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过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以全国唯一德昂族乡三台山为例
2017-02-23杨海东杨会仙
杨海东,杨会仙
(中共德宏州委党校科研科,芒市 678400)
“直过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以全国唯一德昂族乡三台山为例
杨海东,杨会仙
(中共德宏州委党校科研科,芒市 678400)
“直过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以全国唯一德昂族乡三台山为案例,以微观的视角探索了“直过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现状,指出当前“直过民族”地区劳动力人口过于集中在第一产业,农业生产投资力不足,农业生产化肥使用过量,农户市场意识浅薄,这一系列因素阻碍了“直过民族”地区农业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分析,得出努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加大农业生产的资金扶持力度,发展特色农业等策略,已成为推进“直过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直过民族”;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直过民族”,是指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口较少民族。云南省内有独龙、德昂、基诺、怒、布朗、景颇、傈僳、拉祜、佤等9个“直过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施行了各种举措力促“直过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云南省“直过民族”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云南省“直过民族”地区多位于边境山区、高山峡谷地带,生存条件艰苦,自身内生动力不足,外界经济发达区外溢效应有限,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滞缓,社会经济面貌处于发展边缘。云南省“直过民族”整体贫困程度仍然较深、贫困面大,成为当前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1]。
农业是“直过民族”地区人民获取生存能量供给之源,也是其实现财富累积的重要方式。进一步优化农业发展模式,是“直过民族”地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剖析当前“直过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现状,从现状中厘清发展制约瓶颈,在解决困境中明晰发展路径,成为“直过民族”地区致贫致富的不二之举。以云南省“直过民族”之一德昂族聚居地,即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三台山乡为个案,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探究当前德昂族聚居区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分析问题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略,进而从微观中窥探“直过民族”农业发展路径。
1 三台山德昂族乡农业生产基本现状
三台山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是云南境内民族地区最早探索和试行“直接过渡”发展模式之地。三台山德昂族乡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德宏州芒市,是通往瑞丽、畹町两个国家级口岸的交通要塞,也是正在兴建的芒瑞大道、龙瑞高速公路和中缅油汽管道的必经之地。全乡国土面积158 km2,属中切割山区,最高海拔1 473 m,低海拔为800.5 m,地处东经98°28′52″~98°28′07″,北纬 24°14′30″~24°24′05″之间。气候类型属南亚热带低热丘陵气候,年平均温度16.9℃,全年≥10℃,积温6 000℃,历年极端最高温31℃,极端最低温0~3℃,年日照2 000~4 000 h之间,年降雨量1 300~1 700 mm,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是全乡主要经济类型。
1.1 劳动力状况
三台山德昂族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36个村民小组,截至2016年底,全乡总人口7 242人,其中农业人口7 157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8.84%。农业人口中:德昂族人口有4 358人,占农业总人口的60.89%,景颇族人口有1 183人,占农业总人口的16.53%,汉族人口有1 616人,占农业总人口的22.58%;非农业人口117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6%。全乡共有劳动力年龄人口数4 43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1.24%。按照经济行业划分(20个行业),从事农林牧副渔业人口4 001人,工业从业人员37人,建筑业从业人员116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从业人77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从业人7人,批发与零售业从业人员91人,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11人,其他从业人员95人。外出劳动就业人口1 190人,占总人口的16.43%。
1.2 农业生产状况
种养结合是三台山德昂族乡的主要经济生产模式。截至2016年,全乡共有耕地2 627.2 hm2,甘蔗、稻谷和玉米是最主要的种植作物,甘蔗种植785.26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0.94%;稻谷种植154.86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9%;玉米种植1 240.33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7.21%。咖啡、坚果、西番莲等其他作物种植面积为446.73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5.95%。全乡共有手扶拖拉机207辆,后轮传动小型拖拉机263辆,机耕面积达725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7.6%。农用化肥施用量为3 481 t,每公顷耕地施肥量达4.8 t;农药使用量为16 968 kg,每公顷耕地使用农药量达23.4 kg。
2016年三台山全乡牲畜存栏13 075头,出栏8 000头,比2012年增加3 649头,增83.9%;禽存栏34 026只,比2012年增加4 315只,增14.5%;出栏45 291只,比2012年增加12 179只,增36.8%;肉蛋总产量879.7吨,比2012年增加395.5吨,增81.7%;畜牧业收入3 631万元,比2012年增加1 974万元,增119.1%。
