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实践范式的社会工作知识观
2017-02-23王海洋
王海洋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523419)
迈向实践范式的社会工作知识观
王海洋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523419)
社会工作的本质是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然而社会工作在强大的科技理性影响下走向了“工具性实践”,因此带来了专业知识危机。对危机的理解须追溯到社会工作知识范式,才可更为深入地掌握危机实质。对社会工作的实证主义范式、批判理论范式、建构主义范式、参与式范式等展开探究,发现上述范式均无法根本性回应社会工作的知识危机。最后,选择迈向实践范式的社会工作知识观,并对实践范式社会工作进行了理论建构,呼唤社会工作的行动者归来,回归社会工作的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本质。
社会工作范式知识观实践
一、社会工作的工具性实践与知识危机
主流传统中“专业”所强调的特殊知识根植于高等学术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出来的理论和技术之中。研究者与实践者越来越像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追求不同的事业的人。这造成了专家与实务工作者权力关系不对等的事实;专业知识成为以专家为本位、去在地经验的知识;甚至知识不是为了改善工作,而是巩固专业权力和利益。①[美]唐纳德·A.舍恩:《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夏林清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243页。实践的处境是窘迫的,实践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存在着,却不能干净利落地套用到知识类别中。这加重了实践者的“严谨或适切”的困境,即严谨性的专业知识反而使得实践者对实践中的某些主要现象视而不见,而对这些现象的艺术性方法,却又不符合专业知识的严谨性。②[美]唐纳德·A.舍恩:《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夏林清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243页。这种人文社会科学的科技理性(科技理性是指专业知识存在于工具性的问题解决活动之中,科技知识则是现代社会专业与专家的支撑)的学术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不平等的劳动分工,其后果是众多身处复杂人类与社会现场的工作者,在追求知识和探究方法的过程中,陷入狭窄的胡同,久而久之,实践工作者失去了对生命细致变化辨识的能力,对场域脉络间交织牵动的力量视而不见。①[美]瓦茨拉维克、威克兰德、菲什:《改变:问题形成与解决的原则》,夏林清、郑村棋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社会工作在实现专业化的过程中,也深受科技理性的影响,强调科学化、标准化,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愈来愈强调理性和客观性,实践知识被建构为“方法——目标”之间关系的知识。如果目标一致,那么“我应该如何行动?”的问题可被简化为:“什么是最有效达成目标的手段!”这使得实践知识染上了强烈的工具性色彩。②唐纳德·A.舍恩:《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夏林清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复杂实践现场的知识和灵活、多样的探究方法被简化为“问题——方法”的社会工作通用模式。专业社会工作实践者失去了对生命细致变化辨识的敏觉和在复杂而不确定实践现场有效行动的能力,社会工作实践成为工具性实践。工具性实践的社会工作又常把服务对象的价值信念、道德伦理考虑与挣扎和一切涉及主观色彩的关怀都排除在理论与介入行动之外。强调怎么做而少关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的取向,就渐渐把这种道德实践和政治关怀,排挤到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的边缘位置。似乎社会工作越“专业化”,就越远离它对社会正义的捍卫和追求,对在社会上处于边缘的和遭受歧视的弱势社群,就更隔膜。③朱志强:《社会工作的本质:道德实践与政治实践》,载何国良、王思斌主编《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年版,第89-94页。
社会工作向来有“为同胞而活的精神(living for the brethren)”,追求社会正义。④张英阵、郑怡世:《再探Jane Addams的社区工作理念》,《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刊》2012年第1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基础是关怀,社会工作者应关怀受压迫者、贫困的人、女性等群体。然而,社会工作不断强化“科学使命”(the scientific mission),使得社会工作逐步背离社会底层弱势的群体,并越来越多地转向服务于中产阶级,并热衷于服务使用者购买服务的私人市场。⑤Specht,H.&Courtney,M.E.,Unfaithful Angels:How Social Work has Abandoned Its Mission,New York:Free Press,1994.又如甘炳光所指出,很多人以为社工是一个令服务对象充权的专业,但社会工作专业其实蕴藏着去权的本质,实践中常要求服务对象相信他们的专业判断,服从他们的专业权威。另外,专业要获得政府赋予权力及在法律上的认可,很多时候都会成为帮助政府推行政策、控制资源分配及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⑥甘炳光:《去权与充权:社工专业本质的反思》,《香港社会工作学报》2014年总第48期,第85-95页。甚至有学者表达:台湾地区体制内社会工作的教育让人深深失望,当时社工号称专业正在萌芽,社工专业协会也正孕育而起。一片专业化的呼声之中,学术社工让我看不出有何具体协助的成效与感动;我不理解凭什么是专业,我看见社工其实是踏着案主的血迹前进。⑦龚尤倩:《解放是永不休止的跨栏赛》,《应用心理研究》2012年总第54期。因此,出现社会工作知识危机,甚至出现了“专业消亡论”和“社会工作的终结”(the end of social work)的主张。如,鲍威尔(F.Powell)在其《社会工作的政治学》一书中指出,福利国家危机以及新管理主义正在快速地改变社会工作,使得社会工作的传统本质发生转变,⑧Powell,F.,The Politics of Social Work,London:Sage Publication,2001,PP.13-22.使得社会工作背离了其初衷。
