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困境与出路
——以《诛仙·青云志》为例
2017-02-23朱军
朱军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困境与出路
——以《诛仙·青云志》为例
朱军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起点是“粉丝效应”,即小说改编电视剧的首要动力来自于其庞大的粉丝群,但其受众又不止于小说粉丝,还包括明星粉丝等剧迷。改编必须尽量与原著保持一致,但也会因电视剧特点而与原著产生差异。这会让电视剧呈现出小说所不具备的优势。另一方面,这种差异性也会导致改编剧集的诸多弊病,如世界观分裂、人物表面化和剧情繁冗浮夸等。突破困境的策略有多种,如原著作者参与改编、使用批判性改编思维以及提升从业者素质等。《诛仙·青云志》的改编在这方面具有可供参考的代表性。
网络小说;电视剧改编;诛仙;青云志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是近年来国内比较流行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较好地融合通俗文学与电视剧两种形式。高质量的电视剧改编能够较好地进行“书迷——观众”的转化,而品质低劣的改编则容易导致这种转化中断。如何创造具有持续消费能力的观众,是改编电视剧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诛仙·青云志》对原著小说《诛仙》的改编,既展现出了一定的优点,也出现了较多的缺陷,如何走出困境,是需要整个行业进行思考的问题。
一、起于粉丝而不止于粉丝是改编电视剧的首要原则
这点与国外电视剧的改编较为类似,如近年来在全球都大为火热的玄幻题材小说《冰与火之歌》[1],作者自身及其小说的拥趸数量都极为庞大,小说一旦改编成电视剧,这些书迷就会转化为剧迷。在我国,网络小说读者数量庞大,热门网络小说的粉丝数量也非常巨大。如玄幻小说《诛仙》[2],截至2016年11月10日,其在国内某家网络文学站上的总点击量为2 900多万,总推荐数为231万。在该网站之外,还有诸多网站对其进行转载并提供下载。因此,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推动力首先来自于粉丝。不过,一旦进入电视剧领域,还要面临更多类型受众的考验。改编电视剧的观众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书迷转化而来,这是主体;第二类是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接触到电视剧的观众。对于电视剧制作方和播放单位来说,有效整合这些观众并获得收益是其最终目的。因此,电视剧在改编过程中还要针对潜在受众及相应市场进行考量。由此,根据《诛仙》改编的电视剧《诛仙·青云志》得以上映。
二、与原著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是改编电视剧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方面,对广大书迷而言,他们早就在原著中获得了既定审美体验,这会对他们的期待视野进行塑造。就《诛仙》而言,原著描绘了一个广大而复杂的修仙世界。主角的坎坷命运、面对困苦时依然坚守本真的品质以及其对人生和世界本质的哲学式拷问和追求,都使广大书迷对小说倾注了大量关注度。其对传统仙侠小说的继承和突破也极为成功,既避免了人物众多、剧情拖拉和故事线繁冗等的短处,又继承了各类人物道行高深而来去自如、花团锦簇的修行法门以及正魔大战等的长处。其对武侠小说的继承和借鉴也十分明显,如刻意避免人物成长中的一帆风顺、注重磨难和因缘际会对人物角色性格及命运的影响、呼唤自由和真情等。同时,更加强调人性的复杂及其与世界的互动、刻意营造话题性(如张小凡、碧瑶与陆雪琪三人的感情纠葛)、注意控制叙事节奏、营造强烈的戏剧冲突等。小说语言在韵散结合与文白相间中营造了独特的文学性美感。作者又对中国传统文化元信手拈来,甚至还透露了融合儒释道的野心。凡此种种,都使《诛仙》脱颖而出。网络连载及作者读者互动的创作模式,使得读者在连续跟进小说进度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小说剧情和角色命运的强烈关心,庞大的书迷数量在这个过程中形成。
