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北火炬松衰退原因及其改造技术

2017-02-24丘英华

花卉 2017年8期
关键词:粤北间伐林分

丘英华

(韶关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 广东韶关 512023)

粤北火炬松衰退原因及其改造技术

丘英华

(韶关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 广东韶关 512023)

粤北火炬松人工林多在10年左右时严重生长不良,通过对其原因的综合分析认为,火炬松适宜在本地区生长,立地选择不当和管理措施不合理是影响其生长不良的最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我场开展了近10年的改造实践,取得良好效果,据此提出主要管理技术措施,重点包括科学选择立地、延长抚育年限、加强人工整枝和抚育间伐等。研究为粤北火炬松幼林经营和改良提供了较为系统技术借鉴,有利于促进火炬松在粤北地区的健康发展。

火炬松;衰退;粤北;林分改造

火炬松(Pinus taeda L)原产美国东南部,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材质好、抗病虫害强等特点,是美国南方松中分布最广、蓄积量最多的树种[1~2]。中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引种火炬松,经过多年的培育,火炬松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造林树种和工业用材树种,是我国引种成功的国外松之一[1]。

火炬松在我国各引种地区生长良好,干形圆满通直,适应性强,对松毛虫有一定的抗性。关于火炬松的育苗技术、生长过程、遗传育种[1~3]等方面已经有较为系统的研究,而且火炬松一般被认为是高度抗病国外松。

但在生产中发现,随着人工林年龄增加,尤其是火炬松在10~15生时,易出现大片生长衰退甚至成片枯死的现象[4~5]。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火炬松大面积衰退的原因进行了大量调查分析,但都不能全面解释其衰退或枯死的真正原因,也有研究认为其尚无一类因素能够单独引起火炬松松的大面积衰退和死亡,因而引入森林衰退病理论(即多因素共同致病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分析[4]。研究认为,火炬松大面积衰退或枯死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林木衰退病。火炬松松衰退的原因随地区和时间的变化而不同,如立地、气候和病虫害影响等。

20世纪90年代初,火炬松在粤北大面积推广,仅韶关市国有林场就营造火炬松速生丰产林三万多亩。引种造林之初,火炬松表现出适应性强,生长旺盛等优势,对比同龄生马尾松高生长普遍增加15~25%,普遍得到林业生产部门的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分长势明显下降,顶端优势不明显,叶色枯黄,大部分形成“小老头”林,严重挫伤林业生产的热情,也地区判定火炬松在粤北引种失败,至1998年全市国有林场几乎全面抵制营造火炬松。

根据粤北地区火炬松衰退情况,并总结各地火炬松人工林生长和衰退资料,我们开始对火炬松人工林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不同地区林分和立地特点,针对性的分类采取改造措施,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不但解决了粤北火炬松衰退的问题,而且总结了一套适合在粤北推广的火炬松培育技术,促进了该地区火炬松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

1 粤北火炬松人工林衰退原因分析

1.1 气候

火炬松为南亚热带树种,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原产地年降水量 660~1460mm,年平均气温 11~20.4℃,绝对低温-16.9℃,无霜期180d以上。火炬松原产于美国东南部,南从南纬28°附近的佛罗里达州半岛中部到北纬39°的特拉华州,垂直分布可达海拔450m。我国主要引种栽培在长江以南的一些省区,南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北到湖北、江苏、安徽等地,山东、河南也可种植。据调查,在安徽江淮丘陵地区、江苏江浦县老山林场、河南新县林场、福建闽侯县南屿林场、广东五邑地区都有大面积引种,生长良好,8~12年生林木年平均高生长超过90cm,年平均胸径超过1.5cm,上述地区气候、水文、气象条件与原产地相近,从南到北都生长良好,而仅处于引种区域中间地区的粤北地区生长不良。

粤北林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气温较高,冬季严寒期短,生长季节长,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600~2200mm,年平均温21℃,极端低温-7℃,无霜期300d左右是林木生长的较理想立地,也是适合引种火炬松的地区。但相对于原产地,我国引种区存在温差大,降水分配不均等现象,对于火炬松生长不利,极可能造成次生病虫害而引起林分衰退(束庆龙等,2001)[4]。因此,可以推断气候,尤其是极端气候,可能是造成粤北火炬松衰退的主要因素。

1.2 土壤

火炬松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瘠薄的土壤,在粘土、石砾含量60%左右土层较浅薄的丘陵岗地都能生长。粤北林区土壤为砂岩,砂页岩,花岗岩等发育成的山地红壤、黄壤、赤红壤等微酸性土,适合火炬松生长。有研究认为土壤含水量对树木衰退病的影响十分显著,土壤长期积水或干燥均对国外松生长不利,加重病情的发展(束庆龙等,2001)[4],因此立地选择不当,可能造成火炬松人工林大面积生长不良。这就要求在生产中根据火炬松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严格做到“适地适树”,可以有效避免衰退现象的发生和影响。

1.3 病虫害

火炬松在粤北病虫害发生较少,总体对林分生长影响较小。但有研究表明,林分密度过大,极易发生病害,并导致林分衰退。另外,病虫害的发生与立地条件关系密切,在不适宜立地的林分病虫害更为严重。因此,病虫害的发生也与林地选择有较大关系。

综上所述,粤北气候适宜火炬松推广种植,但极端气候可能对其生长造成影响;该地区土壤类型适宜火炬松生长,但要坚持做到“适地适树”原则;已营建人工林受病虫害的影响较小,但局部立地选择不当可能易受到危害。

