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岗位职业标准相对接的动物微生物实践教学体系
2017-02-25刘海侠
张 萍 刘海侠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镇江 212400)
构建与岗位职业标准相对接的动物微生物实践教学体系
张 萍 刘海侠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镇江 212400)
结合高职动物微生物课程建设实践,以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构建课程实践内容与岗位职业标准相对接实践教学体系,将细化的职业标准融合到教学中去,优化整合课程实践内容,转变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考核办法,既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也实现了动物微生物实践教学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动物微生物 职业标准 实践教学
动物微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及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病原微生物主要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诊断技术、消毒与灭菌技术等,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畜禽疫病诊断与防治打下良好基础。
目前动物微生物课程中独有的实验技术、实验方法、实验手段已广泛渗透到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通过企业调研发现,目前进入生物制品企业、兽药生产企业、动物医院、抗体药物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学生很多都在从事动物微生物与免疫相关的技术操作,如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细菌的分离纯化、病毒的鸡胚接种、病毒的细胞培养技术等。鉴于此,高职畜牧兽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动物微生物这一专业课。但在教学的过程中,缺少了相关职业标准的指导,部分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参考教材的职业标准也不明确,致使教师授课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相脱离,部分实训内容或方法与实际生产相脱节,毕业生在实习或就业时不能得心应手,企业也需花费相当的人力物力及时间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
职业标准是指在职业分类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五个对接[1],其中包括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更好的体现职业教育的这种对接,课程组对照相关岗位职业标准,分析动物微生物教学内容设置及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高职类动物微生物教学内容及实训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增删实训项目和实训技能,将细化的职业标准融合到教材和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校所学与他们将来岗位技能实现零距离。
1 分析岗位职业标准,确定实践教学目标
动物微生物主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企业岗位需要学生掌握哪些实训技能?针对上述问题,课程组对多家生物制品企业、兽药生产企业、动物医院、抗体药物研究中心等单位进行调查,发现动物微生物课程适应岗位很多,如菌种分离、培养、鉴定、灭菌等操作;病毒分离、鉴定、培养技术等,不同工作岗位所需专业技能见表1。结合职业标准,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确定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以微生物中细菌和病毒为主线,以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培养分离技术、显微技术等为重点,掌握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分离纯化、染色镜检和人工培养等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
表1 不同工作岗位所需课程专业技能
2 对接岗位职业标准,优化课程实践内容
传统的动物微生物实验内容较多,其顺序基本上是按照理论教学内容顺序安排,即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的观察→细菌标本片的制备及染色法→常用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分离培养、纯化及培养性状的观察→细菌的生物化学试验→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大肠杆菌的实验室检查→病毒的鸡胚接种→病毒的红细胞凝集试验和凝集抑制试验→实验动物的接种和剖检技术凝集试验等。各实验相互之间较为孤立,连续性和系统性均不强,不能够很好的对接工作岗位。
为更好地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满足企业岗位需求,我们调整原有动物微生物实验的顺序。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灭菌工、培菌工、化验工等岗位能力要求,围绕各知识点,优化、整合实验内容,期间压缩简单的验证性试验,保留实用性强的试验,重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如猪场水质微生物检测、猪场环境中微生物检测、鸡场新城疫抗体水平测定等,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自己设计实验程序,进行器材准备(器皿的灭菌、培养基的制备、试剂的配制等)、具体实施(样品的采集、处理,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及结果分析)到实验结束后物品的处理(器皿的灭菌、物品的灭菌、菌(毒)种的保存)等,把原有的基础性实验与临床实际病例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把原来孤立的、不联系的实验融到一个整体,让分散的知识点变得系统化。
3 转变实践教学模式,贴近岗位生产实际
传统动物微生物实践教学多在实验室进行,有限的空间、有限的耗材很难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如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整个实验过程,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实际操作,大部分学生均是“观望”状态,而且由于实验的不连续性,一个实验结束后,不管结果如何,对下一次实验影响不大,所以学生的责任心不强,集体荣誉感不强。
如果能把实验课搬到实训工场、兽医临床门诊,或是模拟工作岗位,将病料带进实验室,让学生以小组或团队形式参与“实战演习”,试验设计系统性要强,一环扣一环,如培养基制备出问题,细菌就培养不出来,那后面细菌的染色、镜检、鉴定就会受到影响;又如病毒的鸡胚接种很好,但收毒时取错地方,那后期病毒的血凝与血凝抑制结果就不理想。通过一个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对每一个实验都会很小心、很用心的完成,而且这样也增加课程的职业色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2]。
4 融合岗位能力要求,改革实践考核办法
动物微生物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以国家职业工种鉴定标准为依据,一改往日单项技能操作的考核方法。本课程实践考核以技能考核、过程考核、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模式=技能考核(40%)+过程考核(40%)+结果评价(20%)。根据职业标准对动物微生物各岗位生产操作的要求,以突出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团队协作及创新等多方面能力为重点考核方向[3]。技能考核采用现场操作形式,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如细菌接种、细菌标本片的制备、染色、显微镜使用、细菌分离、菌落计数、培养基配制及灭菌等等,每位同学均要参加,随机选择上述考核技能;过程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实践活动参与情况、方案设计、生产操作规范性与安全性,在团队实践项目中完成的工作及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结果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在整个项目结束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对临床实践提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参考。
职业标准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依据,本课程以动物微生物职业岗位所需技能为目标,选取动物微生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索职业标准与课程实践内容相融合的模式,增删实训项目和实训技能,将细化的职业标准融合到教学中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吴玲,赵怡红.基于职业标准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以《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为例[J].高等教育在线,2016,840(2):143.
[2]李双石,兰蓉,张晓辉,等.基于岗位对接和任务驱动的高职课程“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改革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4,41(12):2530-2537.
[3]郑锐东,李训仕,杨培新.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教学在高职微生物学实验中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6):177-181.
张萍(1979-),女,江苏沛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兽药研制与毒理学评价,畜牧兽医教学与科研工作。
2015年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改立项课题,基金号:JK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