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固执到妥协
——论李安电影中的“父亲”形象
2017-02-23田秒
田 秒
(南昌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从固执到妥协
——论李安电影中的“父亲”形象
田 秒
(南昌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李安电影蕴涵着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撞击与融合,他将这种文化的冲突与交融隐身放置于电影中“父亲”这一角色之中,使观者透过“父亲”形象来完成对世界不同文明的体认。同时,李安借由“父亲”的象征意蕴把代表民族、文化、宗法制度的情感表达出来,让父亲这一形象顺理成章地成为他想表达的文化原型。具体结合李安导演的影视作品浅析其电影中的“父亲”形象,透过对“父亲”形象的剖析来解读其背后隐藏的文化现象。
李安;父亲形象;固执;妥协;文化原型
一、李安电影中的父亲情结
在李安的大多数电影中,“父亲”始终作为影片的重要形象出现在大银幕上,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为观众所认知。李安对“父亲”形象的构建始终没有消歇,其实就像李安自己说的那样,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他会三部电影重复地去探讨“父亲”这一形象。李安曾经说过:“其实很多人都有父亲的shadow,父亲对我的影响确实很大,因为从小他就是家里的大树干,我们家里又是典型中国式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他又是很威严的人……他对我的期望,传统士大夫的观念,责任感、荣誉感等等,无形中给我一种压力”*陈宝旭:《饮食男女——电影剧本与拍摄过程》,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第189 页。。正因为从小受到父亲孜孜不倦的教诲和指导,李安的生活以及电影的创作都有父亲的影子,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李安对父亲形象塑造的那份执着。
电影《饮食男女》中为维护家庭秩序规定三个女儿每周末都要回家聚餐的退休大厨朱老爸;《喜宴》中日夜盼望儿子传递香火、开枝散叶而逼婚的高父;《推手》里因生活习性和思想观念不同而与美国儿媳妇的矛盾日益激化的老朱......据吴琼在《对父爱情节剧的一种考察》中对父子关系的定义可以知道,在《卧虎藏龙》里“李慕白”和“俞秀莲”也是“玉娇龙”隐形的“父亲”。
李安毫不吝啬的致力于对父亲形象的塑造,但是充满人文主义意识的李安不仅仅满足于对影片中父亲的表层刻画,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父亲性格的建构进行文化反思。
二、父亲形象在李安电影中的具体表现
在李安电影中,父亲的性格大都经历了从固执到妥协的转变,李安一方面追求人物刻画的立体化,另一方面又以父亲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来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渊源。
(一)执拗、固执的父亲
在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父亲在影片的开始均是执拗而又固执的,他不晓变通,总是以那份对传统文化的执着来迎接西方文化的冲击。尽管在这一过程中,父亲总是“伤痕累累”。
影片《饮食男女》中的父亲——朱老爸为维持家庭和谐强制性要求三个女儿每个周末都要回家进行家庭聚餐,剥夺女儿们周末约会、放松的大好时光。三个女儿震慑于父亲的权威,不敢在聚会上迟到哪怕半分钟。父亲在家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父亲就是家庭的秩序。这种传统的家庭秩序观念深深根植于朱老爸心里,尽管社会在不断变迁,现代化社会在不断发展,老朱始终以其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家长制的伦理纲常对抗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这种固执、毫不妥协的性格在观者看来与现代化生活实在是格格不入。同样,影片《推手》中老朱对晓生的儿子竭力进行传统的文化教育,生活在西方的孙子很难理解和接受,但是老朱依然固执地教育被西化的孙子,使其成为中国传统家庭里的接班人; 作为一家之长,老朱面对极不适应的美国生活却毫不妥协,依然“我行我素”,儿子孙子就得听我的,儿媳妇也照样得听我的,固执的想法充斥着老朱的脑袋。 这种好面子、 强势就是中国父亲的显著特征。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情节:在饭桌上吃饭时,儿媳妇不停地给老公夹意大利面,老朱见此便立即给儿子夹红烧肉,和儿媳妇较起了真儿。《推手》里面的父亲是“家庭三部曲”中最硬气、最固执的一位老父亲。正是李安电影中“父亲”这种硬气十足、固执、执拗的个性才充分彰显了中国父亲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父权观。中国父亲固有的强势、 不甘妥协的性格在李安电影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处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父亲” 以其固执和执拗来直面外来文化的冲击,且毫不退缩。
(二)挣扎、无助的父亲
