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享发展理念及其时代意蕴
2017-02-23潘格格刘爱莲
潘格格 刘爱莲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10.3876/j.issn.1671-4970.2017.05.008
2017-07-09
2016年河海大学中央高校科研项目(2016B33014),江苏省重大招标项目(15ZD001)
潘格格(1990—),女,江苏常州人,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论共享发展理念及其时代意蕴
潘格格 刘爱莲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而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共享发展理念契合了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科学地阐释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和最终由谁分享发展成果。共享发展理念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强调了共享发展的人民性本质。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有助于完善社会公平机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我们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共享;发展理念;时代意蕴
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强调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对“十三五”的经济社会的具体发展开展相关的指导工作。在其中,“共享”作为“十三五”规划中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不仅与广大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更关系到我们应当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习近平指出:“共享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共享发展,即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尺度以及回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它的提出不仅回应了当今时代发展主题,也是我国对世界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的理论创新,对世界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共享发展理念契合了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要求与难题。如,要求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总体上的发展。虽然我国脱贫人数在大幅减少,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与人文基础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东部与西部的经济发展并不均衡。从地域上说,沿海与内陆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从人均收入上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仍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距。因此,如何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增加人民的获得感从而增强人民的“四个自信”成为了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1.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
从人类原始社会发展到当今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每次新社会制度代替旧社会制度都是历史的必然与进步。社会必然要发展,发展是每一个社会都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然而,由于社会根本制度的不同,每个社会面临的问题不一样,因而,发展的目标以及对发展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最终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不同的结果显现了不同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在马克思看来,生产资料所有者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对于生产成果的分配有着重要决定作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直接关系到生产成果的占有以及享用形式。这意味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使得大部分人共享发展成果。与此相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制度上保障了这种经济成果全民共享的可能。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成功地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得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地提高。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去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2]。不难看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并非是要给少部分人或某一利益集团谋财富,而是致力于从根本上消除阶级压迫和剥削,要求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为广大人民谋福祉实现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还要让更广大的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这之中,共享发展理念便契合了上述的相关诉求。由此可见,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必然要求,更是我们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2.共享发展理念是小康社会建设向建成质变的历史必然
共享与发展是辩证统一和相辅相成的,其中发展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共享是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目标。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大积累,勉强提出共享发展,这时所谓的共享发展只能是形式化、甚至是虚幻化的共享,走平均式分配的老路,其结果必然是发展的停滞。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有了极大发展,社会财富有了较大积累,为共享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说在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不仅可能而且必然会存在着先富成为现实,而共富还以理想态存在等问题的话,那么,发展到了建成小康社会的全新阶段时,共富就必然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否则,没有共享共富,就不可能有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旦发展不可持续,也就无法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是说,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我国社会进步发展阶段性质变的理论自觉和自信的必然理论创新。
3.共享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国解决现代化发展难题的需求
首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所致使的“阶层固化”迫切需要我国建设共享型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迫切需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老百姓对于创造财富的决心和积极性以及增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需要适当地放开市场和利用资本,这就使得政府在政策上对于利用资本、市场和技术等这些方面上做出了相应的倾斜,使一些人和地区先富裕了起来。但在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资本本身的盲目性,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难题,其中一个便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先富人群与其他人的收入差距越来越明显,利益分配格局的固化使得社会逐渐陷入了社会阶层身份固化的困境。阶层固化一方面使得普通人向上流动的通道就会越来越窄小,甚至被封死,导致不同阶层群体在各个领域中的竞争失衡;另一方面,这种阶层固化极易引起人们对于社会的悲观失望情绪,从而掣肘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从收入差距来说,2014年“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的结果显示,城乡家庭收入差距明显,收入前20%家庭是收入后20%家庭的19倍。从财产差距来说,在有关调查报告中显示,从1995年到2012年,我国财产的基尼系数从0.45一路飙升到了0.73,这些数据反映出,国家经济发展成果还未在真正意义上普惠全民。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然要求全民共同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其次,权利公平体系的“失衡”迫切要求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人民根本利益绝不仅仅是物质利益或物质生活的改善,还包括人民幸福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各种基本权利与自由的保障与实现”[3]。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也在不断追求自己的相应权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中,平等具有核心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不仅关注‘善总额的最大程度的增长’,更关注‘善总额’的分配,不仅注重形式上的平等,更注重事实上的平等。与以效率作为正义的标准的功利主义不同的是,社会主义的平等是机会平等与事实平等的统一,其正义的标准是基于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差异原则是平等原则的内在要求,这意味着处于社会结构中最不利的那一个社会群体,必然性地作为一个需要特殊优待的群体纳入制度建构和政策安排之中”[4]。在我们国家全面进行改革、社会转型的今天,思想、经济和利益方面都发生着非常多的变动,教育、医疗、养老等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资源分配问题越来越明显,公平正义面对着共享改革红利、提升人民幸福等等方面的考验。
