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定位与历史担当

2017-02-23吴玉刚

关键词:角色定位第一书记驻村

吴玉刚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河南 郑州 450046)

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定位与历史担当

吴玉刚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河南 郑州 450046)

驻村“第一书记”的本色是人民公仆,角色是抓党建促脱贫的得力干将,勿以钦差大臣自居,勿越俎代庖地包办村委支部书记的职责。在落实扶贫开发重任时,“第一书记”要有历史担当,重点要在抓基层党建、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等方面下功夫、尽责任。同时,要不断完善“第一书记”工作机制,使其在推动精准扶贫中发挥更大效能。

“第一书记”;精准扶贫;角色;责任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党中央十分重视农村脱贫、农民增收问题,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大方略,采取了包括派驻“第一书记”的一系列帮扶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派驻“第一书记”扶贫的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第一书记”角色定位不准,存在工作缺位、错位、越位现象;一些“第一书记”难以进入角色,责任担当意识不强,不能胜任党组织赋予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这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一、“第一书记”的角色定位

干好驻村“第一书记”,角色定位是关键。角色定位往往决定着职权和责任定位。

(一)做好人民公仆,不以钦差自居

驻村“第一书记”是受上级党组织选拔委派,代表党组织和政府到农村搞扶贫开发,这种自上而下的派驻方式更有利于推动扶贫工作。在推动精准扶贫时,其角色是扶贫干部,本色是人民公仆,不能以钦差大臣自居,让群众敬而远之。因此,“第一书记”一定要端正思想、摆正位置、站对路子,首要的是牢记宗旨、心中有民、心中有责,要尽快进入角色、融入当地、造福百姓,把所驻村当成“第二故乡”,当作建功立业的大舞台,发扬钉子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俯下身子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关心群众、带动群众、帮扶群众。诚然,那种把驻村扶贫作为政治跳板和揩点油水的思想是要不得的。

(二)看重书记头衔,淡化处长身份

资料显示,全国各地派驻的“第一书记”有一部分是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的领导干部,并且有的在单位已是处级干部。以河南省为例,2015年8月,省直机关选派的221名“第一书记”中,处级干部占比达到91%[1]。这些干部被派驻后,角色发生了变化,有了双重身份。但调查发现,个别受派干部不能较快适应角色转换,摆不正位子,放不下身段,认为驻村“第一书记”终究不是什么官,出门仍以处长身份自诩。有这种思想的干部是当不好“第一书记”的。

(三)行“第一书记”之职,不揽村支书之责

党组织强调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的身份,目的在于明确“第一书记”在所驻村党支部的“班长”地位,村支部书记这时其实是“副班长”。在“班长”1~3年的任期中,村党支部要以“班长”为领导核心。鉴于二者在工作上有交集,“第一书记”更要明确自身职责,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党建和推动精准扶贫上。“第一书记”要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逐步实现村领导力的内生性供给。而村支部书记则需要通过“第一书记”的指导,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树立自身威信。具体来说,日常管理由村支部书记出面和当家,“第一书记”在工作中则充当好参谋和掌舵人的角色,为村支部书记的正常工作撑腰和壮胆。“第一书记”的建议和想法,要通过与村支部书记相互沟通最终变成村党支部的意见,共同引导全村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经济民生发展。

(四)笃定书记角色,搞好关系协调

驻村“第一书记”找准角色定位后,还要协调搞好以下“五对”关系,才能胜任精准扶贫工作。一是要搞好与驻地群众的关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做群众的贴心人”的要求,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好事、干实事、解难事。二是搞好与村干部的关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紧紧依靠村“两委”干部开展工作。既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又不独断专行。既要以身作则,又不包办代替。真正做到指导不专横,到位不越位,带头不帮办,帮忙不添乱。三是搞好与乡镇党委的关系。自觉接受乡镇党委的领导和指导,经常汇报工作开展情况,争取乡镇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四是搞好与组织部门的关系。加强与组织部门的联系和沟通,把县(市、区、旗)党委组织部门当作自己的“娘家”,常回家看看,争取更多的关怀。五是搞好与派出单位的关系。“驻村当代表,单位是后盾”,工作中要多向单位领导请示汇报,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二、“第一书记”的历史担当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的背景下,2015 年中组部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决定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建档立卡贫困村以及革命老区、边疆和民族地区、灾后重建地区的一些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那么,作为党和政府代理人的“第一书记”,理所当然地要担起贫困农村抓党建、促脱贫的历史责任。

(一)推动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导向,是对接经济新常态要求、优化配置扶贫资源和提升发展质量的政策回应[2]。而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制度创新。“第一书记”驻村后,要大力宣传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民富农政策,引导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开发,深入推动政策落实;帮助村“两委”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制定脱贫规划,精准实施扶贫项目,协调相关部门整合涉农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促进贫困村、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帮助选准发展路子,因地制宜培育增收骨干产业,组建产业合作社,增加村集体收入,发挥贫困村、贫困户精准扶贫的核心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其“造血”功能。

