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鲍勃·迪伦民谣背后的文学性

2017-02-22常珺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迪伦鲍勃民谣

作者简介:常珺(1993-),女,汉族,南京师范大學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1

作为一个美国摇滚、民谣歌手,鲍勃迪伦于2016年10月13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给一个音乐人,这不禁让人惊叹。惊叹之余来看看他的颁奖词:“为美国音乐传统增添了创造性的诗意表达”。不少人将鲍勃·迪伦创作的民谣歌词翻译成了诗,比如《我真正所想》、《明日太久》、《换岗》、《大多数时候》、《再来一杯咖啡》等。鲍勃·迪伦本人就很喜欢文学,在他的自传中写道,“我读的最多的是诗集,拜伦、雪莱、朗费罗和爱伦·坡。我背下了坡的诗歌《钟》并在吉他上拨弄着给他配了曲。”海德格尔提出“诗意地栖居”,而音乐中的诗意是鲍勃·迪伦一直所追求的。他具有双重角色,作为一个音乐家,观察事物的角度首先考虑是否具有音乐性,虽然最初他是从音乐的立场体验选择诗的,比如他在读弥尔顿的《皮埃蒙特大屠杀》时,认为“它就像民谣的歌词,甚至更高雅”。但是他身上同样具有浓郁的文人气质,把诗和歌联系起来,将歌词赋予了诗意。

音乐和文学本是紧密相连的,从我国最早的“诗、乐、舞”三位一体到“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宋词再到同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音乐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罗曼·罗兰是以文学家的方式来描写音乐家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创作历程,而鲍勃·迪伦是以音乐家创作歌词的方式来行使文学的职责。正如作家创作一样,他的歌词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寻味的故事,“我想要写高于生活的歌,想说一些发生在你身上的奇怪的事,或者你看到的怪事,你必须知道并理解一些事,然后超越语言”。鲍勃·迪伦非常重视歌词的语言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诗和哲学是近邻,鲍勃·迪伦的民谣歌词想要超越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他认为“民谣歌手寥寥数句便能把歌唱得像一整本书”。

除了创作歌词,鲍勃·迪伦的唱法、节奏同样也是一种诗意的表达。他曾迷恋模仿伍迪·格斯里、艾略特的唱法,在他看来,“伍迪有一颗狂热的诗人的灵魂”,他的曲目“蕴含着无限的人性”。鲍勃·迪伦唱歌时有一个特点,总是带着点漫不经心的悠闲,在唱句子开头时往往加重一些词,而到了一句结尾时很多词就轻声絮语地一略而过,在这样的处理下,每一个长短不一的句子都可以变得似乎整齐一致,和谐有韵味了。这种唱法使得他的歌声像是徐徐道来,令人自然地放松,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具有鲜明的个人味道,而且使得他在创作歌词时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可以更好地保持歌词诗意的完整性,不必过分担心唱歌时歌词带来的不便。鲍勃·迪伦30岁之前在三个城市生活过,他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北方小镇希宾,后因探望偶像格斯里来到了纽约的格林威治村,最后在伍德斯托克定居。这些流浪漂泊的经历让他的声音有一种粗哑的历经沧桑的魅力。

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鲍勃·迪伦从小对战争产生了恐慌和随之而来的反战心理,只有民谣可以给他带来安全感和安定,他说,“我唱的民谣决不轻松,……对我来说歌曲不仅仅是轻松的娱乐。它们是我的感受器,指引我进入某种与现实不同的意识中”。如今,诗已经借助音乐的形式更普遍地走进大众生活,例如获我国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的林夕,他本人是香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凭借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写出一篇篇细腻、精美的歌词,把音乐提升到了更高的美的文学意境。鲍勃·迪伦在写歌词时也往往借助文学,他说“我不能准备地用文字表达我的追求,但我开始从原则上搜素它,就在纽约公共图书馆里搜索。”

因为有了文学做底蕴,鲍勃·迪伦的民谣具有超越时空的现代性和理性。当70年代毒品文化进入音乐圈,抗议、反叛等嬉皮士运动蔚然成风。他带着他的民谣歌冷静理性地归隐起来,“我对外面的那个疯狂、复杂的现代世界没有丝毫兴趣,它与我毫不相干,没有意义”,看着酒吧里疯狂的气氛,他感觉那些人“像是都坐在某个悬崖的顶峰”,并为之担忧。“民谣是我生存所需的全部”,很多民歌手都把它当成怀旧的,过时的,“我觉得它们完全是现代的,现实的,甚至反映了将来。”鲍勃·迪伦的民谣歌是他感受世界探索世界的方式,它们真实地反映生活事件,同时具有意蕴无穷的诗意。

猜你喜欢

迪伦鲍勃民谣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
鲍勃·迪伦
十唱共产党
火烈鸟鲍勃可忙了
你好,我是鲍勃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流浪猫鲍勃
鲍勃·迪伦歌词中的社会正义表现
拥军民谣
欧美音乐 鲍勃·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