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土生子》中别格犯罪的隐喻内涵

2017-02-22侯晨茜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期

摘 要:大萧条时期的《土生子》无疑吹响了时代的号角,开创了黑人文学发展历史的新纪元,一个全新的芝加哥黑人形象带着暴戾的气息,通过最为极端的方式来表达他对整个美国社会的失望与愤懑。赖特以戏剧化的手法,伴随着详实的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别格犯案、被捕受审的整个过程,全文围绕着“杀人”与“追捕”展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黑人与白人之间极度尖锐的种族冲突,这就赋予了一件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凶杀案以十分特殊的时代意义与社会内涵,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新一代黑人民族骨子里的叛逆与不屈。

关键词:《土生子》;黑人文学;隐喻内涵

作者简介:侯晨茜(1996-),男,汉族,山西大同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2

美国黑人文学伴随着黑人受奴役的历史而产生,从最初的口头歌谣发展而来,源远流长。在以兰斯顿休斯为代表的“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推动下,赖特、鲍德温和艾里森继续接过反抗的大旗,推动黑人文学走向另一个高潮。理查德赖特作为“抗议小说”的鼻祖与先锋级人物,一举击碎了自内战以来黑人类似汤姆叔叔一般任劳任怨、忍辱负重的屈服者形象, 开始描写具有鲜明的独立人格和反抗意识的新兴黑人,《土生子》中的别格作为20世纪50年代备受压迫与歧视的黑人青年代表,他的遭遇集中凸显出了当时美国社会里尖锐的种族冲突、隔阂与对立,尽管黑人取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但他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当中却依旧饱受歧视与欺凌,受教育权以及其他诸多社会权利完全得不到保障。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小说并没有从正面入手来直接抨击美国社会的种种不公,相反,它则是通过对别格误入歧途的人生以及他所犯下的残暴罪行入手,深刻地剖析了他乖戾性情产生的社会原因,进而有力地驳斥了白人阶层对黑人地种种偏见与歧视,使人痛心地亲自领悟到黑人在当时在物质与精神上受到的奴役与折磨。

一、别格的罪行是经济与文化压迫、种族隔绝的后果

文章开头简略鲜明地交代了别格一家地生存状况,一家四口人挤在一间狭小破旧,甚至可能随时倒塌的屋子内,却还要交付每星期八元地高额房租。由于父亲被私刑处死,家庭经济困窘不堪,别格被迫早早辍学,混迹于社会当中谋求生计。“要是你不是黑人,要是你有钱,要是他们让你进那所航空学校,你也能驾驶一架飞机”。从他和朋友杰克、格斯等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别格不少的个人理想已然被他的出身所限制,同样地,在别格与麦克斯律师的交谈中,我们也会洞悉白人为黑人“安排”好的生活方式:

“我曾经想当飞行员,可他们不让我进入那个我可以学到飞行技术的地方。他们盖了一所很大的学校,随后在它周围划了一道线,说什么只有住在线内的人才能进学校。他们把所有的黑孩子都关在门外。”

“还有什么?”

“嗯,我曾经想参加陆军。”

“你干嘛不去?”

“他妈的,那是歌种族歧视的军队。他们要黑人干的只是挖壕沟。还有在海军里,我能够做的只是洗盘子,擦甲板。”

正像芝加哥的所有黑人都被限制住在破烂不堪的“黑区”一样,白人们让黑人接受的是奴性的教育,留给他们去做的也只是些收入微薄的苦力活,而且,正如小说开始别格不得不接受救济署“施舍”的司机的工作一样,黑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别无选择。在没有任何出路的社会现实中,别格和他们的伙伴只能在喝酒,打弹子等乏味的活动中消磨时光,有如玛丽所言:“我去过英国、法国、墨西哥,可我不知道离我十个街区的人生活状况如何,我们彼此知道的太少……我一辈子还没有去过黑人的家庭。不过他们大概和我们过的一样吧。”白人将黑人孤立起来,将他们视为低等、愚蠢的生物,变相地剥夺了他们应得的种种政治与经济上地权利,正常四分钱的面包黑人要买却是五分,五元钱一星期的房子租给黑人却要八元,白人资本家甚至宁愿大批房子闲置也不愿降低价格租给黑人……这种压迫不无例外的激发了黑人对白人,特别是上流社会白人阶层又是仇恨又是羡慕的复杂情绪。

