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前期徽州苏氏宗族研究
2017-02-24王浩
王 浩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350)
明代前期徽州苏氏宗族研究
王 浩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350)
明代前期徽州苏氏宗族聚居于休宁县城,族人以士、商为主要职业。他们在追求雅致生活的同时,积极参与地方事务;虽然在明初遭遇一定的挫折,但该宗族势力仍能很快复原,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
明代前期;徽州;苏氏宗族
学界关于明清徽州宗族的研究,成果丰硕。 在这些研究中,族谱无疑是重要材料。鉴于存世的明代族谱数量有限,对于明代尤其是明代前期徽州宗族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明成化三年(1467)编撰的《新安苏氏族谱》是留存至今的较为完整的明代早期谱牒,本文即以之为主要材料,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明代前期徽州苏氏宗族的相关问题①。
一、宗族繁衍与族谱编撰
新安苏氏以唐人苏颋为始祖,以宋人苏易简为新安始迁祖。自得姓以至苏易简之历代名人系表,宋人苏玭、苏汉均撰文详述[1]卷一,1a-2b,2b-3b。洪武初年苏显则详细梳理了自苏易简迁休宁以至当时的苏氏派系[1]卷一,4。苏易简长子苏寿,生三子温允、温玉、温雅。温允亦三子:汉卿、汉侯、汉臣。汉卿三子沂、泽、温,沂、温两支传未久即绝。泽生畋、辅,畋生惠,惠生四子,绩、绶、绍、纯,绩、绶、绍三子亦传未久而绝。纯生三子:文颕、文渊、文烈,至成化修谱时已二十余世。祁门人康永韶在为苏氏成化谱作序时提到,“(苏氏)休宁一支实自苏易简长子寿任吾州太守而来,子孙遂居焉。至今二十一世。”[1]卷首,3a苏氏宗族对自身历史的建构虽也得到《休宁名族志》等书的承认[2]三卷,514,但后人对此并非全无异议。元代大儒、休宁人陈栎(1252-1334年)即曾有“吾邑市居之苏,自谓苏易简之后”之说,“自谓”一词,足见陈栎对此说颇持怀疑态度。故而苏大在成化年间修谱时特撰《苏易简公来新安考》一文,以补缺祛疑。[1]卷首,38
苏氏于明初洪武年间即曾有修谱之举,其时主修者为十四世苏显,据此次修谱之序文所载,洪武庚戌(三年,1370)苏显搜访旧谱牒,纂辑为图,十六世苏玄佑(字伯远)再加修补,且得婺源人汪叡为之考订作序。后十七世苏遵宪、遵德重录成编,书子姓缀于后[1]卷一,5a。然此谱仅“以参政公来新安为始祖,而下凡十六世,有图无小传,录其所可知耳”。苏曜尝有志于修谱,但谱未终而曜殁。苏曜之子苏大遂继承父志,于读书之暇,辄加缉录。苏大于“正统间,始得族伯遵宪翁家藏族人希武手抄南苏相府谱,苏暹所编,自得姓至参政公世次颇详”,遂以之补旧谱之不足。苏大积十余年之功、六易其稿而后成,题曰“新安苏氏族谱”,并请夏廷章缮写,计纸一百七十页。族谱修成后,苏大族叔守中、族弟士清、从侄以瞻等率“族中之贤者”捐资绣梓,始于成化二年春,至次年三月族谱刻成,计费银数十两[1]卷尾,1-3。
据《中国家谱总目》所载,《新安苏氏族谱》十五卷,“(清)苏大主修,明成化三年(1467)刻,清乾隆元年(1736)忠孝堂重刻本,一册”[3]8册,4780。本文所用为2002年线装书局影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早期稀见家谱丛刊》本,《中国家谱总目》中也曾提及此本。但据笔者阅谱所知,苏大实为明代人,且是成化年间苏氏宗族修谱活动之主导者。虽然此谱中有部分内容显系成化以后纂入,但其主要内容之时间断代在明成化以前则毫无疑义。
该谱卷首有程南云书“新安苏氏族谱”六字。程南云江西南城县人,永乐时以善书预修《永乐大典》,精通篆、隶、行等书体,为明宣宗所喜[4]3。卷首另收有敕书、像赞、墓图、新序、凡例、姓氏族说、大宗小宗说、苏氏宗派图、苏氏衣冠盛事图及《史记·苏秦列传》等诸多内容。卷一为旧谱序文,卷二为苏氏系总图及小传,卷三为新安苏氏族谱图及小传,卷四至卷七为新安始迁祖参政公苏易简后代之系图及小传,卷八之“闽建京口族谱”及卷九之“眉阳族谱”为苏氏另两大支派之简略谱系。卷十至卷十五均为艺文,包括墓志铭、行状、赞、诗、记、序、杂文等诸多内容。谱末有苏大所撰之《新安苏氏族谱后序》。本文主要讨论《新安苏氏族谱》所见明代前期徽州苏氏宗族的相关问题。
