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史精粹

2017-02-22

文史博览 2017年2期
关键词:门人黑马弟子

文史精粹

“政坛黑马”最早说的谁?

《现代汉语词典》对“黑马”的注释是:“比喻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出人意料的优胜者。”这个注释得从英国人本杰明·迪斯累利(1804-1881)说起。

迪斯累利是英国保守党的领袖,又曾两度担任英国首相,但他早期却是以一个颇有建树的小说家而闻名于世的。

1831年,迪斯累利出版了一部小说《年轻的公爵》。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精彩的赛马场面。比赛刚开始,两匹夺冠呼声最高的良种马一路领先,眼看其中一匹胜券在握。不料在接近终点时,忽然有一匹不起眼的黑马从后面奋力追赶上来,风驰电掣地把两匹良种马抛在后面,领先抵达终点,夺得冠军。此后,“黑马”一语不胫而走,由赛马场上的俚语,发展成为体坛上的惯用语,被用来喻指那些潜心努力、不畏强手而一举成名的后起之秀。

“黑马”最早被移用于政治,始于1844年美国的总统选举。当时,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陷入僵局。经过幕后协商,并在安德鲁·杰克逊(美国第7任总统)的影响下,原非候选人的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得到提名,被称为“政坛黑马”,并最终当选美国第11任总统。1861年,原本名气不大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时,也有人把他称为“黑马式”的总统。在1880年共和党人大会上,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尔德没能为他的朋友约翰·舍曼赢得总统提名,最后,在第36张选举票上,加菲尔德本人却成为“黑马”而被提名,后来当选为美国第20任总统。

(文/许锡强)

“太岁”到底是何方神圣

俗语中的“太岁头上动土”,贬义是自不量力,胆大妄为;褒义则是敢想敢为,不避凶祸。那么,太岁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中国典籍中,太岁是木星的别名,又称之为太岁神。古人认为太岁经行的方向为凶方,掘土兴建要避开太岁的方位,否则会有灾难。汉代王充在《论衡·难岁篇》中说:“徙抵太岁,凶;负太岁,亦凶。抵太岁名曰岁下,负太岁名曰岁破,故皆凶也。假令太岁在甲子,天下之人皆不得南北徒,起宅嫁娶亦皆避之。”于是,太岁也就成了“凶强者”的代名词。

自汉代开始,人们认为凡是太岁星神所在的方位,以及与之对应相反的方位,都不宜建造、迁徙、嫁娶、远行,否则不吉利。

在古籍《广异记》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晁良正性情刚烈,不惧鬼神。他觉得人们敬畏太岁十分可笑,便执锹到太岁之地掘土。他一连掘土几年,并无凶兆。最后,太岁最终发怒,化身为一个恐怖的肉团,躲在晁良正将要挖掘的深土里。当这个肉团被掘出来时,张牙咧嘴,又吼又叫,但晁良正并不害怕,反而用锹狠狠拍它,拍得太岁连连求饶。而后,肉团又被晁良正丢到河里。

这大概是“太岁头上动土”,最为形象的说明。

(文/聂鑫森)

“万岁”何时成了皇帝的专用词

“万岁”一词最早是欢呼、祝愿的意思。《事物纪原》记载:“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谖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另据《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元年(前110)春,汉武帝登嵩山时,随从的臣僚们隐隐约约听到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武帝认为这是祥瑞之兆,随把它写进诏书里。在这里,“万岁”只是一种祝颂辞,祝福语。它与《诗经》里的“寿考万年”“君子万年”“天子万年”“万寿无疆”是一样的意思。

刘邦定都关中后,曾说过“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之语。这里的“万岁后”, 意思则是与现在常说的“百年之后”。

这个时候的“万岁”,还不是皇帝的专用词,普通老百姓都可以用,就连人名也可以叫“万岁”。如东汉章帝之子刘万岁,北齐后主时的韩万岁,西晋文帝时的大将军李万岁,唐高祖时刘武周部将张万岁,唐高宗时梓州都督谢万岁,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的部将刁万岁等等。但从唐玄宗以后,再也查不到以“万岁”为名者了。

有人说,是武则天强化了“万岁”的帝王色彩,让“万岁”一词成了皇家的专用词。虽然这些无据可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北宋以后,再与“万岁”沾上边,就是杀头之罪。《曹利用传》中说,北宋大将曹利用的从子因酒醉让人呼万岁,皇帝命人将他活活打死。《寇准传》中也记载,寇准外出被人呼万岁,被免去同知枢密院事一职,贬到青州府任职。

可见到北宋以后,“万岁”就成了皇帝的化身,成了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专用词。

(文/刘绍义)

“弟子”与“门生”有何不同

“弟子”与“门生”, 在古代,都是指老师的学生,看似一样,实际不尽相同。

《后汉书·马融传》记载,东汉大儒马融在扶风授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这么多的学生,当然不可能同时听讲,他“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所以后世常用“绛帐”指代老师或者老师讲学之所,而且只有那些出类拔萃者才有资格亲耳聆听。这些能够进来亲耳聆听的学生才叫“弟子”,也叫“入室弟子”。

《论语》:“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这是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路的评价,是说子路为学确有所得,但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就是“登堂入室”一词的由来。

那么,这些不能“登堂入室”的学生怎么向老师学习呢?

与现在的大学一样,能去老师家里听课的,只有那些研究生、博士生,一般的本科生就由博士生们来授课,这在古代叫“转相传授”。这些被“转相传授”者就是“门生”。

据《称谓录》记载,“门生”一词,到了汉宣帝时才正式出现,东汉时期开始大量使用。《后汉书·袁绍传》:“门生故吏遍天下。”《后汉书·袁逵传》:“皆拜逵所选弟子及门生为千乘王国郎。”这也说明“弟子”和“门生”是有区别的。

汉宣帝之前用什么称呼学生呢?一般用“门人”。这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论语》中,“门人”一词共出现了8次,如《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受业子思之门人。”等等,这里的“门人”,既包括亲授业者也包括转相传授者。

唐宋时期,考生考中进士后,对主考官也称门生。明代考中举人或进士,也要拜本科的主考官为座主,座主也称这些弟子为门生。不过,这些“门生”虽仍有投靠援引之意,但已没有依附关系,只不过是一种学术上的师承关系罢了。

(文/刘绍义)

(责任编辑:齐风)

(邮箱:chenjianxin1123@126.com)

猜你喜欢

门人黑马弟子
“黑马”诞生记
借衣访恩师
借衣访恩师
弟子规
弟子规
南宋城南书院门人考
刚加入“黑马+云孵化”的Udesk融到300万美元
黑马会
黑马会
聊斋志异·白莲教