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叙事的策略改进
2017-02-22姜雨萌
摘 要:在《罗生门》这部电影中,导演黑泽明通过对芥川龙之介小说《竹林中》的改编,以及与小说《罗生门》的结合,在承袭前者叙事手法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特色与对小说具体内涵的理解对故事的真相进行还原,并为电影营造了一个光明的结尾。本文试从反复叙事以及不可靠叙事与可靠叙事的结合的角度解析电影《罗生门》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反复叙事;不可靠叙事;可靠叙事
作者简介:姜雨萌,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1
电影《罗生门》以小说《竹林中》为基础进行改变和创造,故事很简单,罗生门下樵夫、和尚和仆人(由电影《罗生门》是结合小说《罗生门》创作而成,可知“路人”的身份是仆人)在躲雨,樵夫和和尚回忆刚才面对的案件:武将金泽武弘和他的妻子真纱在路上遇到了强盗多襄丸,强盗多襄丸觊觎真纱的美貌想要占有她,于是设计将武弘绑起来,并且当着他的面侮辱了真纱……然而故事的最后,金泽武弘死在了竹林中,他的死因就成为了所有人叙述的焦点。而这个“焦点”却是众说纷纭,南辕北辙。
电影《罗生门》对小说《竹林中》的多角度叙事进行了策略性改进。这部电影也同小说一样进行了反复叙事,剧情的每一次反复、每一个版本都颠覆了读者的刚刚形成的对事件真相的认知。而二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部电影并没有完全给读者留下叙事空白,而是从旁观者(樵夫)的角度揭露了的故事的真相。这就在《竹林中》不可靠敘事的基础上,加上了可靠叙事的成分。
一、反复叙事
传统叙事学认为反复叙事由于其多重叙事视角,可使情节脉络清晰,易于排除各个叙事角度的局限性。但是,这一观点却在电影《罗生门》中被解构了。因为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不同的人——多襄丸、真纱和被武弘的灵魂附身的巫祝之口说出来得“事实”都是不一样的。反复的叙事不仅没有使观众看到明朗的真相,反而在观众刚刚相信事情发展的动向时,将事实颠覆。
在回忆完几位叙述者的描述之后,樵夫强调“他就是被长刀刺死的”引发了仆人的怀疑。在他的追问之下,樵夫说出了真相,其实他一直在看着整件事情。在听过他的叙述后,我们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从自己自私的角度出发去阐释这个案件——多襄丸所谓的“二十三招”完全是给自己树威风,而真纱讲述的“真相”是由她对丈夫的贪婪的恨意引发的,连武弘的灵魂借巫祝之口说出的都是为自己对妻子失贞的嫌恶的辩解之词,还有樵夫,他作的伪证竟然因为自己偷拿了那柄小刀。(在这里电影特别强调是“镶满珠宝的小刀”,为樵夫的动机提供了解释。)众人说辞不一,出发点却惊人的相似——那就是人性的冷漠和自私,这也形成了这部电影的反复叙事中主题的强调与升华。
二、不可靠叙事与可靠叙事的结合
米兰昆德拉认为“所有伟大的作品(惟其伟大)都包含一个未完成的部分”。[1]在《竹林中》这部小说里,作者芥川龙之介对语言的运用精炼传神,如,读者从樵夫的供词中看出他作为一名普通的观察者对时间夹杂的推测和好奇,从和尚的供词中可以看出佛教徒的悲悯之心及对人生的感慨,捕快和老妪的供词交代了三名主人公的身份背景,多襄丸、真纱和亡灵借巫之口三者的供词则分别体现了三者面对案件不同的心态和共有的自私。再加之作者采用了平行结构来进行叙事,不同叙事者各执一词,每一名叙事者都属于“不可靠叙事者”,使读者完全不清楚作者隐含作者的立场。这种“叙事空白”也正是小说的经典之处。
而在电影《罗生门》中,导演黑泽明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小说情节进行了解读。在保留小说除老妪外几段供词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一名仆人的角色,来推动整部作品情节的发展。在和尚和樵夫叙述事件经过的时候,仆人都在一边发表了自己对整个事件的见解,如“撒谎是人的天性”等,揭示了人性的软弱——无法直面自身,只能编造谎言来寻得认同感。上文也已经提到,樵夫是在仆人的追问下才道明了自己是全程目击证人的真相。黑泽明是借用仆人的形象来继续展开情节,并向观众阐明自己对这部小说真相的理解——即主张相信人和存在客观真理。由此可知,电影作品中“隐含作者”的立场,由于“真相的还原”,已经显现出来,文本的叙述空白也被导演以自己的理解加以填充。叙事者有不可靠转向可靠,体现出一种不可靠叙事与可靠叙事的高度结合。值得一提的是,黑泽明还原出来的真相是如此荒谬——一个狂傲的强盗和一个强壮的武士,在一个女人的言语相逼之下,以近乎可笑的方式完成了一场“决斗”。通过这个“真相”与多襄丸叙述的“二十三回合的精彩决斗”形成的鲜明对比,黑泽明对三个人的自私以及虚荣予以辛辣的讽刺。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影《罗生门》通过“反复叙事”和“不可靠叙事与可靠叙事的结合”,对小说《竹林中》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和解读。这种多角度叙事的策略改进,使得这部电影也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参考文献:
[1](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