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影响奥斯丁小说讽刺艺术成因

2017-02-22刘斐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奥斯丁女性

刘斐

摘 要:精湛的讽刺艺术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小说的一大特色,本文拟以其六部小说为例,分别从主客观因素探讨讽刺艺术的形成原因及分析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简·奥斯丁;反讽艺术;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1

著名评论家特里林在《简·奥斯丁和“曼斯菲尔德庄园”》开篇言道:“当我们谈到简·奥斯丁的时候,或迟或早总是要谈到她的反讽。”的确,反讽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奥斯丁作品中俯拾皆是,构成其作品艺术大厦的支撑点。不仅如此,奥斯丁还凭着它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和微妙的指摘。在对社会陋习、愚蠢人性进行尖锐批评的同时,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效果。当然讽刺艺术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笔者拟通过作家生活与创作的社会背景、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的讽刺传统,以及个人审美趣味三个层面对简奥斯汀小说讽刺艺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主流文化的不予认可

在18世纪的欧洲,女性普遍不受尊重,男女之间无平等可言。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为了改善人类的社会组织,作为立法者的男性所拥有的天赋和理智就要多一些,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格里高利博士就曾公开宣称:女性智力较男性低劣。这些对妇女的偏见绝非个例,而是具有普遍反映了18世纪的妇女被边缘化的社会性别身份和文化地位。

对女性来说,写作更是一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再加上公认为缺乏文学天分,她们被排斥在文学殿堂之外。威廉·海莉在他的著作中描绘了女性从事文学创作的无能。作者通过描述一位生活百无聊赖的老太太的日常生活,宣布女性是没有能力从事创作的。即便从事创作,其素材也不过是来源于卑微生活中的闲谈和琐事。而男性作家恰恰相反,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非常杰出的才能和素养,再加上广博的生活阅历,足使他们能游刃有余地描绘人物、评论时事,相比较而言,女性的生活世界异常狭隘,生活经验更是捉襟见肘,所掌握的素材仅仅是是家居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及琐碎闲谈。单调有限的生活经验哪能指望她们写出优秀的作品呢?故写作的笔一直握在男性手中,根深蒂固的世俗偏见和生活经验的匮乏无形中抵制着女性那试图拿起笔的手。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直截了当地揭露、尖锐嘲讽男权社会的诸多不公自然是无法被主流社会所接纳,女性作家写作时常常背负极大的精神压力和创作焦虑。故采用间接、隐讳的写作方式就不足为奇了。“反讽”正是当时女作家们找到的一种很好的武器,反讽的叙事策略可使她们得以冲出性别的限制,在主流文化不冲突的形势下寻找一平衡点,确是女性写作的一种颇为艺术的策略。反讽恰如其分成为女性作家稳定、安全的避难所的保护伞,有效地回避了由于文本的开放性和思想的前卫所招致的抵牾和攻击。

二、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

英国文学的讽刺艺术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其中较早的代表是杰弗里乔叟,他创作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言辞讽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借此达到劝善讽恶的目的,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十八世纪,讽刺艺术发展到了巅峰,出现了一系列卓有成就的讽刺作家。如诗人蒲柏、小说家斯威夫特、菲尔丁等。他们尤擅于用辛辣、尖刻的讽刺揭露社会的不公,表达对社会的不满。

简奥斯汀生活在一个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中,父母颇具文艺修养且藏书丰厚,青年时候的简阅读了大量书籍,不容置疑,她的成功离不开早年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不仅如此,她为调侃当时的流行小说写作了大量讽刺短剧和滑稽小品。显而易见,英国文学的讽刺传统自然对她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对名家前辈的借鉴,简掌握了如何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来进行讽刺戏谑的描写,但是在继承中她也对其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再创造,从而形成比较完善、多元化的喜剧性艺术手法,这是一种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以及喜剧人物构成的逼真的充满真实的讽刺。

简奥斯汀描幕人物的方式往往借助符合人物性格的语言,由人物自己将自己推向舞台,将主动权交给人物本身,让他们进行自我展示,任由他们出丑卖乖,比如《傲慢与偏见》的柯林斯牧师,简这样描述这位庸愚蠢的先生:“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身材高大,举止笨拙。”看似平静不夹杂好恶情感的叙述,人物的鄙陋则通过他与其他人物的对话中逐渐暴露,而没有选择先入为主给人物勾勒一个愚蠢的长相或进行夸张的表演。而是通过符合人物性格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这也使得笔下人物更为真实可信,仿佛原型可以在生活中。

三、个人成长和家庭氛围

奥斯丁虽然生活在物质环境称得上优越的中产阶级家庭,但拘囿与主流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风气,并未接受完备的学校教育,对她而言,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就担当了学校的角色。家中兄弟姐妹众多(奥斯丁兄弟姐妹七人),这是一个充满嬉闹又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的天地,人人都是写手。兄妹几个还常常自己组织排练演出戏剧,比如谢立丹的《情敌》,闲暇时间这群年轻人也尝试自己写剧本、出家庭杂志。而家里的藏书颇丰,他们在阅读的同时还不忘评头品足、快意批评,嘲笑哥特小说的荒诞离奇及感伤小说滥用情感的无稽,如简曾对理查逊《帕梅拉》同名主人公的矫揉造作不以为然,为調侃这部作品写作了几除讽刺短剧和滑稽小品。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简·奥斯丁小小年纪就修炼得文笔精湛、擅长讽拟。十五六岁的时候,她曾意兴盎然地写了一部“英国史”, 在这部作品中对历代王朝的十多位君主进行了颇有些肆无忌惮的评述,当然,这只是一部粗糙的拙作,仅仅视为小时候尝试写作的一个小小的插曲,但那俏皮、天真的话语却预示了日后她从事喜剧小说创作的天赋和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英〕玛吉·莱恩.简·奥斯丁的世界——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的生活和时代[M].郭静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奥斯丁女性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教会读者什么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如何躲开简·奥斯丁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搬砖工”奥斯丁:超越C罗源于下班后的2万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