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载用镜头记录乌拉老城打牲乌拉后人赵勤
2017-02-22廉婷
廉婷
他想用镜头告诉人们,吉林和吉林人曾是这样或那样生活的。他说过,记录和表达不是困难的,难的是如何将北方地域的文明精髓传承和发扬下去。
赵勤,在吉林市的胡同长大的,过去的胡同都是本地人生活的空间,人们岁岁年年在那里与它相伴,以它为舞台编织几代人的悲欢离合和许许多多平凡的故事。
赵勤的曾祖是吉林历史上著名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第三十一任总管云升。先天的血脉亲情和后天的文化熏染,使赵勤对祖籍地乌拉古镇与出生地古城吉林的历史和文化情有独钟,数十年来,自觉地为吉林与乌拉的历史和文化的保护不懈努力着。从童年时代起,他对古城的深刻记忆和在岁月中不断增长的情结,挥之不去。
35年电视之路造就资深电视人
赵勤中等身材,不胖不瘦,还头戴黑色贝雷帽,利落的步态让人无论如何也看不出他是一位年过古稀的人。早在上世纪60年代,赵勤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分配到吉林省后,他的才华,他的信念,他的理想以及汗水,就永远和吉林大地的电视事业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在吉林电视台工作岗位上,他从电视的黑白到彩色、从现场直播到录像、从扛着摄影机到编导,伴随着吉林的电视事业一路走来,这条路也整整走了35年。35年来,赵勤走遍了吉林大地,他的镜头涉猎各个领域,深入社会,接近百姓,不间断问世的各类题材的电视节目,换来的是四十余部作品及国内外大奖,构成了他艺术轨迹中的鲜明坐标。
时光荏苒,岁月留痕。细密的皱纹慢慢地爬上了他的额头和眼角。赵勤已不再年轻,只有那清澈的双眸依然闪烁着敏锐和智慧的光芒。但对于赵勤来讲,年龄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对艺术追求的减弱。他肩上担的是文化和历史,镜头对准的是真实,镜头后面也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
现在的赵勤,虽然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作为吉林省政府文史馆馆员的他对电视艺术的追求又有了用武之地。他说他最喜欢拍纪录片。他的电视纪录片《我的爷爷杨靖宇》(导摄)获吉林省电视节目一等奖,《平阳街48号》获2007年中国十佳纪录片。
用镜头记录不息的乌拉情结
作为乌拉后府的主人云升之后,赵勤对祖宅及乌拉的记忆与讲述不仅情真意切,也是有价值的史料。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他的理智与责任从未将乌拉与吉林分开来看。
在赵勤的童年记忆中,后府有着贵族气派的庄园,是在吉林市看不到的带有花园的二进四合院,整个宅院占了一条胡同,围着高的砖墙。院子里空荡荡的十分萧条,不时传来鸽子在巢里“咕噜咕噜”的声音,宅院才算有了点生气。
赵勤对乌拉街古镇的印象就是在童年时代留下的,他再次回到乌拉街是在新世纪的开年秋天,那时的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在乌拉街镇,他试图用镜头寻找并记录它过去的点点滴滴。面对曾经繁华的祖宅废墟,他感慨万千。惋惜中他惊喜地发现,残缺的古建筑尚有一些珍罕细节幸存。从风韵犹存的花饰砖雕、石雕、木雕,依稀可以看到昔日的豪华和气派。
为了调查乌拉街,拍出优秀的关于乌拉街的纪录片,退休了的赵勤多次来到乌拉古镇。他总是随身背着摄像机和照相机,对着那些难以存留的老建筑残片,叹息着留下图像资料。他还总是随身带着卷尺,和朋友们为土城墙边百年古树丈量腰围。他还和老乡们聊天,从中总有收获。熟悉他的人无不感叹: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走起路来像风一样不知疲倦。
馮骥才先生曾说:“历史的价值在文化中发酵,文化的价值在未来发酵。一旦发酵,则是必成意蕴无穷之好酒也。”乌拉街就既属于历史,又属于未来。
乌拉古城原始城址始建于公元8世纪,是渤海国的军事重镇。乌拉弘弥罗城,始建于公元12世纪中叶,为金代海陵王天德年间。城中现存土台,传称为百花点将台。乌拉国第七代王布颜将乌拉弘弥罗城加固,改称内罗城。据载,乌拉部主布占泰势力强,努尔哈赤曾将女儿许配给他为妃。布占泰把兄长的女儿给努尔哈赤为妃。后来,努尔哈赤向乌拉部宣战,1613年灭乌拉国。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筑新城。
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朝统治者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专门办理清朝皇室、宫廷特需的东北地区特产物品,如东珠、鲟鳇鱼、松子、蜂蜜、人参等,成为与当时江宁(南京)、苏州、杭州齐名的四大朝贡基地之一,同整个清王朝的兴衰命运相始相终达二百多年之久。这时的乌拉街十分兴盛,成为中国北方一座著名的城池和重要的交通枢纽。赵勤的曾祖父云生任第三十一任总管,清档案记载:云大人督办并亲自寻查,在沿松花江直到黑龙江口上下数千里水域舟行暮宿采珠如额,完成朝命,并将北疆边情时时上报朝廷,保持一方安定,获朝廷八次嘉奖。
拍摄纪念抗战70周年的纪录片
1995年4月,赵勤和他的摄制组一直奔波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档案馆、辽宁档案馆和吉林省档案馆,寻找58年前那段历史踪迹。他在《南京大屠杀秘密档案》的影片开头这样写道:“在纪念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候,我曾有一个计划,想筹拍以‘二战为题材的系列纪录片,之后,好像有一种力量一直推动我完成这件事。”时隔20年,在这个举国纪念“70”周年的日子里,他再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将日本罪行以大量史料的方式呈现,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真相。
他们用日本人自己形成的冷酷乃至带着对侵略战争炫耀的“秘密档案”,来佐证这场屠城暴行,作为纪录片的主线:南京特务班的三次秘密报告,日本华中派遣宪兵队对南京市户籍的调查数据,日本佐级军官太田寿男的亲笔供词和图示。他证实了1946年5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保守判决:屠杀中国平民和俘虏总数达20万以上,但不包括日军所烧弃的尸体、投入长江或以其他方法处理的尸体在内大约10多万人这个数字。
这都是日本人亲手留下的罪证。此片荣获了第四届亚洲电视节“CCTV”杯提名奖(中国五部作品);获1994年广电部中央外宣办全国海外电视节目评比专题中篇一等奖;获1995年吉林电视节目特等奖;获1994年东北省级电视台优秀社教节目评选特等奖。
富有诗情画意和童趣的老人
在外人的眼中,赵勤可能总是热衷于摄影,但生活中的他并不仅仅热爱摄影。在赵勤老师的家中,很多墙上都挂着他自己画的画,每一幅画都有着深刻意义。就在正对客厅窗户的墙上挂着一副赵勤夫人秋素莉的画像,嘴角微微上扬,仪态万千,非常美丽,那就是赵勤眼中的老伴。在正对门的墙上,有一幅赵勤与夫人的合影画像,两个人紧挨着站在花丛前,微笑地看着镜头。这都是赵勤在闲暇之余依照着当时拍下的相片临摹出来的。
在赵勤家中客厅的正中央,还有小孩子喜欢玩的小火车,那是他的儿子买给这个“老顽童”的。原来年过古稀的赵勤还保有一颗童真的心。他一个人在家没意思的时候不是画画、看看纪录片,就是玩玩儿子买给他的小火车。
这就是赵勤,不仅热爱摄影,热爱历史,还富有诗情画意和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