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襄阳市玉米病虫发生特点与防控初探

2017-02-25徐学明刘尚友

湖北植保 2017年4期
关键词:蛀螟玉米螟病株

徐学明 王 钊 刘尚友

(湖北省襄阳市植保站 441021)

襄阳市玉米病虫发生特点与防控初探

徐学明 王 钊 刘尚友

(湖北省襄阳市植保站 441021)

本文对全市近两年玉米病虫的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初步归纳,结合钻蛀性害虫、食叶及吸汁害虫、叶部病害及茎部病害对玉米病虫发生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将近两年全市玉米病虫防治中所采取的有效防控措施进行归纳总结。

玉米;病虫;发生特点;防控措施

玉米是襄阳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两年襄阳市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6万hm2,已经成为我市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据调查统计每年襄阳市玉米病虫累计发生面积50.1万hm2次,其中虫害发生面积累计18.4万hm2次,病害发生面积累计31.7万hm2次,防治面积累计104.7万hm2次,每年共挽回粮食损失7.5万t,较好地控制了玉米病虫危害,确保了农户增产增收。

1 发生概况

依据近两年的调查统计,襄阳市玉米虫害主要有玉米螟、桃蛀螟、高粱条螟、棉铃虫、粘虫和蚜虫;病害主要有玉米锈病、纹枯病、大小斑病、褐斑病和玉米瘤黑粉病等。玉米病虫发生总体情况为虫害重于病害,病害发生面积大于虫害。其中玉米螟中等发生,局部中等偏重发生;桃蛀螟、棉铃虫中等偏重发生;粘虫、高梁条螟和蚜虫中等偏轻发生;大斑病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锈病中等偏重发生;纹枯病、小斑病和褐斑病中等偏轻发生;瘤黑粉病轻发生。

2 发生特点

2.1 钻蛀性害虫

2.1.1 发生种类多

以玉米螟、高梁条螟、桃蛀螟、棉铃虫为主,每代主次有别。襄阳市南漳一代定局期(2015年7月2日)剥查,玉米螟占钻蛀性害虫的52%,高粱条螟占39%,桃蛀螟占9%;二代定局期(8月7日)剥查,玉米螟占钻蛀性害虫的79.2%,棉铃虫占14.6%,高粱条螟占3.4%,桃蛀螟占2.8%;三代定局期(9月9日~12日)剥查,桃蛀螟占钻蛀性害虫的76.98%,玉米螟占16.78%,高梁条螟占6.06%,棉铃虫占0.19%。

2.1.2 发生时间早晚不一,多虫叠加,世代重叠

a)玉米螟:襄阳市第一代5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底~6月上旬进入卵孵高峰,6月中旬~7月初进入为害高峰;第二代从7月上旬开始产卵,7月中旬进入卵孵高峰,7月下旬~8月上旬进入为害高峰;第三代从8月中旬开始产卵,8月下旬至9月初进入卵孵高峰,9月中下旬进入为害高峰,主要为害夏播迟玉米。春玉米主要发生第一、二代,第三代很少发生。夏玉米主要发生第二、三代,第一代因产卵期夏播玉米大多未出苗,很难落卵,很少发生。

b)高梁条螟:主要在山区县市发生。一代中等、二代偏重发生、三代偏轻发生。发生特点:一是见虫早,南漳于5月3日(2016年)始见越冬代蛾;二是为害时间长,从5月中旬~9月中旬,有长达4个月的为害时间;三是在山区县市为害重于玉米螟。在一代为害高峰期,有虫株中单株虫量一般多于玉米螟,高的可达5头~6头。在二代为害定局期,百秆虫量23头,多于玉米螟。主要原因:一是前期气温正常偏高、田间湿度大,有利越冬代提前发育;二是田间玉米生育期早晚不一,有利该虫辗转为害;三是虫源基数大,为偏重发生尊定了基础。据南漳性诱监测,4月30日~9月5日,3盆累计诱蛾量达320头,比玉米螟多149头。

c)桃蛀螟:主要在山区县市发生。一代轻发生、二代中等、局部偏重发生、三代偏重发生。发生特点:逐代加重;春玉米轻,夏玉米重;玉米生长前期轻,抽雄以后重。主要原因:前期集中在桃树等寄主上为害,后期转移至玉米上为害。

d)棉铃虫:发生四代,主要在夏玉米上发生较重,以第二、三代为害为主,第四代零星为害。四种钻蛀性害虫发生高峰不一致,多虫叠加为害,每种害虫发育进度也很不整齐,存在世代重叠现象。