二、社会工作的范式探究
社会工作的范式即社会工作哲理基础,是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察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起点,因为就其本质而言,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是基于一系列的哲学假设建构而成。社会工作的哲理基础探索的是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⑨何雪松:《社会工作的四个传统哲理基础》,《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从本体论来看,知识的本质可分为客观的唯实论与主观的唯名论;从认识论来看,知识的基础可分为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建构主义与批判主义;在方法论上,知识的获得可分为实验的方法论与理解的、批判的方法论。①文军:《论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及其发展趋势》,《江海学刊》2012年第4期。以上议题的讨论涉及社会工作者如何认识世界;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可知的?”“是否具有可信的方式去确定何者为真?”“何种方式可获取知识或者验证知识,以及所获知识是否可信”。也涉及社会工作以何种视角看待人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如何看待成长、发展、改变和其间出现的问题与障碍;涉及如何介入其中以促进改变。如此理论议题对社会工作而言是极为关键的,因为不同哲理基础就决定人们以相异的角度去看待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②何雪松:《社会工作的四个传统哲理基础》,《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一)实证主义范式
实证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坚信社会工作知识应建立在科学方法基础之上,并强调以证据为本的实践,这是社会工作哲理基础的主流,这一点体现在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实践架构之中。③何雪松:《社会工作的四个传统哲理基础》,《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首先,实证主义取向社会工作的本体论是素朴实在(naive realism)的社会工作本体论。主张社会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强调硬科学(hard science)。主张单一的、可被确认的社会实体存在,相信这个单一的真实存在是可以被测量和研究的。也就是说一个由自然律所操控的实体是存在的,现实是真实的而且可以被理解;真实可通过抽离时空的推论而得,可通过因果法则推知;研究的目的是预测和控制真实的本质。④⑤陈向明:《社会科学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因此,实证主义取向社会工作的本体论,认为作为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人和环境是客观的现实存在,有其客观的、独立存在的、唯一的真实性,这种真实不受社会工作者介入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测量或研究这种客观的事实。人与环境的改变存在普遍法则,即影响人或环境的改变的各种变量之间关系是恒定的、单一的,存在着因果关系。这样的关系具有可复制性,即可以用单一视角去解释所有场域中的人或环境的(改变)本质,人与环境可被视为单一性、同质性的。
其次,实证主义取向社会工作的认识论是二元论与客观主义社会工作认识论。强调主客对立和完全客观;研究者与被研究者被认为是两个分离的实体,且研究能以不影响被研究者的方式进行。社会现象必须被经验所感知,理论的真实性必须有经验来验证,而且必须是理性的。因此,坚持价值中立,以免影响真实性。⑥⑦⑧Denzin,N.K.,&Lincoln,Y.S.(eds.),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CA:Sage,1994.实证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认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科学、客观的介入改变作为客观实体的人或环境;其中保持价值中立,以确保知识的客观性。并认为社会工作存在通用的改变人与环境的知识,该知识可以从特定个案中发现,并确定它可以适用其他一系列类似的个案中,即发展出通用理论。人与环境的变量可以被客观化为统计数字。社会工作实践可发展出可证实、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客观知识。⑨Gibbs,A.,“The Changing Nature and Context of Social Work Research”,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Vol.31,No.5,2001,PP.687-704.社工的“社会诊断”“经验临床”实践以及“证据为本的实践”等理论知识都是基于实证主义认识论发展而来。他们试图研究怎样的社会工作实践是有效的,而该有效性可以被客观指标检验,这迎合了新管理主义对效率的需求。
