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社会保障基金来源
2017-02-23栾梦炫李亚男
栾梦炫,李亚男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社会保障基金来源
栾梦炫,李亚男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需要有大量的物质资源作为基础。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政府为了保证社会保障的基金来源,积极发展生产,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同时积极建立合理的税收政策,保障财政收入。整理公产,充裕抗战经费。精兵简政,节省开支。征集救国公粮、救国公债,支援抗战。开展募捐和献金运动,救济灾民贫民。通过这些途径筹措社会保障基金,为边区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社会保障工作;社会保障资金
社会保障基金是保证社会保障工作顺利进行的纽带。只有充足的基金,才可以更全面、更广泛地保障边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在抗日战争期间,晋察冀边区社会保障的基金来源采取了灵活的资金筹集方式,在满足战争需要的同时,最重要的目的是保障边区群众的基本生活。
一、生产自救,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晋察冀边区非常重视恢复和发展生产,大力发展边区的生产事业,贯彻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的发展方针,从而达到生产自给,支持长期抗战的目标。晋察冀边区通过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家庭副业等,积极地进行生产自救,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参与支持农业发展
加强与提高农业生产是解决经济困难开展经济建设的中心一环。1938年1月10日在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上,财政问题成为巩固并扩大边区的一个基本问题。大会通过了经济问题决议案,其中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有:第一扩大和改进农业生产,包括扩张耕地面积,开垦荒地,鼓励农民抢荒。第二改造农业生产技术,设立农业技术改良机关。第三调整和充实农业金融,集中资金扩充农民自己的金融机关,推行农民储蓄事业。*彭德怀:《目前抗战形势与今后任务》,魏宏运主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7页。此外政府组织了互助田、帮耕田、垦荒田、整滩田、妇女生产小组、抱娃娃队、送粪队、帮耕队(帮抗属灾难民耕种)等,来保卫农业耕收。
为了恢复灾前状况及防止新荒,春耕运动普遍展开,采取多种粮食,多栽树木,多修渠坝,以及多养鸡羊。根据春耕的初步总结,据五专区平山等六县统计受灾前后的耕地面积:增加亩数13 540.83,开荒127 442.2亩,修滩156 708.9亩。据五专区平山灵寿等五县统计农具补充方面:犁12 733,楼2 667,镐头(镢)25 047,锹13 635,手车1 499,耙7 992,刮子3 081,风车737,铁锄头32 050,大车12 615,水车3 375,其他11 752,共计235 631件,总值35 108 883.2元。牲畜方面据五专区平山等四个县统计,新增牛2 408头,驴1 691头,骡293头,猪29 837头,鸡75 136只,羊20 170头。
2.组织手工业、家庭副业
手工业的开展使大量农民有了赚钱的途径,促进了边区经济的稳定发展,改善了边区人民的生活。1942年纺织工作在完县成功试行后,从此各地开展起来,解决了大量灾民的生活问题,稳定了部分灾民逃荒的情绪,各地纺织人数在日渐增加。据1943年统计,北岳区从事纺织的妇女达38 983人之多。完县参加人数有4 500余人,截至6月底共织出土布5 200匹,并生产出大批纺线,所收入的工资有215 000余元。在唐县某一个区有1 200多辆纺车,其中一个219户人的村子中,有120个妇女参加纺织,从去年10月到今年1月,全村共纺棉花1 135斤,获利9 000余元,每人平均在百元左右。*《北岳区的妇女纺织业》,魏宏运主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商合作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页。这些纺织的收入保障了群众的生活,家中的生活大为改善。此外边区举办了编制草帽训练班,草帽编制手工业在边区经济建设上增加了百万余元的生产。根据1937年编织业统计,仅河北清丰南乐两县草帽辫产销不下400万斤之多。细辫每斤价格约3元,粗者五六角不等,平均每斤以八角计,两县仅草帽辫一项收入总额为320余万元,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各种家庭副业的开展,在救灾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打柴,完县有的地区每人每天可打柴50-100斤,卖7-14元,可以保障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此外如徐水的打石板业,发展到300多人。还有割荆条,如易县灾民到狼牙山割荆条为生,完县一区百福台有44户灾民以割荆条为生。在四专区,目前已发展了的副业有以下几种:开矿(唐县70人),编筐织席(阜平350人,唐县143人),碳灰业(阜平40人),织毛口袋(阜平320人,唐县10人),纺纬线(阜平100人,唐县50人),烧柏油(阜平7人),磨香油(完县30人)。*《北岳区当前的灾荒和我们的斗争》,魏宏运主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29页。这种副业的生产帮助村民渡过灾荒,接济了灾民的生活。
3.部队机关开展大生产运动