在李安电影中,父亲的执拗和固执与子女的开放和自由往往产生莫大的间离感,以致父辈与子辈矛盾越来越大,本着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且一意孤行的父亲在经过现代化背景的冲击后,深知自己要想在这一背景下生存下去就必须作出一些改变。但是对于从小受到中国式教育的父亲来说,传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早已根深蒂固,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执着,父亲的内心无比挣扎和无助。比如在电影《推手》中,主人公是一位中华老人,因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与美国儿媳妇迥然不同,随着与儿媳妇矛盾的激化,老朱尝试着对儿媳妇做出让步,主动选择离开,去一家中国饭店当洗碗工,晚上睡搓衣板,这些举措无疑大大削弱了中国父亲的权威性和正统性,使父亲在现代生活中显得孤立无助。但是老朱在被外国人欺凌时,他用太极拳做出反抗并与他们打斗,以此来维护中国父亲的尊严。在中国人传统观念的制约下,“孝顺”“人老儿养”等观念 渐渐与美国自主独立的思想发生冲突,老朱自我感觉被排斥在家人之外,在西方语境冲击下,父亲一方面懂得自己的生存之道就是西化,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又使得他无法摒弃自己的民族文化,因此,父亲始终在两者之间挣扎和徘徊不定。《推手》中父亲背对镜头慢慢走远的镜头意味深长且耐人寻味,充分透露出一位中国父亲在美国生活中的无助。面对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他到底该何去何从,这不仅是父亲面临的难题,也是每一位中国人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妥协、忍让的父亲
纵观李安的电影就会发现,影片中的“父亲”通常在开头部分与子女处于对立状态,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磨合的矛盾。 但是父亲在经过中西方两种思想冲击后,常常会感到挣扎和徘徊,在生活中举手无措。 最后“父亲” 都以一种中和、宽容的态度来实现其性格由固执到忍让的转变。
就拿《推手》来说,影片中父亲是一位太极拳教授,初来美国时还是能够游刃有余地掌控自己的生活:神清气定地练太极、打坐、吃自己钟爱的中国食物等。但是随着跟美国儿媳妇慢慢相处到两人关系的窘迫,以致最后两人发生激烈的冲突,父亲这个在中国人眼里高大全的形象就已减损。影片后半部分,父亲留下一封信离家出走,在餐馆打工、躺在衣板上睡觉、受老板欺辱、不惜违背太极精神与美国地痞和警察打架......这些都让集中国传统文化于一身的父亲形象在西方文化面前显得异样渺小和无谓,大大削弱了父亲这一人物在典型中国式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的权威性。父亲由开始极力融入儿子的家庭到最后无奈主动选择离开,自己过上独立的晚年生活,这是一种经过西方文化洗礼后的新的父亲形象。电影《喜宴》中的“中国式父亲”开始对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无法接受,始终持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样中国传统的婚恋观。但在影片最后,父亲在美国机场安检处高举双手,导演想利用这个富有象征性的镜头来说明集中国传统文化于一身的父亲在违背中国传统道德的儿子面前的一种妥协,亦可看成是对西方文化的妥协,这着实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镜头。影片的最后一个组合段,送别父母返回台湾之前,高伟同、塞门、威威与父母双亲一起观看婚礼影集,镜头有意让五个人同处于一个画面之中,构图本身显示出导演一种渴望两代人亦即两种文化努力和解的意图。在李安电影中,一个大家庭从分崩离析到日渐平稳,我们能看出李安给予故事一个比较团圆美好的结局。但是这样的结局并不是通过每个人的抗争所得来的,而是家庭内各成员尤其是父亲做出让步来实现的。“父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李安试图通过 “父亲” 态度的转变对在西方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出路做出探讨。
三、李安电影中父亲形象的思考
父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蕴藏了中国传统的婚恋观、 父权观以及传统家庭观念和伦理纲常。 父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管在生活方式还是思想观念上都与在西方语境下长大的子女们有着莫大隔膜和背离,因此父辈与子辈之间发生冲突也在所难免。 然而面对这一窘境,父亲以一种令人尊敬的方式——妥协,来缓和了与子女间的矛盾,从而达到了家庭的平衡。 李安就是这样以一个普通家庭中父子/父女之间的矛盾讲述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这一宏大命题。
(一)父亲的意象
作为一个潜在话题,“父亲” 意象所承载的思想含义和美学特征远非简单的父亲形象所能概括的。父亲不仅是一个源于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的称谓,而且还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他” 负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精神以及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一种中国文化原型。在家国同构的中国传统社会,父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更具有其象征意蕴,成为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变迁的外在意象。父亲这一形象在李安电影中就是一个文化符号,李安通过“隐喻”“象征”手法,对这个文化符号注入了自己的人文思考,给父亲这一形象赋予了代表民族、代表文化的大意。让“父亲”这一形象顺理成章地成为文化原型。
李安电影中的“父亲”折射出了中国传统的婚恋观、 父权观以及传统的家庭秩序观念等。就拿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来说,电影《喜宴》里高父认为同性恋是丢脸、不幸和令人嘲讽的,这与常理不合。无法结婚生子,为家族延续后代,在中国人眼里尤其是老一辈眼里,这是不道德的。从父亲对伟同的同性恋对象塞门的排斥中就可以透露出中国人传统的婚恋观及伦理价值观。而在电影《饮食男女》里的朱老爸身上,又折射出中国传统的父权观和严谨的家庭秩序。片中沿袭着最为传统的东方家庭伦理观,以父亲为家庭的支柱和最主要的叙述人物,老朱想维系父女感情的愿望只能靠每周末的家庭聚餐来得以形式上的实现。父亲对女儿们要求的强制性及女儿对父亲的唯命是从都充分体现了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性和崇高性。 所以在李安的电影里,父亲并非仅仅是一个能指,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为观众所认知。父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具有国家性和民族性。父亲的背后,隐藏着源远流长的东方文明,是值得每位学者去探究和解读的。
