以为每月多给钱就表达了孝心。最终他明白了“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的道理。
儒学大家辜鸿铭说:中国的儒家以为,国家信仰的本质、动力和真正的启示之源是“对父母亲的爱”——孝顺,以及诞生出来的祖先崇拜仪式。
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莫道百忙千忙,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身为副总理、外交部长的陈毅都能为卧病于床的母亲清洗大小便失禁而污染的裤子,况你我乎?
父母是子女的堂屋。父母在,有如灯亮着,儿女心中不暗,晚辈奔忙有依。
春节了,回堂屋一叙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