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纪行
2017-02-23刘金恩
刘金恩
英国纪行
刘金恩
刘金恩
笔名星石,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理事,与妻子李金红合著散文集《樱桃红了》《杏花开了》共70万字。
旅游是我退休生活的一部分。国内,我去过好些地方,包括回归前的香港和澳门,也有很多收获。因为都是跟团走,来去匆匆,只有几天或最多十几天工夫,走马观花而已。每个人都在历史条件和经济制约中生活一辈子,生不逢时者有之,明代著名旅游家徐宏祖(号霞客),一生游览考察只在国内;号称周游列国的孔夫子,也没有迈出半步国门。我比他们幸运得多,时逢新时代,一个普通老百姓,竟然有条件到社会制度迥然不同的西方国家去看看,自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况且,这一次只去英国,探亲加旅游,待的日子稍微长一些,看到、听到和遇到的人与事也相对多一点。我不愿意在沉默中变态,就在触景生情里笑逐言开吧。力量在后,追梦在前。于是,记录了一些我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以飨读者,也恳求指正批评。
中西餐味不同,各得其所一样
中国人的舌尖文化举世闻名,七彩斑斓,“酸、苦、辛、咸、甘”五味俱全。粤菜、川菜、上海菜、潮州菜、东北菜……还有各种盐渍小菜,怎么吃都好吃。到了异国他乡,这西餐也色泽斑斓,干干净净,唯乃口味异也,实在让人“无奈”。
西餐不仅价格昂贵,讲究也多。正餐三道:头盘、主菜、甜品。每人桌前铺一张餐纸,餐纸右边放长短刀子各一把、左边放大小叉子各一把、中间一个空盘。菜品上来,进餐人舞刀挥叉,左手持叉,右手操刀,刀割叉吃,极其娴熟,让人眼花缭乱。而我,一辈子使用筷子,眼悟量手拙,怎么操作怎么不得劲儿。
这儿有中餐馆和口味近似的中餐馆:金塘酒家、荣泰大酒店、中国城大酒店和泰国菜馆等,都适合我们的口味。只是不知餐馆远近,搭车费用高,走去找不到道儿。很多时候自己在家做着吃,米面都有,喜欢吃的蔬菜太少,土豆多而便宜,不能一日三餐;韭菜昂贵得惊世骇俗,一斤价约一英镑。两种菜品救了我们,一买中国咸菜,二买西生菜。西生菜貌似中国大头菜,擗开蘸酱吃甜而脆,亦可炒着吃。
因为囊中羞涩,我们轻易不进豪华西餐厅和中菜馆,下饭店就在路边小馆子吃西餐中的快餐:三明治、汉堡、炸薯条、仨不为、披萨饼、炸面包等等,不合口味,不吃饿得慌。只有仨不为,面皮里夹的西红柿片、红椒丝、黄瓜片、西生菜等蔬菜和萨拉,以及或猪肉或鸡肉或牛肉片,吃了还算可口。英国普通老百姓天天这么吃,活得好,吃得也香。这只有一种解释,口味不同,但各得其所一样。
生活习惯不同,快乐人生一样
英国老百姓生活习惯轻松,节奏缓慢,在“吃、喝、玩、乐”消闲四品上表现犹甚,却看不见扑克翻飞,听不见麻将响声。工作之余和节假日,放开肚皮吃喝,敞开胸怀玩乐。爱骑自行车爱跑步的一族,一拨接一拨,在公园路上穿梭似的与你擦肩而过,汗如流水不见间歇。爱逛公园的踏着草地散步、遛狗、倒立、踢球;穿着裤头的裸男和戴着乳罩的裸女,躺在草地上半天半天地晒太阳……
他们似乎不重视一日三餐,什么时候想吃就吃。小饭店里总是客来客往,食客捧场,生意格外兴隆;不进饭店的,竟像孩子吃零食,身背挂包,手拿披萨饼、面包片、牛奶、咖啡之类的食物,在路上边走边吃,走路吃饭两不误。
更喜欢朋友聚餐,三两个或男或女聚在一起,围一张餐桌,一人一份,各吃各的,边吃边唠,有说有笑。我身后一桌,几个男女哇啦哇啦边吃边唠,唠到兴奋时哈哈大笑。他们笑声与我们的笑声相似,我忍不住,也不由自主地笑起来,被老伴狠狠推了一把。对面一桌3个男人在边吃边唠,情绪十分友好,吃完了各结各账,我这才发现不是一家,胜似一家。西方人下饭店所谓AA制早有耳闻,却在这里得到目睹。因为他们活在尊严里,在他们的理念中,别人请吃是瞧不起自己。餐厅里闹闹哄哄,讲话声此起彼伏,却没有争吵斗嘴,更没有打架的。
也喜欢喝茶,不像我们一壶一壶地泡茶品茶,而是西点陪茶,等于小学生吃间食。我们到丘吉尔家族庄园学吃下午茶那天,茶庄几十张桌子座无虚席,只有我们是亚洲人。人家滋滋润润,吃得津津有味。我们4个人要了一份:两杯茶水、两杯茶酒、两杯咖啡、一杯鲜牛奶、一壶开水,一笼3层3个碟里装的各式点心和奶油、甜酱等,边喝边吃边唠。一个半小时,花掉68英镑,折合人民币680元。老实说,疼钱也痛胃口啊!这也只有一种解释,生活习惯和方式不同,快乐人生一样。
