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圣经”意识下的《哈姆雷特》再解读

2017-02-22王霞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圣经

王霞

摘 要:莎士比亚一生都深受基督教和《圣经》的影响,其笔下的《哈姆雷特》自然不例外。本文从《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意象原型、故事来源以及其他元素四个角度出发,阐释《圣经》对《哈姆雷特》创作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圣经;哈姆雷特;意象原型;故事来源;其他元素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1

被尊称为“莎翁”的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戏剧家,他在充满浓厚基督教气息的环境中长大,深受基督教的影响,这样的影响也体现在其作品创作之中。《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笔下最为经典的悲剧,其间便蕴含着丰富的圣经内涵。

一、哈姆雷特形象

作为整部悲剧的主人公之一,哈姆雷特的形象塑造也无不接受着圣经的熏陶。戏剧中的哈姆雷特作为一个独特的人物存在,具有多样的形象特征。

1、替罪羊式的英雄形象

作为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出国留学且学成归国,有着爱他的父母,忠于他的仆人,爱戴他的臣民,生活可谓是极其幸福。但意外的变故突然发生,父亲突然死亡,叔父克劳狄斯继位,母亲匆忙再嫁叔父,朋友背叛等。这一切使哈姆雷特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中无法自拔。最终由城堡内连续出现的鬼魂为线索,查明了事情的真相。作为王室的一员,为了挽救王室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危,即使他非常清楚,如果行动极有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杀死篡位的叔父克劳狄斯。这一举动,一方面为他冤死的父亲报了仇,另一方面也挽救了整个国家的兴亡,使其免于遭受灭顶之灾。在这一整个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哈姆雷特是一个典型的英雄人物——替罪羊式的英雄形象。

2、善恶统一体

善与恶的冲突是圣经中最主要的冲突。“在某种意义上,圣经文学中的每一事件几乎都是这种善与恶的原型情节冲突的重演。”[1]表面来看,哈姆雷特与弑君篡位的克劳狄斯是最为明显的一善一恶,一个是善的典型代表,一个则是恶的典型代表。但在人物的内心方面,圣经中上帝的善与魔鬼的恶却在人物的心理抉择中体现出来。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一直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其内心无比矛盾。一方面想为被谋害的父亲报仇;另一方面,内心又因为基督教观点视杀人有罪和有仇必报有罪而迟迟不动手。杀人谓之恶,不杀谓为善。一善一恶,贯穿于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内心世界始终,使其成为典型的善恶统一体。

二、意象原型

《哈姆雷特》中嵌套了圣经中无数的意象原型。蛇,因为其独特的形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圣经》中,蛇被冠以欺骗、背叛、诱惑之意。在《哈姆雷特》中,死去的国王鬼魂多次将谋杀自己、欺骗臣民的克劳狄斯称为“毒蛇”。哈姆雷特也是如此,不仅将叔父克劳狄斯比作是“毒蛇”,更是将那个背叛自己、为克劳狄斯跟踪自己的朋友比作是“邪恶的毒蛇”。也正是这些“毒蛇”的出现,才使得生活充满了欺骗、背叛和诱惑。

日月星辰。“星辰拖著火尾,露水带血,太阳变色,支配潮汐的月亮被吞蚀得像一个没有起色的病人;这一类预报重大变故的征兆,在我们国内的天上地下也已经屡次出现了。”[2]这是戏剧中霍拉旭在向勃那多讲述伟人裘力斯·凯撒逝世预兆的情形。《路加福音》:“日月星辰要显出异兆,地上的邦国也有困苦,因海中波浪的响声,就慌慌不定。天势都要震动……”[3] 这些对日月星辰意象的借鉴也足以看出圣经所产生的影响。

三、故事来源

嫉妒。《圣经·创世纪》中,该隐杀死亚伯这一故事是其来源。《哈姆雷特》两次引用了该隐杀害兄弟的故事,一次是克劳狄斯祈祷时所说,另一次则出现在哈姆雷特与友人霍拉旭谈论掘墓人挖出骷髅的情形。该隐杀害兄弟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该隐和亚伯是亚当和夏娃的儿子,该隐种地,亚伯放牧。由于耶和华偏爱亚伯所献的祭品,出于嫉妒,该隐不顾上帝的警告,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亚伯。这一故事无疑为《哈姆雷特》提供了故事来源。

复仇。《圣经》中有许多故事都与复仇有关。《创世纪》中,雅各的女儿底拿被示剑奸污之后,雅各的儿子们用奸诈的话语欺骗示剑父子,西缅和利未杀死了示剑父子,雅各的其他儿子则抢夺了希未人所有的财物,对其实施报复。上帝在造了亚当之后,要他来管理世界,并要求他不能食用智慧之果。然而最终,他违背了约定,侵犯了上帝的权威,于是上帝便对其加以报复,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了伊甸园。这些复仇的故事深深地影响着《哈姆雷特》的整个创作,复仇就是《哈姆雷特》的生命所在。

四、其他元素

爱。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耶稣关于离婚的教导”提到:“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4]《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后乔特鲁德在自己的丈夫死后不久就改嫁克劳狄斯,这为哈姆雷特所反感、厌恶。甚至于老国王的鬼魂都说道:“我的爱情是那样纯洁真诚,始终信守着我在结婚的时候对她所作的盟誓;她却会对一个天赋和才德远不如我的恶人降心相从!”[5]所以,《哈姆雷特》自然也是充盈着爱的主题。

祈祷。在基督徒看来,一个人死后是升入天堂还是坠入地狱取决于他们临死前的祈祷。在这种祈祷之中,他们要向上帝坦白自己的罪过,以求得上帝的原谅,最后使自己得以升入天堂。否则,将坠入地狱。莎士比亚也是将祈祷这一元素融入了《哈姆雷特》之中,他主要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之上,一是老国王哈姆雷特(鬼魂),一是克劳狄斯。

五、结语

总的说来,《圣经》对《哈姆雷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文中所提及到的集中表现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意象原型、故事来源等方面,还是其他圣经元素的渗透,都可以看出《哈姆雷特》所蕴含着的丰富的圣经内涵。

参考文献:

[1]勒兰德.莱肯.圣经与文学[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

[2]莎士比亚悲剧[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第7页.

[3]《圣经》[M].中国基督教协会,2009,第97页.

[4]《圣经》[M].中国基督教协会,2009,第23页.

[5]《圣经》[M].中国基督教协会,2009,第219页.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圣经
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可能——评上戏西藏班《哈姆雷特》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从《圣经》看西方漠视孝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