最后,实证主义取向社会工作的方法论为实验与操纵的社会工作方法论。知识获取的方式是观察和实验推论,是基于现象研究和假设检验的类自然科学的方式。基于对真实的观察和实证取向,将研究问题细分为具体、可测量的单元。⑩Gibbs,A.,“The Changing Nature and Context of Social Work Research”,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Vol.31,No.5,2001,PP.687-704.相信科学的方法,强调操作工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重要性;运用实验法和其它量化方法进行探究。研究议题以命题形式陈述,且在研究中以实证方法进行检证,任何可能影响结果的干扰因素均需审慎控制或操纵。①②③Denzin,N.K.,&Lincoln,Y.S.(eds.),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CA:Sage,1994.实证主义相信自然科学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关于人和社会的研究。因此,社会工作可以运用科学的工具对人和环境进行介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套改进社工实务效果和测量社工介入有效性的评估工具和量表。社会工作者使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以研究描述服务群体整体样貌的各种指标;试图通过代表性或典型性对整体进行趋势预测,或对服务效果进行整体评估,以检视服务效益。此过程中强调中立、客观,以确保资料的“真实性”,避免社工主观偏见的影响。实证主义取向社会工作相信经由科学工作方法,社工才可以研究出对案主有效的介入方式;并可以运用客观、严谨的量化方法进行服务成效评估。
(二)批判理论范式
批判传统取向社会工作凸显了社会工作的“社会”层面,并尝试从一个根本的层面寻求更大的社会层面的变迁或者从政治的、权利的层面寻求改变。进而言之,它旨在推进社会行动以实现上述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宗旨。④何雪松:《社会工作的四个传统哲理基础》,《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批判理论取向社会工作的本体论,如女性主义和种族理论形成了批判范式,其目标是创造变迁、争取被权力所压迫的人们的利益。人类的本质是在事件里面运作的,这个运作是基于权力斗争和为权力斗争,因此导致了优势群体和被压迫群体的一种互动,这种互动可以基于种族、族群、社会经济阶层、性别、身心障碍、性倾向。⑤⑥⑦同①,P.109.批判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抛弃了实证主义的客观性、经验测量和寻求普遍规律的核心原则。其看到所谓的真实世界是由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种族和性别等价值观结合而成,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因此,服务对象个人困扰背后一定具有社会结构的根源,这些社会结构根源与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安排密切相关,也因此可以理解服务群体的不利社会处境均与其所处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的无权地位有关。同时,人们赋予行动的意义和限制个人行为和互动的规则也一样具有政治性和社会性。也因此社会工作在理解被社会标定的“病态”行为、心理以及认知等问题时,可以分辨背后的强势权力者对无权者的权力压迫过程,并对该“病态”理解进行新的诠释和再理解。因而可以协助被权力压迫的人们探究解放和改变的可能性。
批判理论取向社会工作的认识论主张研究者及其研究行为甚至研究结果是被社会结构所引导的,因此批判理论对解放与自由、权力和控制的思考和反省越来越细致和深入。他们相信知识是被创造的,且知识可以改变压迫的结构;因此可以通过充权去除压迫,发展出反压迫的知识。与早期批判理论不同,早期更强调“揭露无知”,把被压迫的处境以及被压迫的真实、真理揭露出来,更多是个人的虚假意识层面的揭露。但后期越来越强调行动,以及对外在结构做改变。⑧⑨⑩Denzin,N.K.,&Lincoln,Y.S.(eds.),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CA:Sage,1994.批判理论取向社会工作知识应贡献于社会正义,并且要能协助案主对其生活世界的知识进行“无知揭露”,即个人的虚假意识层面的揭露。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应回应案主对其生活场域中的“真理揭露”和被压迫结构的改变目标。然而,当前大多社会工作理论倾向于在默认既有的不公平的社会结构的前提下开展专业工作。社会工作从事的福利服务越来越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进而对服务群体产生了“去权”的事实,甚至社会工作沦为维持社会不公的技术官僚。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丰富了专业治疗技术,进一步强化案主问题的个人化归因。这与批判理论取向社会工作完全不同,批判理论取向社会工作强调社会工作知识的目的是实现解放与自由,以及对权力和控制的思考和反省。社会工作知识是用于改变压迫结构的;社会工作通过充权实践去除压迫。因此,社会工作知识是反压迫的知识,是挑战不平等和不公正社会结构的产物。
批判理论取向社会工作方法论是对话与辩证法。在探究与被探究间进行对话,而对话的本质必须是辩证的,以转变虚假意识、了解现有结构的历史性成因。并试图改变结构,达至社会的变迁。①②③Denzin,N.K.,&Lincoln,Y.S.(eds.),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CA:Sage,1994.在上述批判理论取向社会工作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础上,势必发展对话和辩论的社会工作方法论。批判理论取向社会工作重视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对话与辩证过程,关注社工与案主间对话,以转变虚假意识;协助案主有机会看到个人问题的社会根源,并理解既有压迫性社会结构的政治、历史结构化的过程。具体到社会工作的实践上表现为通过充权的实践,将个人的经验与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发生连接,识别个人困境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作用力道,并试图通过行动改变结构。具体实践形式有:批判社会工作、反压迫社会工作、充权社会工作和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等。其中对话、辩论是社会工作实践的主要方法论基础。