1.3 农产品产消情况
种植业方面,玉米主要是用于饲养猪鸡等家畜,玉米种植收益即由出售猪鸡扣除成本剩余货币量体现。三台山地区平均一公顷地可以收获玉米5 145 kg,2016年市场当地市场价是1.8元·kg-1,也即一公顷地毛收入可得9 261元。谷子大多是种植自我食用,偶尔有些田地较多民户有余粮才出售。种植玉米或是谷子,除去化肥和农药等成本费用,即使农户自身劳动力价值不计算,几乎没有什么利润可言。
甘蔗是三台山地区推广最早和种植规模最大的经济作物,当地平均每公顷地可产75 t,糖厂收购价为最优质450元·t-1,中等的为440元·t-1,次等的为430元·t-1,通常除去化肥、农药和请工费用,平均每亩地利润剩余大约15 000元左右。
养殖业方面,三台山地区几乎每家农户都或多或少养殖有一定量的牲畜,养殖形式仍旧延续传统饲养方式,牲畜长势缓慢,除去粮食和饲料等成本支出,剩余利润甚微。
2 三台山德昂族乡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
现状是事物内部各种因素运动结合的呈现,现状承载着各种因素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通过梳理和分析现状中不平衡和不协调因子,即可窥探出实现事物平衡发展的着力点,也即发觉解决问题的突破路径。通过劳动力、农业生产和产品效益三个视角,概略地展示了当前云南省“直过民族”地区之一三台山德昂族乡农业生产状况,从系列的状况罗列中可以窥知三台山乡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劳动力人口在三次产业构成比重失衡
三台山地区按照劳动力年龄人口在三次产业就业构成看,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例达90.21%,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仅为0.83%,第三次产业就业人口为8.96%。而从整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而言,自1980年以来,中国从事第一产业就业的比重从69%降低到49%。相应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从18%和13%提高到22%和29%[2]。据此可知,三台山地区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较高,二三次产业从业比重则偏低,并且各产业间就业人口的比例与全国整体状况存在有巨大差距。
2.2 农用化学肥料使用量过大
农用化肥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料,是粮食的“粮食”,对于农业生产效率和抗病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在全国各地传播推广,化肥也成为了三台山农户种植作物的不可或缺之物,化肥的使用增加了粮食的产量,不仅解决了当地民户的温饱问题,而且还有剩余用于喂养牲畜或出售。
但是,在农用化肥能实现粮食高产功效的刺激下,三台山地区农户农业种植中过度依赖化肥,化肥使用过量的现象在不断凸显,不仅造成了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而且还致使了耕地板结、土壤酸化等问题。2016年三台山地区平均每亩地施用化肥量达80 kg,而我国平均每亩耕地化肥使用量为21.9 kg,全球平均每亩耕地化肥使用量为8 kg[3]。三台山地区化肥使用远高于我国和全球的水平,是我国平均水平的3.65倍,是世界水平的10倍。
2.3 种植资本不足,特色农业发展困难
三台山地区气候适宜澳洲坚果、甘蔗、香蕉、咖啡、板栗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但是,三台山地区民户由于资本累积不足,其在种植类作物类别上,只能选择投资小且见效快的作物。比如,澳洲坚果,按照当前市场收购价格,平均一亩地一年可以实现8 000~10 000元的收益,可是坚果需种植四年后才挂果有收益,一般农户没有资本支撑如此长久年限的投资。
因而受资本有限性的考量,三台山地区民户只有选择种植时间短且收益见效快作物,其中种植玉米民户通常就是居于此境况而抉择的结果。三台山地区雨热充足,及其适宜玉米生长,玉米种植工序简便,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且能实现年种年收。虽然玉米市场价格长期低迷,农户种植玉米除去成本,已几乎没有利润剩余,但是种植业是三台山地区民户谋取生计物资的重要来源,不从事种植业即意味着温饱问题难保障。在生活水平处于“生产一天,够吃一天”的境况下,保证不挨饿是进行一切生产活动的中心。因此,三台山地区民户自身明知种植玉米经济效益不高,但种植玉米的行为年年延续不止,就是在有限资本投入限制下理性思考抉择的结果。
2.4 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
种养结合是三台山地区民户的主要生计模式。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从理论而言是一种可行的循环生产模式,种植业生产所得的秸秆和粮食,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用于供给家畜饲料需求,同时家畜所排除粪便可以用做种植业肥料。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农业生产链条的延伸,是增添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一种不二选择。
但是,三台山地区民户却未从种养结合生产模式中实现经济收益的增加。养殖的市场意识不高,大多三台山当地民户都认为养殖业是一种“附带”农事,当地民户认为“人活一天,自己养殖的猪牛也成长一天,时间久了,猪牛自然也就长大了”。牲畜养殖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肉食需求,而非为用于交换获取资本收益。因而在这种养殖理念下,三台山农户养殖牲畜方式粗放,牲畜生长滞缓,经济效益低微薄。
3 三台山德昂族乡农业发展路径分析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窗口,解决问题是实现再一次发展的动力源泉。由于受历史、区位和自然等多重因素影响,“直过民族”地区工业化发展进程滞缓。农业是“直过民族”地区主要的经济类型,探究农业优化发展路径,是推进“直过民族”地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3.1 发展二三产业,优化劳动力人口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是相互推动关系,一个地区一二三产业有序发展,那么该地劳动力就业人口配置也会比较合理。同样,一个地区劳动就业人口在一二三产业中配置合理,那么也表征了该地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平稳度。劳动力是各产业部门中的一种无法完全替代的重要资源[4]。劳动力在各产业部门的配置情况,其变动与产值成正相关[5]。
三台山德昂族乡农户劳动力就业人口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其根源就在于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有限,二三产业规模狭小或经济效益不明显,吸纳劳动人口数量能力不足。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成为了实现劳动力人口优化配置的关键方略。
