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路美丽公路景观设计
2017-02-25刘海盟
刘海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55)
柳州路美丽公路景观设计
刘海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55)
伴随经济的发展,公路使用者的生活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不再只满足于公路数量的增加,更期待公路景观环境质量与数量的增长成正比。我国公路景观设计开始更多的关注大自然和生态环境,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努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品质更佳的公路景观艺术作品。柳州路景观设计是这一理念的现实应用和展现。
柳州路;公路;改造;景观提升
1 柳州概况
柳州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是我国华南经济圈与西南经济圈的交汇带。城市总体布局呈现“一轴、两带、三点、六片”的布局结构。柳江县的交通组织呈现了明显的组团类型。
柳州路的建设完善了柳州县城市道路网系统,缓解了区域交通压力,提升路网的整体效益。
2 柳州路景观现状
柳州路沿线现状为农田,根据柳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柳江县总体规划,规划为三类工业用地。
道路景观现状多为未规划状态,现存问题有:
(1)主要景观为单一农田,存在无绿化区域。
(2)缺乏乔、灌木、地被植物、色叶树种等合理树木栽植规划。
(3)道路景观不能融合当地文化,展现柳州人文风采。
3 景观绿化规划总体原则
3.1 功能性原则
以确保公路畅通安全为核心,从公路的功能性、服务性考虑景观,利用景观绿化昭示地域文化、地域生态、优化美化交通线,利用景观绿化强化司乘人员的记忆品质。
3.2 生态性原则
以“建设生态廊道、连通城市绿脉”为主题,将项目中的绿化带走廊与区域内的其他园林绿化相连通,形成一个不间断的生态纽带,连系柳州内市民的各项行为活动,使绿化景观林形成可吸引自然生态系统中鸟类、昆虫的生态林。
3.3 乡土树种原则
绿化树种选择力求做到乡土化,适地适树、长期稳定、季季有花、四季常青。柳州路绿化景观设计树种的选择注意以下几点:①与附近植被及沿路景观相协调;②病虫害少,且不应成为附近农作物病虫害的中间寄主;③寿命长、养护管理粗放;④树形、叶色、花、果等观赏价值高的树种。
4 景观设计方案
4.1 文化定位
柳州的历史文化久远流长,是南中国史前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建制于公元前111年的西汉王朝,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柳州市区青山环绕,绿水抱城,被誉为“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它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盛产特色观光奇石。柳州居住有四十多个少数民族,民族风情独具神韵,所以这里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每逢节假日和各类庆典活动中,都可以欣赏到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及颇具现代气息的歌舞,观赏到甲天下的柳州奇石。
以柳州深远的汉朝文化背景为依托,结合少数民族众多等特点。融合农田等自然景观进行绿化设计。
4.2 设计方案
(1)中分带为5m,平面为规则式布局,植物层次高低错落,种植小乔木桂花,搭配开花灌木木瓜海棠点缀。为丰富层次种植小叶女贞、黄金叶、紫叶小檗三种色彩各不相同的灌木。地被选用混播草.
(2)侧分带2m,选择色叶乔木美丽异木棉为主景树。搭配红梅,形成一道粉色视景线。地被选用银边麦冬。
(3)人行道隔离带宽1m,种植行道树为主,行道树为蓝花楹,花期在春末至秋初,开花时叶落尽。尽数绽放淡紫色花朵。树池中种植草本紫玉簪。呼应蓝花楹的色系。提升整条道路的观赏性。由于人行速度较慢,可沿隔离带设置景观知识牌,宣传区域历史、地理文化方面知识,丰富景观文化层次。
5 适用性分析
5.1 雨水模块设置
根据对柳州路途经的沿线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地质的调查及分析,由于局部路段处于水力坡向下游,暴雨时容易产生积涝点,可以实施海绵城市道路。结合两侧的规划绿化带,远期考虑在道路两侧防护绿带内实施下凹式绿地或者埋置雨水模块等,近期在道路红线内侧分带及人行道树池设置生物滞留设施。雨水从道沿豁口流入隔离带下凹式绿地,卵石、炉渣、砂子构成的滤层就像海绵一样净化和存储雨水。多余的雨水,通过高于绿地的雨水篦子,大部分流入附近的速渗井,剩余部分溢流至调蓄池。
5.3 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2]《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3]王振宇.城市道路景观塑造[J].广西城镇建设,2006(10).
[4]陈 飞,王政梅.城市道路景观要素浅析[J].山西建筑,2009(01).
[5]荀 平,赵巍文,康恩宽,沈上满.我国城市道路景观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05).
[6]钱敏燕.从功能角度出发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6(01).
[7]耿 涛,王莉洁,朱常志.城市道路景观规划.
U412
A
1005-7897(2017)16-0085-02
201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