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的冷热,生命的存亡
——以《热爱生命》为例

2017-02-23张伟杨景闰桂娥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淘金者比尔杰克

张伟,杨景,闰桂娥

(1.太原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32;2.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3.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河北石家庄050021)

自然的冷热,生命的存亡
——以《热爱生命》为例

张伟1,杨景2,闰桂娥3

(1.太原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32;2.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3.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河北石家庄050021)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短暂的一生创作了许多自然主题的作品,让人们不断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热爱生命》表现了自然的两面性,在淘金者面前既表现出冷酷无情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大度宽容的一面;在自然面前,两个淘金者有不同的自然认知,一个热爱生命,放弃浮华,顺应自然,迎来新生;另一个,执迷不悟,一味追求所谓的财富,命丧荒原。自然的冷热、生命的存亡,表现了人与自然地位的平等。故事中两个人物不同的命运结局,表现了土地伦理的形成,人们应从自然中寻求精神的价值。

自然;生命;《热爱生命》;杰克·伦敦

杰克·伦敦,美国小说家,生于旧金山,24岁开始写作,去世时年仅40岁。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以自然为主题的小说,包括《狼子》(The Son of Wolf,1900)、《生命法则》(The Law of Life,1901)、《白牙》(White Fang,1906)、《热爱生命》(Love of Life,1907)等。应该指出,杰克·伦敦的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然而他却给人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杰克·伦敦有关自然主题的作品展示了一个遥远且真实的世界:那里宝藏与荒凉并存,波涛汹涌的太平洋,形形色色的鲜活人物,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作者用写实的创作方法,生动地描述了不同的人物在自然环境中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体验。也有人将它称作“集个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观察于一身的美国荒野文学”。[1]《热爱生命》讲述的是两个淘金者在淘金结束后满载而归时发生的故事,主人公在被同伴抛弃后,独自一人在北美西部荒野忍饥挨饿,对自然和财富的认识不断深化,心灵也随着求生的征程而净化;另一个人物——比尔,背信弃义,无情地将主人公抛弃,恶劣的环境也没有改变他对自然的认知,呈现出与主人公截然不同的命运结局。故事表现了土地伦理(land ethic)[2]的形成,在土地这一共同体中,人类不再是以征服者的角色出现,而应该同共同体中的每位成员,土壤、水、植物和动物等保持一种平等的关系。《热爱生命》中描述的北美西部荒原“这一特殊地域成了一种表达文明焦虑的象征话语”[3],强调人们在自然面前应尊重自然的话语权,呼吁人们热爱自然,在与自然的平等相处中寻求精神的慰藉。故事中,自然对主人公表现出既无情冷酷又大度宽容的两面性,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他扔掉了所有的金沙,除去贪婪的念头,热爱生命,并最终获救,而比尔对财富的一味追求则使他命丧荒野。

一、自然之“冷”

对自然的描述是杰克·伦敦作品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然扮演着一个裁判员的角色,对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事物都一视同仁,表现出冷酷无情的一面。

在冰冷的河水里,比尔和主人公脚腕疼痛,由于寒冷,他们的脚已经失去知觉。当走到河水淹没他们膝盖的地方,他们顿时感觉难以站稳,主人公无意中踩到了一个圆形的石头,麻木的双脚和冰冷的石头几乎让他跌倒在河里,而此时的太阳也已靠地平线,早已没有了晌午的光芒与温度,浓雾开始出现,像要蒙上两个淘金者的眼睛,使他们觉得一切是那么的混混沌沌,不可琢磨。“地平线附近,太阳仿佛是一个闷烧着的火球,在一片无形的雾霭和水汽中显得模模糊糊,让人觉得那是没有轮廓和形状,只有质量和强度的物体”[4]。自然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了它的空旷和恶劣,带给人们的是冷漠和凄凉的感觉,物欲和贪婪在这里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一切都回归到了人类最原始的状态——生存。主人公在这种状态下,感到了发愁,看到周围“没有书、没有灌木、没有草丛”[4],在这个一无所有的西部荒原,留给人们的只有生的渺茫和死的恐惧。再往前走,翻过那座山,可能会有转机,可是自然再一次使他的梦想破碎,到了山头,只看见一片死沉沉的,寸草不生的浅谷。自然界中的太阳日出日落,然而却没有给淘金者带来无尽的温暖。太阳从东北方升了起来带来了希望的曙光,然而乌云却遮住了它的光芒,在这灰蒙蒙的天空中,主人公的眼睛里也完全变成了灰色,灰色的苔藓、灰色的岩石、灰色的小湖、灰色的小溪、灰色的天空……在灰色的世界中,他甚至无法找到哪儿是北方,绝望和恐惧之情油然而生,他嚎啕大哭起来,“他对着四周冷酷的荒原大声痛苦,后来他又一耸一耸地抽噎了很长时间”。[4]

