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密苏世民书院中国培养世界未来领袖

2017-02-22徐天王齐龙

东西南北 2017年2期
关键词:世民申请者面试官

徐天+王齐龙

2016年9月,苏世民书院开学,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分别致了贺信。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等人都出席了开学典礼。随着中国在世界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外国人前来中国求知取经也逐渐成为常态。而苏世民书院的雄心是培养他们,使之成为未来世界领导者。这无疑是中国软实力的体现。世界通过这些精英进一步认识中国,中国也借由他们找到与世界更默契的相处方式。

“不行,你们要的太少了,咱们做点大的。”

黑石集团创始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苏世民说完这句话时,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和时任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日常负责人的潘庆中都吃了一惊。

苏世民2007年成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的委员。钱颖一和潘庆中按惯例,每年都会去拜访顾问委员们。在某次拜访中,他们提出,请苏世民给经管学院捐助300万美元用于聘请讲席教授。

苏世民摇摇头,给出了以上的回答。

诞生背后的“博弈”

许多人在问,苏世民书院是什么?

2009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前两年,学校回顾过往,认为清华给中国的政商学界都输送了不少人才,但要说给世界培养了什么人才,确实寥寥无几。时任校长的顾秉林提出,想去海外走走,看看清华能为世界做点什么。

2010年5月9日,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顾秉林和时任常务副校长陈吉宁带队出国,钱颖一、潘庆中也在其中。到纽约后,他们拜访了几名经管学院的顾问委员,想与他们详聊,其中就包括苏世民。

顾秉林将清华的想法告诉了苏世民,苏世民当时就表示十分感兴趣。但对于具体花多少钱、做什么项目、是交换学生还是由清华培养等细节,大家并没有很明确的想法。

在场的另一位经管学院的顾问委员、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兼全球总裁鲍达民提议,可不可以做一个培养世界未来领导者的项目。毕竟,英国的罗德奖学金曾培养了很多政商学界的领袖,那时候,英国是世界的老大哥。现在,中国的实力与日俱增,是否也能培养这样的领导者呢?

鲍达民本人就是罗德奖学金获得者。这一奖学金设立于1902年,每年从世界各地选拔80名学生进入牛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如今,罗德学者遍布世界各地,政界有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加拿大前总理约翰·特纳、澳大利亚前总理鲍勃·霍特、美国前司法部长尼古拉斯·卡岑巴赫等;商界、学界也有许多罗德学者的身影,光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就有十多位。

2012年,时任校长陈吉宁开始大力推进此事。清华大学和苏世民本人就项目本身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据潘庆中回忆,此事推进缓慢。

在后续的沟通中,苏世民和清華大学确定了协议内容。苏世民个人为该项目出资1亿美金,并与清华大学共同再向社会募集资金,作为项目成立永久运行基金。2012年10月23日,清华大学与苏世民正式签署协议。

苏世民学者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这个项目是中国大学迄今为止从境外获得的最大单项慈善捐款。因苏世民为该项目出资1亿美金,该项目以他的名字命名,被称为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他本人成为项目的创始理事。

在接受《纽约客》专访时,苏世民说,金融危机之后,欧洲经济增长缓慢、美国就业复苏缓慢,但中国则在不断发展。他曾亲见美国人对中国人所存的顽固的怒意。

在苏世民看来,西方的遇挫感和怨气,会引发贸易问题,继而可能引发军事冲突。“到某个时候,发生真正糟糕事情的可能性会大增。我们必须设法阻止或改善这种情况。”

这是他支持苏世民学者项目的初心。

他希望能通过项目,培养理解中国的人,当这些人回到各自的国家,回到日常生活中,“看到中国发生的,可以向他们的选区、行业和他们的世界解释。同时,他们可以告诉中国人,在某些方面做得过头了”。

清华大学多位受访者表示,在苏世民学者项目从启动至今的三年半时间里,清华大学几任校长包括王大中、顾秉林、陈吉宁,和贺美英、陈希、胡和平几位校党委书记,以及现任校长邱勇、现任校党委书记陈旭,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苏世民书院招募的研究生,被统一称为苏世民学者。超过30个捐资企业或个人认领了具体的学者。这些学者被要求在项目开始和项目终结时,向捐资者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收获,在捐资者来书院参观时,要与捐资者会面。由于捐资者大多是大型企业、基金会或成功的企业家,这样的会面往往会对学者们产生正面的影响。

在苏世民书院大楼的接待处,捐资人名录刻满了整墙。按照捐资数量的多少,捐资人分为1名奠基合伙人、11名创始合伙人、11名合伙人、24名出资人及16名支持者。比如BP集团(英国石油公司)作为唯一的奠基合伙人,占据了这面墙最上方的位置。

该项目在2013年4月21日正式启动时,苏世民宣布以个人名义捐赠1亿美元。清华大学也将通过筹款活动募集1亿美元。之后,双方将募款目标定为4.5亿美元,其中近3.5亿将作为永久留本基金。

一年后,他们已成功募集到了2.75亿美元。而在2016年该书院开学时,共募集到了4.35亿美元。

在项目签署之前,清华大学考虑该让谁来负责项目的筹备工作。他们先后考察了数个人选,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任苏世民学者项目主任,并聘任此前参与了谈判全程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负责人潘庆中任常务副主任。

此后,又陆续聘请了清华公管学院程文浩、经管学院高旭东、教育研究院张羽等负责学术、招生和学生生活,组建了教师和职员团队。

未来的领导人,可以通过笔试选拔吗?

