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诗复兴与文化繁荣
2017-02-22陆正兰
人民周刊 2016年22期
陆正兰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寥寥数语,切中肯綮,发人深思。正确地传承中华文化,是艺术永葆活力、不断发展的关键。
以歌曲为例,中国歌曲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品格。歌诗传统,源远流长。中国是礼乐文明之邦,也是诗歌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实就是一部歌集。中国古代诗歌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歌诗发展史,是诗与歌互融的历史。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但是艺术的内部,总是有着审美传统的连续性。我们看到,在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后的这两年,无论是中国风歌曲的涌现,还是古风歌曲的盛行,抑或是民谣歌曲的持续火爆,都在乐此不疲地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在新的文化语境下,中国的歌诗传统正在复兴,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歌曲与其他艺术体裁的重大区别在于其群体性、人民性。歌曲的接受者既是文学的接受者,更是歌的传唱者。如此一来,歌曲就真正地把社会群体的参与,变成其意义的落脚点。换句话说,歌诗在社会交流中更易形成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故而,笔者认为,歌曲是“文化中国”重要的凝聚力量,是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教、乐教传统以及诗歌民族性的有效途径。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深厚歌诗传统的国度,定会迎来文化的繁荣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