故事中对自然的描述,像冰冷的河水、日落的太阳、模糊的天际线、低矮的山丘、寸草不生的浅谷、灰色的天空……这一种种阴郁的景象都传递出自然对人们淘金活动的不满,表现出了冷酷无情的一面。

二、自然的“热”

自然在故事中象征着冷漠、无情的外部世界,但同时又不断地给主人公带来生的希望,自然的生殖与养育功能[5]在故事中得以体现。在自然中,人们只有汲取自然而又具有野性的生命力,精神世界才可以寻求净化,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成为故事发展的主要脉络。美国著名历史学家H.N.史密斯在他的著作《处女地:作为象征和神话的美国西部》中指出:“能对美利坚帝国的特征下定义的不是过去的一系列影响,不是某个文化传统,也不是他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而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6]

主人公在饥饿难耐的情况下,不断地从自然中汲取生命的养分,在沼泽地中,他常常摘下灰白色的浆果充饥。在小河里,他紧紧抓住根部像嫩葱芽的灯心草咀嚼,感觉这种食物味道很好。“那芽很嫩,他的牙齿咬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听上去好像是很美味的东西。”[4]在雪中还发现了一种带酸味的野草,用来充饥。在一次绊倒后,正好摔倒在一个松鸡窝里,为了求生,他吃掉了四只刚孵出的小松鸡。在看到一只公鹿时,他甚至想象鹿肉排在火上烤的嗞嗞的情景和味道。“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副景象:一堆篝火上,鹿肉排被火烤得咝咝响的情景和滋味。”[4]在极度疲乏的情况下,太阳也露出一些温和的阳光,让他拿那受苦受难的身体充满了暖意。在主人公求生的征程中,浆果、灯心草、野草、松鸡……都是自然赋予淘金者生存下去的必要食材。体力的消耗和负重的行程使他逐渐意识到生命的可贵。这种与自然的联系使人富有力量,荡涤人的灵魂[7],使主人公的心灵也一步步地得到净化,生存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金沙所能带给他的价值。

三、生命的存

杰克·伦敦将故事中的主人公放置在自然中,在生和死的选择面前,主人公的心灵开始苏醒,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故事中,作者将人们带入到空旷、冰冷的西部荒野中,两个淘金者为了生存艰难地跋涉在归途中,粮食的短缺、生存条件的艰苦使得他们身心俱疲,生命的希望变得非常渺茫,他们在死亡的边缘垂死挣扎,兄弟情义在死亡面前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求生成为他们唯一的追求。比尔背信弃义,放弃主人公是为了生存;狼选择跟随极度虚弱的主人公,无疑是为了获取食物,是为了生存;主人公觅食,不放弃生命的信念,不断创造生存的条件,也是为了能够生存,所以生存对于生物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追求。