2.1.3 为害部位各异,整体危害逐代加重

据收获期(9月9日~12日)整株剖秆、剖穗详查,钻蛀性害虫集中在雌穗上为害的占54.5%,雌穗、穗柄及穗位节占63.51%,雌穗上下一节间占80.43%。其中,玉米螟集中在雌穗上为害的占25.98%,雌穗、穗柄及穗位节占36.3%,雌穗以上占41.64%,雌穗以下占22.06%,雌穗上下一节间占56.59%,雌穗上下二节间占74.74%,雌穗上下三节间占89.68%;桃蛀螟集中在雌穗上的为害的占64.46%,雌穗、穗柄及穗位节占75.11%,雌穗上下一节间占88.02%;高梁条螟集中在雌穗上为害的占23.89%,雌穗、穗柄及穗位节占30.08%,雌穗以上占22.11%,雌穗以下占47.77%,雌穗上下一节间占56.62%,雌穗上下二节间占78.74%,雌穗上下三节间占84.93%;棉铃虫主要集中在雌穗上为害,占100%。四种钻蛀性害虫苗期发生轻,穗期虫量高,危害重,整体上呈逐代加重之势。

2.2 食叶及吸汁害虫

食叶害虫主要为粘虫,整个生育期都有零星发生,以玉米心叶期至乳熟期发生多,危害轻;吸汁害虫主要为蚜虫,整个生育期均有发生,以大喇叭口至乳熟期发生最盛,危害程度轻。

2.3 叶部病害

2.3.1 大斑病

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特点:一是见病早,我市南漳于5月下旬见病;二是前期扩展快,中后期扩展慢;三是春玉米重于夏玉米;四是发病程度差异大,病株率高,病叶率低,大多数品种病叶率8%以内,但个别高感品种病叶率高达70%以上。7月底以前全市降雨正常,夏玉米大斑病前期扩展快、病株率高,我市枣阳(2016年7月31日)调查,玉米大斑病病田率80%,平均病株率28.3%,病叶率最高为15.75%。后期长期受高温干旱气候影响,病株率上升慢。襄阳市8月31日普查,病田率90%、平均病株率为31.2%,病叶率最高为25%。主要原因:玉米生长前期雨水多,湿度大,有利早发生、重发生,后期长期高温、少雨,抑制了该病发生;品种抗性差异导致发病程度不一样。

2.3.2 小斑病

前期整体发生轻,抽雄至成熟期进入发病高峰;丘陵轻,山区重。主要原因:该病属高温病害,玉米生育后期,尤其是山区小气候,更符合此病发生。

2.3.3 褐斑病

从心叶末期开始见病,发生轻。

2.3.4 锈病

2015年前期发生轻,进入黄熟期病害猛升,后期由于玉米植株高大,难于防治,锈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重。2016年发生特点:扩展慢,发生轻。玉米锈病前期在全市一直零星发生,襄阳市枣阳(2016年7月31日)调查,病株率为0.5%~2%。8月10日后晚熟玉米锈病病株率和病叶率上升较快。我站8月31日普查,受害重的晚熟玉米锈病病株率达90%,但严重度低,一般在10%以下,为害轻。原因主要是:一是前期基数低;二是7月后长期高温、干旱不利于病害发生。

2.4 茎部病害

以纹枯病为主,进入大喇叭口期开始发生,抽雄后进入发病高峰。发生普遍,一般田块危害轻,个别紧凑型品种发生重。总体而言,春玉米田重于夏玉米田。

3 防控措施

针对襄阳市玉米病虫发生情况,坚持“治早、治小”的原则。搞好病虫预报,及时发布病虫防治技术和信息。

3.1 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控制玉米病虫在襄阳市发生流行,襄阳市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市长为组长,市病虫防治指挥部成员单位为成员的玉米病虫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全市玉米病虫防治工作。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机构,组织开展玉米病虫调查与防治,实行玉米病虫发生与防治情况“周报”制度,切实加大督查力度,确保了防治效果。

3.2 加强监测,及时参谋

一是结合历年玉米病虫发生特点,2015年以来将玉米螟、桃蛀螟、高粱条螟、棉铃虫、粘虫、蚜虫、纹枯病、大小斑病、褐斑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列为监测对象;二是充分发挥各县市区玉米螟绿色防控示范点作用,采取专业测报与群众测报相结合、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实时对玉米病虫进行系统调查和大面积普查,准确掌握各病虫发生危害动态;三是组织专业测报人员分片定责,实时普查,准确掌握玉米病虫发生动态,摸清不同品种、不同生态区域发生危害程度,及时发布防治信息,为各级党政领导指挥玉米病虫防控提供了有力依据。

3.3 强化防控指导,利用玉米绿色防控项目大力推广玉米病虫绿色防控

近两年襄阳市在各县市区开展实施了玉米病虫绿色防控项目,推广利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湿盆性诱杀、平台诱杀,生物导弹、Bt防控害虫等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带动了生物防控技术的应用。

3.4 组织扶持专业化统防统治开展玉米病虫防治

在春玉米和夏玉米大喇叭口期,及时组织专业合作社利用无人植保飞行器、台式机等大型施药器械精准施药,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S435.13文献识别码:B

1005-6114(2017)04-050-003

2017-06-15

徐学明(1972-),女,主要从事植物保护工作。

猜你喜欢

蛀螟玉米螟病株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桃蛀螟和松蛀螟的外部形态学和几何形态度量学研究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桃蛀螟咋防治
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浅谈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意义及发展前景
广东桃蛀螟发生分布与种群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