在此之前,诸多著名网络小说的改编都引起了很强的话题性和争议性,如盗墓题材类中,天下霸唱的《鬼吹灯》[3]系列及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4]系列等。这些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后,都与原著内容产生了较大的悖离,这遭致了书迷的强烈抵触。《诛仙·青云志》对《诛仙》的改编,在这些热门IP之后,导演及编剧等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书迷们还是在各类平台发表看法,希望制作方能够尊重原著,而不要“毁原著”。网络小说的营销模式,也可以称为“粉丝”模式,即一部小说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连载之时是否有数量庞大的读者来购买连载章节。购买人数越多,代表该小说的受众越多,小说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电视剧改编,首先注重的就是该小说的话题性和粉丝数量。因此,《诛仙·青云志》的改编,首先面对的就是书迷。加上改编的“前车之鉴”,所以制作方对此保持了比较谨慎的态度,比较注重与原著的一致性。
电视剧改编与原著的一致性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电视剧会采取原著基本的世界观设定。《诛仙·青云志》就延续了原著关于修真仙侠世界的设定。第二,主要人物角色也与原著基本保持一致。如原著中的正魔两派各大人物,都悉数登场。第三,主要情节也基本保持一致。如主人公张小凡的成长之路以及其在正魔纷争之中扮演的斡旋角色。书迷会关注演员是否与原著中对应角色的气质相符,如果产生偏差,编剧和导演该如何调整,这是改编之时要解决的问题。上映前后,原著与改编电视剧的一致性是持续产生话题量和关注度的重要动力。在聘请当红演员担任主演后,电视剧所指向的人群就不限于原著读者了。虽然演员的粉丝和小说的粉丝会有所重合,但非重合部分更多。这样一来,电视剧的观众群体就由书迷、演员粉丝及其他潜在观众构成。对演员粉丝和其他观众而言,改编与原著是否产生分歧并不是他们关注的重心。但总体而言,基本原则还是要二者保持基本一致,否则就失去了改编的意义。
另一方面,作为艺术手段,电视剧作与小说有很大不同,电视剧综合了剧本、台词表达、摄影技术、演员表演、场景构造、特效、服装、化妆及音乐等多种元素,它们都对电视剧最终面貌的呈现产生影响,也会造成改编与原著的差异性。通过对剧集与原著内容的对比,我们可以总结出二者差异的主要方面。第一是角色所占比例不同。在原著中,张小凡是绝对核心,其他角色则在此基础上出入场,并保持一定的比例。但在剧中,主角被设计成数个,核心角色不再局限于张小凡。因此,对主角和配角的设计做了较大调整。这也比较符合常规电视剧的设定。第二是人物设定差异较大。在原著中,张小凡资质愚钝,心性坚韧且命运被动。但在剧中,张小凡则是智勇双全,常常成为团队核心,拥有改变局势的能力。此外,剧集为张小凡增添了能担大任、行为果敢等品质。张小凡之外的其他角色也多有改动。角色的改动对剧集叙事节奏会产生积极影响,比如增加陆雪琪的台词,使其与其他角色之间能够产生较好的互动,而不至于使这个角色显得可有可无。这些都与原著产生了较大的差异,都很好地调节了原著因角色配置不均而产生的失衡感。第三是增删故事线、改换主要剧情和解构人物关系。针对原著故事线模糊、人物背景不明的缺陷,剧集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比如增加渝州城作为正魔两派交汇的缓冲地带,从而给两派角色增添了原著中缺少的剧情。如魔教重要角色秦无炎,就在渝州城中逐渐展现出阴险狡诈的特点。张小凡等正派年轻弟子也是在此地逐渐成长。在解构人物关系上,如将原著中焚香谷弟子李洵改为渝州城老城主的外孙,与曾书书互为表兄弟。还更改了原著中张小凡与碧瑶相遇的时间点,暗示他们自幼年起就有诸多瓜葛,从而为后来剧情发展埋下伏笔。这些都是改编非常成功的地方。
作为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体,该剧还呈现出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新特点。比如音乐质量过硬、画面干净清爽、构图比例协调且极具古典风格等。音乐方面,制作方聘请了著名的日本音乐家藤原育郎及原创音乐人长岗成贡等进行音乐制作,也聘请流行歌手为其配歌。同时歌词还化(采)用大量古典诗词,以相应风格配在剧中,使观众获得多方位体验。如配乐《青衣谣》,歌词主体采用了陶渊明的《拟挽歌辞·其三》中的四句:“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5]原诗作为陶渊明自拟的挽歌辞,试图表现作者对超越生死的追求。但在凄婉的文字中,又难掩人生荒诞、难以疏通痛苦。该诗改编成歌曲之后,以具有较高素养的歌手吟唱出来,再配以生离死别的剧情,就较好地营造出区别于诗歌和小说本身的审美场。因此,多种表现手段综合运用,使得电视剧呈现出较多的优点。这些很好地呈现出与原著不同的面貌,并呈现出更高一筹的优越性。因本文仅从文学性的角度讨论,就不再赘言。
从国内外的影视剧改编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手段都是改编所必须的。如好莱坞根据漫画改编的各类电影,常常对角色人种、性别、国籍、相互关系上根据时代特点、文化需求、政治正确等原因进行改动。美国电影《奇异博士》,其中关键角色“奇异博士”的导师,就由一名东方男性改换为西方女性。这些都能使影视剧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并在收获票房的同时创造大量具有可持续消费能力的“粉丝”。