(二)父亲态度转变的原因
在李安的电影作品中充斥着“父与子”的对立形象。《饮食男女》中的大厨朱老爸与三个不同年龄层次的女儿们;《推手》中的朱师傅与美国儿媳;以及《卧虎藏龙》里的“隐形父亲”---受传统观念压迫的 “李慕白”和“俞秀莲”与放荡不羁、渴望爱情和自由的“玉娇龙”……在李安的电影作品中,父子/父女矛盾构成了其电影的叙事主线,如果说从小在现代化背景下长大的子女代表了对传统文化的背离,那么严谨而正统的父亲则代表了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统一。父辈与子辈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使父辈与子辈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李安也正是从这种矛盾中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现代与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矛盾。从表层来看这是个人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实则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隔膜。李安常以一个普通家庭里老一辈和小一辈在观念上的差异性来表达东方和西方文化对立这一宏大的叙事命题。
面对这些矛盾性的难题,李安以自己多元的文化观,在电影中为父亲来找寻生存之道即父亲的处事态度由开始的执拗、固执到最后的退让和妥协的转变。拿《推手》来说,影片开头导演便通过灵活巧妙的镜头运动和耐人寻味的场面调度,将中国公公和美国儿媳的冲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极为琐碎的细节中,年轻的儿媳妇吃西餐,在电脑上写书;而公公吃中餐,用毛笔写字......一静一动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既不沟通也不理解对方。 李安在两者的人物关系上形成难以化解的二元对立模式。但是,最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正统而又固执的父亲懂得了迎合时势,直面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的挑战,所以他选择以一种妥协和退让方式——主动选择离开来迎接这种挑战。纵观李安电影,片中家庭的矛盾都是通过家庭成员共同的妥协来解决的,不同文化和不同价值观念的人都在电影的结尾和平共处,达到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平衡。甚至可以说李安的电影作品就是中方文化向西方文化妥协的产物。
李安在电影中使父亲的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是,李安的中国文化背景和经年的西方旅居生活,使其清醒的认识到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之于个人生活以至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李安在其电影里重点反思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及其出路。在如今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深入人心,要使中国传统文化不被世人摒弃,就必须要学会适应当代文化发展,与时俱进,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将西方文化民族化。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生生不息,跟进世界文化潮流的同时弘扬本国文化。李安深谙这个道理,所以,在影片叙事上,妥协常常是“父亲”最后的处事态度,妥协也是李安对中西文化冲突所找寻出来的答案。
另一方面,父亲最后的妥协和退让也是为了体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宽容的一面。“家庭三部曲”的结尾,李安均通过相对妥协、进取的态度化解了两代人的冲突,以“父亲”的自我调节和更新,以及对异质文化采取宽容的姿态来肯定了子辈的新的文化身份重构。《卧虎藏龙》的主人公“李慕白”和“俞秀莲”作为“玉娇龙”的“隐形父亲”,通过他们可以窥见李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和传播——“李慕白”和“俞秀莲”两人彼此相爱有着炙热纯情,但又迫于传统伦理纲常而压抑内心对爱的追求,这无不体现了“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的儒家文化之精髓。在李安电影中,不管是人物性格塑造还是故事剧情结构都透露出他独特的文化观——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来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实现中西文化融合,从而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境界。观众可以透过李安的电影来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以理性和兼收并蓄态度来对待外来文化,一旦发现外来文化的优点时,就会对其他文化产生认同感,从而接受外来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其表现在李安的电影中就是“父亲”态度的转变。妥协也是一种认同。李安对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发展做出了个人化理解和祝福,并有效探讨了中西文化现存的窘境及其出路。
(三)由李安电影引发对中国电影发展的思考