二、城居宗族及其特点
族谱所见,明前期的新安苏氏主要聚居在徽州府休宁县县治(即今天的休宁县海阳镇)。如苏礼,先同父迁居培村,后迁回县城中街,买地造屋以居[1]卷五,7b,苏丑,生母吴氏去世后,随父赘于陈村。继母陈氏虽辛勤抚育,一如己出,但苏丑认为,其宗族(苏氏)皆居邑市,自己却茕茕于外,遂徙家依其堂叔以居。家事渐起后,又迁居城北韩家巷[1]卷十一,1a。苏庆童先居柳塘街,后迁旌孝坊[1]卷五,186。苏骅祖居南市,洪熙元年(1425)迁美俗门内[1]卷六,206。苏晖亦自二十五都兰塘庄迁回南市文昌坊,购置基屋以居[1]卷六,7b。此处提及的巷、街、市、坊,均位于休宁县城。综合而言,苏氏族人主要分布于县治西北隅的苏家巷、瑞芝坊,以及县城南市的文昌坊等地。这种情况到明代后期的嘉靖朝仍未改变*据该回札题下小字所书“甲辰八月”判断,此札当写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因此笔者认为,苏氏宗族是聚居于休宁县城的城居宗族。
由于居住在县城,族谱中未见有苏氏族人从事农业活动的记载。在职业选择上,读书做官始终是苏氏族人的首选,在明初科举、学校、荐举三途并重的情况下,苏氏族人步入仕途的方式也不拘一格。如苏武童,洪武初举通经儒士,永乐间官至两浙盐运司副使[1]卷四,2b。苏福佑,洪武间有司以茂才举。永乐己丑(1409)起天下老成掌管印篆,福佑遂被委任掌齐安、黄陂县事[1]卷五,186。苏炫精通《易》经,天顺七年(1463)入国子监,次年以母老家贫,考选教职,授四川嘉定州学正[1]卷六,18a-18b。不过,随着朝廷日益看重科举出身,入仕途径趋于狭隘。苏氏族人在科场似乎难称得意,许多族人只能止步于府、县儒学生员,此后再难有寸进。因此,一些族人开始选择成为塾师,从事基层教育以养家糊口。苏曜即创立西园精舍,教小学弟子十数人[1]卷六,6a。苏宗以课童为业,至老不怠,其子苏煟亦读书课童[1]卷六,17a,18b。
一些受到儒学诗书熏陶的苏氏族人,开始追求雅致的生活方式。苏原寿尤其爱画,遇名笔重价购致,有佳客至则出所有以供赏玩[1]卷五,8a。苏汪童好围棋、泉石,所居之室必洁清几席,布置瓶花、画轴[1]卷五,15a。苏骅亦爱名画古器,且不惜重价购致[1]卷六,20b。苏瑺曾师从汪以名学琴,能得声外之妙[1]卷五,116。苏世渊亦好鼓琴吹瑟,制大班管,刻苏轼《赤壁赋》于箫上,名曰“赤壁遗音”。苏琨也能书数,知音律[1]卷六,21a。对于一些苏氏族人而言,琴棋书画不仅被作为兴趣爱好装点生活,有时更成为终生的追求。当然,能追求此种生活的族人,必定是那些衣食无忧者,正如前此提及的苏原寿,其晚年得以“优游泉石”的前提条件,正是“家事益裕”。苏氏族人得以昌大家门的手段,族谱所见,仍以经商为主。
已有研究指出,明代前期徽州商人,以歙、休两县为主,外出经商从不间断[5]。明前期苏氏族人中从事商业者亦颇可观。苏潮即“勤于商贾”[1]卷五,16a,苏忠道同样“勤商贾”[1]卷六,7b,苏文安也“少好商旅[1]卷六,11a。他们经商的地域范围,从族谱只词片语判断,似以江浙地区为主。苏沅童尝与兄贸迁江浙,资财益丰,以致凡重赋大役,有司必以之首应[1]卷五,11b。苏记宗亦常游江浙,以贸迁为事[1]卷六,12a。此外,族谱中还提到一些族人曾“早游江湖”、“驰誉江湖”,所指虽不明,但也极有可能是长江下游江浙一带。
经商成功者开始积极参与地方事务并因之与地方官员产生交集。内翰桥位于休宁县城西门护城河上,为宋代名臣、休宁人程珌所建,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毁于兵火,苏玄佑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捐赀重建。成化元年(1465),内翰桥又因梅雨季节的洪水而圮坏,县令亲自登门,劝说苏玄佑之孙苏温继承先志,温遂出己财,伐石重造内翰桥,并盖亭于其上,以便行旅[1]卷五,16b。此外,成化十八年(1482)休宁知县主持修建二程夫子祠时,苏昌(字文璋)、苏皞(字文玘)均曾参与其事[6]卷十四,249。
由于居住在县城的缘故,明代前期苏氏族人在职业选择上以官吏、生员、塾师、商人为主。虽然族谱未见记载,但不排除一些族人从事手工业或者小商小贩的可能。与农业生产活动的缺乏交集,是苏氏作为城居宗族的显著特点。
三、周礼之难与元、明之际苏氏族人政治态度蠡测