三、电视剧改编的弊病也十分明显
首先是电视剧世界观构架容易造成不统一的尴尬局面。如原著基本设在修真世界,主要人物都利用法宝飞剑飞行。电视剧虽然强调了这一点,却多次修改剧情,使得剧中出现许多与此设定冲突的情节。比如第10集“七脉会武”后,张小凡与曾书书一同下山,不御剑飞行却改乘曾书书自造的“鲁班鸢”。从表面上看,这凸显了曾书书的机巧之能,但却忽略了二人道行足以御剑下山的事实,这与原著设定明显冲突。又如,第11集植入了某公司的速递广告,剧集为了突出某公司的运输速度,竟然强调其运送行李速度与修真人士相同,这违背了修真人士在体能、速度和寿命等方面都远超常人的基本设定。这样的改编破坏了电视剧及原著的内在统一性,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其次是背离原著宗旨,人物性格及行为缺乏逻辑性和发展性,使得人物表面化。如主角张小凡,在原著中是卑微愚钝而又沉闷坚韧的少年,一生遭遇诸多坎坷,往往在各个紧要关头难以掌控自身命运。但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得张小凡对人生和世界产生了强大的哲学性探索欲望。张小凡既想弄明白“天道是什么”,又不停地追问自己为什么而活着,还要对正魔对立的基本逻辑进行拷问。这些都使小说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但在剧中,张小凡则被塑造为高大全的形象。从剧集初期开始,张小凡就在诸多事件和战役中成为绝对核心人物,主动推动剧情发展。并且从小就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6]这样的格言坚信不疑。人物的成长需要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而这样高大全的设定,表现在长达五十多集的剧集中,就使得张小凡几乎缺少阶段性成长,也不再面临理想、自由、真情等基本人生问题的冲突。这使得观众在观看之时缺少新鲜的期待视野,因为他们只需要无条件相信主角即可,而全剧直到剧终也的确如此。除了张小凡,众多其他角色的改编也都呈现出这个问题。因此,剧中众生像在剧集初期就被决定了命运。简单来说,电视剧改编忽略了原著坚持的基本原则,即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之所以产生冲突,是因为在人物命运、相对处境、欲望的追求上有矛盾,这也是剧情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但电视剧的改编,使推动力变成了外在的“上帝之手”,即编剧、导演和演员等。这使得电视剧缺乏相应的深度和可供持续挖掘的审美蕴藉。
再次是随意堆砌和拖延剧情、台词生硬类同而缺少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剧情和台词的设计,也是一门文学工作。作家的基本目标是让角色“不做无意义的事情”也“不说无意义的话”,如海明威小说就被称为“电报”体,就是因为其文字简洁凝练而又蕴含丰富。就电视剧而言,也应当有类似追求。人物的行为和对话都应当环环相扣且互相影响,并对剧情最终走向产生根本性影响。《诛仙·青云志》增删原著的情节,一部分是必要的,还有一部分则是不必要的。而且,剧中出现大量毫无意义且不断重复的台词,这些台词,出于不同角色之口,风格却基本相同,有时还前后矛盾。又如,电视剧还强行在曾书书与陆雪琪、碧瑶与林惊羽之间增加无助于剧情的感情线,令其互动,原著书迷对此也难以接受。如此的情节和台词设计,使得剧情拖拉繁冗,难以产生强烈的剧情冲突,并且弱化了人物形象,又使得各类人物呈现出同质化特点。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同的言语往往具有不同的内涵。比如田不易在原著中木讷少言,极不善表达情感。但又正是这样一位师父角色暗合了张小凡父爱缺位的生命体验,二人在师徒和父子两种关系之间达成微妙平衡。对读者而言,这样的师徒(父子)关系又很能让其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因为“爱你在心口难开”是许多读者常有的情感体验。这样的关系使得二人在原著中往往很难获得对等的沟通。但在剧集中,田不易则对张小凡耳提面命,又常常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偏爱,这大大破坏了读者和观众的观感,再也难以获得那种体验。就这些方面而言,剧集与原著相去甚远,艺术水准被大大降低。