苏世民学者项目面临着一个现实,在中国,研究生招考有一套固定的程序,笔试、面试、录取。但是,世界未来领导人可以通过笔试进行选拔吗?

潘庆中说,项目主要考查学生们的领导力,而领导力是无法通过笔试来考察的。

为此,苏世民项目方向清华大学校方申请,校方则向教育部申请,招生不通过统一的入学笔试,而通过面试选拔。教育部十分支持,在2013年底批准了这一申请。

经费已到位,大楼在建,学位和专业已设立,师资已确定,招生方式已通过审批,苏世民学者项目开始全球宣讲,准备招生。

苏世民提出,希望书院中的美国和中国学生分别占80%和20%,但与中方的协商后,最终,数字被确定为美国学生占45%,中国学生占20%,另外35%的学生,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和南美洲。

2015年4月,项目的全球在线招生申请系统正式启动。筹备者们向世界各所大学、合作机构、合作项目的负责人推荐这个新项目,希望对方能推荐有潜质的学生,申请苏世民学者项目。

斯坦福大学的华裔女生陆安琳,就是在这期间从学校的奖学金办公室了解到这个项目的。她的中文老师给她发来项目的网站信息。陆安琳详细了解后,决定报名。

截至2015年10月1日报名系统关闭,苏世民学者项目共收到一万多份申请。按照年龄、英语、学历等条件,这一万多份申请被筛减至3054份,成为有效申请。该项目全球招生总监加里斯说:“这对于一个尚未建立起知名度的项目来说,是一个难以置信的数字。”

最终,经过严格审阅筛选,有300人进入了面试。

“应该让现任的领导人,去选未来的领导人”

“你能想象吗?坐在我面前的人,是中央情报局前局长戴维·彼得雷乌斯,两位哈佛商学院的教授,一位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FOX电视台的新闻记者。”

推门进入面试间,坐在陆安琳眼前的六名面试官,看起来个个眼熟。

在此之前,她只得知自己通过了简历筛选,将在纽约进行面试,然后再没有获得任何关于面试的信息。

当看到面试官时,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她从未想过会遇见更不用说交流的人。而他们知道她写的一切内容,知道她申请书中的每个细节。

“你能想象吗?戴维·彼得雷乌斯将军和我谈恐怖主义的问题,尤其是美国12个参议员反对接收叙利亚难民的问题。由于我在德国待过一年,他又问我德国人如何看待难民政策。哈佛商学院的教授知道我在香港生长,他和我谈起中国的创新和香港2047年的未来。”

这个黄皮肤、黑头发的华裔姑娘,不时瞪大双眼,连着用了数个“Can you imagine”(你能想象吗)和“incredible”(不可思议的)。

她说,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十分荣幸,即使最后没能入选项目,这对她来说也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体验了。

用潘庆中的话说,最重要的问题是,由谁来选拔未来领导人。

2014年,在項目开始全球宣讲之前,罗伯特·加里斯加入项目,成为全球招生总监。他是纽约办公室的第一名正式员工。

加里斯此前在洛克菲勒基金会工作,负责建立全球范围的选拔委员会,寻找那些想获得全球影响力的人。不过被选拔者往往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事业,年龄均在四五十岁左右。

他表示,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如果只是挑选一位学术型人才,可以不需要通过面试,但如果想不通过面试,就了解一个人的领导力、个性、个人魅力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是绝对不可能的。

事实上,苏世民本人就是一位在全球合作中有着重要地位的领导者。他对这个项目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些人未来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网络,有着非常大的远景和目标。

加里斯将远景描述给北京、上海、香港、纽约、波士顿、伦敦等地的专家们。他试图搞清楚,在这些20岁出头的年轻人身上,表现出什么样的特质才算具备领导力。

项目的国际学术顾问也发挥了作用。顾问们给了很多的建议,比如其中一个标准,是将参加过什么样的社会活动进行量化,对于已经是领导人的,则看他在上任前后都做了什么。

标准有了,谁来负责选拔呢?“我们都没当过领导人,怎么能选?我们觉得,应该让现任的领导人,去选未来的领导人。”潘庆中说。

面试委员会名单就此产生。为选拔政界领导人,冰岛总统、加拿大总理、美国四星上将、中央情报局局长、中国的一线政商界领导者,都同意加入面试委员会。

另外,因为项目还希望能培养商界、学界的未来领导人,现任或前任的多个大型公司CEO、NGO组织负责人,以及国内外知名学者,也成为了面试官。

为了确保各个面试小组实力均衡,每个面试小组都包含来自不同领域的面试官,他们能够从不同方面就候选者的情况进行辩论。“让懂政治的人来挑战熟知商界情况的人,这样我们能够挑选出最好的人选。”

