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于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7-02-25南漳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邹召军
南漳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 邹召军
浅谈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于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南漳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 邹召军
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2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供给侧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对于农机化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主动顺应现代农业发展新需求,强化五大发展理念,优化管理、增添动能、补齐短板、推动农机化提档升级,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要实现这些,必须加强机耕作业道、机具库棚以及基层农机推广服务能力等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本文以南漳县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例,探讨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南漳县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相关部门的项目建设得到一定改善,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1.1 情况与问题
1.1.1 机耕作业道建设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南漳县适宜机械作业的机耕作业道路比较缺乏。全县60万亩(1hm2=15亩)耕地,适宜机械作业的机耕作业道路只占1/2,即30万亩左右的耕地没有合适的机耕作业道。现有的机耕作业道路也不规范。除近些年,发改、农业、土地、财政、水利等部门开展的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平整、土地整理、农水改造等工程,对机耕作业道路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11.5万亩耕地外,其余的都是依据自然条件自行平整而成。过去能适宜小型机械通过,随着大型机械的增多,已经不能适应,亟需改造。
1.1.2 机具库棚建设情况
目前,南漳县机具库棚的建设主要有2种方式,一是单家独户式。据调查了解,南漳县单家独户拥有机具库棚的占2/3左右,尚有1/3户的机械露天放置,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不利于机械提高使用寿命,提高劳动生产率。2016年南漳县拥有农村户数11.6万户,除单纯性的留守老人无机械外,几乎每家每户拥有机械,其中拥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较大型机械的近5万户。以此计算,全县有1.6万多农户存在机械露天存放问题;二是合作社集中式。据统计,南漳县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70家。有1/3的合作社拥有机具库棚面积在300~500 m2,基本能满足机具停放要求。但另2/3不足300 m2,有的甚至小于100 m2,不能满足合作社机具停放。但囿于土地、资金等因素影响,得不到很好解决。
1.1.3 基层农机服务能力建设情况
公益性服务能力弱。南漳县现有11个镇(区)农机服务中心,共有在职农机公益性服务人员20人。除城关、武镇、九集3个丘陵镇外,其余镇(区)几乎都仅1名农机公益性服务人员,且年龄在55岁以上达8人,占40%。同时,2016年到龄退休农机公益性人员4人,更换年青公益性人员4人。2014~2016年,南漳县虽然通过项目倾斜、资金扶持、政策支持、定期督办等手段,加强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的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建设,但80%的镇(区)农机服务中心仅仅是达到了办公有阵地。而开展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的设备设施,开展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宣传设施以及样机,开展示范推广活动的试验示范基地等缺乏。同时,农机专业人才缺乏。在现有的农机公益性服务人员中,拥有初级以上的农机专业技术人员仅2人,占总人数的10%,且2人均已58岁以上,即将面临退休。其余人员大多从行政或其它单位调入或新参加工作。加之,农机事业经费短缺,影响推广应用效果。尤其是镇(区)农机服务中心,年人平工资扣除缴纳的养老保险、医保、党报党刊、精准扶贫、基层党建等相关支出外,不足2万元,月工资不足1 700元。更不用说添置推广用样机、购置宣传仪器设备等。
1.2 主要原因分析
1.2.1 重视程度不够
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事关农机化发展大计,但现实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全省角度看,仅少数县(市区)将机耕道、机具库棚建设交由农机部门管理,绝大多数地区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存在多头管理现象。诸如发改、土地、财政、农业、水利在各自的项目实施中进行机耕作业道建设,但投入使用后,再无后续管理。
1.2.2 统筹规划不足
在现有实施机耕道项目建设的部门中,由于缺乏协调牵头单位,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建设、过度建设以及表面建设的问题。在项目资金的分配上,部门之间差距明显。比如,农机与农业虽同为“农”姓,但项目分配差距大。尤其是基层农机中心与农技中心,南漳农机中心没有任何项目资金,而农技中心每年都有可观的项目资金,真正是以钱养事,项目资金支持干事。
1.2.3 经费支撑不力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撑,但由于财政状况、项目缺乏等种种原因,南漳县除实施的少量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外,没有专门的资金投入。