(三)建构主义范式
建构主义取向社会工作本体论认为建构主义是与诠释有关的,基于持有观点的有经验人的角度去做相互的诠释与互动,因此真实是相对主义的。通过诠释主观的认知获得了解。他们不认为有一固定的真实,而真实的捕捉需透过个人的多重的心理建构(constructions)获得。这种建构具社会性与经验性,虽有些建构是某些人或某一文化所共享的,但各种情境下的人们会有不同的建构,而每一个体亦有其分歧的建构,故建构亦具在地性(local)与特定性(specific)的本质。通过社会的、经验的意义和了解建构互为主体性,可知真实是共同建构的真实。此外,真实的建构并无绝对的真假,只是明示性与复杂度有所不同而已。通过活生生的经验和与他人的互动,并以此确定探究者必须是参与的(主观参与),用我们的主观确定我们在创造知识;我们创造出的知识必须要能回应探究对象的真实。④⑤⑥Denzin,N.K.,&Lincoln,Y.S.(eds.),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CA:Sage,1994.因此,建构主义取向社会工作本体论对工作对象的行动者以及情境的理解,也是相对主义的主张。他们不认为行动者及其情境只有一个固定的真实,行动者对其行动以及处境的理解也是个人的多重心理建构的结果。会倾向于使用去中心化、解构、差异、多元、在地知识等概念来理解行动者及其处境的真实。也因此,不认为社会工作人员能理解到工作对象全部的真实。社会工作者对人及环境的理解是在互动中、对彼此行动共识的建构过程中达成的。社会建构取向社会工作否认行动者及其环境的客观事实的存在,认为社工所理解的所有现实都是主观建构的;社会工作者认为服务对象的真实即在他们头脑之中,而非独立于人的存在。因此对服务对象或其所处的环境会形成不同版本的“真实”;而这些真实只有身处其情景和关系之中才能理解。因此,对于服务对象以及情境的描述和理解对某些人是真实的,但对另一些人或许不真实。
建构主义取向社会工作认识论认为探究与被探究(不用研究者,而用探讨者与探讨对象)在研究过程中,处于相互影响的互动状态,主客体应是相互融合的,二者形成一个整体,在二者的互动过程中共同创造出知识。他们秉持的价值观会涉入资料,而结果发现亦随着研究的进行逐步被建构。⑦⑧⑨⑩Denzin,N.K.,&Lincoln,Y.S.(eds.),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CA:Sage,1994.社会工作知识是相对的,具有特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意涵。社会工作者对服务群体和环境的观点,以及实践路径和工作方法都具有文化相对性、在地性与历史特殊性。社会工作知识与特定社会制度、社会历史以及社会情境相关联。此外,还强调话语分析,如福柯对权力与知识的分析,也向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专业实践观点和路径。总之,社会工作知识必然具有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相关联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和核心性不同。社会工作知识应具备尊重多元、在地的属性。也因此,社会工作者要质疑服务对象日常生活世界所呈现的面貌,并不断反思自己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立场和隐含的价值选择。
建构主义取向社会工作的方法论是诠释法与辩证法。建构主义方法论认为一个具有明示性与复杂度的社会建构,必须经过成形、修正及精炼的阶段,而此需要由研究者和参与者进行辩证地互动与对话,再以诠释学方法分析,并作比较与对照,方能得出较具共识的建构。①②③④Denzin,N.K.,&Lincoln,Y.S.(eds.),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CA:Sage,1994.建构主义取向对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质疑意味着它具有实践层面的解放意涵。建构主义取向社会工作基于对个人复杂生活的洞察,因此试图挑战主流的专家话语体系,也拒绝社会工作实践沦为简单的、单一的治疗或介入。建构主义取向社会工作选择诠释法与辩证法,也要求其实践中自身保持开放的姿态和反思的精神,以寻求与服务群体以及利益相关方对话。建构取向社会工作摆脱了聚焦案主问题、不足、缺陷和障碍治理模式,转而关注和探究案主的意义、优势、资源和潜能,因此发展出来优势观点、叙事治疗等社会工作实践方法,以探究案主以及环境的改变之道。
(四)参与式范式
2011年Denzin&Lincoln在四种传统范式(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参与式范式,⑤Denzin,N.K.,&Lincoln,Y.S.(eds.),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4rd ed.)Thousand Oaks,CA:Sage,2011.文章试图讨论社会工作参与范式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观点,具体如下。
参与范式取向社会工作的本体论主张参与式真实,即主客观相互交织的真实存在,以及知识是由人的心智和实在共同创建的。因此,社会工作的真实是社工与服务对象合作创造出来的。参与范式取向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以及环境的理解摆脱了实证主义所强调的客观性。社会工作与服务对象之间因此创造一种理解,这种理解不被客观所束缚(实证主义强调主观、客观的对立,这就是要摆脱这种对立)。有类似建构主义取向社会工作之处,社会工作参与性范式整合后现代思想,带来了一种转向,即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互动是一种民主的参与过程。参与范式主张理性得到的知识不一定是好的知识;社会工作的知识只有被他人理解,知者才能为知者。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及其情境处在互为主体建构的过程中。强调社会工作者与外在环境的连接,也因此社会工作开始强调感性知识、经验知识以及实践知识的重要性,而非推理所得到的理性知识。
