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学在当代语境中的现实关照

2017-02-22张一涵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期

张一涵

摘 要:历史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不但能满足大众对历史的猎奇心,更能让人们的审美体验得以深化。其中的描绘的历史事件蕴含着较为深刻的感悟,也能传达出现时背景下的意识形态。本文主要介绍有关了历史文学的审美特征、伦理审视和文学隐喻,目的是通过历史文学创作中经历审美、审史、审己的过程。

关键词:历史文学;当代语境;现实关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01

历史具有可观性,但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难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所以创作者不能在第一时间作为亲历者见证历史发展的始终。因而有关历史的真实和原貌多是根据前人留下的文献资料对历史的整理和还原。所以历史文学的现代意识尤为重要,其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历史表现力。作者需要添加自己的理解或者感知,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阐述出历史更迭的规律。

一、历史文学的审美特征

现实主义的特点更为看重细节的真实性,也更能反应出生活的自然形态,能够充分的调动受众群体的表象记忆,让其与形象对照。但浪漫主义则相反,更重视的内容是情绪、符号和记忆,反映出的内容多为对现实的幻想。细节描写上虽然也脱离主体,甚至很多写法看似荒诞,但却能深刻的反应出人的情绪和符号。这种表现手法与受众表象有着不同,但却也相似,能让人产生真实的感觉,因而被称之为“怀疑的中止”。

艺术形象特点较为鲜明,并为内在行为符合大众逻辑,故此能够清除与现实生活不相似的感觉。故此,可以这样判断审美的表象具有幻想性和概括性,但是这些功能特点与艺术形象很难真实地结合在一起,各个因素之间还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可以这样理解,细节的具体性与审美感知的幻象性能够做到逐一对应,这种鲜明的特点与审美的感知概括起来具有对应性,内容的逻辑性与审美的可塑性也形成一一对应的局面,关系更具整体性。

总之,文艺作品其真实性与读者的审美感知对应明显,能让文艺的再现与人的审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人融入情感后就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受众就想要通过模仿、对照和感知的方式提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通过独特的審美感受到新颖表现手法的具体应用细则,最终创造性的表达出创作者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创作者具有特殊的性格,他们能将自己独有的情感融入到艺术形象中,并让其展现出非凡的特征。特别是在叙事情节上面也会显得更为曲折和离奇,让人感觉出人意料。

二、历史文学中的伦理审视

历史理性主要是历史发展中要向着一个方向前行,也要符合合理的发展目标,强调历史发展要符合目的性和规律性。其中历史的连续发展中真善美都是判断其发展的依据。

伦理善作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原则,其中个体被赋予了非理性的具体内容,并借助于想象将其看成道德的认知技能。这种虽然非理性但是却符合伦理的存在形式,多被看成是伦理善。由于历史理性以及伦理善之间形成错位,这种错误方式的表现就要通过隐喻的形式将内涵展现出来,其中包含很多不相容的因素,彼此之间的对抗,经由离心和向心的往返最终借助于阐述形成统一的文字张力。起源在于文本中的诸多不相容因素的复义性,并且要将这种复义经过的艰辛表达出来,其由震颤到最终的释放[1]。

伦理善的错误在作品中多由四种形式彰显。第一,不能履行义务的托辞或者人天性较为软弱;第二,义务履行的背后多要反应出病态习惯要求;第三,履行义务仅仅是为了规避现今的法律惩罚范畴,其实这种对或者错对个体来说意义不大;第四,恶魔之恶,即用恶魔的形式表现出伦理法律,并用恶魔的形式提升伦理法律的高度。怎样辨别恶魔的恶呢,其实若从严格的角度考虑问题,恶魔之恶的辨别标准是什么,其实恶魔之恶难以再现案,主要是我们很难找到其中存有的病态动机。借用一个通俗的例子可以解释,“丁蟹”是港剧《大时代》中塑造的具有非凡影响力的人物,他的最大特点是始终认为自己的对对的,他人的各种力量对于他而言都是歪理,并且也试图通过一些行为证明自己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表现为很重视友情,也很讲义气,并且用孝道教育自己混黑社会的儿子。他最具标志性的一句话是:“我杀了人,但是我没有错”。这句话较好的诠释出恶魔的标志,恶是他要遵循的本质,也是自己需要履行的义务[2]。

三、历史文学的隐喻

部分历史文学作品为让艺术的张力更好,就希望借用隐喻的方式关照现实。其实张力可以被简答的解释为内涵或者外延,是文学中美的主要来源。但是文学内涵和外延的界限十分模糊,不同于科学内涵那样的清晰和明了,甚至很多地方多有不协调。如《荒原》中,就曾写到,四月是最残酷的一月,死的土地中能孕育出丁香。这种表象就很模糊,从死中孕育出生。面对这类内涵和外延冲突较为明显的隐喻时,就要利用历史文本创造的形式博取更多的大众关照。

结语:

中国的经济以及综合国力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前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地攀升。作为一个正在飞黄腾达的民族,不应没有民族的气魄和意志。因而,历史文学在塑造民族精神的时候其作用和意义非凡。历史文学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的方式和途径都需要深刻的挖掘呢在的精神内涵,并要表现出文学性的历史灵魂传承。在历史和现实中寻找到能够探寻古今的价值认同理念,进而重铸灵魂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张建平.在历史语境中穿梭和超越——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模式新探[J].菏泽学院学报.2015(03).11-12.

[2]汪劲秋.通向一种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综述[J].浙江教育科学.2014(05).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