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跨文化视阈下动漫《花木兰》的女性主义形象解读

2017-02-22李晓琴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花木兰

摘 要:南北朝民歌《木兰辞》中记录的木兰故事将花木兰的传奇形象塑造的淋漓尽致,花木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与孝的代表,从古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与敬佩。动漫《花木兰》是迪斯尼公司根据《木兰辞》中的花木兰形象改编而成的一部巨作,其对花木兰的独立女性形象的重塑引起了大众的关注与思考。本文以动漫《花木兰》为出发点,对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形象,分析解读中西跨文化视阈下的花木兰的女性主义形象。

关键词:花木兰;女性主义形象;中西文化

作者简介:李晓琴,成都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2

花木蘭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南北朝的乐府民歌《木兰辞》中,出于保家卫国的热忱和为父亲与弟弟的考虑,女扮男装,一身戎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巾帼女英雄的形象不在少数,比如穆桂英等,但花木兰在这些女英雄的形象中脱颖而出,屹立于众多女英雄之上。古今中外,对花木兰形象的再塑造很多,动漫《花木兰》更是对花木兰的形象做出了新的阐释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对花木兰形象的解读,重在忠孝二字;而动漫《花木兰》则不同于以往的解读,更多的阐释了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所体现的强烈的重视自我价值、追寻自我的女性主义形象。这两种解读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西方视角下花木兰的女性主义形象

1998年迪斯尼投资一亿多,动用几百位专业动画师、艺术家,耗费几年时间创造了动画电影《花木兰》,将花木兰这一东方传奇女性的形象呈现给全世界。在灵动飘逸的水墨山水画背景和美妙的中式曲调下,《花木兰》以一段歌声拉开了序幕 “为什么我在此时觉得离自我好遥远, 敞开我的胸怀,去追寻,去呐喊,释放真情的自我,让烦恼不再”。这段歌词也示寓意着花木兰勇敢追寻自我、不为世俗所累的精神。影片中花木兰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努力追寻自我,勇敢地与封建社会做反抗,最后用实力证明了女并不一定弱于男,甚至会在某些方面比男人做的还要好。不同于中国传统中花木兰的境遇,影片中的花木兰最后以女性身份获得了社会认可,实现了自我价值,展现出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与女权主义的特点。

(一)个人主义的凸显

西方视角下与中国传统中对花木兰的解读最大的不同就是动漫《花木兰》中更多的是对木兰追寻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传统文化《木兰辞》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对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固有形象做出了生动的描述。而在电影中,花木兰从军更主要的是想要突破传统的束缚,如影片中木兰受到挫折后说道,也许她只想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为了她爹。影片中的花木兰有自己内心的反省,对于自己的未来与前途有着自己的见解,与以往的木兰形象相比更为“叛逆”。同时,影片中木兰活泼开朗,不愿意同传统女子一样恪守妇道,当父母之命逼迫她嫁人时,她不愿意,并认为嫁人并不是光耀门楣的唯一途径,面对他人的嘲讽与讥笑时,影片想起的主题曲也暗示着花木兰对当时封建传统礼教的反抗,对自我的追求迫使她不屈服于封建纲常礼教。最终剪下长发,换上戎装,替父从军,保家卫国。

动漫花木兰中体现着美国强烈的个人主义精神,木兰由为家庭为国家而女扮男装参军变为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而女扮男装为国家出生入死。美国的个人主义精神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个性并且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正是与中国截然不同的个人主义才使得花木兰的塑造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二)女权主义的凸显

