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日本文化”课程定位及教学研究
——从“跨文化交际”视点出发
2017-02-23江婷
江婷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350202)
应用型本科“日本文化”课程定位及教学研究
——从“跨文化交际”视点出发
江婷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350202)
为适应21世纪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中国应用型本科专业日语教育面临着新课题,即从注重对语言能力的培养,转向注重运用日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的“日本文化”课程,应采用共同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积极性,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加有效地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应用型本科;日本文化;跨文化交际;教学;共同学习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校日语专业出现了井喷式快速扩张。根据曹大峰等[1]的统计:2014年开设日语专业的本科学校(含民办及独立学院)已达到506所,近七成(353所)是自2000年之后新设的,其中一本占11.90%,二本占54.39%,三本占33.99%。换言之,仅2000年后新设日语专业的高校中,将转型成应用型本科(二本+三本)的院校占全国已设日语专业院校逾六成。可见应用型本科的日语专业如何实现转型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早在200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就在《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2]中提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21世纪日语教育的重要目标”。2011年,陈俊森[3]对某985大学的10届日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培养具有“交际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而对于日语专业毕业生而言,所谓“交际能力”中“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避免地占有很大部分。
本文以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高年级必修课“日本文化”课程为例,从“跨文化交际”视点出发,研究讨论其课程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就教于日语教育界同仁。
一、“日本文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定位
(一)“文化”的定义分类及应关注其中的“交际文化”
关于“文化”定义和分类这个问题,各领域学者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现今有300多种定义和近千种分类法。本文主要研究讨论日语教学改革问题,故借用张占一[4]的分类:“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内容应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及定义: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知识文化”是指不直接影响信息传递准确性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交际文化”是指直接影响信息传递准确性,可能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5]。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虚拟世界,我们与日本人接触的机会都在不断增多。在接触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话者的语言水平如何,他们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问题,甚至因理解出现歧义而产生误解和摩擦。究其原因,其中绝大部分源于不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等深层次的“交际文化”。正因现今日语教学中,仍然偏重“知识文化”的传授,对“交际文化”的导入不够,从而影响了语言教学的效果。
因此,笔者认为若要实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日本文化”课程关注的焦点,应该是避免可能引起文化摩擦的“交际文化”部分。
(二)学习并运用“交际文化”的能力
吕必松[6]指出,“交际文化”因素因为是隐含着的,所以本族人往往“习而不察”,只有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才能发现其特征并揭示出文化差异的规律。也就是说,我们学习日本“交际文化”的过程是,通过与日本“交际文化”进行对比,先认识了解中国“交际文化”,进而理解日本“交际文化”的过程。
但是,并不是了解了“交际文化”就能够使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高。林大津[7]指出:一个人若要实现交际能力,就必须具备相关知识与心理素质。在跨文化交际中,相关知识不仅包含外语知识和交际文化知识,还包含很重要的一项内容,那就是收集信息、消除误会的技巧。“收集信息、消除误会”的技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事先对所有文化差异都了如指掌,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时为了稳妥起见,就得先了解情况,或是发现交际障碍并能及时地“排除障碍”。
因此,“日本文化”课的教学内容就应该包括:
1.认识了解中国“交际文化”,进而理解日本“交际文化”;
2.掌握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二、“日本文化”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材的选用
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日本文化概论》(韩立红编著)[8]目前为各高校普遍采用,它以考察论析日本精神文化特质为主线,内容涉及日本的哲学、宗教、教育、文学、艺术、科学、风俗等几乎所有的文化领域,并且提纲挚领地概括了日本文化的特质,如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主体性、日本的社会结构、日本人的自然观、勤劳意识、集团主义(=集体主义)、宗教信仰、“义理”、“人情”等。它引用了大量的日本学者和外国学者有关“日本文化论”和“日本人论”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分析评述,让学生对近现代的各种代表性观点有所了解,非常适合研究型大学专业日语的教学,是一本同时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全面且细致的“日本文化”研究入门教材。