参与范式取向社会工作的认识论是批判性的主观认识论、经验或体验的拓展认识论、实践的认识论。用“全人”代替真理和诠释之间的传统关系。社会工作参与范式用诠释的概念去建构服务对象与其所处情境,但比诠释更强调全人性,也认为其中的真理思想早于诠释的思想。社会工作者在与外界互动中进行参与的主观性批判,在实践中获得对服务对象及其情境了解,在与服务对象的合作中共同创造发现、共同界定情境、共同界定问题、共同设计介入方案、共同行动、共同进行评估。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伴随着主体性批判,努力进行反思;致力于探究和了解我们怎么知道知识和社会工作知识完善的关系。并提出了四种认识方法:经验性的、外显或表现、命题关联、实践。这种认识方法具有层次性,最后要达成社会工作参与式范式的行动和改变的实践目标,以获得社会工作实践智能。
参与范式取向社会工作的方法论强调社会工作应通过合作行动探究服务群体的政治参与。与研究或理论相比社会工作实践应居于首要地位,同时强调社会工作经验性的知识生产的重要性。主张通过面对面的直接学习,不必通过太多的理论、文字的转述(因为会存有再现上的落差)。社会工作的语言运用应扎根于社工与服务对象共享的经验脉络之中,即社工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自我反思进行语言展演、亦可将社会工作语言以理论、叙事、运动、歌曲、舞蹈和其它形式呈现给服务对象。使用解构作为探究的工具,质疑服务对象的一般表现,并实践成人教育的理念(保罗的成人教育的概念,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重新再现和揭露学习者与其学习,达至意识启蒙);①Freire,P.,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New York:Seabury Press,1970.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专业实践中以合作探究者的身份出场,并与服务对象一起开展探究的活动;社工和服务对象双方可以通过积极的参与过程获得学习。因此,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情感能力、民主的个性和技能。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是在应用知识中进一步学习到新的知识,并通过经验的再验证,社工和服务对象才可知道知识在应用上的困难或需要修正的地方。社会工作的实践知识是在民主化对话中社工与服务对象共同创造的,以最终实现社会工作所定义的致力于人类解放的目标。因此,发展出来了社会工作的行动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观点来自勒温,他认为行动研究是对具有共同点的私人困扰的合作研究,该研究是由普通民众参与,以此发展人的反思、对话、决策和行动的力量。行动研究是包括参与、反思、赋权和人的解放,旨在改善人们社会处境的研究方法之一。它是一种高度协作、反思性、经验性和参与式的研究模式;其中研究中的所有个体、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都是积极的行动者。②Berg,B.L.,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Boston:Pearson Education,Inc.,2007.
(五)小结:范式之间
对于社会工作知识范式的讨论,除了涉及对真实的假设不同、价值立场不同以及研究关系不同外,也涉及知识的不同旨趣。哈贝马斯曾经从知识的旨趣区分出三种类型的科学:经验—分析的科学、历史—诠释的科学、批判社会科学。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皆属于哈贝马斯所分类的“经验—分析的科学”,③④Argyris,C.,Putnam,R.,Smith,D.M.,Action Science.Jossey-Bass Inc.,1985.追求客观主义的世界及其运作的普遍法则。
实证范式的旨趣在“控制与预测世界”,所以努力找出世界现象背后一套共通的法则,并精确掌握此套共通的法则,进一步在环境中娴熟而有技巧地应用。实证范式倾向维持稳定的世界,因为真实与真理只有一个,只是谁研究的透彻度不同而已。对应哈贝马斯所谓的“技术控制的旨趣”,控制与预测世界;这世界是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亦即透过因果关系的假设验证,获得普遍的、简约的理论原则,最后能用以预测与控制世界。建构范式的旨趣在于理解研究对象及现象本身。对他们来说,真实是主观的,没有所谓单一、绝对的真实存在,所以知识或知识的作用就是了解个体在生活经验中如何建构其主观世界;对应哈贝马斯所谓的“理解的旨趣”。⑤洪瑞斌:《更实践的知识与更知识的实践:以实践典范观点回应组织临床研究》,《应用心理研究》2007年总第34期。批判范式的知识旨趣即哈贝马斯所谓的“解放的旨趣(Emancipative interest)”,是要人类从权力支配中解放出来,避免受到意识形态、科层制度的宰制,追求人的解放、自主与负责,鼓励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权力关系进行自我反思。
与上述三种范式相比,参与式范式与实践范式具有相似性,都强调行动对于认识或理解的重要性,都强调知识应能贡献于社会改变与社会正义;但细致辨识仍然有本质的不同。实践范式知识的旨趣更与社会工作的社会改变与社会实践的使命融为一体。它认为真实与真理是被建构的,而且知识通常为少数权威或既得利益者服务,所以他们会希望继续维持、巩固现存利益。知识的作用即在批判与挑战既存的主流知识与真理,解构、松动不合理的社会结构,朝向能动、改变与解放。⑥洪瑞斌:《更实践的知识与更知识的实践:以实践典范观点回应组织临床研究》,《应用心理研究》2007年总第34期。其中帕蒂·拉瑟(Patti Lather)针对实践哲学提出了“实践⑦实践(praxis)一词在哲学上具有历史意涵,在马克思理论中等同于社会实践,它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它具有能动性、客观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式”。Lather定义的“实践”是指理论与实做之间,来回修正二者的辩证张力(the dialectical tension)。如社会工作研究者的研究行动就是他的社工实践,因为社会工作研究者在研究行动中有对特定现象的了解分析(理论)与探究(研究策略的实施),其中存在理论与实做的辩证张力,否则将不能称之为社会工作实践。如果我们同意任何社会工作研究也都是研究工作者在其特定的社会位置上,采取了特定的立场所从事的一项社会活动,那么实践范式的社会工作研究便是指那些企图对抗宰制,朝向发展自主组织以推动社会改变的研究活动,这也回应了“实践范式”所坚持批判和充权的基本路线。①②夏林清:《斗室星空:家的社会田野》,导航基金会2012年版,第319-320页。因此,社会工作研究者和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者如果满足了上述条件都会是好的社会工作实践者,研究者即实践者。实践范式完全打通了“研究与实践”“实务与理论”“认识与行动”“研究者与实践者”的二元分野,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性的通融,赋予社会实践以核心位置;这也是与参与范式的本质上不同之处。