东西话语不同,神交可以一样
在英国,我是一个耳聋眼瞎的人,招牌上的字一个不识,两眼一抹黑,人家哇啦哇啦说话听不懂,像鸭子听雷。自己出门不必说找不着道儿,尿急找个卫生间都困难。只有亲人回家说说话,方觉一丝安慰,空余时间孤独无限,交流受阻有些头痛。一次去饭店吃饭,亲人到吧台点菜,坐等时我忽然尿急,就问:“卫生间在哪?”老外摇摇头,我比画一个动作,他明白了,开脸一笑,把我领到卫生间。
那天,我们到服装店买衣服。站排交款轮到我时,收款女郎笑眯眯哇啦一句,我说“听不懂”,她摇摇头,马上做个装东西的动作,我明白了,便边比画边说“要要要!”她也明白了,把钱输到收款机上,等我交款。我看着价格签把整钱交上,找零是硬币,我认不准,就把兜里硬币全部掏出来让她捡。她捡够了,把剩下的推给我。然后输入收款机,打出单据,连同衣服装进袋子里,双手交给我。她笑着目送我走,我笑着离开她。改革开放初期,老外到我们家乡来,拿个汉字条子找我探路,我就把他们领到了目的地。这还是一种解释,神交可以一样。
管理模式不同,稳定目的一样
在老家,车也罢人也好,一律右侧通行,到了伦敦突然要左侧通行,很不习惯。多年养成的习惯改也难,许多时候不由自主,初入境时,一出门就走右边。当地老百姓都悄然躲我而过,我也没认识到是个问题。
一次上街遇到尴尬:我与一个大个子老外躲向了,把人家手包碰掉在地上。我急忙弯腰去捡,人家抢先自己拾起,礼貌地对我笑笑走开了。路过的人“触目不见”,没人看我的笑话,他们依然匆匆与我擦肩而过。我感到丢面子,回去讲给亲人听。亲人告诉我,英国法律规定人车一律左侧通行。咱在国内是守法户,到国外更不敢任性了。此后,按这里规定走路,常了也挺顺便,慢慢也就习惯了。
这里的交通秩序靠红、绿、黄灯控制,没有交警站岗指挥,也没有岗楼。英律规定,行人闯红灯造成死亡事故,司机无责任,没人敢随意闯红灯。而司机却能做到,一旦遇到个别人横穿马路,一定停车让行。黄灯闪闪,行进中的机动车必须无条件让行,强行通过造成死亡事故,司机负全责,行人遇黄灯可以理直气壮地通过。车风挡玻璃上面一块镜子亮着“TAXI”的,是规格相同的出租车,比一般轿车高半箱,并不抢钱似的在路上拼命。因为没有地下停车场,机动车都井然有序地停在道路两侧,中间可以运行的路面更窄,司机能做到回车时互相避让。避让是文明,更是安全。考取驾照十分严格,青岛一位50上下的华侨医生对我说,他们单位一个人考驾照,几次没考上,便动心思拿钱塞给考官。考官没有拒绝,把钱收下。这人照常参加考试,还是没考上。公布成绩那天,考官把他找到办公室说,你给我的钱,已经没收交公,根据我们对行贿行为的惩罚规定,3年后你才可以再考。
社会治安稳定的最大受益者是普通老百姓。最近,英国毗邻的德国、比利时和法国,都遭到一系列恐怖事件的威胁。而英国,特殊时期采取特殊手段,伦敦社会治安相对比较稳定。我去过伦敦一些人口密集的公园、展馆、游乐场、饭馆、酒吧、果品超市、服装店等,都平安无事。
肯辛顿区高街 (对百姓日常生活最方便街区的称谓)玛莎服装店,侧门正对过道的地铁站口。上下地铁的人穿过玛莎店服装架之间,进站或出站,里出外进,人来人往,分不出谁是购物,谁是走近路的,给生意带来一定隐患,商家却没有专人巡视,也没有其他安全防范措施,偷摸或打架或闹事的没有。
白金汉宫正面铁栅栏围就的偌大广场,皇家卫队换岗仪式时,围观游众人山人海,一个跟一个,你挤我躲,互谦互让,一片人头攒动,都把目光聚焦在卫队上,没有喧闹滋事,只有拿手机或摄像机,高高举过头顶,插空拍照的。
双休日夜晚,家家酒吧灯火辉煌,室内坐满,室外道边站着,边哇啦哇啦对话,边手把酒瓶开怀畅饮。喝得晃晃摇摇,大有夜不归宿之嫌,竟没有打架斗殴的。
倒是8月3日晚10时30分左右,罗素广场发生一起持刀攻击事件,轰动全市。造成两名女性和四名男性受伤,其中,一名60多岁女性抢救无效死亡,8月4日有3人出院。据8月5日英中时报报道:一名19岁年轻人,被警方用电击枪控制住并拘留。但该年轻人可能有“精神问题”。警方还没有排除该起事件属于恐怖袭击的可能。作为预防措施,当局4日在伦敦,加派警力600名持枪警,总数达2800人,并敦促公众“保持冷静和警惕”,在重要景点和标志性地点,持枪警察实施夜以继日的巡逻,确保安全。这仍是一种解释,管理模式不同,稳定目的一样。
责任编辑 王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