2 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机供给侧改革影响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可有效地实现农业机械大型化生产作业,去小型机械产能,去大型机械库存,降低农机投入成本,补齐全面全程机械化短板,是农机化赖以发挥职能的基础,对农机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
2.1 机耕道对农机供给侧改革影响
在2016年中国农机化展望大会上,白人朴教授指出,农机化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全面化和全程化,不断提升农机化质量与效益。在当前阶段,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矛盾还是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新技术、新产品的供给不足……低水平的供给过剩,无法满足全面、全程机械化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这其实也是现阶段农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完善的机耕道建设,将促进大型、新型,具有信息化、智能化机械的投入使用,达到补短板、促全面、降成本、提效率的目的。
2.2 机库棚对农机供给侧改革影响
供给侧改革的终极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措施。机械化靠机械,靠良好的机械性能、靠全面全程的机械作业实现。这就要妥善地解决机械的保养和管理问题,给机械一个舒适的家。因此,有没有机具库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机械性能和寿命,影响农机装备结构,影响作业质量和效率,影响环保和节能降耗,影响农机供给侧改革的最终效果。
2.3 基层农机服务能力对农机供给侧改革影响
实施农机供给侧改革需要必要的人员,而基层农机公益性服务队伍的现状和服务质量将一定程度地影响和制约供给侧改革的效果。因为实施农机化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安全生产、示范县建设,宣传实施农机化惠农政策等相关工作,都需要基层农机公益性服务人员拥有必要的服务手段和能力。相反,基层农机服务能力弱,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机化各项工作的开展,继而影响农机供给侧改革。
3 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措施
3.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由各级政府牵头,各项目实施部门参与,组成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同时,明确一个具体牵头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具体负责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资金协调、检查验收、后续管理等相关事项。使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有规划、组织有领导、实施有标准、落实有力度,做到应建尽建,满足农机化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3.2 统筹资源,科学谋划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项目资金的作用,可在领导小组的协调下,统筹安排,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
3.2.1 统筹实施机耕道建设
发改、农业、土地、财政、水利等部门,分别开展了优质粮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平整、土地平整、农水改造等相关项目,各级政府可在领导小组的统筹下,对机耕作业道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安排,以整合资源,加快进度,提高质量,满足机械作业和管理需求,破解大型或先进的机械下不了田的供给侧难题。
3.2.2 分类实施机具库棚建设
可实施“三点式”的建设办法,即国家项目资金帮扶一点,农机合作社投入一点,农民机手自筹一点。对纳入国家或省市县级的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具库棚建设,按级别予以一定的项目资金保障或奖励;对纳入项目建设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要求其必须配套建设一定规模的机具库棚。同时,要求拥有大型机械的所有农户,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因地制宜,或改建或兴建机具库棚。各级政府也可制订补助政策,即农户兴建机具库棚面积达到一定标准,并经验收合格者,予以一定资金的补助。
3.2.3 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
各级政府要稳定基层农机公益性服务队伍,保障经费,健全队伍;继续加强基层农机组织、推广设施建设,完善基层农机服务办公阵地,并在相关项目资金的帮扶下,逐步配备必要的办公自动化、信息化设备设施;要加强农机专业人才培养,加强知识更新,提高公益性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增强公益性服务能力,适应农机供给侧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3.3 形成机制,保障有力
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要形成机制。各级政府应在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开展工作。要落实责任。牵头单位作为直接责任人,要有担当精神,要制订统筹建设和管理制度,分期分批开展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整合相关项目资金,达到最佳建设效果。要落实建设经费,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牵头部门要有重点、有步骤地予以实施。要强化基层农机公益性服务能力建设,从人员、队伍、经费、装备等方面予以保障,以充分发挥公益性服务能力,为农机化供给侧改革提供坚强动力。
2017-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