1945年部队机关生产任务,毛主席在“两三年内完全学会经济工作”中定出两个努力的标准:一个标准是巩固区的机关部队,除粮食、被服由政府供给外,其他油、盐、菜、肉、办公费、柴炭费、杂支费、教育费、保健费、擦枪费、旱烟、鞋子、袜子、手套毛巾、牙刷等一律生产自给,约占全部费用50%。另一个标准是边沿区及游击区的机关部队要自给全部费用的15%-25%。其中冀晋区规定部队要根据1944年的预算标准,停发经常费、通讯器材费,机关学校停发公杂费、医药费、粮食。*宋劭文:《1944年大生产运动总结及1945年的任务》,魏宏运主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74页。军队把战斗与生产密切结合起来,通过组织人民的经济生活,鼓动人民对敌斗争的积极性,把对敌斗争与大生产结合起来,把人民的爱国心与其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在部队机关学校方面,除作战训练工作时间之外,必须从事生产自给,建立革命家务,减轻人民负担;各机关部队在每周中抽出半天作为群众劳动日,帮助抗属及无劳动力的贫户生产,农忙期间,除进行自己的生产外,还留足更多的时间,帮助群众生产,并且规定在帮助群众生产中不取报酬,不吃饭。
二、保障财政收入,充裕抗战经费
税收是收入的重要来源。晋察冀边区在积极发展生产之余,积极建立合理的税收政策。税收成为晋察冀边区财政来源的重要部分之一。根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钱多多出,钱少少出”的抗战财政政策,晋察冀地区按照具体环境实行合理负担。自合理负担实行以后,根据地的财政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实现了收支平衡,达到了自力更生,为巩固边区抗日民主秩序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在保证军需上起了很大作用,而且扩大了统一战线,保障了财政地权。
政府开支主要是依靠财产与收入所得税、田赋及税收。为了充实财政源泉,充实抗日经费,边区政府整理税收废除苛杂。实行统一累进税,增加政府收入。整顿与恢复烟酒税、印花税、卷烟税及烟酒牌照税,并建立外货入境税代替关税,以控制对外贸易,扶植生产,防止敌货倾销,补助战时财政。1938年5月成立冀中税务局,截至1939年6月外货入境税共征90 917.69元,其他各税共征20 255 967元。*张佳:《冀中五年来财政工作总结》,魏宏运主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84页。
整理公产是直接增加财政收入,充裕抗战经费,减轻人民负担的重要措施。1942年10月30日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关于县区财政工作的指示》中把公产分为边区公产、县公产、村公产三种,边区公产主要有两种:逆产——即通过法律手续或未正式通过法律手续没收汉奸之土地;事变前属于省立机关学校所有的公产土地。县公产有五种:县学田——以前各县县立高级小学,中级学校及教育机关经营的土地;县公地——以前各级政府和政府附属机关的土地;捐地——抗战以后地主由于某种原因捐给政府机关的土地;社田——为宗法社会所遗留,像行唐过去都是旧管理田赋的里长所独有,叫里长地;属于区性质的仓粮地、庄地、寺庙地、留洋局地、慈善机关地等。村公产有三种:庙地——寺庙中没有和尚道士而任人经营,或以前寺庙捐出作为学校或公益事业或村中专作为祭神赶庙用的土地;村学田——村中专署做初小教育之用;村社田——即数村或一姓用作祭祀或赶庙会用的土地。公产的种类大致有以上几种。*《公产的整理调查工作》,魏宏运主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金融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85页。晋察冀边区整理这些公产,作为财政的开源。
三、精兵简政,节省开支
晋察冀边区设置机构以短小精干、宁缺毋滥为原则,响应了精兵简政的号召,基本上无人多事少的现象。
在1941年实施的精兵简政,仅北岳区减员4万多人。在1942年8月的工作布置大会上指出要彻底实行精兵简政,政府方面共计节省5 000多人。确定与严格掌握编制,精简勤杂与后勤人员,规定的编制人数不许减不许增,需要增加时经党委审委会批准,造预算不能按编制应按实有人数。非编制人员现在应裁减,以免继续开支。*邵式平:《几年来粮食工作之经验教训与今年度的工作布置》,魏宏运主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金融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99页。
1942年8月21日统累税征收会议讨论总结大会上指出,精兵简政保存实力坚持阵地,是战略反攻的资本,我们必须咬紧牙关保存实力。掌握精兵简政政策,掌握编制人数,一个人全年的开支就等于统累税50分的负担量,一个牲口全年的开支,等于统累税150分的负担,今年统一累进税分数,比去年减少很多,财政上开源是做不到的,中心问题是节流,因而必须认真掌握人数、牲口数,贯彻精兵简政政策。*宋劭文:《统累税征收会议讨论总结》,魏宏运主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金融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69页。
1942年8月27日在关于边区金融工作报告的会议上,提出关于机构和编制问题。政府特别提出减政问题,今年粮食收成减少,所以银行、印刷局、贸易局、公安局等部门及其下级,游击区的县政府要尽可能的调整机构缩减人员,以便渡过难关。总行特警卫队缩编,干部不减,办事处一律缩减为五人杂务人员,六处两个驮骡改为一个驮骡。在机构方面,第一办事处:盂县分划成盂平县及盂阳县后,盂平县业务可由办事处兼管,所以盂所撤销。第二办事处:机构照旧。第三办事处:龙华营业所撤销。第四办事处:撤销云唐营业所。第五办事处:正定代办所撤销。第六办事处:蔚县设专人代办所。所有代办所超过编制人马数一律不发给粮食经费。*关学文:《关于边区金融工作的报告》,魏宏运主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金融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70-771页。