3.1.1 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就业人口转移
马歇尔有“所有资本中对人的投资就是最有价值的投资”的箴言。西奥多·w·舒尔茨也指出,人口质量是持久的、有用的稀奇资源,改进人口质量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极大地促进经济繁荣,增进国民福利[6]。
三台山地区广大民户之所以长期以从事种植业为主,其根源于他们除了挖地种植外,别无其他“一技之长”可以用以谋生。因而大力实施技能培训,加大对农民技能培训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民技能培训保障制度,让广大农户通过培训拥有一技之长,从而凭借技能改变行业,实现劳动力结构的优化配置,促进劳动力就业人口转移。
3.1.2 加大招商办企力度,让劳动力人口有业可就
三台山地区各村民小组聚居村落,山高坡陡,交通闭塞,除了两座小型金矿厂外,几乎没有什么工厂和企业。工厂或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人口力弱,当地劳动力人口就业空间匮乏。因此,根据三台山地区资源优势,通过政策保障、资金扶持等措施引进一些企业建厂发展。通过工厂和企业的建立,一则可以扩充当地农户生产农产品需求空间,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同时,当地民户到工产或企业“有工打”,可以实现劳动力就业人口转移。
3.2 科学引导,实现合理用肥
三台山德昂族乡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出现用肥过度现象,主要是由于自身不知晓过度使用化学肥料所存在的隐患。要改变这种不良用肥现象,需要多措并举进行科学引导。
3.2.1 加大农业化学肥料污染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不知危害就不懂危机。努力引导农户合理和科学施肥,让农户知晓过度使用化学肥料对土壤造成的危害和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并且教予他们正确识别农用化肥真假鉴别力。有效监督和控制化肥在农村地区销售,避免假化肥的施用。
3.2.2 推广生态平衡施肥,实现农田养分再循环
努力探索农业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技术开发和运用,比如秸秆还田技术的运用。综合利用作物秸秆,使秸秆变为土地增肥原料,不仅可以降低化学肥料的使用量,而且能减少农业生产成本。秸秆还田还能促进土壤有机质的更新,增加土壤中生物有效性碳的数量,促进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循环,使得土壤的肥力得到补充和更新[7]。
3.2.3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法
根据耕地肥力状况,按照栽种的作物品种、不同生长期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制定化肥的配比,确定施用数量、时间和方法。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但能节约成本、提高产量,而且能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实现了耕地用养平衡,培肥了土壤又节约化肥。
3.3 加大资金扶持,推动特色农业发展
资金匮乏是制约三台山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成为破解当地特色农业发展难问题的关键着力点。
3.3.1 落实各种惠农补贴政策
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对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和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补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3.2 整合资金,合力扶持发展
整合和筹措各种支农资金,集中力量发展特定农产品,形成“一区一品”格局,打造具备品牌效应的“名、优、特”产品,形成持续、协调、高产、高效的特色农业,实现“扶持一个项目,成熟一个项目,造福一方人民”的目标。加大对合作社的资金扶持,增强合作社带动效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凭借资源禀赋,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发展优势[8]。
3.3.3 提供政策优惠,减少特色农业发展阻力
在土地利用上,鼓励群众土地流转,减化用地办理手续和流程;加强先进生产技术和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通过互联网+、农超对接等形式扩充产品营销渠道,破解产品销售难问题。
3.4 多措并举,培育和树立市场意识
转变“直过民族”地区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思维,培育和树立市场意识,这需要长期的认知过程。然而这认知的转变和培育形成过程中,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举措进行引导。
3.4.1 政策引导
通过制定和探索各种政策,扩大农业种养生产规模,从规模化中走向生产的专业化,实现产业的分工,消解长久以来自产自销的小规模生产模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发挥市场调控作用,引导“直过”民族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进而推动“直过民族”地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增强农户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增强市场竞争力[9]。
3.4.2 利益驱动
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和渠道,使农民在市场交易活动中获得利益,树立市场经济信心,培育市场经济意识。
3.4.3 典型带动
发掘和扶持当地脱贫致富带头典型人,通过致富带头人影响和带动,让各农户学习致富实用技术和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他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激活力量,通过其示范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农村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在微观上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内在的动力[10]。
4 结语