信念是支撑主人公活下去的精神慰藉,尽管比尔已经离开了主人公,然而主人公仍然怀着自己的同伴没有抛弃他,而是在远处等他的想法,他一刻也不敢停歇地去追赶比尔,此时此刻,任何疼痛都显得无关紧要,他不顾一切地朝向比尔消失的那个山头走去,然后沿着一条小溪一直走到水源尽头的分水岭。他认为比尔可能会在那里等他。“可是当他费力地和自己的身体挣扎时,他的意识也同样挣扎着保持清醒,使劲让自己觉得比尔并没有抛弃他,他一定会在那个藏东西的小坑边等他。”[4]如果没有这种信念,他可能就不会这样拼命,早就会躺下来死掉了。在自然中,人们往往选择用武器保护自己,故事中,作者认为枪是可以保护自己的武器,在极度严寒的天气中,当枪从手里跌落水中后,他不惜克服恐惧、鼓起勇气、打起精神去冰冷的水中摸索,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懈的努力下,最终找到了枪。火象征着生命,没有火,可能意味着生命的终止,正所谓人死如灯灭。主人公在休息时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打开包袱,数数火柴,并且将它们分成三包,分别放开。“第一件事就是查一查里面还有多少根火柴。总共六十七根”[4],可是光有火柴还不能取暖,他必须找到一些干柴,于是他在一堆乱石中不停地摸索着。后来,他收集了一堆干苔藓,升起了一堆篝火。火对于生命的可贵充分地彰显出来;食物在故事中成为主人公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他不时停下来吃沼地上的浆果、捕捉小鱼吃、吃小松鸡,他完全给吃这个词儿管住了。求生的欲望不断激励主人公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在身体疲惫时,逼着他向前走的,是他的生命,因为他不愿意死。“他体内的生命不愿意死去,这一点让他不停地前进。”[4]他的身体已经极度疲惫,然而精神却还很旺盛,不愿就这样死去。在这种强大精神的敦促下,他坚持吃地上的浆果和鲦鱼,喝点热水。尽管有时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当累赘的包袱压得他受不了,于是他重新把金子分开,第一次把一半的金沙倒在地上。后来,他把剩下来的那一点也扔掉了。狼的出现也为主人公克服消极的情绪,最终能够生存下来提供了条件。主人公被一只病狼盯上并且一直对他虎视眈眈。故事的最后,主人公将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用嘴咬住了狼的喉咙,将其咬死。“他的双手没有力气掐死它,可是他的脸紧贴着狼的喉咙,他的嘴里都是狼毛。”[4]当他的归途中认出比尔的遗骸时,尽管主人公内心深处对比尔有一丝的嘲笑,然而更多的是对比尔失去生命惋惜和悲伤,完全没有了对他的指责,在主人公的心目中,比尔为了生存做出的种种行为得到了彻底的理解。

故事自始至终展现生命最本能的渴望就是生存。为了能够生存,人们充分依赖自然、顺从自然,热爱生命,放弃贪欲和浮华,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新生。在被营救后的种种异常的举动,也表现了他对求生的极强欲望。主人公最终得以幸存,阐释了作者热爱生命的主题,彰显了生命的伟大。

四、生命的亡

故事中比尔是一个背负骂名的角色,他将主人公独自一人抛弃在荒野中,独自背着金沙去逃命,贪欲始终主宰着他的生命。然而这种想法与远离尘世、杳无人烟的自然环境格格不入,他全然不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饥寒交迫、负重前行,最终被金沙所累,命丧荒原。对比尔而言,“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8],然而这种可能性并没有发生在故事的主人公身上。当然,死亡也曾一次又一次地呈现在主人公的面前。身上多处受伤,两只脚皮开肉绽,都在流血。一只脚腕子胀得血管直跳;他的关节都象生了锈的铰链;锋利的岩石穿过他的裤子,划破了他的腿,直到膝盖流出的血在地面上留下一道血迹;手指在被石头砸过之后,已经失去了知觉……主人公忍受着这些伤痛,同时,他还得与饥饿作斗争,他曾经两天都吃不到东西,饥饿的疼痛是剧烈的。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甚至有幻觉的出现,“他这么想着——也许是幻想或者是海市蜃楼——更像是幻觉,自己错乱的大脑欺骗自己的一个幻觉。”[4]在疼痛和饥饿交加下,更可怕的事情是他听到不远处有吸鼻子和咳嗽的声音,一只灰色的狼正在不远处的两块石头之间虎视眈眈地看着他,并且一路尾随,似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势。当主人公一觉醒来时,他看到这个畜生正用一种如饥似渴的眼光瞪着他。在身体多处伤痛、饥饿交加、精神疲惫不堪的情况下,主人公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狼的出现加重了死亡的气息。然而,对生命的渴望最终还是战胜了死亡的威胁,主人公用自己坚强的毅力和仅有的力气杀死了对自己垂涎已久的狼。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艰难困境中,人性中的兽性得到了激发。主人公与狼既同病相怜,又互相觊觎,他们为了生存进行着殊死搏斗。“在西方文化史中,人与动物两者之间从古至今一直是在一种和谐与矛盾的状态下重叠运行、交替发展的一对关系。”[9]