元顺帝至正年间,红巾军起,天下扰攘,僻处万山之中的徽州亦未能幸免。正如时人赵汸所言,“时郡邑洊经兵火,水村山郭,名乡甲第,高台别墅,凡昔之以纷华盛丽相夸诩者,莫不化为丘墟瓦砾、荒田野草,则人与物之变灭相寻者多矣。”[7]卷三,270地方上的孔武有力之士,纷纷起兵保障乡里。这其中就包括苏氏宗族的苏祥。苏祥字焕章,族谱中曾记载其“挟驴过河”的事迹,足见其膂力超出常人。因此在元季之乱时,“乡曲赖以保安”[1]卷十一,2b。苏祥有田十数顷,积谷累万,饥岁平粜,乡人谣曰“饥不愁,有苏瘤”。又能排难解纷,奔急周乏。成化年间担任休宁县学教谕的应谔便曾提到过,在元至元年间(1335-1340),休宁一县“产业之饶、文武之懿”,莫能出苏祥之右,故其在民间很有威望[1]卷十五,2a。
苏祥二子,长子苏三宝、次子苏悌。因苏悌无子,以三宝长子都观为子。故我们重点讨论三宝一支。苏三宝,字孟善,族谱记载,三宝“天资魁梧,襟怀闲雅,隐居自适,不求闻达”。不过,赵汸在《东山先生回苏孟善聘札》[1]卷十五,1a中曾提到“恭惟孟善提举即除中书”,看来苏三宝在元代*《新安名族志》编纂于嘉靖时期,其对苏氏宗族的记载证明了笔者的这一论断。参见(明)戴廷明、程尚宽等撰,朱万曙等点校:《新安名族志》,第703-705页。确曾被授予官职,至于出仕与否,则尚待详考。苏三宝居用奢侈僭越,“凡宴饮器具,悉用金银”。[1]卷六,3b在法令严明的明初,不知为何,三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平安无事,但事情最终还是暴露出来。洪武年间,族人苏□*按:原文影印不清晰,此字难以辨识,故以□代替。颜旅游江浙,携妓回休居住。后来该县税课局大使周礼娶其女,因当时官员娶娼妓之女为非法,故被人告发。周礼串通巡拦李何等攀援妄奏,受此牵累而遭籍没的有十八家之多。苏三宝与仲子王车壬、季子旼皆罹其祸。族谱记载,此事竟然惊动了明太祖朱元璋。皇帝亲鞠其事,查明周礼虚妄之罪。后周礼死狱中,李何也被判充军,而被诬之人悉放回家,被籍没的田产发还,但金银等违禁物件则没收入官。苏三宝父子因僭用金银器皿、龙凤珠翠,发石灰山服工役,期满放归。父子三人遭此大难,相继道卒。
此即发生在洪武十五年(1382)的“周礼之难”。史籍中关于此事的记载极少,我们很难知道受到此事牵连的“十八家”的具体情况*按:休宁山斗人程宾赐“尝蠲己帑,倡诸父昆弟以赎石灰山之役”,据此,山斗程氏可能亦牵涉其中。引文见(清)廖腾煃修,汪晋徵等纂:康熙《休宁县志》卷六《人物·隐逸》,《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安徽省·第90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882页。。 就本文讨论的苏氏而言,此一事件对该宗族的发展影响极大。此时苏王车壬仅有一女,遂以弟苏旼之子晖为后。苏旼长子苏曦虽为邑庠生,然亦早逝;次子曜、三子晖此时年仅五岁、三岁,母寡子幼之际,百亩夫役又兴。苏氏只得将田产卖出以求减免赋役,故而家业日趋萧条[1]卷六,6a。在此危难时刻,苏旼之妻赵氏孺人站了出来,帮助苏氏家族渡过难关。
赵氏孺人乃元、明之际徽州著名学者赵汸之女,她不仅辛勤纺绩维持家用,且对子女的教育婚娶,悉不违礼[1]卷六,6a。特别是注意对二子苏曜、苏晖的教育。苏曜之子苏大在为其父所写的行状中曾提道,“先君(即苏曜)有志于学,家贫无书,母孺人口授成诵”。据此可见赵氏孺人具有相当学识。孺人之兄、赵汸之子赵梦吉见苏曜聪明异于常人,遂将东山精舍所藏遗书赠与之。苏曜昼夜翻阅,刻苦力学,学问日进,终能“具性命道德之蕴,通天地万物之情,识古今兴乱之由,达礼乐政刑之用,至于阴阳、地理、星数、医卜之术,尤其所长”[1]卷十五,2a。故而先后担任休宁县儒学教谕的泰和张先生、天台应谔等均认为苏曜是赵汸学术的继承人[1]卷十一,3b。苏曜之弟苏晖也学有所成,尤“善皇极数,推人祸福、寿夭无不验”[1]卷十一,6b。而苏曜之子苏大,弱冠即发奋读书,为文推崇西汉盛唐。苏大交游广阔,与富春李玉昂、俞古章、姑苏徐用理、杜用嘉、章晓初、祁阊汪思敬、康永韶、歙鲍宁、张惟达诸人为友,诗酒酬唱[1]卷六,7a。苏大是苏氏成化族谱的主修者,在苏氏宗族的发展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苏氏宗族苏三宝一支虽在明初遭受周礼之难这一巨变,但并未一蹶不振。周礼之难发生的真正原因,必须放到明初压制豪强的社会背景中考察。而具体到苏氏宗族,其在明初的政治态度,值得探究。其中,苏氏族人苏天的传记颇可推敲。为便于讨论,抄录如下:
十五世天字彦斌,读书能诗。民兵千户归,邑人陈新在金陵,赠诗“浮云淡淡玉门关,三见秋风雨发班。莫道别离新酒味,喜怜苏武得生还”。生癸亥,配汪氏,二子:汪奴、的斤。[1]卷六,4a
此处小传文字过于简略,有难解处,如“民兵千户归”一句,笔者结合后文的金陵赠诗推测,似指苏天不受明廷官爵,仍以民兵千户之职归家。而民兵千户之职务是否即因其参与苏祥保障乡里的行动而获得(因为苏天是苏祥的族侄)?限于史料,难下确论。陈新赠诗中“喜怜苏武得生还”一句,当即指苏天未受明官全身而退。苏武事迹妇孺皆知,他不仕虏廷、乃心汉家,受到后世的称赞。此处的典故,则是将元朝比作汉室,而将明朝比作匈奴——读来颇觉荒诞。此外,苏天二子的名字“汪奴”、“的斤”,具有鲜明的蒙古族色彩,而取蒙古名正是汉人向蒙古统治者表忠心的一个重要方式[8]。这只能解释为,苏氏宗族中的一些人内心仍旧眷恋故元,乃至不仕新朝。看来钱穆先生所论明初诸多大儒心系山林、不忘故主的情形,在社会上一般士人心中,实在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 (明)苏大.新安苏氏族谱[M].清乾隆元年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早期稀见家谱丛刊第8种.北京:线装书局,2002.
[2] (明)曹嗣轩编撰,胡中生、王夔点校.休宁名族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7.
[3] 王鹤鸣主编.中国家谱总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 (明)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 王裕明.明代前期的徽州商人[J].安徽史学,2007,(4);98-103.
[6]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 (元)赵汸.东山存稿[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8] 岳婷婷.元代汉人取蒙古、色母名考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1);59-60.
(责任编辑 刘 翠)
Study of Su Clan in Huizhou in Early Ming Dynasty
WANG Hao
(College of Histor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e Su clan in Huizhou lived in Xiuning County and they were mainly scholars and businessmen. They were active in the pursuit of elegant life, and also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local affairs. Despite some setbacks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e clan was still able to recover quickly and continue to maintain the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early Ming Dynasty; Huizhou; Su clan
2016-06-06
王浩(1988-),男,安徽怀宁人,博士生。 ①学界关于明代徽州苏氏宗族的研究尚少,管见所及,胡建芳的硕士学位论文《明代徽州宗族人口状况研究——以徽州休宁苏氏宗族为例》(安徽大学,2015年)对苏氏宗族的人口状况包括婚姻、生育、死亡等问题有详细讨论。此外,章毅在其所著《理学、士绅与宗族:宋明时期徽州的文化与社会》(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3年)一书在论及明初徽州社会时,对苏氏宗族有所提及,参见该书第150、196-199页。
K248;K206.3
A
1008-3634(2017)01-00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