但是,该教材的日语表述采用学术文体(=论文文体),笔者经粗略统计,发现其长达三行的句子约占全教材的一半左右。要阅读并理解此类极具专业性的长句,相信即使是日本的大学生也有一定的难度。
应用型大学区别于研究型大学,重在“应用”二字,外语的“应用”归结于“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实现。该教材内容偏重理论,实际例子不多,较难实现课程目的即“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作为参考书籍,供学生探求文化现象的深层原因时阅读借鉴。
因此,笔者认为,“日本文化”课程的改革应突破以纸质教材为本的观念,多融入丰富的媒体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体验多样化的“日本文化”。
(二)教师与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日本文化”课的任课老师有日本教师,也有中国教师。
日本教师一般用日语授课,对于教材中的专业术语和长句,通过换成较易理解的表达方式,或举具体例子等方式进行讲授。但是,假如日本教师对中日文化的异同之处不甚了解,或者自身对教材中的专业内容一知半解,就很难进行形象的、有说服力的解释,最终使学生似懂非懂。
中国教师一般采用日语、汉语相结合的双语授课,对于教材中不易理解的部分,通过翻译成中文,或与中国文化的举例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但是,中国教师受自身学识与阅历的限制,可能对“权威人士”编著的教材内容盲目膜拜,这样将容易造成学生理解片面、无法将理论与具体现象联系起来等问题。
同时,教学仍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法,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主,辅以授课老师自身的实际经历,或播放影视资料进行讲解。但近年来,认识到传统教学法已不适合“日本文化”课程的同仁越来越多,关于教学改革的研究也在发展之中。其中部分老师借鉴日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题研究发表环节,但是课题选择的结果多为日本的传统文化、日常生活、社会问题等知识文化,发表的内容多停留在介绍情况,缺少比较分析和个人见解。
期末考核多采取笔试的方式,设填空、选择和论述题,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为主要目的。
要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日本文化”课程改革还需要采用共同学习方式,突破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突破课堂讲授为主的观念,突破单一课程评价的观念。
三、注重培养中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改革思路
进入21世纪以来,对于如何有效地将日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结合起来的问题,众多学者做出了尝试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笔者对日本学者细川英雄[9]的“文化习得”理论深感共鸣:学习文化并不是一味照搬现有的文化理论,而必须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或实践,发现属于自己的“文化事实”,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这就要求教学过程,“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自己行动起来”[10]。相信任何一名日语教师,都不可能对所有中日文化差异都了如指掌,也不可能预见学生今后在什么场合可能会面对怎样的文化差异。所以,教师应本着“授人以渔”的理念,与学生平等地对话讨论,帮助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跨文化交际”思维和姿态。
下文笔者借鉴了郭举昆[11]的共同学习原理(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目标进行合作性学习,大家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并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提出了以“培养中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日本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要解决3个问题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一书中,林大津[12]用3个英文词语概况了“跨文化交际”要解决的问题:
what(是什么)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行为上存在哪些差异。
why(为什么)是指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
how(该如何)是指面对这些差异,该如何沟通信息,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二)应用型大学“日本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教学设计
笔者尝试从解决以上3个问题的视点出发,以日本家庭连续剧《家族的形式 第1集》的交际场景为例,提出以下采用共同学习方式的课程设计:
(1)素材提取(找出what)
选择包含尽可能多的文化因素的影像资料片段,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提取出尽可能细微的“交际文化”。笔者选择影像资料,是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观察到存在于日本“交际文化”中的语言与非语言文化因素。
(2)主题选取(找出what)
搜集教师和学生在观看影像资料时发现的日本“交际文化”内容,通过讨论对其进行分类。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组成两三人的研究小组,以发现中日两国“交际文化”的异同为方向,拟定具体研究题目并提出问题。
(3)调查研究(找出what、弄清why)
围绕研究主题和提出的问题,展开调查研究,找出中日两国“交际文化”的异同,并回答为什么会有此类差异。调查方法由学生自行商讨决定,教师仅提供指导援助。
(4)发表讨论(弄清why、总结how)
课堂发表以研究小组为单位,进行中期发表和最终发表。中期发表主要是汇报调查研究的进度,最终发表主要是汇报研究成果,并接受教师和同学的提问。鼓励学生用日语进行最终发表。在最终发表结束后,设置集体讨论环境,以寻找各个小组调查结果之间是否有共通性的规律,并总结出面对“交际文化”时应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5)总结报告(总结how)。
以研究小组为单位撰写日文报告,内容应包含中日两国“交际文化”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附有对这些差异的说明,并且对各类差异提出有效的沟通方法。建议分点叙述,要求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传统的课程考核标准显然不适合以上教学模式。笔者建议采用多维评价,即结合学生在调查、发表、讨论等活动中的表现,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的考核方式综合评定。