最后是未能处理好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的关系,使剧集与观众产生了较大的疏离。《青云志》在场景的选取和构造、人物气质和服装设定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美化,为的是更加接近原著中的“仙气”。实际上,行旅之人应当风尘仆仆,服装和面色并不会一尘不染,刀剑也不会光洁如新;一场大战之后,参战人员及战斗场地都会受到损坏。但电视剧在这方面的表现要么非常浮夸,要么很少体现,而仅仅对角色脸色和发型上稍加处理,对场景则基本上不加调整。艺术的真实,强调要遵循艺术创作的原则,从而显示出其高出生活真实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真实是完全与生活真实悖离的。过度美化和理想化的画面设计和剧情发展,使得观众很难在观看剧集的过程中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他们常常会产生怀疑:“这个角色受了很重的伤,为什么衣服还那么新?”“他们在沙漠中战斗,为什么头发里却没有一点沙土?”电视剧与观众之间由此出现了极强的疏离感。相反,国外诸多同类型的电视剧却能够很好地处理类似问题。如在《权力的游戏》中,无论是街市的布置、教堂或宫廷的摆设,还是人物衣冠袍裳的设定,亦或是各类身份人物所佩戴的武器、物件等都有具体的细节处理。这一方面能够无限接近原著,另一方面也能使观众在观看时意识到“这符合它自身的逻辑,又好像发生在我的真实生活中”。于是电视剧和观众就产生了较高的黏合度,使得无论是书迷还是剧迷,都乐于享受剧集带来的审美体验。因此,未能成功地处理好两种真实之间的关系,也是该剧改编的一大缺陷。
以上几个主要缺陷,破坏了原著的内在完整性,使得电视剧在诸多地方都显得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感。由此造成的困境是原著书迷难以接受并拒绝承认如此剧集就是自己期待了很久的作品。而书迷之外的观众,又难以从观看中获得相应的审美感受,反而产生了较大距离的疏离。电视剧也因此陷入了两难境地,这使得其在各大网站和论坛上的评分并不高。
总的来说,结合其他网络小说改编的情况来看,电视剧改编常常会陷入困境。集中表现在割裂原著内在统一性、无故增删剧情、人设变动巨大、台词对白缺少相应的语境支撑等多方面。这造成了书迷和观众都难以在观看剧集时获得制作方及观众自身所期待的审美感,由此更难以在观众和剧集之间形成持久的黏合性。因此,电视剧制作方不得不考虑续作的调整及如何重新吸引观众和粉丝。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有数个:第一是原著作者不参加编剧,不能对剧集进行把关。《青云志》的改编,作者没有参与其中,这意味着最了解原著的人不能防止世界观错乱、故事线紊乱、人物形象片面等问题的出现。第二是改编人员的专业素养较低以及其对原著的熟悉程度不够等,也会造成电视剧改编与原著产生较大分歧。第三是剧本产生在相对封闭的运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审查,也无力与受众进行良好的互动。这就难以避免出现闭门造车式的低级错误。因此,即使某些剧集从表面上看播放量极高,但从实际考量,却没有达到播放效果。此外,还有制作工期较短、制作预算多寡、电视剧消费模式存在着明星效应的弊病以及特效是否成功等原因。但这些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也就不赘言了。
四、突破困境的策略选择
在此情况下,如何打破困局,使改编电视剧在剧集品质、观众反馈、收视率、周边发展等各方面都获得较大的突破呢?至少有以下几点可以进行努力:
第一是尊重原著,并尽量邀请作者全程或部分参与改编。如2015年获得极高评价的电视剧《琅琊榜》,也改编自网络小说,小说作者就参与了改编过程。作者对人物命运、关系、剧情节奏等都能进行很好的掌控。而且作者还可以借此机会对小说中不成熟地方进行修改或完善,从而提高艺术性。与编剧人员的配合,也能够使小说更好地转化为电视剧形式,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改编者也必须对原著进行深层阅读和体悟,更好地领悟剧情节奏、人物走向、场景氛围、语言特点等。这样既能很好地进行改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原著的品质。第二是使用反思与批判性改编策略,即在改编过程中,要注意对已改编内容进行反思和批判,以验证其是否符合小说和电视剧的内在逻辑。当前许多改编电视剧往往都忽略了许多常识性内容,才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难以接受。这需要改编人员能够进得去也出得来,比如让自己以观众的角度来考察改编是否合乎艺术(生活)逻辑。这些都是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办法。第三是提高编剧和导演团队的文学和艺术素养。如借鉴戏剧手法、向同类型优秀电视剧进行学习和参加专业培训等。要尽量避免盲目自信的改编,使作品变得不伦不类。第四是尝试多种制作及播放模式,这在国内外都已较为流行。如国外比较常见的模式是按季制作和播放。较长的制作周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剧集质量,也能从观众那里获得较多有益的反馈,这种互动能够进一步提升剧集水平。国内目前许多网剧也采用了按季发行的模式,同样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单纯结合明星和热门IP,并不能保证作品质量和最终收益。在理性观赏剧集的大时代,只有通过各种策略努力提高改编质量,才能真正做到既能收获“原著党”的“芳心”,又能源源不断地吸收新“剧迷”。