2 生长不良火炬松人工林的主要改造技术措施

通过粤北火炬松衰退原因的分析发现,适地适树是林分衰退的根本原因,而大部分衰退现象与造林技术和抚育管理技术不到位有关,可以通过完善培育技术进行解决或改良。

2.1 立地选择

“适地适树”是造林成功的基础,适地适树是使林木生物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这是造林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对于火炬松而言,一般不适宜选择松树迹地,最好选阔叶树迹地或宜林荒山荒地,其次才是杉迹地。海拔应在500m以下,坡度不超过30°,背风向阳,土层较深厚肥沃,透气性较好的微酸性到中性的沙质土。

2.2 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对林分的稳定和产量非常重要。对火炬松尤为甚,造林密度不同,群体结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外表形态上和生理生态上都很不相同。密度是形成群体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可通过一些合理的管理措施使这种群体结构既能使各个体有充分发育的条件又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使整个林分获得最高产量,从而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目的。过去由于对造林密度认识不足,都参照杉木造林密度(株/公顷)进行造林,因此3~5年前群体结构趋于平衡,生长良好,随着林木的生长,这种平衡打破,生长便逐年不良。一般情况,立地条件好造林地的株行距适当大,采用3×3m 或3×4m,反之应小些采用 2.5×2.5m 或3×3m。

2.3 抚育与抚育间伐

2.3.1 延长抚育年限

由于火炬松在栽植后5年内是幼树生长的旺盛阶段,因此务必加强抚育管理。由于过去对火炬松认识不够,往往参照杉木和马尾松等其它树种的技术进行抚育管理,即三年五次全铲抚育和施肥。到4年后即停止抚育,而这时正是其生长旺盛时期,个体和空间竞争激烈,令其生长参差不齐,而众多个体表现大不如从前,有的造林密度过大的(2×2m)更显得生长停止。因此,对火炬松人工林应该继续坚持全面抚育两年,即造林后连续进行抚育管理5年,后期抚育强度可根据林分生长进行调整。

2.3.2 人工整枝

由于火炬松前期生长迅速,林木生长的速度大大超过自然整枝的速度,因此从六年起就应及时进行修枝整形甚至间伐(特别对造林密度为2×2m的林分),以保持其良好的冠形和充分的生长空间,促进林木正常生长。随着幼树年龄的增长,应修除其下脚枝、下垂枝、病枝,达到分枝疏密适宜,阳光充足,减少尖削度和节制营养消耗,单株枝下高保留2m左右,使干冠比例调整为3:2,轮生枝间距离50~70cm,要求分布均匀疏密适宜。修枝时间应在深秋或早春,修枝切口要平滑,不能损伤干皮,以免创伤影响生长。以后隔2~3年再修一次。

2.3.3 抚育间伐

间伐应在树冠将要交接时及时进行,根据留优伐劣的原则适当照顾株行距使植株冠间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使树冠得到充分的扩展,疏伐应分次进行,随着树冠的扩展逐年造伐,保留的植株应是冠形完满,枝叶茂密生长旺盛,干形通直圆满无病虫害的优良植株。

近些年分别在韶关林场黄岗工区4、5、8、17年生人工林等进行幼林改良,通过采取以上几项的技术措施,经过改良的林分长势得到很大恢复,取得良好效果,与没有改良的林分比较,其年平均高生长增12.5%,年平均胸径增17%,年平均蓄积增7%。

3 结论与讨论

(1)粤北火炬松人工林的衰退现状主要是因为立地选择不当和培育措施不合理,包括立地选择、早期抚育管理和中期抚育间伐等,进而导致其生长不良。而树种适应性、遗传材料(如种源等)、病虫害等均不是火炬松在本地区生长不良的主要原因。

(2)根据对本地区火炬松衰退原因的分析,通过采取科学选择立地为人工林长期培育提供合理基础,最好选阔叶树迹地或宜林荒山荒地,其次才是杉迹地,不适宜选择松树迹地,海拔应在500m以下,坡度不超过30°。根据立地采取合理造林密度,立地条件好的林地的株行距可采用3×3m或3×4m,相对较差立地可采用2.5×2.5m或3×3m。通过延长抚育年限至5年,并辅以人工修枝,可以有效促进幼林生长发育。根据生长情况,对中幼林进行合理间伐,调整林分结构和健康状况,提高林分生长和稳定性。

(2)通过分析粤北火炬松衰退原因和改造措施实践证明,火炬松适宜在粤北地区推广种植,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措施可以促进火炬松速生丰产,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

[1]刘纯鑫,刘天颐,黄少伟,等.英德火炬松种子园子代在粤北的生长规律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2,25(5):670~676.

[2]林启龙.火炬松、湿地松和马尾松生长特点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2,22(2):133~136.

[3]徐有明,林汉,班龙海,等.不同环境下火炬松种源造纸材材性遗传差异与遗传稳定性分析[J].林业科学,2008,44(6):157~163.

[4]束庆龙,杨光道,邹运鼎,等.国外松衰退病原因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3):326~330.

[5]吴劲松.火炬松衰退原因调查分析[J].安徽林业,2002,5:23.

S791.255

A

1005-7897(2017)08-0104-02

2017-4-13

丘英华(1966-),广东韶关人,林业工程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森林资源培育与利用工作。

猜你喜欢

粤北间伐林分
梨园间伐改形技术探索与建议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不同间伐强度对香椿中龄林生长和干形的影响
森林抚育间伐技术的应用
——以杉木抚育间伐为例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抚育间伐对油松林下灌木多样性的影响
间伐强度对杉木中龄林生长和结构的影响
4种人工林的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特征研究
4种阔叶混交林的持水特性研究
追寻足迹 不忘初心—红军长征过粤北图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