“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发展中一方面取得了极大规模的成就,但另一方面也在抵达现代性限度之际面临最严峻的危险。这危险就是环境的解体和社会生活的解体”[5]。也就是说,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谁获利,谁分红的问题,还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否,利益公平分配问题在社会中并不单纯只是以孤立的特征表现出来,它往往表现在社会的多个领域上。因此,社会贫富差距的存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未来探索必须正视的社会现实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6]。很显然,现在所出现的问题是可预见的,一路实践走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肯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然而,现实实践中,人们的文化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等,这些权利都是以经济权利为基础的,但又有相对独立性。共享,说到底最根本的还是利益共享。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获得感不足,甚至有人说有一种“被剥夺”感[7]。这种“被剥削”的存在就会影响社会稳定,最终导致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怀疑。因此现存的问题更要求我们科学地利用社会主义理想来引导社会现实的发展。对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批判性反省,探求规范性矫正的具体路径。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于发展民生建设,强调科学地进行社会治理,促进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二、共享发展理念核心的价值诉求
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都是共享发展理念,这是由共享发展理念本身的重要性所决定的。“共享发展是发展和共享两方面的有机统一”[8]。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力图消弭社会分歧、缓和或者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从历史上看,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还具有一定的时代创新,是我国面对新的国内外新形势下所提出的更高的目标要求和行动准则。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其主旨和终极目标是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享发展理念既致力于解决好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思路、布局的一般性问题,更将发展的重点放在根本性问题上,即“发展是为了谁”“发展应该依靠谁”“发展成果应该如何分配”等根本问题。十八大以来,我党对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了五大发展理念上,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突破,五大发展理念对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和规划,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积攒动力。共享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最终归宿,它主要立足点在于它的“人民性”。这种人民性体现在,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和关键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
1.共享发展理念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
共享发展理念是基于发展的主体与成果相统一的理念。习近平指出:“共享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共享理念的实质也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也证明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9]。一切发展,是为了人民,人的问题是原则的问题,也是根本性的问题。发展为了人民表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现。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共享发展理念既是我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和发展,又是新时期新阶段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下的具体体现。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共享成果也应由人民获得,通过共享发展理念让我们看到了在唯物史观视域下社会发展生产力与人民群众的标准所实现的完美结合。我党通过共享发展理念再一次巩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表明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在党内树立了“奋斗为了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崇高人民情怀。
“一切事情都不能太乐观,尽力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同时要做到防患于未然,遇事沉稳,时刻掌握主动权”[10]。社会主义的一切发展建设都要依靠人民,“依靠人民”既是对“为了人民”思想的拓展和延伸,同时又是“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铺垫和基础。事实上,发展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并不仅仅只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应然”设定。在社会发展的历史中,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前进的方向,一个社会只有充分调动起最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够持续地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带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共享发展理念的落脚点是人民
习近平曾指出,“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也不能够仅仅止步于思想上、口中,而要真正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当中”[11]。共享是全体人民共享、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是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这阐明了发展成果应与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相统一和相协调的社会主义原则立场。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发展成果是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也就是说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生产劳作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最终还是由人民享有的,用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以及日益变化的文化和精神需求。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劳动发生了异化,人们的对象化表现为他们的非现实化,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它的非现实化。这里的关键在于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最终的成果被无情地占有了。通过对劳动成果的共享,使得人民群众劳有所得,人们便不会像逃避瘟疫一般去逃避劳动,劳动单纯成为手段。因此,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发展依靠人民”的必然结果,是“发展为了人民”的实现,此外,还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劳动异化”问题,充分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意蕴
具有深厚理论渊源及其理论创新的共享发展理念,是消弭当前我国社会分歧、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问题的重要指导理念,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
1.优化顶层设计,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共享发展理念是当前社会的“减振器”。随着改革的深入,各阶层利益格局调整复杂艰巨,利益固化的藩篱成为实现经济发展成果共享的阻碍。共享作为一种发展理念,需要深入人心,更需要落到实处。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有助于优化社会的顶层设计,从而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社会顶层设计涉及的是制度的优化,“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共享发展理念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经济制度的价值肯定,它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多次强调:“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12]。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过程中,特别是“十三五”之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仍然将是我们工作的长期重点。作为社会主义制度最为基础也最为鲜明的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制度的根本特征,为我们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因此,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是我国经济发展之必然结果,又是我们对于现行经济制度的肯定与延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同样应该看到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但是公有制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发展速度迟缓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在这种时候我们便更加需要在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非公有制经济来促进社会的共享建设,进一步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更多角度探索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要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为社会的公平、和谐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这些年来,以改革为名试图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带向私有化的思潮有所滋生,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也是对这种错误思潮的有力回应。
对于贫富差距、成果分配不均、阶层固化等问题,必须要以生存型共享制度为基础,通过经济收入的二次分配以及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来为广大人民群众脱离贫困的泥潭做出更为积极的努力。这要求我们在制度建设上针对不同群体要用不同的政策。针对极度贫困群体,制度建设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基础物质资料的分配问题,即民生“兜底”,而对于相对贫困人口,则应以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的改革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必须认识到,在改革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在有效引导初次分配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国民经济收入二次分配的公平性,初次分配决定着社会财富的初始分配格局,因而也是改革的重点领域。从本质上来说,发展型共享制度安排必须着眼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公平享有发展的成果以及发展的机会。我们有理由坚信,随着共享理念的实践落实,经济权益分配必将越来越公平合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将越来越高。