“直过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关涉到我国56个民族全面脱贫全面小康大局。没有“直过民族”地区的发展,也就没有我国的全面发展。三台山是我国主要的“直过民族”聚居地区之一,三台山农业发展状况是我国“直过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案点缩影,表征和投射了当前我国“直过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缓的共性。通过以三台山地区农业发展为个案分析,得知了“直过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存在问题:一是劳动力就业人口过于集中在第一产业;二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过大;三是农户市场意识浅薄;四是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破解这一系列难题的路径即是进一步实现“直过民族”地区社会经济跨越发展的动力原,因此,今后“直过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要加大发展二三产业,优化劳动力人口就业结构;要树立科学高效和循环发展理念,实现化肥农药的合理利用,探索和践行秸秆利用,推进土壤的循环利用率;要统筹和协调各种资金,加大“直过民族”地区项目扶持和资金扶持,推动特色农业发展;要多措并举,加大“直过民族”地区农户的商品意识培育,让其树立市场意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获利和发展,进而优化资源利用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1] 云南加快直过民族脱贫步伐[N].云南日报,2016-03-09.
[2] 蔡昉.中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化[J].学术述评,2007(2):15-18.
[3]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 案 [EB/OL].(2015-03-18).http://www.moa.gov.cn/zwllm/tzgg/tz/201503/t20150318_4444765.htm.
[4] 周冯琦.劳动力配置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模型分析[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2):85-86.
[5] 周天勇.劳动与经济增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7] 李彩华,靳学慧,台莲梅.不同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5,17(4):31-34.
[8] 王树锋,马丽亚.现代化大农业的关联定义及特征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1,23(3):89-94.
[9] 杨海东.甘蔗种植与德昂族生计转型发展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7(2):82-87.
[10] 杨海东.云南“直过民族”地区农产品销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7(3):63-65.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tatu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The Directly-entering-socialism Ethnic Groups”Area——Take Santaishan China’s Unique De’ang Nationality as an Example
Yang Haidong,Yang Huixian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y,Party School of Dehong Prefecture Committee of C.P.C,Mangshi 678400)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of“the directly-entering-socialism ethnic groups”area was an important part on building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China.Taking Santaishan as one case,the presen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the directly-entering-socialism ethnic groups”area was explored from a micro perspective.Its workforce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first industry,investment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as insufficient,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fertilizers was overused,farmers had a shallow sense of market,which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se series of problems,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such as efforts to develop the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y,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labor resources,increase funding support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develop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which were the key points of promoting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the directly-entering-socialism ethnic groups”area.
“the directly-entering-socialism ethnic groups”;agricultural development;question;countermeasures
F323.89
A
1002-2090(2017)06-0085-05
10.3969/j.issn.1002-2090.2017.06.019
2017-06-24
中共德宏州委党校课题(“直过民族”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dhdxkt2017-2-03)。
杨海东(1987-),男,助理讲师,云南大学毕业,现主要从事少数民族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