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利川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7-02-25利川市农业机械学校杜文艳朱平进
利川市农业机械学校 杜文艳 朱平进
浅析利川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利川市农业机械学校 杜文艳 朱平进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利川市农业机械学校以“进农户,访民情,兴产业,促发展”为主题,在全面宣传精准扶贫政策的同时,结合农机化管理的工作实际,对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1 利川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截止2016年,利川市共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 343万元,有力推动了全市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全市农机总动力34万kW,拖拉机保有量3 160台(配套农机具2 702台),联合收割机318台;在农机作业水平上,2010年全市机耕面积138万亩(1hm2=15亩),机收面积38万亩,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仅有37%。同比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利川市还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农业机械保有量不高;二是农业机械作业水平相对滞后,耕、种、收机械严重不足;三是农民对农业机械的优势认识不足;四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家庭为主经营模式,加之受地理、道路、水源条件等的限制,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利川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影响全市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因素归纳起来有如下4个方面:
2.1 土地经营状况的影响
土地分散经营的格局使大部分农户无意购买大中型农机具,即使买了,由于使用时间有限,机械作业面积小,也经常搁置一边,形成农机资源的浪费,造成投入与产出的反差。
2.2 机耕作业道路的影响
通组公路弯多路窄,基础不牢,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难度大。
2.3 农机配套水平较低
调查中我们发现,全市农业机械普遍存在着配套不完善的问题,1台拖拉机只适宜于一项农田作业,农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造成农机利用率低,农业机械化效益差。
2.4 思想认识问题
部分农民认为拖拉机就是农业机械化,还有人认为现在的经营模式没有必要搞机械化。由于认识上的错位,思想上僵化,影响了全市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3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3.1 结合利川实际,以“五化”为目标,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努力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
3.1.1 装备现代化
根据利川实际需求,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这根主线,合理调整农机化发展布局,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按照科学合理的机具配套方案,在有计划地加大大中型农机具推广力度的同时,着力于推广适宜利川特点的新型农机具,把农机技术装备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3.1.2 作业机械化
围绕耕、耙、播、收、运、植保、排灌等主要生产环节,加快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同时努力拓宽机械作业覆盖面,逐步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种植业向林、牧、副、渔、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各业扩展。
3.1.3 服务社会化
健全完善服务网络,着力抓好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中介队伍建设,拓宽农机服务领域,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增加农民机手的收入,提高农机科技贡献率,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引导、股份合作等多种途径,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广泛开展社会化服务,以提高农机具的利用率,提高服务组织的经济效益。
3.1.4 种植区域化
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针对农业向产业化、区域化、特色化发展的实际,加快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步伐,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和规模经营,为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创造条件。
3.1.4 人员知识化
建立和完善农机教育培训体系,以实现新型农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为目的,以市农机学校为依托,灵活设置教学内容,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拖拉机驾驶员、农机维修工、农机大户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和不同内容的实用技术培训,以提高农机人员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3.2 重点加大3个力度,提高一个水平,提升一个素质,完善一个体系,建立一个制度,全面促进利川农业机械化发展
3.2.1 进一步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扶持的力度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的同时,通过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积极引导其他社会资金投资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措施,逐步建立国家扶持、群众自筹、集体入股、银行贷款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投入机制;二是加大项目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种农业生产建设项目,将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实施各类农业、农机财政和基本建设项目、科技研究推广项目的重要主体;三是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监管力度。帮助农机专业合作社完善运营机制,规范规章制度、业务管理、服务质量,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有明显提升,机制更加灵活,制度更加规范,服务领域更加宽广,效益更加明显,社会化服务程度更高;四是加大对农机操作人员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农机学校这块阵地,引导农机人员参加操作技术、管理知识、安全法规等方面的学习,切实提高农机人员的综合素质;五是充分发挥农机信息优势。利用省、州、市等各级农业信息网,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发挥跨区作业直通车和农机主管部门的力量,开展对外跨区作业,增加农机专业合作社收入。
3.2.2 进一步加大农机作业设施配套力度
在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低产田的改造等农业项目建设中,应把农机作业道路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科学规划,完善配套,为提高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奠定基础。
3.2.3 进一步加大集约经营力度
利川市人多地少,土地坡度大,且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随着利川市“两市一极”建设,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大,要不断把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转移,进厂务工,从而使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向种田大户和能手转移,更好地发挥农业机械化作用。
3.2.4 不断提高农机执法水平
根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要求,结合利川市实际,深入开展农业机械安全整治活动,把依法行政,依法管机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积极开展农机牌证管理和年度检审工作,从源头上消除农机事故隐患,争创“平安农机”县市。要加强对农机销售、农机维修、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整合、规范、开拓、发展工作,使之真正成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
3.2.5 不断提高农机队伍的整体素质
充分利用好市农机学校这个基地,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来精心编制教材,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培训,从而提高农机队伍的整体素质。
3.2.6 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推广体系建设
农机化建设关键在农村,基础在基层,要在加强和完善市级农机推广机构建设的同时,抓好乡镇(街办)农机推广机构建设。体制改革之前,各乡镇(街办)有机构(农机管理站),有专业技术人员(每站3~5名);体制改革之后,合并到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不仅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变了,而且每个乡镇(办)只有1名兼职的农机岗位责任人,从而使基层的农机推广体系、管理职能有所削弱。建议尽快恢复体系或建立乡镇农机站,确保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3.2.7 建立农机与农艺相适应的耕作制度
按照利川市农业发展状况,加快农机与农艺融合的探索,既推广适合利川市传统农艺特点的农机技术,又引进与开发适合利川市农业发展规划和前景、充分体现农机与农艺融合的农业机械和农机新技术,从而达到农机的规模应用与特色应用的有机统一。
2017-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