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文艺大咖聊“综艺清流”
2017-02-24夏颖宇同
本报记者 夏颖 本报特约记者 宇同
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上周首秀广受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3。加上之前《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艺范综艺节目“突然”走红,2017年开春的电视荧屏似乎被文化清流刷屏。对此现象,欣喜者居多,认为传统文化回归电视,实现了“有意思”和“有意义”的融合;忧虑者亦有,担心此类节目以文化之名行娱乐之实,难以长久。针对这一话题,《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该节目明星嘉宾王耀庆、知名文化学者纪连海,以及共青团中央宣传部新媒体处处长吴德祖,请他们坦陈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见字如面》靠什么感动中国
“存在即有合理性,稀缺就会受欢迎”,电视产品自然绕不开商品经济的规律性。《见字如面》《朗读者》等节目的走红其实并不突然。近年来,拼明星颜值、用身体娱乐的各类真人秀霸占荧屏。一声“呵呵”之后,观众的心里还是空空的。而以“走心”“入脑”见长的文化类节目,恰如油腻大餐后的一杯清茶,适时出现在人们面前。
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的《中国成语大会》,到如今的《见字如面》,身为节目总导演的关正文被称为“文化顽主”。继玩转汉字和成语之后,关正文又借《见字如面》(如上图)把中国从古至今的书信做了一次梳理。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关导表示,这档节目的灵感来自英国的《lettersalive》。在英国版里,“夏洛克”卷福也曾参与其中。但《见字如面》在形式上做了本土化改变,比如既有第一现场的读信,又有第二现场主持人和文化嘉宾的解读。这与英国的创意不同。“《见字如面》的价值在于打开了储量丰富的中国历史,讲述的是中国人自己的情感”。在关正文看来,《见字如面》能让当初的质疑者大跌眼镜,原因就是将看似冷僻的题材和大众生活紧密相连,“每个人都需要从历史和他人的故事中找到借鉴。而承载着真实历史情感的书信,显然比虚构的故事更具价值”。
在《见字如面》中,台湾实力派演员王耀庆凭借对黄永玉书信的传神朗读而实力圈粉。他对《环球时报》记者坦言,收到节目组的邀请时压力山大,因为要在短时间内理解写信人的状况和心境。“最纠结的是究竟要以当事人的身份读信,还是以后世者的口吻去复述”。谈到黄永玉写给曹禺的那封信,王耀庆叹称,念完后心中只有情真意挚4个字。“这样坦诚不公的文艺批评,在当今社会十分少见”。王耀庆表示,《见字如面》关注的是一种即将被遗忘的通信方式,正是这种将情感抒发在纸面上的老旧之物打动了自己,“希望大家通过节目看到生活的真善美”。
建立文化自信的节目才有出路
有人用“文化搭台、娱乐唱戏”来吐槽文化类综艺节目,认为“文化”只是炒作所用的外衣。甚至有人将《中国诗词大会》讽刺为“诗词背诵大会”。对于这种说法,著名文化学者纪连海并不赞同。纪连海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电视节目立足于大众性和贴近性,不管哪种文化主题的节目,都需要一个入门级的切入口。“只有先激起普通民众的兴趣,才谈得上进一步研读学习。从这个角度讲,不论《中国诗词大会》还是请明星出场的《见字如面》,都没有错”。面对外界的不同声音,关正文坦言:“我们不必惧怕被人指点得面目全非。当然,如果你没做好,就只能怪自己”。
其实不仅是中国,在其他有着文化底蕴的国度,文化类综艺也非常受欢迎。譬如《金字典》《大满贯》等文字类综艺秀在法国长盛不衰。诗歌朗诵节目一直深受印度观众喜爱。宝莱坞电影《我的个神啊》中,就有这样一个场景:印度影坛“常青树”阿米特巴·巴强在欧洲举办诗歌朗诵会,结果门票卖到每张100欧元。可见诗歌的魅力没有国界。
“稍微看长远一点,就会发现社会对文化消费的主流始终是不变的。你走遍欧美,发现大家都在读书,在欣赏好电影、好节目。色情期刊始终上不了台面。谁也没有娱乐至死”,关正文对记者说,“国内也一样,谁率先回到文化发展的常识,谁就获得先机”。在关正文看来,网络时代并不等同于浅层次娱乐。相反,观众更需要多元化的文化产品。“人类文化的自我修复功能很强,针对喧嚣浮躁的批评声越来越大,逐利的资本开始掉头,这都是文化自我修复的信号。中国人需要着力于重回常识、建立文化自信的节目”。
近两年,共青团中央借助新媒体屡屡推出“爆款话题”,在年轻人中间掀起很大反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团中央宣传部新媒体处处长吴德祖表示,所谓“物极必反”,前两年各种综艺类、选秀类节目大行其道之后,观众一定会寻找更有营养的大众文化消费品。在吴德祖看来,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火暴是迟早的事。
文化类综艺的春天到了吗?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这是董卿在《朗读者》制作人札记中的提问。在满屏的娱乐类综艺节目中,“高而不冷”的文化节目相继涌现,似乎是一种时代必然。正如《中国诗词大会》嘉宾所言:“中国人的文化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朗读者》节目在各大城市设立的“朗读亭”,正是激活民众的一种尝试。《中国诗词大会》利用微信平台增加观众参与度,也尝到合作共赢的甜头。有人因此乐观预言,国产文化类节目迎来了春天。对于这种说法,纪连海表示:“正像余秋雨所说的文化苦旅那样,追求文化是一个漫长过程。提起兴趣容易,要想深入确实比较难。如果说文化综艺节目迎来了春天,那么可能会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春天。”此前,《朗读者》主持人董卿(如下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节目火了并不代表文化类综艺要爆红,它的作用更像一支风向标。
吴德祖认为,在大众传播泛娱乐化的今天,《朗读者》们的意义不仅是让年轻一代走近经典,更在于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如何做到高而不冷?吴德祖认为节目形式和内涵相比同样重要,例如可以利用符合青少年审美的古风音乐等元素,同时也要注重新媒体的渠道推广,“电视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在B站视频上火起来的”。
谈到文化类节目的前景,关正文对记者强调说,重复消费是电视人的大忌,每个节目都需要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我们实力文化公司相信,只有符合主流价值、面向未来的优质节目才能常青”。他同时表示,“和环球网这样具备国际视野的门户网站联合出品《见字如面》,也是基于这样的价值共识。希望这种代表中国文化底蕴的节目,能够被全世界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