2015年4月,在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全球招生申请系统的时候,面试官们也收到了面试的邀请。加里斯说让他十分难忘的是,面试官们参与的比例十分高。由于面试要持续几天,第二天仍然愿意全天参与的比例也非常高。

中国国内共有60名面试委员,并不是所有人每天都会到场,大约有三四十人参加了每天的面试。

面试官通常可以提前十天到两周获得申请者的材料。他们会针对材料信息提问,也会在现场根据申请者的表现提问。

为了形成比较,面试委员会设置了三个共同的问题,包括认为自己最大的成绩,最失败的事情,以及对某个热点问题的看法,比如有关特朗普和希拉里的竞选,以考察申请者的自我分析和时事分析能力。面试官们还会随意发问。比如,有的申请者说以后想从事公共政策制定或研究,约瑟夫·奈就会问对方,你读过哪些公共政策的书?有的申请者说未来想创业,面试的企业家们就会问,你怎么理解创新创业?

清华大学在读博士赵闯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赵闯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的在读博士,面试官问他,中国的经济应该如何转型。

听说他还担任清华大学本科生的辅导员,一名来自清华的面试官问他,辅导员制度这么多年了,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么改变?

回答完这个问题,又有面试官问他,你对未来有什么想法?赵闯说,做学术型官员。面试官立刻追问:“你知道什么是学术型官员吗,你觉得谁是学术型官员?”大脑一片空白中,跳在赵闯脑海里的名字是黑龙江省省长陆昊。

面试官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很短,很快,赵闯觉得自己根本没有时間思考。一个坐在赵闯左前方的面试官忽然问:“赵闯,你玩微信吗?”赵闯一愣:“玩啊。”“你看过段子吗?”“我看段子。”“那你现在马上给我们讲个段子。”

一片严肃的气氛中,赵闯点点头:“那我给大家讲个段子。”他说,从前有个愚公,在移山。他的朋友智叟问他,你在干吗?愚公说,我在移山。智叟问,山这么大,你移得完吗?愚公说,我移不完,有儿子,儿子移不完,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智叟说,你有女朋友吗?愚公一把扔掉工具:“不移了!”

所有面试官都笑了,氛围不再紧张。出了面试厅,赵闯回想整个过程,觉得讲个段子是其中最难的题目。平时能让人记得住的段子都多少带点颜色,能登大雅之堂的实在是少。万一讲了个没有颜色而无趣的段子,面试官们笑不出来,想必场面会十分尴尬。

加里斯说,在面试中那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往往是一场面试的转折点,因为从这些问题的答案中,能了解候选者是否有望成为一名领导者。

李稻葵也是面试官,他对美国海军学院毕业的一名排名第五的毕业生印象最深刻。这名毕业生说,自己希望能入选苏世民学者项目,之后回到美国,进入海军特战队训练。他想更详细地了解中国的战略意图,以避免今后两个国家出现军事上的冲突和误解。李稻葵十分感动,这名学生也最终入选。

加里斯说,有的申请者简历出众,但在面试时表现得并不是一个有趣的人。有的简历并不是特别好,但面试时的表现,好得令人难以置信。“有些候选者的个人魅力,甚至让面试官们问不出问题,但确信他们就应该成为苏世民学者。”

首批苏世民学者项目的面试,在北京、曼谷、伦敦和纽约举行,视申请者所在区域的距离远近,选择面试地点。

加里斯参加了四个地方的不同面试,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北美地区的申请人大多来自美国,他们更注重个人主义,更多地谈论他们创造了什么。

在欧洲,申请者们通常讲述自己在一个大型机构中如何一步步往前走,直到担任了比如一所大学的学生自治组织的负责人的经历。

而到北京参加面试的,都是大中华区的申请者。他们和欧洲的申请者有些相像,他们中的许多人会参加一些“有趣的管治服务工作”,比如在共青团中担任领导职务。

加里斯说:“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文化,为他们设计任务。我们不希望看到单一的领导力模式,我们希望的是适合世界不同地区的领导力。”

最终,首届苏世民学者项目招募了110名学生,超出了最先的预估10%。按照最先一万多人的报名人数来算,录取率为百分之一。

110名首批学者,都是20岁出头的年纪,最大年龄28岁,最小年龄21岁。他们来中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毕业后颁发硕士学位。

在这110人中,应届生和往届生各占一半。按本科毕业院校统计,包括来自哈佛大学的6人、普林斯顿大学5人、耶鲁大学4人、麻省理工学院3人、康奈尔大学3人、西点军校3人、清华大学5人、北京大学3人、南开大学3人。

“他们是想成为传奇的人”。

(许案荐自《中国新闻周刊》)

猜你喜欢

世民申请者面试官
耿 直
理发师
失去,亦是另一种获得
清华大学有所神秘学院
应聘
日本的难民申请人数激增
赴美签证申请者或需提交社交媒体个人信息
德国接纳难民人数逾欧盟总接纳量的一半
你没喝完那杯水
最后的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