三、行动和解放:迈向实践范式的社会工作知识观
社会工作的范式选择,涉及社会工作知识旨趣的议题,这也是对社会工作的本质提问。长期以来,社会工作将其专业合法性建立在实用主义的基础之上,强调作为一种专业性助人活动的有效性。进入专业化阶段之后,社会工作更是试图将其实践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并以不同的概念建构来表征科学知识与专业实践的结合。然而,随着社会工作理论抽象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似乎越来越远离了社会工作实务。鉴于此,许多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者主张,必须重新检讨社会工作理论与其实务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其理论研究范式的形成应立足于社会工作的实务过程,并认为社会工作理论的实践性特性在更一般的意义上对于社会工作理论范式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和促进作用。③文军:《论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及其发展趋势》,《江海学刊》2012年第4期。同时,社工专业不可为了进行社会控制,而先发制人地成为取得社会合法知识的工具。所谓专业反省,必须构筑在民主改革与社会变革上。④龚尤倩:《解放是永不休止的跨栏赛》,《应用心理研究》2012年总第54期。社会工作的最新定义,强调社会工作以实践为专业基础;促进社会改变和发展,以及社会整合、充权和人类解放,社会正义、人权、集体责任、多样性是社会工作核心的概念;也强调特定脉络下的本土(在地)知识的重要性,并连接人与结构的关系。与过往强调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的专业界定相比,更走向行动取向与社会实践。也有社会工作研究者提出变革范式,变革范式的价值论假设是要支持社会正义和人权的追求。因此,一位秉承变革范式的社会工作研究人员,必须要求有关的研究的决策:从研究的重点选择到研究问题的框定、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到研究结果呈现,都要思考研究如何在此时、此地促进社会正义?⑤Donna M.Mertens&Pauline E.Ginsberg,“Deep in Ethical Waters: Transformative Perspectives for Qualitative Social Work Research”,Qualitative Social Work,Vol.7,No.4,2008,PP.484-503.因此,不难看出,实践范式的知识旨趣最贴近社会工作对社会改变、社会正义和人类解放的专业使命。就实践范式而言,美国女性主义实践研究家帕蒂·拉瑟(Patti Lather)提出过明确的主张,她在1986年针对实践取向哲学提出“实践范式”,将行动研究方法与批判民族志方法纳为组成此研究范式的两股主要力量。她认为研究过程应是一个“探究的民主化过程”,而此民主化过程有三个特征:协商(negotiation)、互动(reciprocity)、启动力量(empowerment)”。⑥同①,第320-334页。该实践范式被夏林清发展为“社会改变取向的行动研究路径”,即行动研究指涉的是一种行动者自我觉醒地对其自我、对自我之行动历程、对自己的行动在怎样社会环境结构中、社会位置处境与社会关系脉络中进行的觉察,同时对自己的行动对他人及外部环境产生什么影响所进行的自主探究。①根据台湾辅仁大学夏林清教授2015年秋季《行动研究》课程PPT、反映对话录音整理。本文尝试使用帕蒂·拉瑟“实践范式”并参照夏林清“社会改变取向的行动研究路径的实践经验,建构实践范式社会工作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呼唤社会工作的行动者归来。②法国行动社会学家Touraine在行动者的“自我生成”意义上探索现代社会需要行动者归来,行动者对社会集体行动的普遍介入才能推进现代社会的新生。
(一)实践范式社会工作本体论
杨译:“So you see, sister, even if I'd been as wise as Han Xin or Zhang Liang, such talk would have frightened me out of my wits.”
对实践范式来说,真实是多元而主观的,但可能在多重主观之间相互协商,以得到较具共识的真实,当然它仍不是绝对的。③洪瑞斌:《更实践的知识与更知识的实践:以实践典范观点回应组织临床研究》,《应用心理研究》2007年总第34期。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工作关心的专业本质是什么?社会工作关心人与情境以及相互的关联性,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希望改变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改变环境。事实上改变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作。当社工进入一个服务对象的场域时,也同时对场域产生影响。因此,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人在情境中的专业实践,具有极其复杂性、变动性的特质。社工必须在情境中行动,才可以理解和认识。此外,真实的本质存在权力和特权的问题,涉及那些历来较少权力的人,也承认他们对真实的看法的有效性。④Donna M.Mertens&Pauline E.Ginsberg,“Deep in Ethical Waters: Transformative Perspectives for Qualitative Social Work Research”,Qualitative Social Work,Vol.7,No.4,2008,PP.484-503.