2.注意事项
(1)素材提取:提取对象仅限于交际场景中出现语言与非语言文化因素;素材描述尽可能客观详细,切忌带入个人揣测。
(2)主题选取:分类尽可能小而窄,切忌过大且空泛;分清是某人的个性,还是普遍的共性;注意区分哪些是被高度戏剧化的特殊情节,哪些是反映真实生活的普遍实际行为。
(3)调查研究:见怪不惊。在未调查之前切勿匆忙下结论;研究结果无论与设想的相符与否,都必须完整呈现,切忌擅自排除;对于先行研究,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借鉴,切忌不加思考,全盘照搬;引用理论应标明文献出处。
(4)发表讨论:主角是学生,教师可以参与提问讨论,但当场不要给予消极评价,应以鼓励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出现未能解答的问题时,应继续调查研究,切忌不了了之。
(5)总结报告:要肯定“交际文化”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避免将其固定化和模式化。
以上5个阶段均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掌控全局及进度,发挥指导协助作用,切忌任由学生发展,撒手不管,但切忌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四、结语
以上从“跨文化交际”的视点出发,探讨了应用型大学“日本文化”课程教学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课程改革应突破以纸质教材为本的观念,突破教师主体的观念,突破课堂讲授的观念,突破单一课程评价的观念。应用型大学的专业日语教学,以培养中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日本文化”课程的“文化”应注重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直接影响的“交际文化”。在了解中日两国的“交际文化”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运用“交际文化”的能力。最后,笔者从“跨文化交际”的视点出发,提出新的课程设计,采用共同学习方式,希望能在有限的课时内,营造师生共同目标、学生相互合作的学习环境,尽可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跨文化交际”思维和姿态。
笔者把此教学模式运用到“日本文化”课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将不断地尝试摸索,继续研究以“培养中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日本文化”课程有效的教学方法。
[1]曹大峰.新世纪高校日语教育发展与现状研究——聚焦全国及江苏省新建本科日语专业[J].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2015:2-12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编.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7
[3]陈俊森.试论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12:1-9
[4]张占一.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57-67
[5]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15-32
[6]吕必松.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2):4-13
[7][1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 ——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8]韩立红编著.日本文化概论 第二版[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9]細川英雄.如何体会语言的文化——课题项目活动的完成及反思[J].早稻田大学日本语研究教育中心纪要11.1998:163-176
[10]修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日语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4):1-6
[11]郭举昆.共同学习的原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索日语课堂教学的新模式[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4):44-48
[责任编辑王云江]
Research on the orientation and teaching of "Japanese culture" course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JIANG Ting
(Fuzhou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and Trade, Fuzhou 350202,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ider and address new problems in Japanese teaching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of China to meet needs of students majored in Japanese in the 21st century. It is imperative to shift focus from cultivation of language ability to emphasizing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s a professionally required course, Japanese Culture calls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 requires to develop students’capabilit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Considering the limited class hours, a radical reform is high on the agenda which would intensify the positivity of students during lear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Japanese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10.3969/j.issn.1673-9477.2017.01.035
H36
A
1673-9477(2017)01-108-04
[投稿日期]2016-12-13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编号:FJJKCG16-462)
江婷(1983-),女,福建福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日本文化、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