1945年6月27日冀热辽区党委在财经会议上的报告对今年财政工作的检查与今后财政工作的意见大会上指出:确定与严格编制,彻底精简。规定晋察冀边区一切非编制人员与勤杂人员,必须坚决彻底的裁汰精简。在执行新编制中注意按新编制现有之干部与战斗部队均不满员,在未补齐前须按实有人数造预决算,不许吃空额。勤杂人员须大加编减,不许以勤杂人员及非编制人员顶替干部与战斗部队的缺额。*《冀热辽区党委财经会议报告与结论》,魏宏运主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89-790页。
警察制度的改革也为精兵简政做出了贡献。晋察冀边区到处站岗放哨的是手持刀矛的儿童团的团员和自卫队队员,他们协助政府行使了职权。*彭真:《论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魏宏运主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8页。不仅维护了治安,而且也大大减少了警察编制。政府的机构和工作简单化、科学化。每个县政府的组织,只有一二三科分管民政、财政和教育,外设司法科,管诉讼案件。多数县份一二三科,每科只有一两个干事作助手。政府集合各部工作人员于一个办公厅,废除了许多不必要的形式和手续。工作上简单化科学化,实行比较科学的分工,节省工作人员和经费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征集救国公粮、公债,支援抗战
1.救国公粮
1938年9月晋察冀边区颁布《征收救国公粮条例》,并规定救国公粮,由晋东北及冀西各县统筹小米16万石,用以供给军食、优待抗属、救济灾荒,剩下的作为政府收入。救国公粮以收小米为原则,但得酌量地方物产,折收杂粮棉花小麦或现款,杂粮限定25%,棉花小麦各不超过10%。*《晋察冀边区征收救国公粮条例》,魏宏运主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金融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80页。
在1939年6月和1940年1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征集第三次第四次救国公粮,两次分配的总数是2 647万斤。*《冀中五年来财政工作总结》,魏宏运主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89页。随着边区动员的深入政治影响的扩大,以及人民觉悟的提高,一般群众忍饥挨饿,踊跃缴纳。同时部队为了节约救灾,减餐缩食,吃糠咽菜,在这样一个灾荒严重、穷困交加的时期内,全区子弟兵顺利地壮大发展起来,这是公粮动员的胜利。
2.救国公债
1938年7月晋察冀边区颁布《救国公债条例》第一条规定: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为鼓励人民集中财力,充救国费用起见,发行救国公债。*《晋察冀边区救国公债条例》,魏宏运主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金融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3页。同年晋察冀边区救国公债募集办法中第二条规定:募集之现金物品,以下列各款为限:现款、硬币、粮食、布匹、棉花。*《晋察冀边区救国公债募集办法》,魏宏运主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金融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4页。
1938年发行救国公债200万元,1938年6月至7月,政府工作主要集中公债的推行,且群众团体非常热烈的赞助和帮助动员,一时边区内部造成“为完成200万元救国公债而斗争”的紧张热潮。街头巷尾贴满“多买一份救国公债就多增加一份抗日力量”,“多买一份救国公债等于多尽一份保卫边区的责任,借钱给政府帮助抗战”等标语。农民帮助政府解决一切困难,他们不惜以血汗所得的5元、10元来换一纸公债票,甚至有些苦力因无力购买,特地去为地主富户接连做几昼夜的工,以工资所得购买公债。在群众大会的演剧台上,小孩老妇用他们的糖果钱与几十年前陪嫁过来的首饰物件当众交出来换购公债。*陈克赛:《晋察冀边区认购公债纪实》,魏宏运主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金融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8页。
五、开展募捐和献金运动,救济灾民贫民
1.募捐运动
边区政府施行了募集急赈治标办法,以救济灾民,使其免于饿死,并渐渐恢复到生产上来。除政府急赈的救济粮外,还发动群众自动募集,以救济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弱妇孺。在四专区的曲阳进行了“一把糠一把菜运动”,在短短的一个月间,曲阳的三个区已募集到:红枣1 191.5斤,糠352 612石,菜4 624.5斤,粮59.75石,钱4 212元,大麦面86斤。阜平8个区募集到:粮2 475斤,菜3 249斤,救济灾民339户。五专区在三月份内,平山、灵寿两县已募集到粮约460石,钱款11 508元。此外由专署拨给谷糠1 000斤,红黑枣8 000斤,公粮100石,发放急赈。*《北岳区当前的灾荒和我们的斗争》,魏宏运主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30页。并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进行突击,调查灾民人数后,即按无劳动力分发,第一次每人每日发小米四两,第二次按每人每日谷二两半粮枣掺发。有许多群众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响应了聂荣臻同志的“一口饭运动”,踊跃的捐助灾民、表现了民族友爱,同生死共患难的精神。