因此,就实践范式社会工作本体论而言,社会工作的介入对象是特定处境中的行动者(Situated Actor),这是社会工作介入的真实存在。首先,行动者是复杂社会脉络中的能动者。作为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行动者,是一个受到社会结构限制的能动的行动者,而其行动则因为行动主体的能动性的限制而受到更进一步的约束。换言之,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行动是在一个极为复杂、不确定的社会情境脉络下进行的,而其复杂性、不确定性超越服务对象个体能动性能够处理的程度。使得服务对象总是根据不足、不完全的信息,处于变动的情境脉络下,在社会结构的制约下,做出辨识与选择而行动的。其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努力从结构性的限制中解放出来的能动者。在持续行动的过程中,行动者累积了许多自己的行动经验,形成了属于自己特殊行动理论即使用理论(非信奉理论,因此自己未必清晰地辨识)。⑤[美]克里斯·阿吉里斯、罗伯特·帕特南、戴安娜·麦克莱恩·史密斯:《行动科学:探究与介入的概念、方法与技能》,夏林清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8-78页。由于社会情境的变化性和复杂性,服务对象过去的经验经常难以应对当下的行动困境,但是作为行动者的服务对象或许有条件或无条件对其行动理论进行反观、修正或发展出新的行动理论。总之,服务对象基于过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中所形成的行动理论经常面临挑战和修正。因此,社会工作可以协助服务对象修正和发展其新的行动理论,以协助服务对象有机会和有条件辨识行动中的价值选择、路径选择以及对既有行动理论的反身性思考。最后,所属社群对行动者行动的限制。服务对象的行动发生在特定处境中,其中所属社群固有的群体规范和文化势必对服务对象行动带来某种作用力道,或是促进或是抑制。其中必然会发生个体能动与社群规范的张力,必然要处理行动者与社群其他行动者之间彼此的主体性、关联性问题,因此,服务对象的行动与其他行动者、与情境相互交织作用,行动者们相互关联和限制。
(二)实践范式社会工作认识论
实证主义下问题选择和决定是专业工作者在有用的工具中选择一个最能有效实现目标的手段的过程。但在真实世界的实践工作中,问题并不以实践者假设的模样出现,它们是由令人困惑、苦恼以及未确定的问题情景中的林林总总所建构。为了转变问题发生的不确定的情境,实践者必须将令人无法处理及不易理解的不确定情境,掌握与描述成一个能被理解的情境。因此选择相应技术解决问题,但实践后发现诸多的不确定和意外并非最初的预想那样,使得专业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在制造问题。因此,专业工作者逐渐认识到这类情境是实践的核心。①[美]唐纳德·A.舍恩:《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夏林清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6页。人的认识是在行动中发生的,并伴随着行动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出新的认识。正如王阳明所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必须要与所要理解的对象以及环境有互动,通过相互的主体性,才比较能掌握一定的现实世界。知识的累积方式是嵌入在实践社区的社群探究中。知识质量的标准是体验的一致性、实践知识、在服务人类中引导行动来改变世界。②Denzin,N.K.,&Lincoln,Y.S.(eds.),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4rd ed.)Thousand Oaks,CA:Sage,2011.社会工作致力于探究人在特定处境中如何行动和改变的知识,包括人在家庭、社会组织以及社区中的日常生活的实践知识,因此社工在行动中方可认识。
首先,社会工作的知识必须考虑“全人”。必须考虑到作为人的服务对象,在复杂的社会脉络里,以及作为能动者的能动性和能力的限制同时存在的特定情境下的行动局限,这包括人在获取和处理用于行动和改变信息的能力的不足,以及在极其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中做出行动选择和改变的限制。此外,社会工作的知识必须考虑到人的价值议题。当服务对象采取行动时,价值观同时必然隐含其中,行动中价值也必定与行动目标相互验证和修正,或改变行动或改变价值。
其次,实践中生成的知识才能为行动者所用。若非经验到实践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以及行动中更接近并碰触社会文化环境加诸行动与行动者的各种价值观的和社会结构的框架限制,社工无从获得对自我、自我所处情境有意义的发现与理解。换言之,若不经由实践行动的搅动,社工对工作对象的了解是表面的;当社工行动,特别是当冲撞发生时,工作对象的真实才会逐步揭去层层叠叠的面纱,向社工彰显其内涵;并且社工需要持续的行动,同时研究(介入)。社工才能对不断变迁的工作对象及其情境保持必要的觉知,社工对工作对象的认识才会增厚加深;③陶蕃瀛:《行动研究:一种增强权能的助人工作方法》,《应用心理研究》2004年总第23期,第33-48页。对人行动认识和理解是在行动中发生的,而且必须有持续的行动才能逐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样的认识不可能发生在行动之前,而且行动中的认识也会有变化和修正,或许前后并非一致,因此这种行动中的认识是真实的、动态的过程,也正是社工这种持续行动中获得知识才能真的发挥改变作用。
再次,反映对话(reflective conversation)是社工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社工对复杂情境下不确定的行动者以及行动进行了解,需要在反映对话中获得。因此社工在与服务对象以及其情境互动中需要在自己的介入行动中与服务对象展开反映对话,以提升自己对服务对象、情境以及自我的觉知度,以此来清楚地分辨自我以及服务对象的历史脉络、家庭经验、视框和行动逻辑,并尝试从政治、经济与历史框架进行差异辨识和对行动理解,以获得改变的知识。社工对自己以及外在真实的理解和改变必须要伴随着通过反映对话而带来的对自我实践行动进一步了解而发生。一路实践走来的体认:认识到实践知识的重要,也深觉对于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与社会原有政经体系与历史文化机制巧妙结合运行方式的辨析,这是社会运动带给社会工作者最重要的资产与认识,④龚尤倩:《反叛:一项灰头土脸的行动学习》,《应用心理研究》2012年总第53期,第73-93页。即是台湾地区社工通过反映对话获取知识的实例。