文中的别格虽然仇恨白人,但内心里却怯懦不堪,他认为白人的地位至高无上,不论怎样自己都无法对抗。因此他尽管费尽心机,策划良久,通过种种暴力手段发泄他的惶恐之心,却仍旧不敢去抢一个弱小白人的小商铺;在他对白人的极端不信任的心理状态下,玛丽与简对他热情而友好的举动竟然被他理解为是羞辱与折磨,甚至深深损害了他的自尊心,由此可见,在种族歧视的政策下,黑人与白人之间相互缺乏了解,隔阂严重,仇恨的火种早已深埋,这便暗示了别格之后暴力反抗行动的客观必然性。

二、别格的罪行体现了他对命运的抗争和对个人生存价值的追求

面对着灰暗的生活前景,一部分人像别格的母亲一样忍辱负重,沉迷于宗教的世界当中,渴求来世的幸福而放弃了在现世里的反抗,而另一部分人,则是默默地将愤懑之情埋在心底,寻找着机会。赖特曾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地提及到别格的身上有自己当年热血与叛逆的身影,在白人经济与文化政策的压迫之下,广大黑人青年生活缺乏出路,空有一腔热血却报效无门,他们同样不甘平庸,他们同样渴求幸福,有尊严的生活:“这一千二百万黑人各方面都受我们思想的影响,就像我们初到这儿来时受欧洲人思想的影响一样,他们目前正在狭窄的令人难以相信的范围内进行斗争,想取得我们一度热烈地争取过的安逸感。”

由此可见,别格与妹妹维拉不断的口角,与杰克去玩扮白人的游戏,极力主张去抢劫布鲁诺的店铺,在弹子房殴打迟到的格斯……他都是在通过这些举动来吸引周围人们的目光,从别人的反应与对抗当中获得内心上的滿足,发泄他被白人世界无视与轻蔑的痛苦。玛丽的死本是出于偶然,出于他内心对白人,乃至于对道尔顿太太孱弱的白色身影的恐惧,但他随后掩盖罪行的过程却让他变得愈加兴奋,仿佛之前死气沉沉的生活也变得十分充实,他冷静地处理了尸体,嫁祸于简,机智地与自以为是的布列特侦探周旋,甚至策划去索取巨额赎金……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发挥他个人才智的地方,他凭他自己的方式来狠狠地报复那些不可一世的白人。黑人只有在犯罪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对一向标榜自由民主,人人平等的美国社会最为尖刻的讽刺!别格杀死玛丽并没有任何明确的动机,而仅仅是源于黑人对于白人本能的恐惧与仇恨,仅仅是他们渴望摆脱白人精神束缚与压迫,追求更有价值的人生的一种反抗,这就使别格的罪行有了更为普遍象征意义。

三、结语

面对别格这突如其来的抗击,白人们先是不知所措(布列特侦探、伯克利检察官始终都无法相信他们眼中一向愚蠢而卑贱的黑人居然能独自策划出整个犯罪过程),继而恼羞成怒,他们无法容忍别格挑战不合理的社会体制,他们视所有的黑人有如洪水猛兽,因而面对别格这样一个势单力孤的逃犯,他们居然组织了“五千名警察外加三千名志愿者”昼夜不停地进行搜捕,他们无中生有地给被捕的别格强加上所有他们认为黑人会“理所应当”犯下的罪行,也对力图维护黑人平等权益的共产党人大加污蔑……这些当权者表面的嚣张气焰下力图掩盖的正是他们对黑人反抗运动的深深恐惧与不安。别格正是通过残忍的暴力行为宣告了黑人反抗浪潮的到来,这已经表明了作者明确的态度:白人对黑人的压迫政策如不改变,那么更多别格式的暴力反抗行动将不可避免。

参考文献:

[1]常耀信. 美国文学简史[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2]Wright R. Native Son[M].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1966.

[3]李公昭.20 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