五、小结
《诛仙》作为热门网络小说,其改编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小说和电视剧行业都会产生影响。由于时代文化的特点,在《诛仙》以后,还将会涌现出一大批根据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改编能否成功,与其能否与原著保持一致和能否坚持艺术品质等关系密切。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关系,改编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可以说,电视剧在对网络小说改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如何走出困境,提升艺术品质,促进行业良性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乔治R·R·马丁.冰与火之歌[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3.
[2]萧鼎.诛仙[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6.
[3]天下霸唱.鬼吹灯[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0.
[4]南派三叔.盗墓笔记[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7.
[5]陶渊明.陶渊明集[M].太原:三晋出版社, 2008:145.
[6]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78:320.
The Dilemma and Outlet of TV Play Adapted from Web Fictions ——Based onNobleAspirations
ZHUJun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ThestartingpointofTVplayadaptationfromwebfictionsisa“fans’effect”.TheprimarymotivationofadaptingnovelsintoTVplaysisfromitshugenumberoffans,butitsaudiencesaremorethanitsfans,includingstarfansanddramafans.Adaptationmustbeconsistentwiththeoriginal.ButitmayhavedifferencesfromtheoriginalbecauseofthecharacteristicsofTVdrama,whichmakestheTVplayshowmoreadvantagesthanthenovel.Ontheotherhand,thisdifferencewillalsoleadtomanyshortcomingsfortheadaptationseries,suchassplittingtheworldview,thesuperficialofthecharactersandthestorytoocumbersomeandexaggerated.Therearemanystrategiestobreakthroughthedilemma,suchastheoriginalauthortoparticipateintheadaptation,theuseofcriticalthinkingofadaptationandenhancingthequalityofpractitioners.TheadaptationofNoble Aspirationsisarepresentativeinthisregardofreference
webfictions;TVplayadaptation; Zhu Xian; Noble Aspirations
2016-12-05
朱军(1989-),男,湖北利川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I206.7
A
1008-469X(2017)01-0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