(二)促进农民增收

增收是脱贫的出路。增收要坚持开源和节流并举,但根本靠开源。当前,农民增收面临诸多困难。粮食价格低迷,增产不增收现象时有发生,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下行压力增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以短期奏效,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外出打工更加困难,导致农民工资性收入下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的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农民人均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之和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超过了79.7%。可见,要想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除了国家加大转移性支付等措施之外,“第一书记”就要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就业这一关键问题,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土地流转、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充分就业,不断拓展农民收入的来源。

(三)发展集体经济

自2006年以来,中央全面推行免除种地农民的粮食税,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获得感。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村级提留没有了。村“两委”没有了收入,想为村集体干些事情(比如修桥铺路、兴修水利、发展教育等),也往往由于资金匮乏而感到无能为力。面对这种状况,“第一书记”要多为村集体想办法、找出路,因地制宜地盘活村集体的资源,引入社会资金,按照市场规律帮助村集体搞一些对路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四)建设美丽乡村

当前,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有了长足发展,但是距美丽乡村目标尚存较大差距。尤其是在一些贫困村庄,由于自然禀赋差等多种因素影响,村庄的道路不通,桥梁老化,水利设施多年失修,自来水工程、排污工程缺失,校园破败,老百姓出行难、吃水难、儿童上学难,村容村貌“脏、乱、差”,这些问题亟待“第一书记”努力推动解决。

(五)推进基层党建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驻村“第一书记”要主动担起建设基层组织的政治责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配优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增强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抓好村党员队伍建设,培养发展一批有较强致富本领的新型农民党员,引导党员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中发挥模范作用。

(六)提升治理水平

“第一书记”要带领村“两委”班子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带领村级组织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民事村办等工作,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了解社情民意,关心关爱贫困户等弱势群体,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指导完善村规民约,进一步改善村风、民风;依靠群众搞好村民自治,搞好党务、政务公开;加强综合治理,解决社会治安存在的突出问题,协调化解矛盾纠纷,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村庄和谐稳定。

(七)增进政治信任

政治信任度是检验政党民心得失的试金石。驻村“第一书记”是党和政府的代理人,担负着重拾民心的政治责任。群众往往基于对“第一书记”的高度信任,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也会大大提升。因此,“第一书记”一定要牢记党的宗旨、组织的重托和自身的使命,勇于担当,在推进基层党建和精准扶贫的伟大事业中尽显英雄本色。

三、完善“第一书记”工作机制,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派驻“第一书记”到贫困村搞扶贫开发,是党中央变革扶贫方式、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伟大创举。落实好这项制度措施,就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政治和组织保障。

(一)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组织保证

驻村“第一书记”由县(市、区、旗)党委组织部、乡镇党委和派出单位共同管理。强调共同管理,就是要发挥各管理主体的协同效应和合力效应,实现各主体有机联动。首先,要把好选派人员“四个关”: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其次,要制定“第一书记”管理办法,落实“一记双卡”(民情日记、考勤卡、群众意见卡)、每日签到、请销假等制度,强化日常管理;再次,要加大协同监管力度,实行督查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二)完善培训机制,提升工作能力

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教育培训方式。适时组织“第一书记”开展全员集中轮训,学习精准扶贫、农村改革、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学习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学习农业经济知识和扶贫先进典型案例,开展现场观摩、考察调研、经验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第一书记”扶贫工作能力。

(三)完善保障机制,增强扶贫合力

选派办要做好衔接协调工作,帮助“第一书记”争取政策项目与财政资金支持。财政部门要安排专项帮扶资金,支持派驻村发展集体经济。同时,建立派出单位联系点制度,组建帮扶“责任组”,压实各方责任。让“第一书记”感到帮扶路上不孤单,不是一个人的“独舞”,而是扶贫的“大合唱”。

(四)完善考核机制,落实奖优罚劣

选派办要会同有关单位加强对“第一书记”的履职情况考核评议,并将工作实绩作为评优评先、提拔任用、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对考核卓异的要表彰奖励,对不胜任的要予以调整、召回,对出现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责问责。

(五)完善激励机制,引导建功立业

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第一书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任用。同时,大力培育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和表彰,激励广大“第一书记”以更高的热情投身农村、服务农民、奉献社会。

[1] 时圣宇.河南精准选派第一书记[EB/OL].(2016-06-14)[2017-08-26].http://henan.people.com.cn/n2/2016/0614/c351638-28501231.html.

[2] 王志立.精准扶贫战略的现实困境与突破[J].领导科学,2017(23):57-59.

RoleOrientationandHistoricalResponsibilityof“theFirstSecretary”intheVillage

WU Yugang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Henan Polytechnic,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iming at avoiding confusions towards the orientation of first village-resided secretar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first village-resided secretary should play a role as civil servant in and only in party-building and poverty-alleviation and that he or she should not consider themselves as imperial envoy who is in big power. The first village-resided secretary is expected to shoulder full responsibility in village-level party-building and poverty-alleviation. Meanwhile, the system of first secretary is yet to be gradually improved so one could play a better role in promoting accurate poverty-alleviation.

the First Secretary; accurate poverty-alleviation; role; responsibility

2017-09-05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常态下河南农民增收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172400410017)

吴玉刚(1974—),男,河南原阳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267.2

A

1008—4444(2017)06—0048—03

李翔)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第一书记驻村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第一书记扶贫手记》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第一书记之歌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