2.完善社会公平权利体系,确保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共享发展理念不仅仅只是体现在经济发展领域上,它还体现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如,教育、医疗、就业、养老、助贫、食品安全等各个领域上。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既要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给共享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还要求我们在多领域、多环节中实现制度改革以确保共享发展的实施。在这些领域中最为基础的是收入分配领域。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话题,收入分配对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生活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化、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长期存在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值得我们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我们也认识到,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公平的问题日渐凸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重点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共享发展理念提高到党和国家的发展理念的高度,强调了广大人民群众要享有发展的成果,要在真正意义上让广大群众的从发展中获益,从而为未来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基础。从这方面上讲,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与否是衡量我们社会是否公平正义的一把标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13]。
从本质上看,共享发展理念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不仅有赖于相应的经济基础,同时有赖于相应的制度安排来合理地分配经济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14]。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建立既需要共享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又是共享发展理念贯彻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使得我们对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如,身份歧视、公共服务分配不均衡等问题给予了必要的重视。让我们要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强调工作本身的普惠性,为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做出更为切实的努力。另一方面,我们也意识到机会公平对于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公平正义需要以经济为基础,因此在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更需要强调机会公平而不是绝对公平的重要性。这里所说的机会公平涵盖了起点的公平和发展的公平。具体来说,就是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并且也同样要为其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除此之外,共享发展理念也要求我们重视规则公平,要求我们制定更为完善的规则和更为健全相应的监管体系来促使社会公平环境的形成。
3.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提供不竭动力
共享发展理念是未来社会的“推进器”。“虽然全面小康不是平均或小康,但现有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提高,全面小康也不能令人折服。共享发展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我国经济上的社会贫富差距导致了社会公平制度体系的皲裂。目前,我国正从建设小康社会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渡,社会发展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关键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全面”意味着要在多领域、多方面使社会整体进入小康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全面”,短板也在于“全面”。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为“全面”二字提供了方向标杆,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也同样在真正意义上为改革成果在广大群众中的惠及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在共享发展理念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公平正义社会秩序,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1)共享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提供动力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经济总量在过去三十年时间里始终保持高速增长,顺利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高速发展的传统动力源头日渐枯寂。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明显。这种情况之下,传统的依赖出口发展经济的路子已经越来越难走通。除此之外,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阶段,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社会迫切需要共享发展理念来指导社会发展建设。一方面,要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利用有效需求来刺激消费,让消费对经济发展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从而在经济发展中形成良好的循环。另一方面,又要在供给方面加快改革,通过共享成果激励企业创新活力。这都要求我们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通过共享发展成果,为社会的整体质量提升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只有以人的发展带动社会的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意义上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2)共享发展理念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习近平曾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5]。这一论断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市场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之后,所提出的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历史任务。邓小平曾经提出“先富”带动“后富”。改革开放至今,“先富”的发展目标已经逐步实现,但是对“后富”所应该具有带动和帮扶作用却没有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出来。因此,在“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强调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全面实现共同富裕,为广大人民群众公平的享受改革的成果做出更为切实的努力,真正意义上地实现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共享发展理念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特殊的地位。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基础开展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分配工作,是我们面对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必然选择。只有在我国社会建设中将共享发展理念贯彻和落实下来,才能为我国在现代化道路建设上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为我国的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价值引领。
[ 1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 2 ]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3 ] 袁久红.论习近平对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创新发展[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2-40.
[ 4 ] 吴波. 共享发展理念的三重理解[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1):20-22.
[ 5 ] 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需要怎样的国际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1-26(3).
[ 6 ] 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 7 ] 李占才.共享发展的思想内涵和实践导向[J].湖湘论坛,2016,5(3):5-12.
[ 8 ] 余达淮,刘沛妤.共享发展的思维方式、目标与实践路径[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5):62-68.
[ 9 ] 周洪军. 论以人为本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与发展——从时代变迁的视角[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7):84-88.
[10] 管向群.战略思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11] 习近平.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10).
[12]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N].人民日报,2015-11-25(1).
[13] 田学斌.促进社会公正,增进人民福祉[N].光明日报,2014-06-25(1).
[14] 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5] 习近平.习近平在首个“扶贫日”之际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全党全社会继续共同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N].人民日报,2014-10-18(1).
A164
A
1671-4970(2017)05-0042-06
(责任编辑:许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