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创业为机器赋能“看得懂”的智慧

2017-02-24姜姝姝

机器人产业 2017年1期
关键词:扫地传感器机器人

□文/姜姝姝

90后创业为机器赋能“看得懂”的智慧

□文/姜姝姝

姜姝姝

本刊副总编辑

“人工智能(AI)太热也不是一件好事。” “在技术圈,年轻不会被质疑。”“我们是在创造一个新的市场。”尽管刚刚过去的2016年,AI几乎成为科技界的最炙热话题,但是在该领域做研究已有近五年,创业已有两年多的速感科技CEO陈震,却对AI创业、融资、技术和发展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SLAM技术与AI创业

在刚刚落幕的有着IT风向标美誉的CES展上,全力发展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的Nvidia抢占了头条,人称“AI教父”的黄仁勋主要讲了Nvidia用于自动驾驶的Drive PX2芯片,预计到2020年,Nvidia的无人驾驶技术就将可达到第4级,要知道在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的自动驾驶分级中,3级为有条件自动化、4级则是高度自动化、最高级5级则是完全自动化。芯片巨头转型AI公司,黄仁勋引领着一个全新的时代。

陈震看到的却不仅是自动驾驶的快速推进,更是通用芯片走向专有芯片的巨大变化,这与他正做的AI垂直细分领域的创业理念契合,在他专注的“机器视觉”里,设定的目标是为机器人构建一个“三维世界”,开辟专有视觉芯片的市场是他对未来五年的计划。

视觉对机器人意味着什么呢?简单说来,机器视觉是一门研究如何使机器“看”的科学。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再到2014年出来创业以后,前后5年的时间里,始终聚焦在机器视觉领域学习的陈震比较清晰地看到,“在这几年时间里,以视觉为核心的,包括人脸识别、物体识别、空间定位、导航避障等在内的感知层算法正在随着底层人工智能的基础型算法架构(比如我们现在熟知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以及最近很火的增强学习)和硬件传感器的发展产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信息交叉学科(计算机方向)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的陈震,在实验室的时候主要研究方向是为特种机器,包括微小型的无人机、功能性的机器人构建一套以视觉感知为主的机器人视觉系统,在2011年后发展起来的这一波感知层算法的进步与传感器硬件上面的推陈出新恰恰为这样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以至于到今天推动了整个资本市场上对于人工智能项目的大热与追捧。

由于他所提到的算法SLAM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实现真正全自主移动机器人的关键。陈震和他的合伙人速感科技CTO张一茗,也是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同学,是从2012年开始接触这一技术的,到2014年创业时,除了国内一些研究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的实验室和老师,几乎做图形图像的学术圈都没怎么听说过SLAM,更不用说当时的创业公司和资本市场。

而今天,几乎整个人工智能领域似乎都对SLAM这一技术报以极大的关注与期望。“我认为SLAM技术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极大的关注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去年美国明星创业团队Magic Leap在AR领域的技术探索,微软公司在去年推出的Hololens以及今年10月份Google开源了一套SLAM算法密不可分的。”由于在这之前,大家都没有听说过SLAM这一技术,更不必说意识到这一技术在机器人领域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

为机器人构建“三维世界”

机器人自诞生之日起,视觉功能就是其最核心的功能与智能化的入口,三维视觉已经在近10年的发展中逐渐成为机器人的主流与标准配置,用以解决以往移动机器人“看不见”这一难题。

结合SLAM算法,很多人觉得掌握了它就解决了机器人移动这样关键性的基本问题,陈震却认为,SLAM在今天对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像深度神经网络一样,成为一项基础性的工具。“它只是让机器人看到了世界,并不能真正指导机器人的决策,因此我们需要利用这样的模型,回到具体环境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接下来的自主导航与路径规划等方案的开发。”

看到了和看得懂的区别在哪里呢?陈震以扫地机器人为例,“你用扫地机器人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机器人?”在他眼里,扫地机器人“真的有点笨。”这也是大多数用户的共识,如果真能“看得懂”,扫地机器人应该像一个真正的人扫地一样,设置路径提高效率……

针对“看不懂”的痛点,陈震和他的团队是基于vSLAM算法(vSLAM简单来说是用视觉的方法完成实时定位和地图构建)进行产品化最早的。 他们针对机器人在环境中的全局路径规划和局部路径规划,开发了一套鲁棒性高,可以实时决策的路径规划与导航算法框架,可以有针对性的结合vSLAM得到的最优计算结果,进行有效的多传感器融合与前端处理器的嵌入式集成,使其可以在不同复杂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表现结果。

从2016年3月份开始,速感科技就开始在前端传感器上做算法的集成。速感科技采用的是含ARM和DSP的片上系统来做视觉传感模块,以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完成对定位信息的解算。在性能方面,它具备更高的定位能力,目前比较适用于中高端机器人产品。

除此之外,他们还在低价版传感器上力争突破,通过寻找合作的原材料供应商、对传感器的架构进行重新设计等方式降低成本。当然,在成本减半的同时性能也会减半,低价版传感器的探测范围大概是在3-5米,相较于现有激光雷达这个距离稍显劣势,但对于一些低端应用比如低端扫地机器人来说这个探测范围是足够的了。

多条腿走路是初创公司产品化探索的惯用方式,速感科技还在去年11月的IAS工业自动化展会上,联合德国激光雷达厂商倍加福(Pepperl+Fuchs)推出了工业级AGV导航定位模块,未来将主要应用于仓储物流行业。目前,在技术上已完成了所有可行驶的路径的差速驱动和全方位驱动测试,最快测试速度达到了2.3m/s,导航和定位效果均达到甚至优于市面流行的激光导航传感器产品。它可以提高运输机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在特殊情况下帮助它选择合适的路径、检测路径上的障碍物。

