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脑包虫病的病原、临床症状及其综合防治

2017-02-23杨再民

南方农业·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病原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杨再民

(云南省寻甸县六哨乡畜牧兽医站,655217)

摘 要 羊脑包虫病又称羊多头蚴病,是由多头绦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羊脑和脊髓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不仅容易引起羊脑膜炎、脑炎等神经症状,严重时还会直接引起羊只死亡,是一种危险性极高的寄生虫病。羊只感染该病后会出现食欲下降、反应迟钝、沉郁不动等临床症状,确诊后通过手术治疗大部分可治愈。临床经验表明,93%的感染羊只经过手术治疗可逐渐恢复健康,但术中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且避免损伤血管。

关键词 羊脑包虫病;病原;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26.2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4.072

羊脑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该病不仅分布范围广泛,而且感染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影响畜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传染一旦扩散开来将给养羊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鉴于此,笔者根据长期工作经验,在借鉴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羊脑包虫病的病原、临床症状、防止措施等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养羊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1 羊脑包虫病的病原体及病理学特点

羊脑包虫病的病原是多头绦虫,该病主要寄生在动物的大脑和脊髓中,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寄生虫病,动物感染后可出现神经机能障碍。报道显示,该病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而且表现出明显的地方性流行性[1]。多头绦虫属于带形科,体长400~600 mm,全身由200余节片组成,形似瓜子。成虫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一昼夜即可产卵数十万个,对环境危害极大,而且这种寄生虫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在土壤中可生存数年之久,即使在-10 ℃的环境中也能生存150 d,只有当温度超过70 ℃时才能完全杀死。

羊、牛、马等是最常见的宿主,人在误食虫卵后也会出现失语、癫痫等脑部疾病。绵羊是多头绦虫最主要的宿主,其虫卵和孕节片可经宿主粪便排出,污染草地,如果其他动物吞食了含有虫卵的粪便或者草地就会被感染,进入动物体内的虫卵会随着血液进入大脑和脊髓,经过长达2个月的成长变化会逐渐引起病变。对病死羊只进行剖检可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该病病理学特点,解剖急性期病死羊只可发现病原体在脑膜中移动所留下的痕迹,在脊髓、脑等不同部位可发现多头蚴,邻近感染部位的颅骨骨质非常松软,厚度变薄,表面有隆起,周围可见钙化的多头蚴[2-3]。

2 羊脑包虫病的临床症状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部位集中在羊脑和脊髓,可引发脑膜炎、脑炎等,养只一旦被感染就会出现食欲减退、流涎、精神沉郁等症状,其中最具特异性的征象是转圈运动,这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神经症状。在放牧时节,如果患病羊只掉队就会逐渐消瘦直至衰竭而亡。

在发病前,病羊会出现一系列异常表现,如体温骤然升高、呼吸急促等,如果突然出现回旋、退后等异常运动则提示有患病的可能。发病后期,虫卵在动物体内经过2~3个月的发育成长逐渐成熟,病羊也经历了一个慢性病变过程,其症状表现随虫卵的寄生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4]。一是病原体寄生在脑部某一侧病羊就会用头抵住被感染的部位,并向某一側作转圈运动,而且未被感染的一侧常常会失明;二是如果病原体寄生在脑的额叶病羊头部就会抵于胸前,向某一方向作直线运动,且高抬前肢向前方冲撞,遇到障碍物后会立即静立不动;三是如果病原体寄生在小脑病羊就会呈现蹒跚步态,容易受到惊吓,体型日益消瘦,严重时还会直接衰竭而亡;四是如果病原体寄生在脑后侧,病羊就会卧地不起或者行走后退;五是如果病原体寄生在脊髓病羊会表现出明显的步态不稳,而且在转弯时尤其显著,此外还有可能出现小便失禁或者后肢麻痹等症状。

3 羊脑包虫病的综合防治对策

3.1 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群防意识

羊脑包虫病的扩散传播直接影响着农牧民群众,其防治效果更是关系到牧民的财产能否得到妥善的保护。该病的防治首先要对农牧民进行宣传教育,普及相关知识,使其掌握羊脑包虫病的传染特点、发病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杜绝随意丢弃动物尸体的行为。此外,要向广大群众介绍野生动物与家养动物交叉感染常识,降低交叉感染概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羊脑包虫病的发生。有条件的地区可疑借助动物疫情普查机会掌握本区的动物感染情况,结合羊脑包虫病传染特点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绘制高发、潜在发病区域分布图,在相关区域加强布控严密监测疫情变化。

3.2 实施科学合理的救治

对于已经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羊需要及时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奥芬达唑、吡喹酮等药物对于早期感染具有一定治疗作用,但对中后期感染治愈率较低,临床上不建议采用单一药物治疗以免产生耐药性,对于典型病例需要尽早开展手术。在确定病羊后需要严格按照科学方法进行治疗。一是准确判断寄生部位。判断寄生部位是开展后续救治工作的重要前提,也直接关系到手术能否成功。二是确定手术方法。确定寄生部位后需要合理有序地开展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方法是用套管针吸出寄生部位的囊蚴,这个方法虽然能够彻底清除囊蚴,但是手术创面大,术中失血量较大,再次感染概率也较高,因此建议使用杀虫法。术前准备镊子、羊毛剪和三棱针注射器等手术工具和结晶磺胺、精制敌百虫液、碘酒等药品。手术开始先在出现骨软化的寄生部位开一个“十”字形的切口,用三棱针钻一个深度约1 cm的小孔,拔出三棱针用注射器抽取囊液,更换注射器后注入适量的精制百虫液,术后止血、消毒、包扎,术后2 d病羊即可完全恢复。

3.3 制定完善的防控管理制度

畜牧区尤其是牧羊区应当严格实施兽医岗位责任制,逐户登记辖区内的饲养人员、饲养数量等,将羊群和狗的病害防治纳入日常工作中。每月上门为狗驱虫1次,对饲养人员开展教育,叮嘱其妥善处置狗及羊群排出的粪便,避免疾病扩散或污染环境。如果辖区内出现病羊需要交由兽医站进行集中管理和治疗,在第一时间进行无害化处理。根据辖区内的实际情况,每年的夏季和10月中旬都需要对羊群驱虫2~3次,对容易感染的动物进行严格检查,在检疫过程中需要做到“一看二捏三查”。“看”是指察看羊只的日常表现和异常征兆,如果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等可疑迹象需要引起注意;“捏”是指捏羊只的骨头判断有无软化情况;“查”指通过检查羊只脑组织变化来判断是否感染。无病预防原则是一种先进的动物疫情防控思想,主要指在感染或发病前期开展预防性驱虫,由于农牧区的生态环境比较复杂,无法准确判断自然环境中是否存在羊脑包虫病病原体,因此在羊出生后3个月内就要开展预防性驱虫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对动物自身和其他动物造成危害,减少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4 结语

只有掌握羊脑包虫病的病原学基础、临床症状特点和综合防治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防止疫情的扩散,保护动物不受传染病侵害,维护农牧民的切身利益,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促进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远,刘全,方维焕,等.我国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及其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学报,2014(7):1205-1224.

[2]任利斌.羊脑包虫的腐殖质临床诊治体会[J].农技服务,2014(6):179.

[3]拉巴次旦.浅谈西藏日喀则地区牛羊脑包虫病的防治对策与建议[J].西藏科技,2013(12):64-66.

[4]左清,丁勇,孙燕,等.羊脑包虫与羊李氏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疗报告[J].中国畜禽种业,2014(12):99.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病原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恙虫病60例临床分析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