故事中比尔和主人公在自然面前的不同选择,导致了他们命运的截然不同,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任何生命以外的所谓财富、名誉等都显得微不足道。“物欲和贪婪可以葬送一切美好的事物,甚至包括生命。”[10]

自然主义文学作品以对自然的描写作为主题,探索自然中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内容,通过写实的手法,呈现出心灵与自然的亮丽图画。在《热爱生命》这篇作品中,杰克·伦敦通过现实的创作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人们在荒原中一幕幕生活情境。作者想要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孤独的淘金者在自然中陷入困境的故事,更强调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在欲望的唆使下,不断地向大自然伸出贪婪的双手,破坏自然的原貌,挖掘所谓的财富,在这种行为面前,自然既表现出对人类的无情冷酷与惩罚,同时也一再表现出它的大度。在自然面前,当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主人公的心灵得以“净化”,对生命的认识也进一步升华,生存的渴望激励他不断放弃身上的金沙。故事告诉人们只有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放弃物质、热爱生命才是人间正道,也才可以最终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与自然共生共长、和谐相处。

[1]Scheese,Don.NatureWriting:ThePastoralImpulsein America[M].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1996:143.

[2]程虹.美国自然文学三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3.

[3]胡妮妮.热爱生命珍惜生活——评杰克·伦敦的北疆小说代表《热爱生命》[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219.

[4]杰克·伦敦.杰克·伦敦短篇小说精选,单玲玲译[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45,47,59,57,53,49,51,73,85,75.

[5]万雪梅.没在爱和死——凯特·肖邦作品赏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34.

[6]H.N.史密斯(H.N.Smith).处女地:作为象征和神话的美国西部,薛蕃康、费翰章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92.

[7]RalphWaldoEmerson.Nature[M].Lectures,Trans.Sun Yixue,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3:220.

[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315.

[9]江山,胡爱国.西方文化史中人与动物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30.

[10]徐东.理性的取舍机会的把握生命的热爱[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4):66-68.

责任编辑:艾岚

The Indifference and Tolerance of Nature to the Survival and Death of Man——Case Study of Love of Life

Zhang Wei1,Yang Jing2,Run Gui'e3
(1.Foreign Languages Dpeartment,Taiyuan University,Taiyuan 030032,China;2.Law School,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050061,China;3.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hijiazhuang Post&Telecommunication Technical College,Shijiazhuang 050021,China)

Jack London is a famous realistic writer in America.In his short life,he wrote many works about nature,which always makes people thin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In Love of Life,nature shows two sides,the indifferent side and the tolerant one to the gold seekers who have different natural cognition to it.One loves life,abandons vanity and complies with nature,therefore,he survives at the end of the story;the other pursuits the wealth desperately and finally dies in the wilderness.The two sides of nature and the survival or death shows the equal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Different fate of the two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performs the foundation of the land ethic,in which people should seek the value of spirit.

nature,life,Love of Life,Jack London

G

:A

:1673-1573(2017)01-0033-04

2016-10-18

张伟(1983-),男,山西长治人,太原学院外语系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杨景(1986-),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交替传译、翻译教学。

猜你喜欢

淘金者比尔杰克
杰克和吉尔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
变成什么好
边境往事 霍尔果斯“淘金者”
On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ELT
吃书的狐狸
大数据“淘金者”曙光发布方舟平台
乔致庸的退与比尔·盖茨的让
被冤枉的小杰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