迪斯尼动漫《花木兰》中,木兰毅然割发从军,从军后在军营里同男子一样操练武艺,甚至比男子还要勇敢勤奋。后来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机智应战,英勇作战,为战争取得胜利做出很大的贡献。更为吸引人的是,木兰的女子身份自此暴露,并开始作为一名女性争取自己的命运。在影片中,木兰以女子的身份完成了拯救天子,拯救全城人的使命,获救的皇上甚至还向身着女装的花木兰行礼,而后举国群臣都跪拜木兰。而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的古代中国不可能出现这种状况,中国传统社会的男尊女卑不可能允许在发现花木兰是个女子后仍让她上阵杀敌,只有在美国那种女权主义运动发展、女性地位上升的情况下,女性才会得到重视,才会有发展自己、追寻自己的可能性。在影片中,木兰为替父从军与父亲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受到父亲训斥后,偷了父亲的盔甲和兵书替父从军。这也体现了木兰是一位反抗封建礼教,不甘心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的有思想的女子。而影片中木兰与将士李翔的相爱,也体现了木兰勇于追寻自己的爱情,是女权主义的完美体现。

二、中国视角下花木兰的女性主义形象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已久,《木兰辞》中的部分更是被引入中学课本,可见花木兰的形象对中国的影响之大,其中所体现的“忠”“孝”“勇”更是为人所推崇。“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是木兰从军的主要原因,为了不让年迈的父亲和幼小的弟弟受到参军的痛苦与辛劳,花木兰虽为女儿身,却毅然替父从军承担起家庭重任,在功成名就之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正是她“孝”的体现。同时,在国家危难之际,木兰奔赴沙场,不顾女儿身而坚持十二年远征杀敌,体现“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忠诚,愿意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保家卫国,这凸显了花木兰的“忠”和“勇”。但是在当时封建主义统治下的中国社会,花木兰从始至终都穿着男性服装,直到最后回到家乡出门见同伴,旧时战友才知道木兰女子的身份。这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方文化的不同。

《木兰辞》中的木兰在爱情上也不像电影木兰中那样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为了替父从军,放弃了自己的幸福与青春,在当时婚姻由父母做主的大背景下,追求自己的爱情确实不现实。木兰的最终结局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归平常的生活,这最终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结果,因为作为女子的花木兰若是到朝廷做官被拆穿了女子身份则是犯了欺君之罪,而且在当时也并没有女性做官的先例,归根结底,是由于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的纲常礼教导致的。

三、总结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对花木兰形象解读的差异。在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就开始融为一体,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更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且相互借鉴。中西方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正是因为世界文化的差异才使得世界文化如此精彩。花木兰的中国传统故事传入西方,不仅使花木兰的形象得到新的解读,丰富了花木兰这个传统人物形象,更好地诠释了独立女性的形象,而且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影片中的木兰有着鲜明的个性,她用自身的实际行动重新定位女性的地位,具有初步的女性主义意识,宣传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但是,另一方面,动漫《花木兰》对木兰形象的重新塑造,使木兰具有了美国的个人主义精神,并且通过创新达到了盈利的目的,这启示着我们要学会珍惜利用我们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到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王树娟. 中西文化的冲撞与融合:迪斯尼动画《花木兰》女性主义形象解读[J]. 海外英语,2011,09:314-315.

[2]王树娟. 中西文化的冲撞与融合:迪斯尼动画花木兰女性主义形象解读[D].山東大学,2012.

[3]包相玲. 解读花木兰中西文化形象的冲突与融合[J]. 电影文学,2013,03:86-87.

[4]杨晓丽. 动画电影《木兰》的中西文化解读[J]. 电影文学,2013,09:50-51.

[5]陈矩弘. 美国动漫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及启示——以《花木兰》为例[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63-67+78.

[6]权立峰. 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诗》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J].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01:77-80.

[7]徐金龙,黄永林. 论美国动漫《Mulan》对中国木兰传说的创造性转化[J]. 思想战线,2012,01:76-79.

[8]张天飞. 跨文化视野下的《木兰》女性主义形象解读[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11:156-157.

[9]步国峥. 中美电影中《花木兰》的女性意识及差异[J]. 电影文学,2015,15:37-39.

[10]张喜华,杨哲梅. 中西木兰形象对比[J]. 中国文化研究,2009,03:168-172.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花木兰
王春艳:战“疫”场上的“花木兰”
花木兰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花木兰
《花木兰》导演和他的大女主故事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安阳有个“花木兰”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的异质共生——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