1939年8月30日在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关于救灾治水安定民生的具体办法》中指出了救灾治水安定民生的原则,救国献金十万元全数拨作赈款。*《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关于救灾治水安定民生的具体办法》,魏宏运主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74页。并开展募捐运动:号召军政民各部门工作同志自动捐款起模范作用;启发群众互助精神,用竞赛奖励方式开展广泛热烈的群众募捐运动;深入未收复区开展募捐运动,激发在敌占区不甘心做亡国奴的同胞帮助坚持抗战的边区灾胞;通电全国、各地华侨,呼吁救济边区水灾;向同情中国抗战的国际朋友募捐救助。呈请中央迅拨巨款救济边区水灾。
2.献金运动
为了解决根据地的财政和救济难民渡过灾荒,1939年5月和9月先后发动了普遍的救国献金及赈灾献金的两大运动。县级以下由当地军政民组织各级征献动员委员会,聘请了许多热心抗日素负重望的士绅名流参加。经过了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从6月到9月三个月的期间,完成救国献金102万余元,超过原分配数的一倍多,占1939年财政收入总额的50%以上。赈灾献金完成62万余元,也超出原分配数的十几万元。*《冀中五年来财政工作总结》,魏宏运主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88页。这次献金运动,首先是各级政权干部起了模范作用,把自己一个月或几个月的零用费全部献出来;工人、雇工、把自己血汗挣来的工资拿出来献给根据地,儿童、妇女捐钱献首饰;灾区群众也自动地热烈响应,秘密地送出成千成万的献金巨款。
1940年3月在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在《关于献金赈灾的指示》中指出:全边区的党政军民,在去年5月边区国民精神总动员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发起了献金运动。全边区的党政军民,从每日极端艰苦的生活里,节衣缩食,踊跃献金,全边区造成了狂热的献金热潮:农民、工人、商人、青年、妇女、自卫队、儿童团、学校、剧社、报社、部队、政府工作人员、银行、税局、合作社、印刷、工厂……都在响应这个号召。妇女们把她们最心爱的首饰也拿了些出来献给国家。在短短几个月内,共计收到救国献金40 873.871元。同时,由于1939年秋季,边区遭到了数十年来所未有的大水灾,造成了边区空前严重的灾荒。全边区的党政军民,发起了救灾捐款的号召,全边区的人民慷慨捐助,所以救灾短时期内,很快完成了一大笔救灾捐款,总计晋东北冀西各地区共收到73 624.121元,冀中区一、二、三、四行政区共募集546 500元,合计620 124.121元。以上救国献金及救灾捐款共计114 497.992元,连同去年冀西未发放的水灾账款12 000元,总计126 497.992元。此外,陕甘宁边区为了援助坚持敌后抗战的晋察冀边区,也热烈地展开了救灾募捐的运动,募集捐款10 000元,捐助边区救灾。以上共计收到救国献金及救灾捐款总计136 497.992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边区政府为了保证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在满足战争需要的同时,通过积极发展生产,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并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稳固边区的经济,征收救国公粮发行救国公债,实行精兵简政,动员群众互助、社会募捐等途径节省开支筹集资金,为边区社会保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The Sources of Social Security Funds in the Jinchaji Border Are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LUAN Meng-xuan, LI Ya-nan
(School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curity needs a large amount of material resource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ocial security fund sources, the government of the Jinchaji border area actively established a reasonable tax policy to protect the financial revenue and developed production actively, ensuring the basic life of the masses. The government organized public assets to supply the ample funds of war, bettered troops and simplified administration, cut costs. collected salvage food, saved the country bonds and supported the war. It also carried out fundraising and donation campaign to alleviate the poor. Through these means it provided an adequate source of funding to raise social security funds for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border social security.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Jinchaji border area; social security work; social security funds
2017-02-24
栾梦炫(1991-),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K265.1
A
1008-469X(2017)02-0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