最后,实践知识生产过程即充权实践过程。在民主自发原则下获得的信息,信息提供者不会故意扭曲,信息才有信度效度可言。行动研究者才有可能以热情与能力从自我的观念与自我的行动理论之束缚中解放出来。也才有可能进一步与协同研究者集体地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结构规范,追寻更公义的社会。⑤陶蕃瀛:《行动研究:一种增强权能的助人工作方法》,《应用心理研究》2004年总第23期,第33-48页。这一过程社工协助服务群体对自身行动开展于何种特定社会处境有清楚的理解,并对自身行动与社会环境、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交互影响可以进行批判性探究。以此实践对服务对象的充权,使其可以有效改善与社会权力结构互动的效能,其知识的生产过程就是行动者的自我充权以及提升社工充权服务群体的实践过程。
(三)实践范式社会工作方法论
实践范式方法论认为认知和行为是对主体有要求的,返回自身而加以质问或批判,才可能推动认知和行为在互动中实现。需要返回自身、互动和对互动的反观、反思和批判;是相互之间对话、直面现实给予批判反思。①沙莲香:《行动者理论之方法论意义:对行动研究的一种回应》,《应用心理研究》2012年总第54期。如帕蒂·拉瑟(Patti Lather)提出实践范式方法论:研究即实践、研究过程即批判探究、研究者即热情学术的探究者。
首先,社会工作研究即社会工作实践,处理理论与实做的张力问题。社会工作研究即社会工作实践,也可称之为社会工作行动研究。它是持续探究社会变革取径的个人与群体实践方法之间的关联性,在每一个场域中,扮演一个真实负责的自己,区辨差异结构,养成一个处处在场、时时进行行动研究的能耐。②龚尤倩:《解放是永不休止的跨栏赛》,《应用心理研究》2012年总第54期。社会工作行动研究要去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其中社会工作行动研究者需要对服务对象和情境进行了解分析与探究,其中存在理论与实做的辩证张力。社会工作行动研究者其实是在其特定的社会位置上,采取了特定的立场所从事的一项致力于社会改变的活动。因此实践典范的社会工作研究即社会工作实践。
其次,社会工作行动研究过程是社会工作者的批判探究过程。知识具有特定的社会建构和历史意义,因此实践范式试图通过社会工作的研究过程,增进服务对象对生活中隐含矛盾经验的觉察、识别社会既定现况是怎样维持运作而不易改变、转化为一个更公平的社会的可能路径。这个过程可以是社会工作研究者的行动研究过程,也可以是一线实务工作者的行动研究过程。同时,社会工作研究应该是一个探究的民主化过程,该过程具有协商、互动和充权的特性。
最后,社工是热情学术的探究者,是转化不公平社会现况的“学术”探究者。在我国台湾地区,社会工作者深入参与社会运动,积极为劳工等弱势群体争取权益,以改变不公平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政策。在此意义上,一线社工的实践也成为学术探究,彻底打通实务与学术不平等的劳动分工,以呼唤社会工作的行动者归来。
(责任编辑:徐澍)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eer education programs as a part of the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projects in Shanghai.It summarizes the four key factors leading to a successfullocalization of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projects in China:the government and institutional support,the establishment of subjects’meaning of life,the professional skills,and the clinical strategies derived from practice and reflection.This paper provides suggestions o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Conception of Social Work Knowledge Becoming Practical Paradigm:Comparison and Choice of Social Work Paradigms
WANG Haiyang
(City College,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ongguan 523419 Guangdong,China)
The nature of social work is moral practice and political practice,but social work has become“instrumental practice”since it has been affected by strong technical rationality,bringing(责任编辑:徐澍)
Localized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Peer Education Programs in Shanghai
FEI Meiping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China)
本文为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服务学习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王海洋主持,编号为GDJG20142543)”、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社会工作概论”的阶段性成果。
王海洋(1980-),男,山东滕州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讲师,台湾暨南国际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
C916
A
1008-7672(2017)01-0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