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蒙有道 思训有方

2017-02-22叶晓慧

新教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童蒙滑轮绳子

叶晓慧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其包含了必要的科学思维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思维训练的载体,而有些教学中的探究却是“伪探究“,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探究活动中要发展学生的实质。

我国教育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蒙卦,“蒙”有启蒙,蒙昧之意。后来的教育学者从蒙卦又引申出教育教学理念,其中“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山下出泉,蒙”“然非吝也,蓄极求通,一言顿解”这三点教育理念亦可以结合到小学科学思维训练的方法中。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三方面谈谈自己是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一、“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巧妙导入激发求知欲,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强调学生在心理上必须有强烈的求知欲,思想上有很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和高度的参与,然后再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成效会更加明显。因此,应巧妙地、有效地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更主动、积极地思考。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国旗怎样升上去》的两个同课异构课为例。

课例一:

教师播放升旗视频。12个小组桌上各有一个模拟升旗装置,每个学生模拟升旗,并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装置顶端的滑轮。体验结束,教师请学生描述滑轮的样子,然后告诉学生,这个轮子就是滑轮,是本课要研究的简单机械。

课例中,教师虽用心准备了模拟升旗的装置,学生也都体验了一次升旗,却没有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过早植入滑轮的概念,过后只是形式上的“假探究”,没有思考,科学思维就不能得到训练,更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例二:

教师通过问答,帮助学生回忆每星期一升旗的场景,并问学生:“为什么人在下面拉绳子,绳子就能升上去呢?”学生给出了各种答案:

生:可能是上面有个东西,可以让绳子转起来。

生:上面应该有个装置之类的东西,绳子可以挂在这个装置上,装置上可能也有个槽。这个装置应该可以转动,绳子拉,轮子也转动,这样绳子就可以升上去,国旗也就上去了。

生:上面可能有个挂钩吧,绳子挂在挂钩上,拉绳子,绳子就动起来了。

生:这个装置可能是个轮子,轮子上可能有凹槽,可以把绳子放在轮子上。

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想法做出评价,而是请这几位学生把想法画到黑板上。

相比课例一,课例二简单直接的提问,使学生对这个“神秘”的装置充满好奇,这个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难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接着让学生比较自己想象中的滑轮和真实滑轮之间的不同,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想要研究滑轮的欲望。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科学思维训练。

二、“山下出泉,蒙”——問题给足思维空间,是训练科学思维的保障

“山下出泉,蒙”意指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时,想法如泉涌,四散游走,最终汇入知识的大海,到达彼岸。在此之前,“流水”常要走弯路,这时,教师就要以问题启蒙学生,引“流”入海,促使其形成理性的科学思维,方能“水”到渠成。然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打开源头,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使“泉水”能够充分涌出。

以笔者两次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肺和呼吸》不同的教学设计为例,分析如何让思维的“泉水”充分涌出。

初次设计: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唱长音,导入课题。然后,教师提问学生呼吸需要用到身体的哪些器官,学生边答,教师边在黑板上贴出器官图片,没有用到的器官图片就简单否定掉。接着,教师让学生用器官图按照气体进入呼吸器官的顺序,拼出呼吸系统图。12组基本相同的拼图很快完成,教师肯定学生后,就接着进行各个器官作用的教学。

用呼吸器官拼图,虽然是教师用心准备的,但学生已经看到呼吸器官的样子,失去猜测、思考器官的结构和作用的机会。这就好比堵住学生思维的泉眼,泉水无法涌出,教师也就无“水”可引,就会限制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二次设计:

首先,闻花香,引导学生感受花香进入身体的哪些器官。接着,请学生观察看得见的体外的呼吸器官,并想象看不见的体内的呼吸器官。然后,再给每个小组一张白纸和一盒水彩笔,要求学生用10分钟的时间,以香气进入人体的顺序,讨论画出香气经过的器官,并将画出的呼吸系统图贴在黑板上,供全班一起比较、分析、讨论。最后,请学生分析自画的器官结构与实际器官结构的异同,分析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得出结论。

在第二次设计中,教师给学生的白纸和彩笔是打开思维源头的钥匙,学生的想法充分体现在纸上。像这样,给足了学生充分的科学思维空间,教师再指明方向,通过启发、分析、比较、讨论等科学思维方法的使用,达到训练科学思维的目的,并且“水”到渠成,使学生亲历了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思维得到了真正的锤炼。

三、“然非吝也,蓄极求通,一言顿解”——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是提升科学思维的方式

“然非吝也,蓄极求通,一言顿解”意指在教学中,教师并不是吝啬教授知识,而是通过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识,同时又能加以运用到实践中,是提升科学思维、收获终身学习能力的方式。

1. 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升科学思维。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斜坡的启示》为例,要验证斜坡是否省力需要进行实验。教师不出示实验方法,而是以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比如,“你想怎么证明斜坡省力?”“你需要用什么工具帮助实验?”“你认为用什么材料模拟重物合适?”根据不同学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出实验方案。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完成实验设计,是教师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体现。而教师直接出示实验方案,然后学生做实验,就只是为了得出实验结论,学生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学生科学思维训练效果较低。

2. 关注学生回答,师生科学思维共同发展。

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关注学生的想法,学生好的想法也能启发教师,产生更好的教学设计。

如,一教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拧螺丝刀的学问》时,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螺丝刀省力的过程中,遇到瓶颈。此时,有学生说:“让两人各抓住螺丝刀的一头,朝不同的方向用力,看谁赢就可以啦。”执教者大赞好办法,便请了两个学生上台实验。实验中又发现螺丝刀太小,不利于抓握,于是该教师课后特地做了一个放大版的螺丝刀模型,回到课堂重新实验。

在这个案例里,反而是学生的“一言”促使教师顿悟,获得解决的方法。教师细心捕捉学生的想法,不轻易否定,就有可能获得学生的启发,教学便成了一种双赢的局面,促使师生的科学思维共同发展。

此外,在探究活动中,材料、实验记录表,也可以尝试让师生一起或者学生自己设计,经常做、坚持做也能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如此,教师的“吝”就能换来学生的“智”,学生的科学思维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综上所述,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锤炼的机会。提升科学思维不是一两节课可以完成的,需要每一节课的用心和坚持,需要长期的重视和训练,真正落实启蒙有道,思训有方。

猜你喜欢

童蒙滑轮绳子
一辆滑轮车
绳子够长吗
绳子穿冰
解开你身上的绳子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取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