现代化视域下,中西方在价值判断方面的确存在巨大差异,当务之急应当是加强中国和西方乃至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和“对话”,通过这种“交流”和“对话”而达到双方的“相互理解”,而不应当采取一种近似后殖民的“对抗”态度,为“交流”和“对话”设置障碍。李安深谙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在这种现代化语境下生存就必须发掘出自我生存之道,以“交流”姿态兼收并蓄地吸纳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是最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之一,导演的主题思想和意图的植入则直接影响到观影者,因此导演必须具有现代智慧结晶,给与观者正确导向。在处理中西方文化冲突方面,李安在电影中给出了答案:妥协。妥协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行为。导演李安,以父亲最后处事态度的转变,来合理地对西方文化进行汲取,但是,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他,在西方的旅居生活中同样深刻体会到“理智”(东方文明)之于“情感”(西方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本民族文化的张扬。这样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又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完美中和的做法无疑是每位电影创作者应有的智慧。在现代化语境下,中国导演应该从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角度出发,汲取西方电影之精华,并针对世界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对外来文化做民族化处理,只有如此,中西文化才能达到从“对抗”到“对话”,从激进的本土化立场到中西双方相互理解的交流态势,华语电影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强大的面貌走上国际电影舞台。
结 语
具有“父亲情结”的李安,总是把“父亲”作为影片的主要形象,并以“父亲”处事态度的转变作为电影的叙事主线,李安将自己内心最想表达的文化元素和情感内容融入其中,从而折射出其独特的文化观。在影片中,他一方面维系着东方文化,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包容、宽宥);另一方面他又怀着一种悲悯的情绪,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间的碰撞和冲突中所做出的妥协退让、尴尬困顿,并借“父亲”在影片最后的行动祝愿古老的东方传统文化通过“顺变”——不是消极顺应环境的改变,而是顺应环境,主动改变并自我完善——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1] 安燕. 留守与弃置——论李安电影影像构成的二律背反性[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3):21-24.
[2] 陈宝旭.饮食男女——电影剧本与拍摄过程[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
[3] 陈犀禾,曹琼,庄君.跨文化文本和跨文化语境——李安电影研究动态[J].电影艺术,2007(3).
[4] 储双月.中国当代家庭伦理电影探析[J].福建艺术,2005(6):31-33.
[5] 金大伟.隐蔽的召唤意象——论鲁迅世界中的“父亲”意象[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6):119-122.
[6]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 吴琼.对于父爱情节剧的一种考察[J].北京电影学院,1998(3):66-74.
[8] 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FromStubborntoCompromise—— on the Image of "father" in Ang Lee’s Films
TIAN Miao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China)
Ang Lee's film contains the collision and fusion of two kinds of heterogeneous culture of Chinese and western,he placed the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the role of "father",the viewer can be aware of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by the image of "father" .At the same time,with the symbolic implication of the image ,Lee expresses the nation ,culture,and the patriarchal system ,and makes this image naturally become the cultural prototype.In this paper,we will analyze the image of "father" in the films,and interpret the hidden cultural phenomenon behind the image.
Ang lee;father image;stubborn;compromise;cultural prototype
J905
A
1009-9743(2017)04-0039-05
2017-05-23
田秒,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7.04.007
张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