据统计,国内的高端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大概能达到每年40万~50万台,这些高端服务机器人的生产厂商都是高价版传感器的潜在目标客户。而低端扫地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大概是每年300万~500万台左右,它们的生产厂商则是低价版传感器的潜在目标客户。陈震表示更倾向为机器人公司提供标准化模块,但也会为大型公司提供定制服务。

除此之外,去年8月速感科技还跟英特尔公司合作共建机器人硬件平台,速感科技提供自主研发的硬件底盘(硬件平台是决策控制、发出指令的硬件模块),供系统集成方、传感器公司、产品需求方基于硬件平台做上层的算法、系统、需求设计。

研究是实现 创业是实施

德鲁克有一句经典的名言:“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记者在采访国内一家销量前三的扫地机器人厂商的创始人时了解到,“目前,市场上所有国产扫地机器人采用的激光导航传感器产品都是靠进口。”关键核心零部件需要靠进口,这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之痛,“用国产逐步替代进口,用SLAM算法弥补激光导航的不足,让机器人看好、看的容易、看的便宜,就是我们的创业初衷。”。

和AI领域很多有着丰富经历的创始人相比,陈震的背景略显简单。起点是他学生时代的经历,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期间他选择了冷门的特种飞行器机载视觉系统的研究,在校期间曾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金奖。毕业之际,陈震面临着各种选择,但“挑战杯”的得奖项目引起了点亮资本的一位投资人注意,几轮谈话后对方决定给予他天使轮的支持。1993年出生的技术男陈震,一踏出清华校园就开始创业。

90后学生创业者,是他身上深深的烙印。公司租住的写字楼,都位于他本科就读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硕士就读的清华大学之间。但往往优势和弱势都是相对的。2014年7月,当时人工智能还没有真正兴起,陈震最初定位做一个应用于无人机和机器人场景下的机器视觉系统,但那时候市场还不够成熟,缺乏一个完善的上下游,并没有足够的客户来消化这些技术成果。

2015年,他们开始了第一次产品化尝试。基于现有视觉算法系统,他们为北京一家百货卖场做了一个超市购物机器人方案。虽然只是一个概念方案,这次尝试让速感团队在技术的积累,产品化的经验和硬件项目决策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一年,团队的收获也很多,技术上的精进,以及完成了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英诺天使基金。

2016年,随着AlphaGo与李世石的对局,让千万普通人获知了AI的概念,也让AI创业火爆起来。这时候的陈震已经有了一两年的商业试水经验,近五年的AI研究心得,他的想法趋于理性:“我觉得过去这几年,人工智能的研究始终停留在对于感知算法的迭代优化上,包括人脸识别、 语义分析等等,我们追求更高的测试与跑分结果,反倒是忽略了这样的技术应该如何更好地在商业领域、工业领域产生更多的价值。”

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沿技术研究到创业公司的产品实践,陈震发现从学术成果到产业应用之间的巨大鸿沟:“实验室的研究侧重于实现,而工业界更侧重于产品商用,强调的是稳定可靠的实施。”但是,学术界向工业界的转换往往需要时间,幸好陈震踩到了点。

区别于移动互联网的一波创业者,陈震这类从象牙塔和实验室、研究院出来的技术型创始人,在创业前期以技术壁垒为导向打造产品,获得了胜利的开局。但第一阶段是技术型领先,第二阶段可能是走向战略型领先,当技术发展到逐渐成熟,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内部增长点,例如市场打开、运维能力等,原本的技术、极客型思维需要“换胎”,适用公司不同发展时期的战略性调整,做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

手机扫码阅读

在战略调整期,陈震很“用心的接触市场”,他发现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正在推动学术界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从感知向真正的决策与使用转移。比如今天我们看到的VR/ AR设备、无人驾驶汽车等等都是将这样的技术在一个具体细分的行业里面加以实践,实践中遇到了棘手的问题,然后寻找解决办法,指导底层硬件进行决策。“我觉得这是真正的进步,而在接下来的几年,人工智能最大的增长点应该是如何帮助人们去优化地进行决策。”

“敢做敢尝试有技术能力,从未松懈过对市场的认识和了解。”这是速感科技COO吴欣对90后创始人陈震的评价,正是出于对陈震的了解,她下决心加入这个团队,用自己丰富的市场经验帮助这个年轻的团队,完成AI时代的一个“小目标”。

2016年,速感公司成功拿到A轮融资,开始更加注重市场、注重产品化,如何打开市场,如何定位自己的客户,分析目标客群的产业链条、竞争对手的产品,一系列的问题在技术日趋成熟的窗口逼近陈震。

在技术领域建立壁垒,尤其是前沿技术的探索,不能急功近利”。陈震的公司其实是遵循这样的理念,融资频率是一年一次,每次都有新的进展展示给投资人和市场,一步一步走近自己的目标。除了相信融资带来的“阶段性胜利" —振奋士气,对前阶段的努力认可,他更相信新技术给传统行业带来的价值,和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的兴奋和成就感在推动着这个公司的成长。 90后创始人正在技术和商业融合的世界里上下求索。

猜你喜欢

扫地传感器机器人
制作二氧化碳传感器
舰船测风传感器安装位置数值仿真
氧传感器的基本检测
扫地
跟踪导练(三)2
扫地扫到树上面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好好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